学术投稿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解剖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徐胜春;韩卉

关键词:教学方法, 解剖课, 吸引力, 人体解剖学, 医学基础课, 解剖学教学, 形态结构, 现代医学, 唯一模式, 科学, 教学活动, 实效性, 接受式, 实践, 名词, 记忆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医学中有三分之一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它内容庞杂,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起来十分枯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解剖学教学把传递-接受式误认为是教学的唯一模式,致使实践中的教学活动不仅单一,甚至陷入僵化,难以同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步前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提高解剖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入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解剖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功能障碍,随后为持续性智能减退、判断推理能力丧失、失语、运动障碍等;病理特征为神经细胞间存在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由于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治疗AD的药物主要在控制行为改变、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学治疗和其它如增加脑代谢、促进神经营养和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等方面,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林韶辉;汪华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Powerpoint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教学特点是需要大量图象、模型来说明和展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细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其内容相对固定又抽象枯燥,缺乏相互联系,因而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的疑难点较多.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较少的课时内展示组织胚胎学丰富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媒体显然已不能适应其教学需要.为此,我们尝试将Powerpoint软件教学应用在98级临床医学系本科的组织胚胎学理论课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作者:梁若斯;刘建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大鼠海马结构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时的突触形态可塑性的定量研究

    目的观察由空间辩别性学习记忆活动引致的大鼠海马结构的突触可塑性变化.方法本研究继电子显微镜下,对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形态学的对比性观察之后,又对两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复合体进行了体视学指标的测算.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多形层内突触数密度(77.81±16.00)个/μm3、突触活性点膜面积(0.037±0.008)μm2/μm3、突触小泡的数量(169946.86±19592.58)个/μm3、线粒体的体积(1.70±0.86)%和数密度(8777.54±2020.32)个/μm3均比对照组大鼠的大或多,对照组大鼠以上指标分别为:(28.35±1.31)个/μm3、(0.015±0.002)μm2/μm3、(64380.27±8728.66)个/μm2、(0.58±0.35)%、(2282.46±727.69)个/μm3,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正常生理活动也可引致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变化;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形式不仅包括突触复合体各结构的增大同时包括突触数量增多;突触活性点膜面积增大;突触小泡的数量增多和体积增大;突触前膨大内线粒体数量增多和体积增大.

    作者:宿宝贵;许鹿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课堂教学中结语的应用

    精彩的结语如同画龙点晴,会使课堂大为增色.然而有些教师误认为结语无足轻重,有的把讲课内容的简单重复或大小标题的再罗列作为结语,也有的将结语随意舍弃,使讲课虎头蛇尾.本文愿就此问题谈点体会.

    作者:郭兴;孟共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大黄对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影响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观察生大黄对孕鼠早期妊娠子宫内膜微细结构的影响.方法妊娠ICR小鼠80例,共分4组,其中3组分别经灌胃注入大、中和小剂量(分别为0.15克、0.05克和0.015克)的生大黄制剂,连续4天;1组为对照组,灌等量蒸馏水4天.动物处死石蜡包埋子宫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受孕后5至7天孕鼠的流产情况以及子宫内膜组织的微细结构的变化.结果随剂量增大,生大黄组的孕鼠流产率明显升高,对子宫内膜的微细结构影响增大,小剂量生大黄对子宫内膜微细结构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生大黄的下泻作用常常造成妊娠个体的流产,而对子宫内膜微细结构的损害可能是导致胚胎夭折的原因之一.

    作者:饶晓黎;常青;廖永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常见危险穴位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及临床应用要点

    近几年来,穴位药物注射发展迅猛,它集针刺和药物治疗为一体,使辩证用药与针灸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临床效果显著,但由此而引起穴位周围重要结构损伤的报道也渐增多.本文简述了尺泽、合谷、阳陵泉、环跳、委中、足三里、风池、、盲门等常见危险穴位与周围神经,血管的相互关系及针刺要点.这些资料可为上述常见危险穴位的针刺或药物注射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一点建议.

    作者:戴开宇;初国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以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的前臂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近侧的血供来源于尺侧返动脉混合肌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8mm,穿出深筋膜前长度为1.1cm;中部主要来自尺动脉近中段和远中段的粗大皮支,起始处外径均为0.7mm,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1.0cm;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mm,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1.0cm;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2.6cm.其神经旁血管网与神经皮穿支及神经内血管广泛吻合组成了皮神经血管轴.结论可设计成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筋膜上瓣,顾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作者:廖进民;王绥江;林炎生;黄群武;吕端远;钟桂午;罗少军;欧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肱骨结节间沟形态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提供详尽的肱骨结节间沟形态资料.方法使用不同地区肱骨80只,将结节间沟分为近侧水平段和远侧垂直段,用量角器和卡尺测量二段的长度及其移行处的角度;结节间沟的深度和宽度分五个部位测量;观察结节间沟的变异和异常.结果结节间沟近侧段和远侧段的长度及移行处角度分别为9.4mm、29.7mm和119.9°;总长度、深度和宽度分别为39.2mm、0.7mm和2.6mm;结节上嵴出现率为11.2%,内、外侧骨刺16.2%,钙化45%.结论肱骨结节间沟的局部形态与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关系密切.

    作者:初国良;彭映基;冯正巩;徐朝任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缺血再灌注肺脏超微结构变化的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研究新西兰兔肺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on,I-R)过程肺毛细血管及肺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取用新西兰兔I-R模型的肺组织(正常组、缺血1h、再灌注0.5h和再灌注2h,共4组)制作常规电镜标本,在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缺血1h肺毛细血管和肺泡上皮开始发生病理学变化,缺血后再灌注0.5h时,结构明显损害,再灌注2h后,毛细血管与肺泡结构均开始表现出损伤的修复趋势.结论肺I-R状态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形态结构上的异常是导致肺功能障碍的病理学依据.

    作者:吴健;黄中新;郭祖文;饶晓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大鼠及家兔脑动脉的比较及其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和比较大鼠、家兔脑动脉的形态特点.方法利用墨汁、乳胶混合液灌注的45只鼠和50只兔脑标本,在光镜下观察脑动脉的起始、行程和分布.结果大鼠和家兔的椎-基底动脉系血管起始、行程基本相同.大鼠的脑底动脉环闭锁型的出现率是97.78%,组成环的两侧血管等粗,对称者是80.00%.而家兔脑底动脉环闭锁型出现率是80.00%,环两侧血管对称者占28.00%.大鼠的大脑中动脉均是1枝型,起始、行程恒定.兔的大脑中动脉1~2枝不等,行程短,其分布范围内尚有1~2枝梨状区动脉存在.结论与家兔相比,大鼠的脑动脉更接近人类,是制做脑缺血模型理想的实验动物.

    作者:张成英;陈前芬;田鹤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哺乳动物视网膜节细胞中神经营养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哺乳动物视网膜节细胞的存活和再生受许多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本文综述了神经营养素家族、细胞因子家族及玻璃体内移植外周神经节段等因素促进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它们对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生长和再生的影响,并提出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可能通过升高cAMP水平起作用.

    作者:朱永红;李海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镜影性内脏倒置一例

    镜影性内脏器官倒置是指胸、腹腔内所有器官左、右易位.我科接诊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6岁,因咳嗽,咳血痰来院检查X线全胸摄片、胃肠钡餐、钡剂灌肠、腹部B超等.检查发现:双上肺见片状、条索状阴影;左、右肺,心脏,大血管,胃,小肠,结肠,肝,脾等均左、右倒置,呈镜像性,各器官的前后关系无改变(见图1,图2,图3).诊断:1.镜影性内脏倒置.2.双上肺浸润型肺结核.

    作者:曾国斌;郑柏忠;李根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吸管自动冲洗器的制作

    在组织培养研究工作中,手工冲洗吸管或移液管时需要反复进行冲洗达10余次,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自动冲洗器(图1)可以把人们从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人力和时间,现将制作工艺及使用原理介绍如下.

    作者:吴坤成;刘畅;洪辉文;石瑾;王兴海;李忠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用套筒法制造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已成为世界性疾病,由此引起的腰背痛、股骨颈及腰椎骨折等,给社会和老年人带来严重的负担和影响.为探讨骨质疏松模型的发病机理和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许多学者从制造骨质疏松模型入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Jee等曾用弹性绷带将大鼠右后肢固定于腹部的方法制造出废用性骨质疏松模型,李明、王素伟等也曾用切断坐骨神经和切断后足的方法制造骨质疏松模型,并获得成功.但上述方法操作比较复杂,而且用后两种方法得到的模型不能重复使用.为此,笔者在用套筒法诱发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实验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运富;尹保国;李振林;郭家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因特网上的解剖学站点分析和分类

    目的为了给从事解剖学的教师的教学和医学生学习解剖学提供方便,及时掌握现代解剖学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方法通过雅虎、搜狐、新浪等搜索网站及登陆每个网站进行了浏览,记录了它们的域名并进行了分类.结果搜索到近百个解剖学及与解剖学相关的站点,可以把这些站点概要性的的分析并归为五类且链接方式是超链接的.结论籍此希望国内同行能更好地利用英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加快解剖学专业的CAI、Internet教学和解剖学网络的建设.

    作者:李光武;汪华侨;顾怀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护士专业增设应用解剖学的初探

    众所周知,诊疗护理工作的成败,往往与术者掌握的基础医学知识,尤其是解剖学知识的熟练程度有直接关系.我们从毕业实习生的调查中发现,解剖学知识的遗忘程度颇为惊人!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护理操作中盲目从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乃至出现失误,贻误了治疗时间和效果.因此,我们认为:适时适量增设护士专业的应用解剖学课程,势在必行.

    作者:陈小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康力龙、泼尼松对大鼠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力龙和泼尼松对大鼠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31.7±33.3g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蒸馏水、泼尼松4.5mg·kg·d-1(每周二次)和泼尼松4.5mg·kg-1·d-1加康力龙0.5mg·kg-1·d-1灌胃(每周6次),持续90天.用图像分析仪测算胫骨近端骨小梁的骨形态计量学指标,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大鼠腰椎的组织结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泼尼松组大鼠胫骨的骨吸收增加(破骨细胞数+92%),骨小梁间隙(Tb.Sp)增宽187%,骨形成率(DFR/TV)减少89%,骨小梁面积(%Tb.Ar)减少(-58%).腰椎的骨小梁变少,变细,断裂,连接不紧密,表面常见骨吸收形成的陷窝.与泼尼松组比较,康力龙组骨形成增加(BFR/TV+752%),骨吸收减少(破骨细胞数-41%),骨量增加(%Tb.Ar+87%,Tb.Sp-58%).腰椎的骨小梁粗大,排列整齐,连接紧密.结论长期使用泼尼松可导致骨质疏松,康力龙对此有防止作用.

    作者:谢华;李青南;吴铁;黄莲芳;胡彬;蔡康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实验性再狭窄动物模型研究

    目的为弄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后动脉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本实验研究建立再狭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采用右髂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加高胆固醇喂饲家兔.结果经血管造影检查,血管成形术前右髂动脉平均狭窄程度在60%以上,血管成形术后5周右髂动脉平均再狭窄程度在50%以上;病理切片和组织生化显示,内膜明显增厚,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脂质沉积显著增加;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显示,增生内膜主要是平滑肌细胞增殖.结论采用本方法成功地建立了再狭窄动物实验模型.

    作者:李自成;常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体外培养获取高纯度神经前体细胞

    目的获取较高纯度的神经前体细胞(NPC).方法加入30ng/mlbPGF培养E12天大鼠皮质、海马和隔区的NPC,用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组化方法将其显示.结果加bFGF组的NPC不断分裂,形成大量的分裂球并维持到第4代;绝大部分细胞(约98%以上)表达Nestin,约有60%为BrdU和Nestin免疫荧光双标阳性细胞.对照组的分裂球维持时间较短,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向外迁移生长;第2代约有60%细胞表达Nestin,40%为BrdU和Nestin免疫荧光双标阳性细胞.结论bFGF对E12天大鼠脑组织的NPC有明显的促分裂作用,选用胎龄较小的胚脑组织加入适量的bFGF培养可获取较高纯度的NPC.

    作者:阮奕文;谢瑶;王传恩;姚志彬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解剖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医学中有三分之一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它内容庞杂,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起来十分枯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解剖学教学把传递-接受式误认为是教学的唯一模式,致使实践中的教学活动不仅单一,甚至陷入僵化,难以同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步前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提高解剖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入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作者:徐胜春;韩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解剖学研究杂志

解剖学研究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解剖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