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梅;王冬;李若凡;董毅龙;唐红梅;刘伟;王乃利;张晓东
目的:观察肾血管性高血压时中枢与外周动脉壁CGRP(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能神经纤维分布的变化,探讨CGRP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不同时期(术后4、8、12周)脑动脉壁和肠系膜动脉壁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结果:高血压各组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血压组12周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高于高血压组4周,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CGRP能神经纤维较纤细,多沿血管长轴走行,高血压组CGRP能神经纤维较粗大,呈网状分布.结论:随着血压的升高,中枢与外周动脉壁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加,这可能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起着调节血压的作用.
作者:任艳华;李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在制作一纵隔标本时,发现主动脉弓有4支分支,分别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詹朝双;袁予;朱亚文;董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手术中保护尿道控尿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例成年男性尸体盆腔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支配尿道膜部括约肌神经的组成、形态及毗邻关系.结果:尿道膜部括约肌接受下腹下丛和阴部神经盆内盆外分支支配,其中盆神经起源于下腹下丛远端盆内脏神经分支,沿肛提肌表面到达尿道膜部5点和7点位;40%的标本中阴部神经存在盆内分支,此分支自阴部管内的阴部神经主干穿肛提肌进入盆内,与盆神经一起支配尿道膜部括约肌,其进入尿道膜部的位置距离前列腺尖部(5.3±1.8)mm.在53.3%的标本中阴茎背神经发出分支到达尿道膜部,此分支进入尿道膜部的位置距离前列腺尖部(4.2±1.1)mm.结论: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中对控尿神经的保护是多方面的,术中对精囊和前列腺尖部的操作易损伤控尿神经.
作者:卢洪凯;宋鲁杰;王金平;吕世军;王一;胡卫国;刘鲁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寰枢关节后部的神经血管丛与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局部手术显露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具血管灌注的颈椎标本,解剖观测寰枢后部的神经血管丛及其与寰枢椎的关系.在20具尸体标本上利用枢椎侧块定位方法,不分离寰枢神经血管丛,直接进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而后X线和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情况.结果:在寰枢关节的后方有丰富的、怒张的球团状的静脉丛存在,分离时易出现血管壁损伤.模拟临床手术共完成4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无脊髓、硬膜、椎动脉、脊神经损伤,X线和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位置理想.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不宜分离显露寰枢神经血管丛,而枢椎侧块定位方法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钟世镇;刘景发;夏虹;吴增晖;徐达传;丁自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5年8月6~8日,南方医科大学在广州为钟世镇院士从教55周年暨80华诞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这次活动对于弘扬钟世镇院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和治学精神,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庆典活动分现代临床解剖学进展研讨会、师生座谈会和庆典大会三部分.
作者:丁自海;徐达传;原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腘腓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膝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机制.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30例膝关节标本上,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解剖观察腘腓韧带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自制夹具固定标本,观察并记录选择性切断腘腓韧带前后的不同工况下,膝内翻加载移位和胫骨上端的后外侧旋转加载移位的变化.结果:①腘腓韧带位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邻近上胫腓关节,是连接腓骨头后上方与腘肌腱的韧带样结构.根据腘腓韧带在腘肌腱上附着点的区别,分为前、后两束.②离断腘腓韧带后,应力加载下,膝内翻移位不明显,胫骨上端后外侧旋转移位明显增大.结论:①腘腓韧带是膝后外侧重要的稳定结构;②腘腓韧带具有明显对抗膝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③腘腓韧带损伤严重导致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应手术重建腘腓韧带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陈疾忤;陈世益;吴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关节软骨绝大多数属透明软骨,具有低摩擦、富弹性和高渗透性的特性,对维持关节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星沈;张玉富;张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本组41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男28例,女13例;年龄18~70岁,平均3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标准是直视下解剖复位,且围手术期进行规范的处理方案.应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8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Baird和Jackson评分系统,优24例,良11例,可6例,优良率为85.4%.结论:Danis-WeberB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满意的骨折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恰当的围手术期治疗对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汝平;杨朝华;李启中;伍家福;温世锋;张光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先天性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同时存在多种畸形死亡者甚为少见.笔者在医疗事故争议法医学尸检中遇到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朱方成;郑光美;何方刚;刘良;朱少华;雷怀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制备用地高辛标记的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的RNA探针.研究p75在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方法:设计p75引物,构建p75/pGEM-T重组质粒,分别用ApaⅠ和Sac Ⅰ进行酶切得到线性化DNA片段,以Sp6和T7聚合酶转录合成酶合成地高辛标记的(dig-)正反义RNA探针.运用点膜杂交的方法检验探针的敏感度,运用该探针,通过原位杂交分析p75在海马中的表达.结果:构建了p75/pGEM-T质粒,获得高效价的正、反义dig-p75 RNA探针,应用该探针发现p75 mRNA在海马中的表达.结论:成功制备了地高辛标记的p75RNA探针,为进一步研究p75在海马中发育和损伤过程中的表达打下基础.
作者:沈宓;丁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在不同运动方式下股骨中段骨折内固定疲劳前后稳定性,评价内固定松动与运动方式的关系.方法:取6根新鲜尸体股骨,制成股骨中段缺损骨折模型,对标本先后行单皮质钢板内固定和双皮质钢板内固定,并行疲劳实验,分别对6种运动方式即时和疲劳后的稳定性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在同等载荷条件下,行前屈后伸运动时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疲劳前后运动角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侧弯和旋转运动时疲劳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固定螺钉的早期松动首先是对屈伸运动方向造成影响,引起屈伸方向的失稳,对侧弯和旋转运动稳定性影响小.
作者:杨睿;唐勇;黄霖;黎全猛;赵卫东;程志安;沈慧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比研究胸、腰椎横突形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45具胸、腰椎干燥骨标本T1~L5节段(T11-T12除外)横突长度、厚度、高度、上仰角、及后仰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胸椎横突与腰椎横突形态的具体差异.结果:胸椎横突与腰椎横突间各项测量参数除个别节段外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胸椎横突长度长于腰椎(L3及L5除外),厚度厚于腰椎(L5除外),高度高于腰椎(L5除外),后仰角大于腰椎.结论:胸腰椎横突形态明显不同,胸椎横突可做内固定之用,腰椎横突宜做定位标志,从胸椎横突至椎体螺钉固定是可能的.
作者:崔新刚;张佐伦;丁自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胫前返动脉始于胫前动脉,起始点距腓骨头尖下(4.5±0.7)cm(3.0~6.0 cm),动脉主干长(0.5±0.2)cm(0.2~1.2 cm),外径(2.0±0.4)mm(1.3~3.0mm),伴行静脉2条,外径为(2.1±0.5)mm(1.5~3.0 mm)和(2.6±0.4)mm(1.7~3.2 mm).胫前返动脉腓骨头支1~2支,外径(1.7±1.3)mm(0.6~2.1 mm),分布于腓骨头的前内侧面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腓骨上段骨膜支构成动脉网.腓骨头支起始点至胫前返动脉起始点长度为(1.0±0.4)cm(0.3~1.8 cm),其中长度≥1.0 cm者占46.7%.腓骨头支起始点以远1.5 cm处的胫前返动脉外径为(1.4±0.5)mm(0.8~2.1 mm).结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为临床带血管腓骨上段移植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血管蒂.
作者:林永绥;张发惠;王万明;张国栋;陈振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移植结合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M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心梗的修复作用.方法:制备实验性大鼠心梗模型,1周后实施TMR,术后10min于TMR微孔道凝血块内及其周围注射重组VEGF,孔周三点注射移植由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胚胎生殖细胞.4周后测量血液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功能,并测量左心室重与体重之比,梗塞面积,毛细血管密度,评价移植区的组织学和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单独移植细胞组相比,干细胞移植联合TMR、VEGF组心室肥大减轻,梗塞面积减少(P<0.01),梗塞区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胚胎生殖细胞移植联合TMR、VEGF与单纯的细胞移植相比,能更有效地促进心梗区血管生成和移植细胞存活,改善梗塞心肌的心功能.
作者:王艳梅;王冬;李若凡;董毅龙;唐红梅;刘伟;王乃利;张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及其抗拉伸性能,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撕脱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和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的膝关节标本16例,游离出前交叉韧带,对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厚度、宽度及其在胫骨棘止点处的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新鲜的标本通过MTS-858材料试验机测试前交叉韧带附着端的抗拉伸性能.结果:前交叉韧带呈水平位附着于胫骨棘及其周围的骨面,其断面近似于三角形,底朝前,尖向后方.部分纤维附着于外侧半月板的前、后角及内侧半月板前方的骨面.附着端横径为(11.3±1.4)mm、前后长径为(17.6±2.6)mm、周径为(49.2±6.1)mm、前缘距胫骨平台前缘为(11.5±2.6)mm、后缘距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的前缘为(14.1±1.7)mm、计算附着面积为(96.6±8.3)mm2.前交叉韧带的大载荷为(2546±89)N,大变形量为(4.3±0.5)mm.结论:前交叉韧带的纤维分布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力学特性与临床上撕脱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联性.
作者:高彦平;陈金荣;吴宇峰;赵卫东;姜雪梅;李义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肌构筑法.结果:(1)支配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发出2~3支一级神经支入肌,入肌后发出呈树枝状分支分布到该肌,在肌中部构成网格状的神经分支密集区.(2)背阔肌内上部肌重(58.91±10.29)g、肌长(18.76±1.67)cm、生理横切面积(3.39±0.65)cm2,外下部肌重(119.60±20.89)g、肌长(29.33±1.70)cm、生理横切面积(4.69±0.92)cm2.结论:(1)背阔肌有恒定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可分为两个亚部:内上部和外下部.(2)背阔肌内上部在肢体运动中更多的维持肩关节的稳定;而背阔肌外下部则更多参与肢体的速度运动.
作者:杨方玖;薛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新的定位标志及其X线透视中相关量化参数值.方法:在40例国人的干燥寰枢椎配对标本上确定新的定位标志并测量与X线透视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新定位标志在枢椎椎弓根的轴向平分线外侧或恰在其上,枢椎上关节面出钉点透视参数:到外缘距左(7.1±0.9)mm,右(6.8±0.9)mm;到后缘距左(6.3±0.7)mm,右(6.5±0.7)mm;到内缘距左(15.2±1.2)mm,右(15.5±1.1)mm;骨性钉道总长左(36.7±2.8)mm,右(36.2±2.9)mm.结论:新定位标志为枢椎下关节突下缘正中点,解剖标志容易明确,螺钉固定术中透视参数容易把握,钉道长,固定可靠.
作者:陈庄洪;余伦红;黄继锋;蔡贤华;黄卫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教学中于1例中年男性尸体标本上见其左头臂静脉行程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甘晟光;陈洪;钟纯;敖绍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性别的多囊肾多囊肝发生率、家族遗传史,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多囊肾多囊肝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借助B型超声波检查了8000例来院门诊和住院的肝肾患者.结果:检查出3.24%(259例)多囊肾多囊肝患者,其中男性3.10%(149),女性3.44%(110).有家族遗传史的3.15%(252例),其中男性3.01%(145例),女性3.35%(107例).结论:在肝肾患者中,多囊肾多囊肝发生率较高,大多数患者都有家族遗传史.
作者:邱大学;乔琴珍;杨苏南;缪唯丽;王红;施建辉;邱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