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胫前返血管为蒂腓骨上段移植的应用解剖

林永绥;张发惠;王万明;张国栋;陈振光

关键词:胫前返动脉, 腓骨瓣, 腓骨头支, 解剖学
摘要:目的: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胫前返动脉始于胫前动脉,起始点距腓骨头尖下(4.5±0.7)cm(3.0~6.0 cm),动脉主干长(0.5±0.2)cm(0.2~1.2 cm),外径(2.0±0.4)mm(1.3~3.0mm),伴行静脉2条,外径为(2.1±0.5)mm(1.5~3.0 mm)和(2.6±0.4)mm(1.7~3.2 mm).胫前返动脉腓骨头支1~2支,外径(1.7±1.3)mm(0.6~2.1 mm),分布于腓骨头的前内侧面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腓骨上段骨膜支构成动脉网.腓骨头支起始点至胫前返动脉起始点长度为(1.0±0.4)cm(0.3~1.8 cm),其中长度≥1.0 cm者占46.7%.腓骨头支起始点以远1.5 cm处的胫前返动脉外径为(1.4±0.5)mm(0.8~2.1 mm).结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为临床带血管腓骨上段移植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血管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腺病毒介导hTGF-β1基因体内转染兔椎间盘对髓核细胞Ⅰ型、Ⅱ型胶原的影响

    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外源性人转化生长因子(Ad/CMV-hTGF-β1)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Ⅰ型、Ⅱ型胶原的影响.方法: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于实验组兔腰3、4椎间盘髓核内注射Ad/CMV-hTGF-β1(6×106pfu),注射量为20μl,对照组则注射2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3周取出椎间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椎间盘髓核细胞中Ⅰ型、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用VID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椎间盘髓核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比对照组低;而Ⅱ型胶原的表达则比对照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内转染腺病毒介导的hTGF-β1基因能降低椎间盘髓核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提高Ⅱ型胶原的表达,提示hTGF-β1可以抑制椎间盘的退变.

    作者:沈若武;季爱玉;夏玉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胚胎干细胞移植结合TMR及VEGF对大鼠心梗的修复作用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移植结合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M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心梗的修复作用.方法:制备实验性大鼠心梗模型,1周后实施TMR,术后10min于TMR微孔道凝血块内及其周围注射重组VEGF,孔周三点注射移植由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胚胎生殖细胞.4周后测量血液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功能,并测量左心室重与体重之比,梗塞面积,毛细血管密度,评价移植区的组织学和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单独移植细胞组相比,干细胞移植联合TMR、VEGF组心室肥大减轻,梗塞面积减少(P<0.01),梗塞区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胚胎生殖细胞移植联合TMR、VEGF与单纯的细胞移植相比,能更有效地促进心梗区血管生成和移植细胞存活,改善梗塞心肌的心功能.

    作者:王艳梅;王冬;李若凡;董毅龙;唐红梅;刘伟;王乃利;张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折内固定松动与运动方式关系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在不同运动方式下股骨中段骨折内固定疲劳前后稳定性,评价内固定松动与运动方式的关系.方法:取6根新鲜尸体股骨,制成股骨中段缺损骨折模型,对标本先后行单皮质钢板内固定和双皮质钢板内固定,并行疲劳实验,分别对6种运动方式即时和疲劳后的稳定性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在同等载荷条件下,行前屈后伸运动时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疲劳前后运动角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侧弯和旋转运动时疲劳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固定螺钉的早期松动首先是对屈伸运动方向造成影响,引起屈伸方向的失稳,对侧弯和旋转运动稳定性影响小.

    作者:杨睿;唐勇;黄霖;黎全猛;赵卫东;程志安;沈慧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并膀胱憩室1例

    作者在教学中发现1具男性成人尸体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变异,并伴有一侧膀胱憩室(图1).报道如下:1、肾外形左肾纵径为11.4 cm,肾门上下径为6.0cm.

    作者:史二栓;方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不同节段椎弓根内部结构的测量和比较

    目的:提供国人椎弓根内部结构的量化数据以及随节段变化的规律.方法:20具成人防腐C3~L5脊柱标本,螺旋CT扫描后行多平面重建,在椎弓根峡部横截面上测量椎弓根高度(PH),宽度(PW),内、外、上、下缘皮质厚度(MCT、LCT、SCT、ICT),及椎弓根内部松质骨的宽度和高度(SBW、SBH).运用统计软件系统比较椎弓根内部各个参数的变化.结果:椎弓根左右两侧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间除LCT外,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LCT/PW为(20.72±5.77)%,MCT/PW为(32.87±7.47)%,SCT/PH为(24.33±6.07)%,ICT/PH为(22.51±5.17)%,SBW/PW为(46.41±11.76)%,SBH/PH为(53.17±10.15)%.MCT绝对值及所占的比例在各个节段上均显著大于LCT.各个节段椎弓根皮质骨与松质骨的比例有所不同.C6~T1,T8~T12为椎弓根内部结构变化较大的区域.结论:(1)薄层螺旋CT可较好的呈现椎弓根内部的情况;(2)上胸椎椎弓根是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危险区域;(3)椎弓根外侧皮质较内侧皮质薄,在置入椎弓根螺钉时外侧更容易破裂.

    作者:石锐;刘浩;袁元;吴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影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预后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00年7月至2002年6月间的102例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人临床资料.结果:102例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病例,失访4例,失访率为3.9%,现存活96例,10例术后复发和转移,复发率为10.2%,91例术后性生活无显著障碍,99例泌尿功能基本正常.结果表明影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预后存在因素.结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可以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减少患者术后泌尿和性功能方面的并发症,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保证.

    作者:姚学清;欧阳植安;林锋;卿三华;黄祥成;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寰枢关节后部神经血管丛与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关系

    目的:研究寰枢关节后部的神经血管丛与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局部手术显露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具血管灌注的颈椎标本,解剖观测寰枢后部的神经血管丛及其与寰枢椎的关系.在20具尸体标本上利用枢椎侧块定位方法,不分离寰枢神经血管丛,直接进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而后X线和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情况.结果:在寰枢关节的后方有丰富的、怒张的球团状的静脉丛存在,分离时易出现血管壁损伤.模拟临床手术共完成4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无脊髓、硬膜、椎动脉、脊神经损伤,X线和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位置理想.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不宜分离显露寰枢神经血管丛,而枢椎侧块定位方法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钟世镇;刘景发;夏虹;吴增晖;徐达传;丁自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以胫前返血管为蒂腓骨上段移植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胫前返动脉始于胫前动脉,起始点距腓骨头尖下(4.5±0.7)cm(3.0~6.0 cm),动脉主干长(0.5±0.2)cm(0.2~1.2 cm),外径(2.0±0.4)mm(1.3~3.0mm),伴行静脉2条,外径为(2.1±0.5)mm(1.5~3.0 mm)和(2.6±0.4)mm(1.7~3.2 mm).胫前返动脉腓骨头支1~2支,外径(1.7±1.3)mm(0.6~2.1 mm),分布于腓骨头的前内侧面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腓骨上段骨膜支构成动脉网.腓骨头支起始点至胫前返动脉起始点长度为(1.0±0.4)cm(0.3~1.8 cm),其中长度≥1.0 cm者占46.7%.腓骨头支起始点以远1.5 cm处的胫前返动脉外径为(1.4±0.5)mm(0.8~2.1 mm).结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为临床带血管腓骨上段移植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血管蒂.

    作者:林永绥;张发惠;王万明;张国栋;陈振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关节软骨缺损生物性修复与再生的研究现状

    关节软骨绝大多数属透明软骨,具有低摩擦、富弹性和高渗透性的特性,对维持关节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星沈;张玉富;张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

    目的:探讨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本组41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男28例,女13例;年龄18~70岁,平均3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标准是直视下解剖复位,且围手术期进行规范的处理方案.应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8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优24例,良11例,可6例,优良率为85.4%.结论:Danis-WeberB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满意的骨折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恰当的围手术期治疗对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汝平;杨朝华;李启中;伍家福;温世锋;张光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腘腓韧带的解剖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腘腓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膝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机制.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30例膝关节标本上,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解剖观察腘腓韧带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自制夹具固定标本,观察并记录选择性切断腘腓韧带前后的不同工况下,膝内翻加载移位和胫骨上端的后外侧旋转加载移位的变化.结果:①腘腓韧带位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邻近上胫腓关节,是连接腓骨头后上方与腘肌腱的韧带样结构.根据腘腓韧带在腘肌腱上附着点的区别,分为前、后两束.②离断腘腓韧带后,应力加载下,膝内翻移位不明显,胫骨上端后外侧旋转移位明显增大.结论:①腘腓韧带是膝后外侧重要的稳定结构;②腘腓韧带具有明显对抗膝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③腘腓韧带损伤严重导致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应手术重建腘腓韧带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陈疾忤;陈世益;吴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左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变异1例

    作者在制作一纵隔标本时,发现主动脉弓有4支分支,分别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詹朝双;袁予;朱亚文;董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胸腹裂孔疝1例

    胸腹裂孔疝少见,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中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开胸时见左胸腔内一巨大囊状物占据胸腔大部分,囊状物上见网膜状物,胸腔上部见左肺肺尖和左肺上叶部分.

    作者:华萍;吕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疗事故争议尸检先天性畸形3例

    先天性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同时存在多种畸形死亡者甚为少见.笔者在医疗事故争议法医学尸检中遇到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朱方成;郑光美;何方刚;刘良;朱少华;雷怀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论坛会议纪要

    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论坛会议于2005年年8月19日~22日在银川市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和<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主办,银川市武警宁夏总队医院承办.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5篇,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8名.会议采用先专题报告、学术论文报告,然后进行讨论的形式,以讨论为主.

    作者:徐达传;丁自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背阔肌肌内神经分布和肌构筑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肌构筑法.结果:(1)支配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发出2~3支一级神经支入肌,入肌后发出呈树枝状分支分布到该肌,在肌中部构成网格状的神经分支密集区.(2)背阔肌内上部肌重(58.91±10.29)g、肌长(18.76±1.67)cm、生理横切面积(3.39±0.65)cm2,外下部肌重(119.60±20.89)g、肌长(29.33±1.70)cm、生理横切面积(4.69±0.92)cm2.结论:(1)背阔肌有恒定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可分为两个亚部:内上部和外下部.(2)背阔肌内上部在肢体运动中更多的维持肩关节的稳定;而背阔肌外下部则更多参与肢体的速度运动.

    作者:杨方玖;薛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中国解剖学会第四届期刊工作扩大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血管性高血压时脑与肠系膜动脉壁CGRP能神经纤维分布的变化

    目的:观察肾血管性高血压时中枢与外周动脉壁CGRP(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能神经纤维分布的变化,探讨CGRP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不同时期(术后4、8、12周)脑动脉壁和肠系膜动脉壁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结果:高血压各组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血压组12周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高于高血压组4周,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CGRP能神经纤维较纤细,多沿血管长轴走行,高血压组CGRP能神经纤维较粗大,呈网状分布.结论:随着血压的升高,中枢与外周动脉壁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加,这可能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起着调节血压的作用.

    作者:任艳华;李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胆囊床内血管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28例肝脏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胆囊床内血管的位置、行程,测量其在胆囊床内的长度和直径.结果:胆囊床内血管有:(1)胆囊动脉深支及分支,占71.1%(91例);(2)肝中静脉及其属支,占12.5%(16例),其突入形式分①肝中静脉主干,②右前叶支、或左内叶支、或两者一起突出,③右前叶支属支、左内叶支属支、或两者一起突出3种类型;(3)肝门静脉右支及其分支,分主干和分支两类,主干占39.8%(51例),肝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占14.8%(19例);(4)肝门静脉左支的分支,占2.34%(3例);(5)胆囊静脉,在胆囊附着面有小静脉与肝中静脉、肝门静脉左、右支的分支相连.结论:切除胆囊时应注意胆囊床左、右缘,以及具有肝门右切迹的病例,保护突入胆囊床内的肝中静脉及其属支,以防止出血.

    作者:蔡昌平;代小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观测尺神经在肘部的血供.3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带血管尺神经前移术治疗,检测术中尺神经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其手术前后肘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变化.术后随访2.5年.结果:肘部尺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来自尺侧上副动脉(S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PURA)后支.3条动脉的起点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5.0±1.5)、(4.6±1.3)和(6.0±0.8)cm;与尺神经伴行长度分别为:(16.5±2.5)、(5.2±1.1)和(6.6±1.4)cm.有30%(6侧)IUCA缺如.3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中SpO2检测显示,SUCA、IUCA和PURA均保持通畅组尺神经SpO2为(90±2.5)%.与之相比,阻断2支后尺神经SpO2明显降低(P<0.05)),均阻断后进一步降低(P<0.05)),保留2支则无显著变化(P>0.05)).电生理检测显示术后MCV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临床结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率为94%.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前移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君琳;杜心如;王庆一;刘清和;孟祥龙;王志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