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56层CT灌注成像和三维重建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姜敏;张刚庆;高鹏;李武铭;温建燔;张国伟

关键词:乳腺癌, 灌注成像, CT, 三维重建
摘要:目的:探讨256层CT灌注成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乳腺疾病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256层CT对50例经彩超或钼靶发现有乳腺肿物的患者进行灌注扫描,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分析不同性质乳腺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的灌注成像指标,以及乳腺三维重建对临床手术的指导作用。结果256层CT灌注成像指标值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维重建模型可以全方位地观察病灶情况,为术前评估提供了依据。结论256层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三维重建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乳腺癌的术前评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右动脉和中结肠动脉共干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肝右动脉与中结肠动脉共干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图1),据《中国人解剖学数值》,此类变异占3.76%,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同薇;董小玉;郑思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脊髓压迫性损伤神经纤维溃变与Caspase-12介导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脊髓压迫性损伤白质神经纤维溃变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关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运用luxol fast blue(LFB)、TUNEL等方法来检测的白质神经纤维溃变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蛋白Caspase-12表达变化。结果脊髓受压后,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髓鞘缺失等退行性溃变;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数目随着脊髓压迫时间逐渐增加(P<0.05);Caspase-12表达随压迫时间延长而上调。结论Caspase-12介导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脊髓压迫性损伤神经纤维溃变。

    作者:伍修宇;于鹏辉;蔡世昌;孙善全;汪克建;黄思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蝶窦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研究现状

    经鼻蝶入路技术不断改进,至今已成为大多数颅底尤其是鞍区占位性病变显微手术的首选术式。详尽掌握蝶窦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知识对安全有效地开展手术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蝶窦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秦勇(综述);王守森(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腕掌侧双通道改良手术入路治疗桡尺骨远端骨折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报道腕掌侧双通道入路治疗桡尺骨远端骨折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0侧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于腕掌侧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做纵行切口,进入皮下后向桡侧、尺侧绕过腕管内结构,通过双通道入路来观测桡骨、尺骨远端的暴露情况。结果在腕横纹上方3.0 cm水平,桡侧通路牵拉大横向暴露距离为(3.0±0.29) cm,尺侧通路牵拉大横向暴露距离为(2.3±0.26) cm,桡侧通路暴露桡骨远端尺侧半效果欠佳,而尺侧通路可以有效暴露桡骨远端尺侧半及尺骨远端。结论腕掌侧双通道改良手术入路治疗桡尺骨远端骨折具有可行性,暴露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征;张振伟;徐达传;余少校;白印伟;林慧鑫;曾锦浩;叶学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踝关节内侧韧带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微创修复踝关节内侧韧带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剥离解剖8例男性成人无病变下肢标本,对踝关节内侧韧带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踝关节内侧韧带分深、浅两层:浅层韧带束从内踝前侧至后侧分为胫舟韧带(长18.22~26.14 mm)、胫弹簧韧带(长6.24~10.40 mm)、胫跟韧带(长10.32~14.36 mm)和胫距后韧带浅层(长8.32~13.52 mm)。深层结构包括胫距前韧带(长11.32~15.62 mm)和胫距后韧带深层(长10.22~12.60 mm,宽6.72~9.84 mm,厚1.72~2.24 mm)。结论依据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走行有助于分辨其组成层数及束数,掌握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

    作者:谢龙;黄东;江奕恒;卓日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RMP4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CRMP4对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CRMP4目的基因片段,与病毒载体连接,经过PCR、酶切和鉴定后与包装质粒共转293T细胞,制备慢病毒载体,之后感染海马神经元,观察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变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扩增出CRMP4目的基因,成功构建CRMP4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1.0×107~1.0×108 U/ml;对照细胞转染空质粒后见GFP表达,分布于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细胞随着发育不断极化,分化出树突和轴突,突起不断延长;过表达CRMP4后,可见神经元的突起延长,分支较对照组增多;定量结果显示,神经元突起总长度包括树突和轴突均较对照组增多,分支数目亦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显著(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大鼠CRMP4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过表达CRMP4基因可以促进神经元突起的生长。

    作者:张丹丹;谭明会;叶永恒;陈克恩;李素梅;武凤鸣;郭国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肾上腺静脉MSCT影像解剖研究

    目的:利用MSCT准确显示肾上腺静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为临床提供影像解剖数据。方法回顾分析上腹部CTA患者108例。薄层MIP/MPR评估测量肾上腺静脉管径、长度及走行路径。结果①右侧:显示率64.81%(70/108),变异5.71%(4/70);汇入下腔静脉7点至8点间占优势42.42%;其管径Rr (2.19±0.56) mm,腺外段长度RD1(5.02±1.82) mm,汇入下腔静脉距右肾静脉汇入距离RD2(40.69±12.96) mm,汇入口开口向下角度RA (60.25±17.85)°。②左侧:显示率97.22%(105/108);变异14.29%(15/105);肾上腺静脉管径Lr (2.39±0.56) mm,腺外段长度LD1(7.28±4.01) mm,膈-肾上腺静脉干管径LR (3.65±0.93) mm,膈-肾上腺静脉的共干段长度LD2(14.07±6.77) mm,膈-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点至下腔静脉左侧缘距离LD3(32.89±4.85) mm,膈-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开口向内的角度LA1(118.06±18.49)°,肾上腺静脉与膈静脉共干段开口向下的角度LA2(156.15±13.81)°。结论 MSCT可显示大部分右侧肾上腺静脉及绝大部分左侧肾上腺静脉正常走行及变异,测量相关影像解剖数据,为AVS等手术方案提供影像数据。

    作者:李晓燕;吕发金;周永霞;张翱;胡良波;刘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肝总动脉及脾动脉吻合支伴胃左动脉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1具男尸过程中,发现结肠上区动脉发生较大变异(图1),为积累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该男尸身高长165 cm,未见腹腔干。脾动脉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发自腹主动脉,其起始部外径7.74 mm,发出后向左行至脾门,全长21 cm。肠系膜上动脉在脾动脉右下方0.26 cm处由腹主动脉发出。肠系膜上动脉向右下方走行2.80 cm后向上发出肝总动脉,起始处外径5.44 mm,肝总动脉经胃幽门部后方上行,进入肝门并分为肝左、右动脉。肝总动脉全长8.80 cm,距其起点3.20 cm处发出一支外径2.90 mm的分支,该分支向左下方走行3.10 cm后与脾动脉相吻合,吻合处外径为4.04 mm,该吻合支在距其与脾动脉汇合点0.70 cm处,向下发出一条外径2.20 mm的胰背动脉到达胰腺上缘,并分支进入胰腺背面。自该吻合支汇入脾动脉处左后方0.8 cm处,向上发出一条直径3.10 mm的胃左动脉,经小网膜深面走行4.50 cm至胃小弯左侧分为两支,沿胃小弯自左向右分别走行于胃前壁(直径2.20 mm)和胃后壁(直径1.58 mm),并发出分支至胃小弯侧胃壁。肝总动脉及脾动脉其它分支均未见异常。

    作者:王帅;韦启瑾;何鹏臣;陈伟成;程海飞;甘胜伟;孙善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逆行腓骨肌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结果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 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 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 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 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结论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曹磊;赵志杰;谭建国;李美秀立;彭田红;陈胜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胫骨前肌肌腱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髓外定位系统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前肌肌腱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髓外定位系统的作用。方法59例行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的59个下肢,用X线定位胫骨冠状位力线以及踝关节中点,并在皮肤上标志,标志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纵轴,在内、外踝连线上测量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距离踝关节中点的距离,测量胫骨力线与胫骨前肌肌腱交点到内、外踝连线距离,并用独立t检验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在内、外踝连线上与踝关节中点距离为(13.32±2.75) mm,胫骨前肌与胫骨力线交点与内外踝连线距离(71.23±6.45) mm,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前肌肌腱在胫骨远端有2个可以作为膝关节置换术中髓外定位系统中胫骨远端解剖标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王新光;郭汉明;肖军;郑少伟;史占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异位骨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并根据McAfee分级法判断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的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患者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7~36个月。末次随访置换节段矢状位活动范围(5.5±2.2)°;冠状位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4±1.2)°和(3.6±0.8)°。共有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置换节段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发生率21.7%。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存在一定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符,术者应有意识地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以避免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丢失。

    作者:梁英杰;张光明;温世锋;郭东明;徐中和;刘恩志;钟润泉;肖文德;尹庆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眶下孔相关径线测量及定位研究

    目的:测量完整人颅骨的眶下孔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60例(120侧)成人眶下孔内径的长径和短径,并观察孔的形状,观察副孔的数量。测量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平行。测量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垂直。结果①眶下孔为圆孔(10%)和椭圆形孔(90%);②左右两侧眶下孔副孔总的出现率为2.5%。③眶下孔的长径为(4.24±0.91)mm(2.48~7.59 mm)。④眶下孔的短径为(2.55±0.48)mm(1.37~3.63 mm)。⑤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为(8.54±1.60)mm(5.16~13.63 mm)。⑥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为(16.55±2.01)mm(11.73~23.17 mm)。结论完善人颅骨眶下孔的形态学资料,为临床开展眶下孔的应用研究提供数据。

    作者:孙雪梅;徐剑;孙波;赵晓晖;王振江;沈维高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56层CT灌注成像和三维重建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256层CT灌注成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乳腺疾病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256层CT对50例经彩超或钼靶发现有乳腺肿物的患者进行灌注扫描,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分析不同性质乳腺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的灌注成像指标,以及乳腺三维重建对临床手术的指导作用。结果256层CT灌注成像指标值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维重建模型可以全方位地观察病灶情况,为术前评估提供了依据。结论256层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三维重建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乳腺癌的术前评估。

    作者:姜敏;张刚庆;高鹏;李武铭;温建燔;张国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利用2D/3D配准技术开展直立位颈椎椎间孔形态学测量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2D/3D配准技术开展直立位颈椎椎间孔形态学测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采集7位健康成年志愿者颈椎的CT影像,对其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颈椎三维模型,并采集同一志愿者保持同一姿势时的颈椎直立正侧位X线平片,在图像处理软件Mimics中建立虚拟X线场景,采用2D/3D图像配准还原摄平片时颈椎的位置,并利用Rapidform XOR3软件测量两种位置的椎间孔面积。结果利用2D/3D图像配准方法,可获得颈椎直立位的三维位置数据,共测得56个椎间孔卧位及直立位两位置椎间孔面积,卧位椎间孔面积为(50.9±14.2) mm2,直立位椎间孔面积为(83.6±23.5) 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07,P<0.05)。结论利用2D/3D配准技术可获得颈椎直立位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直立位与卧位椎间孔有显著差异,但其准确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作者:叶强;李鉴轶;李鹏;孔祥雪;李绍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975年Talor采用游离腓骨瓣治疗胫骨缺损取得了成功[1],但是直到1983年Chen[2]等才报道了腓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该供区可提供大量骨、皮肤软组织移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其缺点是腓动脉位于腓骨后侧、临床操作困难以及由于小腿后外侧区部分皮肤是由腘动脉或胫后动脉或胫腓干等穿支供血[3],切取的皮瓣有部分坏死风险[4]。1988年穿支皮瓣概念被提出[5],1989年Koshima[6]报道了典型的肌皮穿支皮瓣,大家逐渐认识到穿支皮瓣的优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由此小腿后外侧区皮瓣切取也呈多样化发展,腓动脉穿支皮瓣(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有大量文献报道。本文就腓动脉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血供模式、皮瓣设计、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张永祥(综述);魏在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踝上动脉降支蒂胫骨瓣移位治疗距骨缺血坏死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支降支蒂胫骨远端骨瓣移位治疗距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8例距骨创伤性缺血坏死患者,均采用胫前动脉踝上支降支蒂胫骨远端骨瓣移位治疗,术后石膏托固定踝关节4周。结果随访6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8例患者术后均获满意愈合,终随访检查踝关节功能按Kenwight疗效标准评估,其中优6例,良2例。结论该骨瓣血管恒定,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便,是治疗距骨缺血坏死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杨晨晖;王克平;周海宇;夏亚一;刘建文;何余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7β-雌二醇对脂肪细胞内脂滴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hASCs成脂分化过程中脂滴相关特异基因DNA断裂因子相似蛋白C (The cell death-inducing DNA fragmentation 45-like effector, CIDEc)、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1, Plin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对3例患者行脂肪抽吸术,并进行hASCs培养及传代,鉴定表面标志物;经典鸡尾酒法诱导其成脂,不同浓度(10-8、10-7、10-6 mol/L)17β-雌二醇(17β-E2)作用于细胞,分别于24 h、4、7、11d收获细胞,用RT-PCR检测CIDEc、Plin1 mRNA表达情况。结果各组细胞经药物作用后,脂肪细胞中CIDEc及Plin1 mRNA的表达水平随着17β-E2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CIDEc及Plin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于7 d和4 d达到高峰期,其后逐渐下降。当17β-E2浓度为10-6 mol/L时,细胞中CIDEc及Plin1 mRNA的表达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加入雌激素受体阻滞剂ICI182780的一组细胞,雌激素对CIDEc及Plin1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17β-E2能够显著降低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CIDEc及Plin1的mRNA表达,并可能通过这一途径抑制脂肪细胞内脂滴的增殖。

    作者:邓婷;颜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两组患者均行后侧入路置钉手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两组术后的椎体高度矫正率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9.52±12.15)min,出血量为(139.61±36.25)ml,引流量为(59.62±9.15)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57±9.98) min,(413.54±29.83)ml,(373.14±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1月、半年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5.01±0.98)、(2.33±1.13)、(0.71±0.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5±1.15)、(3.09±1.25)和(1.7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矫正率达到了(96.80±2.51)%,对照组的(95.68±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上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矫正率与传统入路无差异的特点,安全性好,患者恢复情况好,值得临床的推广。

    作者:薛厚军;潘磊;黄必留;刘青华;李捷;陈伟雄;王诗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髂骨螺钉联合磷酸钙骨粉在腰骶椎结核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椎间隙的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23例,年龄19~75岁,平均38岁。病变节段为L4/5~S1/2,术前后凸成角5°~18°,平均9°。治疗组21例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螺钉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隙及骨缺损区填充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对照组2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入和椎体钉棒固定。随访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结果术后治疗组3~6个月骨缺损区修复、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个月;对照组融合时间5~9个月,平均7个月。治疗组术后后凸成角0~4°,平均2°;对照组术后后凸成角3~11°,平均7°(P<0.05)。疗效按Chen等标准评定,治疗组优17例,良2例,总优良率90.5%;对照组优13例,良3例,总优良率76.2%。术后末次随访结果显示脊柱病变节段稳定,病例无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椎间隙及骨缺损区、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的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胡资兵;曾荣;魏波;魏劲松;孙欣;林颢;陈思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unx2重组慢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促进其成骨分化的研究

    目的:利用重组Runx2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使其Runx2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观察BMSCs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Runx2基因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情况。方法 PCR扩增Runx2基因,并连接到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Pez-lv201,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包装,测得慢病毒液滴度。取4周龄SD大鼠胫骨,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将Runx2重组慢病毒感染BMSC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分析BMSCs成骨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Runx2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测得慢病毒液滴度为1.6×109 TU/ml。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CD90和CD105,表达率为99.8%、99.3%。重组慢病毒感染后实验组细胞形态呈成骨样细胞改变;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实验组Runx2、OCN、osteonectin、ALP、BMP-2、OPN基因的表达水平随时间推移而增高;对照组上述基因均无明显表达。结论利用Runx2重组慢病毒感染BMSCs,使其高表达Runx2基因,可以使OCN、osteonectin、ALP、BMP-2、OPN基因表达增强,说明Runx2基因可以促进B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

    作者:李庆庆;王大平;熊建义;黄江鸿;付志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