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对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意义

张世民;马卓;杜守超;胡孙君;陶友伦

关键词:股骨近端外侧壁, 外侧骨皮质, 转子外侧壁, 外侧壁软组织, 转子间骨折
摘要:目的: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骨性面积、软组织附着及其面积以及外侧壁骨皮质的厚度。结果骨性外侧壁平均高(24.4±2.4)mm,宽(23.3±2.0)mm,面积(567.0±82.8) mm2。臀中肌、臀小肌的止点与股外侧肌起点,在外侧壁处相互交织,形成致密坚韧的腱膜样重叠部,平均高(33.2±2.3)mm,宽(28.2±1.9)mm,厚(1.6±0.1)mm。老年人小转子平面的股骨外侧壁皮质薄弱,厚仅(2.3±0.5)mm。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皮质薄弱,容易骨折。推荐选用头髓钉系统进行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解剖学会护理解剖学分会第十二届护理解剖学学术年会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护理解剖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探讨开放教育资源和MOOCs、微课建设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的定位,根据学术交流计划,由中国解剖学会护理解剖学分会主办,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广东省解剖学会承办的第十二届护理解剖学学术年会将于2016年7月22~25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召开。现开始征文,凡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均可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血供障碍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9例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桥接手部缺损动脉,重建手部血供;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穿支(肌间隙穿支或肌皮穿支)为皮瓣血供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长度为4~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cm×9cm~11cm×16 cm。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手部血供良好,供区植皮成活,术后3~9个月随访,皮瓣及手部末梢血供良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部分供区有瘢痕增生。结论对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既可桥接血管,又可覆盖创面,是目前修复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一种较理想方法。

    作者:谢文斌;王海文;江新明;顾荣;梅雄军;农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鹅足区肌腱止点的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对鹅足区3肌止点位置、排列关系,及其表面的神经分布进行解剖学测量和分析,临床改良股薄肌腱、半腱肌腱自体移植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69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测鹅足区表面神经走行及肌腱排列关系。结果鹅足区肌腱止点处排列成3种形态,腱蹼胫骨下界位于胫骨结节下缘以下(1.765±0.759) cm处,半腱肌、股薄肌、缝匠肌距胫骨嵴内侧缘平均距离分别为(1.550±0.557)、(1.376±0.551)、(1.294±0.629) cm。该区表面主要有隐神经及其发出的髌下支走行,在胫骨结节水平,隐神经主干和髌下支距胫骨嵴内侧缘距离分别为(7.071±0.696)、(4.033±0.991)cm。结论熟悉鹅足区肌腱止点的形态学特点,可以改进该区域肌腱移植时手术入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汪淼;冯泽坤;陆子轩;周睿;张喜;郭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游离骨间后动脉3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设计以骨间后血管为蒂的游离3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前臂标本8侧,以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桡侧连线为轴线,将前臂划分为4个均等区间,解剖观察远端3个区间中骨间后动脉发出的穿支的位置、走形和分支数,在深筋膜浅层和深层的穿支蒂长度。选取1例标本进行3叶皮瓣设计切取模拟手术。结果骨间后动脉在前臂平均发出4~7个穿支,其中区间I穿支数为2~4个,区间II穿支数为2~3个,区间III穿支数平均为1~3个;区间I、II、III穿支起点到深筋膜的蒂长分别为0~0.6、0.2~1.2、0.5~1.8 cm,穿支起点到浅筋膜层的蒂长分别为1.2~2.7、1.2~4.5、1.8~4.5 cm。结论以骨间后动脉为蒂,利用其不同部位的穿支组合,设计游离3叶皮瓣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李匡文;谢松林;刘俊;刘鸣江;黄雄杰;伍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形式的3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对26例外伤导致的足踝部皮肤坏死缺损患者,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转位修复,其中顺行穿支皮瓣5例,螺旋桨穿支皮瓣5例,逆行穿支皮瓣16例,皮瓣切取面积大为15cm×8cm,小为6cm×4cm。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坏死经换药2周后行植皮修复,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后1-2月瘢痕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0个月,25例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1例皮瓣坏死植皮后瘢痕增生明显,5例皮瓣轻度臃肿,足踝部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依据足踝部创面特点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作者:刘跃飞;巨积辉;蓝波;许华龙;唐林峰;侯瑞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2016年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稿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为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旨在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形态学理论依据,本刊欢迎述评、应用解剖、实验研究、临床生物力学、临床研究、组织工程、综述、技术方法、短篇报道等栏目的稿件。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激光多普勒对大鼠背部3种皮瓣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研究

    目的:利用激光多普勒对大鼠背部3种皮瓣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按照皮瓣切取方式等分为3组:穿支皮瓣组、穿支筋膜蒂皮瓣组及随意皮瓣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以上3组皮瓣的Ⅰ、Ⅱ与Ⅲ区在多个时间点进行测量。术后7 d,对皮瓣外观及髂腰动脉与骶尾部穿支血管间的筋膜血管网进行拍照。对3组大鼠的坏死率,及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Ⅰ、Ⅱ及Ⅲ区术后即刻、术后1d的血流灌注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穿支皮瓣、穿支筋膜蒂皮瓣及随意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0.087±0.07、0.071±0.05及0.267±0.11。3组皮瓣坏死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但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穿支皮瓣Ⅰ区与Ⅱ区的血流灌注值显著大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Ⅰ区与Ⅱ区;随意皮瓣3个血管区的血流灌注值在术后7d内均小于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术后7 d,随意皮瓣骶尾部穿支与髂腰动脉穿支间的筋膜血管网管径显著增大。结论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能力无显著差异。随意皮瓣存活主要依赖于蒂部与蒂部周围潜在穿支之间筋膜血管网的扩张。

    作者:薛兰;吴志海;汤莹莹;戴思琪;方芳;金晓燕;郑和平;庄跃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肩胛背动脉在肩胛骨内侧缘体表投影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成人肩胛背动脉的解剖学观察及测量,研究从体表标志确定肩胛背动脉走行路线。方法解剖尸体26具(共52侧),显露肩胛背动脉,测量肩胛背动脉直径及其与肩胛骨内侧缘距离,所得数据经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肩胛背动脉与肩胛骨上角距离为(0.34±0.25) cm,与肩胛冈内侧端为(1.58±0.41) cm,与肩胛骨下角为(3.45±0.28) cm,得出肩胛背动脉走行于肩胛骨内侧缘内侧,在距离肩胛骨上角0.34 cm、肩胛冈内侧端1.58 cm、肩胛骨下角3.45 cm三点处做一连线,该连线即为肩胛背动脉的体表投影。结论肩胛背动脉的体表投影为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可避免操作过程中的动脉损伤,并可为确定肩胛背动脉皮瓣的中轴核心提供解剖学依据。

    作者:马春明;鞠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大鼠纤维化心肌组织中神经钙黏附素蛋白的表达变化

    目的:研究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纤维化中神经钙黏附素(N-cadherin)蛋白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为探讨心肌纤维化的信号转导机制和逆转心肌纤维化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注射ISO,造成心肌纤维化模型;取心肌组织,常规石蜡切片,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胶原纤维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cadherin的表达及分布;RT-PCR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的N-cadherin蛋白的mRNA的表达变化;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N-cadherin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cadherin蛋白表达位置存在动态变化,表达量无显著差异;RT-PCR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的N-cadherin mRNA的表达与免疫组化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 N-cadherin蛋白可能是维持心肌结构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

    作者:穆灵敏;闫晓晓;郑辉;张光谋;郭志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腰椎黄韧带肥厚骨化的数字化表现

    目的:通过对腰椎退变黄韧带的数字化重建,为影像诊断和临床手术规划,提供立体直观的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腰腿痛患者薄层螺旋CT影像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观察退变黄韧带形态及分布,选取轴位像中黄韧带厚度大于4 mm和/或有钙化患者63例,男31例,女32例,年龄32~80岁。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6.0软件重建图像,观察其形态、分布。结果315个腰椎节段中205个节段出现黄韧带肥厚和/或骨化。黄韧带单纯肥厚占总出现节段79.51%,单纯骨化占6.34%,肥厚伴骨化占14.15%。205个节段全部成功建模,肥厚黄韧带建模形态有合页状、不规则片状和柱状;骨化黄韧带建模形态有短柱状、短锥状、不规则片状;肥厚伴骨化黄韧带重建后形态各异。结论数字化技术重建黄韧带能清楚显示其分布、形态、邻近结构,还可将所建退变黄韧带模型与腰椎骨性模型随意组合、切割,便于立体直观地显示病变细节。

    作者:孙瑞芬;于静红;李志军;李筱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右位型胸导管伴网状乳糜池1例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为右位型胸导管伴网状乳糜池(图1)。此类变异极其少见[1],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锦鸽;马建军;孙茹茹;徐思源;张冰玉;潘少游;许益超;平杰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壁下动脉后鞘穿支腹膜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应用Mimics及CT配套工作站,三维构建以后鞘腹膜瓣为特色的腹壁下动脉血管体,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多类型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行全身一次性明胶/乳胶-氧化铅动脉灌注:①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在Mimics工作站及CT配套的工作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与分析。②截取腹前壁标本行层次解剖及X线摄片。结果腹壁下动脉走行过程中分出后鞘腹膜支、肌支、外侧支以及肌皮穿支。有3支外径≥0.5 mm的后鞘腹膜支,分别与肌支、肌皮穿支共干。结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可制备后鞘腹膜瓣、肌瓣、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人体多处多种类型的复杂缺损,尤其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作者:李武;于小平;崔怀瑞;潘爱华;曾勇;易孝纯;易亮;唐茂林;周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持针式单孔法治疗小儿疝的解剖学基础与手术技巧

    目的:总结持针式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应用解剖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4月,采用持针式单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1735例。右侧892例、左侧595例、双侧248例。均为男孩,年龄23.5~36.8月,平均26.7月。结果1735例患儿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除早期出现1例髂血管血肿外,其余无与解剖因素有关的损伤或并发症。结论正确认识手术区域的解剖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基础及关键,而熟练的手术操作是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复发率及提高手术安全性的有力保障。

    作者:彭永辉;黎灿强;林伟斌;谢志华;龚独辉;莫宇轩;聂向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阴癌根治术后创面的方法及效果

    目的:探讨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阴癌根治术后创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5年3月,对6例外阴癌的患者均采用广泛的外阴癌根治术,扩大切除所受累的外阴皮肤。根据切除后外阴组织缺损面积的大小,在腹壁切去相同大小的腹壁下穿支皮瓣,以一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通过阴阜区皮下隧道转移至外阴,重建外阴形态。结果6例患者切取腹壁下穿支皮瓣(6~10 cm)×(12~17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Ⅰ期再造尿道口、阴道口外形满意。结论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阴癌根治术后创面,皮瓣转移安全、方便,副损伤轻,术后外阴形态满意,是较好的外阴修复重建的方法之一。

    作者:梁锋;章一新;陈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糖尿病大鼠的骨膜反应及染料木素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骨膜反应的动态演变及染料木素(Gen)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速发型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CON);糖尿病组(DM);Gen低剂量干预组(GenLow);Gen高剂量干预组(GenHigh)(30 mg· kg-1· d-1)。每天1次,灌胃给药(4.0 mg/kg)10周,每组20只。对各组大鼠骨膜作组织病理学分析及组织计量学测定;利用Van Gieson胶原纤维染色法观察胶原纤维沉积变化;墨汁灌注行边缘微血管密度测定。结果 DM组骨膜厚度等均明显小于CON组(P<0.01);微血管密度增大,但渗透性大。GenHigh骨膜厚度明显减少(P<0.01)。结论糖尿病先后出现骨膜水肿、增生、退化等骨膜反应。Gen对糖尿病的骨膜反应具有改善保护作用。

    作者:陈海英;林冬梅;王希;张趁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设计的研究进展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腓动脉穿支为中心设计的特殊形式皮瓣日趋多样化。根据受区复杂的创面缺损,选择适宜形式的穿支皮瓣修复,能大限度的修复各种组织创面、重建受区功能。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较广泛,其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临床应用形式多样化、修复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对近年来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设计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梁力;黄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髋臼后柱骨折顺行拉力螺钉置钉导向器的研究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导向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31具半骨盆骨性标本(男性14例,女性17例),在髋臼后柱顺行置入拉力螺钉导针,测量进钉点的位置和进针方向。结果进针点与弓状缘的垂直距离女性为(0.96±0.32) cm,男性为(0.92±0.16) cm(P>0.05),进针点与骶髂关节前缘距离,女性为(2.43±0.66) cm,男性为(1.87±0.26) cm(P<0.05)。进钉方向与髂骨内板的后倾角∠θ女性为(59.68±6.28)°,男性为(56.75±3.22)°(P>0.05)、进钉方向与髂骨内板的外倾角∠φ女性为(41.27±2.76)°,男性为(34.31±2.78)°(P<0.05)。结论髋臼后柱骨折顺行拉力螺钉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的测量为导向器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基础,有助于提高髋臼后柱骨折顺行拉力螺钉置钉的成功率和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和减轻手术损伤。

    作者:徐勇强;林创鑫;王钢;蔡道章;彭赓;赖剑强;季中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对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意义

    目的: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骨性面积、软组织附着及其面积以及外侧壁骨皮质的厚度。结果骨性外侧壁平均高(24.4±2.4)mm,宽(23.3±2.0)mm,面积(567.0±82.8) mm2。臀中肌、臀小肌的止点与股外侧肌起点,在外侧壁处相互交织,形成致密坚韧的腱膜样重叠部,平均高(33.2±2.3)mm,宽(28.2±1.9)mm,厚(1.6±0.1)mm。老年人小转子平面的股骨外侧壁皮质薄弱,厚仅(2.3±0.5)mm。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皮质薄弱,容易骨折。推荐选用头髓钉系统进行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张世民;马卓;杜守超;胡孙君;陶友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39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24例,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和术后疼痛程度等进行随访对比观察。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个月,Neer评分:优15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假体的正确植入、肩袖的有效修复、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以及个体化的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是确保术后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克平;李智明;周海宇;张富强;杨晨晖;盛晓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