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用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徐瑞生;侯春林;张世民;王诗波;王金武;刘明轩;衷鸿宾

关键词:脊神经前根, 应用解剖, 膀胱功能重建, 前根交叉吻接, 跟腱反射
摘要:目的:为进行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的手术时脊神经前根和吻接平面的选择以及脊神经前根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在20具尸体标本上追踪骶丛和坐骨神经的脊神经根来源、相应的脊神经根在坐骨神经和其它神经之间的分布,同时观察硬膜内L4~S4脊神经前根排列的位置关系、相互重叠长度和横截面积. 结果:(1)骶丛主要由L4、L5和S1~5脊神经根组成,其中L5脊神经根(46%)的贡献大; (2)S2~4前根出脊髓的平面均高于L4、L5和S1前根出硬膜的平面,前根的横截面积L4(2.19±0.39)mm2、L5(2.58±0.58)mm2和S1(2.19±0.42)mm2均显著大于S2~4前根;(3)在脊髓圆锥平面,前后根的辨别和序列的确认较圆锥下容易. 结论:(1)利用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时宜选用L5前根与S3 或S4前根交叉吻接;(2)吻接平面宜选择在脊髓圆锥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鼓室管上隐窝及其周围结构的胚胎发育

    目的:观察鼓室管上隐窝的胚胎发育和毗邻关系,为鼓室疾病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取12~35周死胎颞骨标本48侧,采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切片两种方法,观察管上隐窝和该区域重要结构的胚胎发育特点和局部解剖学关系.结果:管上隐窝在胚胎20周出现,是上鼓室向前延伸的漏斗形骨龛,具有六个壁.骨帘在24~28周出现.结论:骨帘在匙突前方参与构成面神经管水平段外侧壁的一部分,切除骨帘是建立上鼓室通气和引流的理想通路.

    作者:郑鸣;陈心华;康仲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左冠状动脉旋支异位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1例

    成年男性,心脏正常.右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动脉窦中1/3,开口处内径5 mm,经右冠状沟分布于右心.左冠状动脉旋支直接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紧接右冠状动脉口的后方.此口略呈园形,内径3 mm(附图).此支发出后,贴绕主动脉起始部急转变向后方行走,管腔呈裂隙样,平对右主动脉窦上界行向左,发窦房结动脉(外径1 mm),此动脉穿房间肌束上行,以逆时针方向绕上腔静脉口达结区.旋支主干沿主动脉壁向左前达左冠状沟,分支分布于左心.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直接开口于左冠状动脉窦,开口处内径4 mm.前室间支起始段与旋支未段平行,两者相距约10 mm.

    作者:姚友生;姜华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与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人与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方法:取5例人和42例不同月龄猪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沿其轴向均分为5个等长的血管环,再沿径向剪开各血管环,20 min后由计算机记录并测量各血管环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结果:人升主动脉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100.4°±12.8°增至远侧端的152.8°±18.6°,各月龄猪升主动脉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8°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30°左右;人肺动脉干张开角沿轴向无明显变化,各月龄猪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5°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25°左右,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不随年龄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人和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张开角存在一定差异(P<0.05),但在某些区段二者相应动脉的张开角相近;猪受试血管的张开角无明显年龄性变化(P>0.05).

    作者:余明华;黄铁柱;周新华;孙万群;张兴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皮质骨圈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中支撑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了解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植入椎间隙前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新鲜成年猪离体腰椎标本上,以L2~3、L3~4、L4~5节段为实验对象,测试各节段在正常状态下(正常组)、椎间盘切除并Steffee钢板固定(内固定组)、椎间盘切除AFC植入Steffee钢板固定(AFC组)等三种种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1)内固定组节段轴向压缩刚度为正常组的14.0%;(2)AFC组节段的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增加,达到了正常椎间盘的轴向压缩刚度;(3)在相同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AFC组椎弓根钉受力移位较内固定组明显减小.结论: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AFC椎间植入后,对脊椎稳定性较无AFC植入显著增强,其受力移位明显减小,即可显著减少临床断钉、钢板折弯的机会.

    作者:杨军林;孙鸿涛;肖学军;彭成宏;肖进;费志军;王宏;朱青安;欧阳钧;阮默;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奇静脉逆行灌注在主动脉手术中对脊髓保护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主动脉手术中脊髓保护提供形态基础和术式设计.方法:解剖观察了31例成人标本的奇静脉系、椎静脉丛,以及脊髓静脉回流途径.结果:观测奇静脉系及相关静脉,其直径为(±s):奇静脉为(9.2±1.9)mm,半奇静脉为(5.5±1.2)mm,副半奇静脉为(3.8±0.9)mm,左上肋间静脉为(2.0±0.4)mm,右上肋间静脉为(1.9±0.4)mm,左腰升静脉为(2.3±0.5)mm,右腰升静脉为(2.2±0.6)mm.根据奇静脉属支的配布和肋间静脉汇入形式,将奇静脉系分为4种类型.奇静脉及其属支中存在静脉瓣,有个体差异.脊髓静脉密集,与椎内静脉丛有丰富的网络连接,并通过神经根静脉与椎外静脉丛、奇静脉系相交通.结论:在主动脉手术中应用奇静脉逆行灌注脊髓保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张平;王乃利;寇印华;张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肾静脉变异1例

    据谭允西等100具尸体的肾静脉观察统计,1条肾静脉者占81.5%,2条者占15.5%,3条者占3%,而在1条肾静脉者中只有1侧肾静脉分叉汇入下腔静脉.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肾静脉分叉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刘润涛;孙文友;张福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下颌骨外侧面副孔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测下颌骨外侧面副孔的数量与分布,探讨其与肿瘤浸润的关系.方法:将74块下颌骨内侧面分为2区6部,在10~20倍显微镜下观察各区、部的副孔数及分布规律.结果:副孔的数量在不同的标本上相差很大,平均为(49.4±20.6)个.上区的副孔总数比下区的少,在上区,髁突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冠突部和下颌切迹部,平均分别为(2.3±1.8),(0.7±1.1)和(0.3±0.7)个;在下区,上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中部和下部,平均分别为(12.5±6.2),(5.0±3.8)和(3.8±2.6)个.结论:副孔为肿瘤由骨皮质表面进入网状骨质提供了直接通路,上部出现的副孔使这个区域易受肿瘤播散的侵及.

    作者:李学雷;刘学敏;李和平;李德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早期主动活动对肌腱缝合强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本实验采用反复牵张肌腱的生物力学测定方法对临床常用的3种屈肌腱缝合进行研究,以评价早期主动活动对肌腱缝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取24只猪后足作为实验对象并分为3组,于Ⅱ区切断第2趾深屈肌腱后分别行改良Kessler法、Silfverskiold法及Tang法缝合,使用Instron反复牵张屈肌腱10次,记录第1次至第10次的牵张功耗,求出功耗衰减率及功耗衰减方程,第11次牵拉肌腱直至断裂,记录功耗.结果:Tang法的第1次牵张功耗大,Silfverskiold法大于Kessler法;第10次牵张功耗上Tang法与Silfverskiold法间、Silfverskiold与Kessler法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经反复牵张10次后,3种缝合方法的牵张功耗都有一半以上的衰减,Tang法的牵张功耗衰减率与Silfverskiold法相近,Kessler法小.结论:3种肌腱缝合方法在反复牵拉后功耗减少,减少程度依Kessler、Silfverskiold、Tang法递增,提示一定程度的主动活动能提高肌腱抗张能力.

    作者:顾宇彤;汤锦波;曹毅;陈浩;张德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颅后窝外侧入路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颅后窝手术入路提供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测量16例成人头颅标本.结果:乳突尖至茎突尖、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尖至寰椎横突外侧端三者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0.67±6.38) mm,(24.15±4.46) mm和(15.20±3.50) mm.乳突尖至面神经、颈静脉孔的外缘和颈动脉管外口的外缘、枕骨髁外侧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0.11±3.02) mm,(22.93±3.59) mm,(30.40±3.37) mm和(31.43±3.11) mm.乳突尖至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出颅处的距离分别为(26.13±5.49) mm,(24.27±4.11) mm,(21.17±4.34) mm和(24.64±4.64)mm.结论:在颅后窝外侧入路的手术中,应重视乳突至茎突、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至C1横突外侧端的间距,以及乳突至颈内静、动脉,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的位置和距离等能有效地在手术时保护它们.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熊剑;黄章翔;周晓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在腰椎斜位片上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腰椎斜位片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在33套腰椎骨标本上按人字嵴顶点进钉方法打入椎弓根螺钉,拍腰椎横断面片,其中18套拍腰椎左右前斜位片,观察进钉角度与螺钉穿出椎体前侧骨皮质部位的关系及螺钉顶端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显影的关系.结果:该进钉方法的出钉点76.6%位于椎体前侧方,6.3%位于椎体侧方.斜位片上螺钉顶端63.9%恰位于前侧方骨皮质显影处,18.3%螺钉顶端距前侧骨皮质1 mm.结论:斜位片上椎体前方显影部位是椎弓根螺钉穿出骨皮质的部位,当进钉角度在5~10°时,斜位片可准确地判断螺钉进钉深度,此判断方法简单、实用,适于推广.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张一模;孔祥玉;万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颈椎棘突的形态学特征及在颈部推拿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颈椎棘突分叉的规律性及其对颈部推拿的指导意义.方法:在64具(套)汉族男性干燥颈椎骨骼标本上对颈椎棘突的分叉情况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结果:C2棘突分叉的出现率高(94.4%);而在C7几乎所有标本的棘突都没有分叉(96.9%);颈椎中段(C3~C6)棘突的分叉分别为82.8%、81.3%、78.1%和60%,各节段之间的分叉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C2和C7可以分别作为颈部推拿的定位标志,在应用手法治疗之前必须要分清是由先天性颈椎棘突分叉所致棘突偏歪还是由颈椎偏移所引起的棘突偏歪.

    作者:李义凯;叶淦湖;刘晓华;王伟善;李鉴轶;原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猪活体肝脏移植的应用解剖

    目的:探讨猪活体肝移植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例新鲜成年猪肝大体和管道铸型标本上,观测猪肝分叶、分段,动脉、肝门静脉、胆管和肝静脉的分布和汇注规律.结果:猪肝外观由三大叶组成,即左外叶、中叶和右后叶,尾状叶与邻叶界限不明显.中叶的中分线是左右半肝的真正分界线,此界面内无重要的管道结构.结论:猪活体肝移植是一个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猪肝移植物应以左半肝为好.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石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3例

    尺动脉腕上皮支是指尺动脉在腕豆骨近侧约4 cm处发出、自尺侧腕伸、屈肌之间穿出的皮支血管.以该皮支为蒂可形成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血管解剖恒定曾被认为是该皮瓣的优点之一,但作者自1999年12月至2001年11月,发现3例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增涛;丁自海;张庆;周海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胆囊管注入十二指肠伴串珠样结石1例

    胆囊管注入十二指肠少见,作者在临床遇见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48岁,因右上腹痛10年,加重2天就诊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阳性,胆囊肿大,B超示: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术前无黄疸.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辩认胆囊管困难,决定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探查见胆囊肿大,张力高,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结石感,显露胆总管并切开,未见结石,决定逆行切除胆囊,于胆囊颈部找到胆囊管,并逐渐解剖分离,见胆囊管粗约0.6 cm,与胆总管并行向下注入十二指肠上部(附图),胆囊管内取出六枚黄豆粒大小结石,确认胆囊管无误后,于入十二指肠处切断结扎,胆总管内置T型管,术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武金虑;贾元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股骨头韧带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韧带是髋关节内的一个重要结构,由于位置深在,普通影像学及临床查体不容易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因此长期以来未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迄今,人们对股骨头韧带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仍停留于浅显的水平,对其是否具有生物力学功能争议较大,对其病损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更是知之甚少.本文就现有对股骨头韧带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阮默;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扩大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至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拟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①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②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①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②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小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作者:王玉海;卢亦成;王春莉;袁国樑;楼美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

    目的:为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的新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远端吻合情况.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设计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结果: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等发出的肌间隙皮支、肌皮动脉有丰富的吻合,吻合支口径在0.6~1.5 mm之间.临床应用30例,皮瓣长宽比例达5∶1,全部成活,效果良好.结论:以膝上外侧动脉为蒂,可形成膝上外侧逆行皮瓣,转位修复严重腘窝瘢痕孪缩.

    作者:黄书润;李小毅;张诚华;苏金荣;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颞肌筋膜瓣促进几丁质室内面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带蒂颞肌筋膜瓣对几丁质室内兔颞骨内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横断颞骨内面神经后,用几丁质管桥接形成人工室,实验组人工室外包绕带蒂颞肌筋膜瓣,对照组未包绕,动物均左耳为手术侧.术后3个月和5个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测试、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同期颞肌筋膜包绕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增粗,髓鞘增厚.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可促进几丁质室内颞骨内面神经再生.

    作者:蔡萍;刘公汉;华清泉;吴展元;肖伯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利用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进行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的手术时脊神经前根和吻接平面的选择以及脊神经前根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在20具尸体标本上追踪骶丛和坐骨神经的脊神经根来源、相应的脊神经根在坐骨神经和其它神经之间的分布,同时观察硬膜内L4~S4脊神经前根排列的位置关系、相互重叠长度和横截面积. 结果:(1)骶丛主要由L4、L5和S1~5脊神经根组成,其中L5脊神经根(46%)的贡献大; (2)S2~4前根出脊髓的平面均高于L4、L5和S1前根出硬膜的平面,前根的横截面积L4(2.19±0.39)mm2、L5(2.58±0.58)mm2和S1(2.19±0.42)mm2均显著大于S2~4前根;(3)在脊髓圆锥平面,前后根的辨别和序列的确认较圆锥下容易. 结论:(1)利用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时宜选用L5前根与S3 或S4前根交叉吻接;(2)吻接平面宜选择在脊髓圆锥处.

    作者:徐瑞生;侯春林;张世民;王诗波;王金武;刘明轩;衷鸿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