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折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

谢伟坚;黄雄飞;罗新乐;李晓林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骨折, 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折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方法:8月龄雌性Wistar大鼠摘除卵巢,3个月后制作左股骨中段骨折克氏针内固定的模型.术后鲑鱼降钙素(密盖息)组每天皮下注射密盖息2IU/㎏.雌激素组每隔2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 0.1mg/㎏.另设假手术组和骨质疏松组对照.8周后处死大鼠,左股骨行扭转实验;第4腰椎行凹入实验.结果:降钙素组,雌激素组股骨的大扭矩,扭转刚度和腰椎的大载荷,松质骨刚度都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似(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和雌激素能改善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性能,提高骨质量,增强抗骨折能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折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折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方法:8月龄雌性Wistar大鼠摘除卵巢,3个月后制作左股骨中段骨折克氏针内固定的模型.术后鲑鱼降钙素(密盖息)组每天皮下注射密盖息2IU/㎏.雌激素组每隔2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 0.1mg/㎏.另设假手术组和骨质疏松组对照.8周后处死大鼠,左股骨行扭转实验;第4腰椎行凹入实验.结果:降钙素组,雌激素组股骨的大扭矩,扭转刚度和腰椎的大载荷,松质骨刚度都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似(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和雌激素能改善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性能,提高骨质量,增强抗骨折能力.

    作者:谢伟坚;黄雄飞;罗新乐;李晓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形态、局部解剖以及其与冠状动脉的毗邻,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2例成人尸体心脏标本中,经冠状窦及其属支逆行灌注墨汁明胶溶液,固定后存放10%福尔马林.结果:前、后室间静脉的吻合管径约1 mm,此二静脉与左冠状静脉和冠状窦共同连成环绕左心室的静脉环占15.4%.静脉肌桥被覆前室间静脉或左冠状静脉属支占3.8%.心大静脉与左冠状动脉分叉支组成Brocq和Mouchet血管三角占80.8%和形成心大静脉角(角静脉)占19.2%.在血管三角区,心大静脉位于动脉支浅表占40.4%.一例残存左上腔静脉与双冠状窦.结论:了解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形态和局部解剖,有助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作者:姜华东;姚友生;姚作宾;任国良;朱晞;沈良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人体骨骼有限元几何模型的重建

    目的:研究重建人体骨骼结构的有限元几何模型.方法:通过CT扫描、影像边界记录、定标等方法,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重建三维结构,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重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寰椎骨性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重建人体骨骼结构的有限元几何模型,为数字化虚拟人体仿真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建模方法.

    作者:张美超;夏虹;樊继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在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 结果: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7.0±1.8)mm,视神经颅内段长度(11.4±2.7) mm,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12.8±0.7) 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21.2±0.8)mm,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26.1±1.7)mm,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1±0.2)mm,宽(11.6±1.4)mm,厚(4.9±0.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枕颈融合术进展

    枕颈区域的不稳,包括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不稳,如齿突骨折、横韧带断裂、上部颈椎的炎症、肿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皆可引起枕颈区域的稳定性改变,临床上常需要予以外科手术治疗.枕颈融合术是常见的解决其稳定性的方法之一,虽然临床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但近20年才真正得以迅速发展.现就枕颈融合术有关的文献予以综述.

    作者:夏虹;钟世镇;刘景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以自体三面皮质骨块作为融合介质的传统融合技术存在着力学和生物学的缺陷,不能维持融合椎间隙的高度和达到满意的融合率.为寻找理想的椎间融合方法设计了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以下简称cage).cage按其外形功能主要分为螺纹状融合器(以BAK,TFC为代表);箱形融合器(以Brantigan 1/F cage为代表)和垂直环状融合器(以Harm-mesh钛笼为代表)3种.本文就其设计与类型,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为一较全面的综述.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颅底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1开展颅底微创解剖学研究的意义颅底结构复杂,位置深在,功能重要,诊治困难,该部位手术极具挑战性.在各类手术中,颅底手术的难度和死亡率都是高的.在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随着仪器设备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的介入,锁孔外科技术的掌握,微创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traumatic neurosurgery)应运而生.颅底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创伤小、效果好、康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将成为21世纪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1994年,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g就曾指出,从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已近于完成,下一步迈向微创神经外科则是当代的课题[1~3].

    作者: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颈静脉孔区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 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手术中蝶鞍的解剖定位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对2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鼻道及蝶窦底的解剖测量,并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鼻柱根部到蝶窦口(65.3±3.1)㎜,鼻根到蝶窦口(45.4±2.4)㎜,蝶窦口到蝶筛隐窝顶(7.1±3.4)㎜,鞍底到鼻柱根部与中鼻甲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12.1±2.0)㎜,蝶窦口长径(3.3±1.5)㎜,蝶窦口宽(1.3±0.5)㎜,蝶窦口上端距中线(3.0±1.0)㎜,蝶窦口下端距中线(3.9±1.2)㎜.结论:借助观察到的蝶窦口等解剖标记,内窥镜能够较好的定位蝶鞍.

    作者:王志潮;丁学华;廖建春;秦时强;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入路的改进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入路的改进,提高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及总结300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不切断舌骨下肌群、保留颈前静脉.250例经颈白线,50例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筋膜间隙新的手术入路.结果:全组病例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甲状腺危象,抽搐,甲低等并发症.新的手术切口Ⅰ期愈合,随访4月至5年无复发,术后切口平整,颈部活动无牵扯感.结论:(1)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径路的改进减少了手术创伤与出血,且术野显露満意,术后颈部活动无障碍,切口愈合好.(2)颈白线入路适应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胸锁乳突肌内侧筋膜间隙入路适宜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作者:吴立平;王立;张利华;邓景阳;阿尔泰;陈亚德;梁宇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颞骨岩部后骨板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颞骨岩部后骨板的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颞骨相关手术的影响.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进行颞骨解剖,观察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的发生情况,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颞骨岩部上嵴与面神经水平段之间夹角为(4.61±1.99)°、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63.07±9.30)°.气化程度高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距离相对较大,相对而言发生乙状窦前移的几率较小.颞骨岩部后骨板成角变异发生率为17.5%.结论: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于颞骨岩部上嵴,气化的乳突其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之间距离较大;当颞骨岩部后骨板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时,乙状窦位置更靠前,更易出现高位颈静脉球.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孙爱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53±2.64)mm,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13.89±2.34)mm,至内淋巴管距离为(10.62±2.09)mm;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13.89mm,下底为10.62mm,高为9.5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为(5.27±1.60)mm,乙状窦宽度为(11.97±2.10)mm,上下膝长度为(24.78±4.21)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13.59±3.03)mm,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4.07±1.26)mm和(5.58±1.49)mm,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这样的角度便于观察和操作,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63.87±9.31)°.结论:保留迷路所得到的操作范围完全可以满足在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需要,前移、宽大和深位乙状窦对手术影响较大,该术式对内听道内的病变不适宜.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肌局部冷冻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研究冷冻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初步探讨冷冻阻滞心脏传导的机理.方法:采用液氮对心肌局部冷冻,温生理盐水复温,冷冻前后测定心肌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以及冷冻前加L-精氨酸和美兰,观察药物的保护及抑制作用.结果:心肌冷冻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均下降,冷冻前加L-精氨酸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保护作用,而冷冻前加美兰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阻滞作用.冷冻后血液中的一氧化氮的含量未见改变.结论:心肌冷冻后心肌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减少,而一氧化氮减少,会对心肌细胞的传导产生影响.

    作者:赵百亲;章明;朱家光;陈如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与颈部手术相关的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形态学和局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50具(100侧)成人颈部尸体标本,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1)喉返神经的分支有喉支和喉外支,前者在入喉前多分为前支、后支.87%的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13%的喉返神经分支之间或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相互吻合呈袢状.(2)有2%的双喉返神经和1%的非返喉下神经.(3)94%的喉返神经的喉支多在距甲状腺下角尖端(16.9±7.6) 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其下10.4~70.4 mm范围内发出.(4)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分为5种类型.(5)喉返神经与颈部食管及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复杂.结论:在颈部相关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变异,通过显露和辨认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

    作者:冉建华;孙善全;赵俊;彭雪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在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mm(8.1~18.5 mm),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3.0支(2~6支),颈内动脉2.1支(1~5支),后交通动脉3.2支(3~6支),基底动脉1.4支(1~3支).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1.4±2.7)mm(6.1~17.6 mm),第1间隙面积为(44.8±3.4)mm2 (7.0~100.8 mm2),手术可通过第1间隙或/和第2间隙进行.结论: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作者:丁学华;秦时强;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底动脉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目的:为了阐明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神经肽Y(NPY)能神经的分布,探索高血压与脑动脉NPY能神经分布的年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神经交点计数法,对12只不同年龄高血压鼠脑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分布进行观察.结果:在6周龄高血压鼠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壁上均见黑色NPY纤维,较细,曲线状,以纵行分布为主;在15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密度较高,纤维走行以环行为主;在30周龄高血压鼠ACA和MCA壁纤维走行以网状为主,纤维密度较6周龄和15周龄鼠增高,三个年龄组纤维密度依次为:30周龄鼠>15周龄鼠>6周龄鼠.结论:高血压鼠脑底动脉NPY能神经纤维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纤维走行由纵行转变成环行、网状分布.提示高血压鼠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血压可能与高血压鼠脑血管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NPY能神经相关.

    作者:林雪群;刘小敏;邵立健;薛国勇;王文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的入路解剖,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上测量入路相关数据,在9例新鲜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行内窥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夹闭的手术操作,观察显露范围及操作范围,入路中各解剖结构对手术区显露及操作的影响.结果: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的距离分别为(61.5±1.7)mm、(92.1±3.6)mm、(33.5±3.1)mm、(73.6±1.1)mm、(95.6±1.7)mm、(52.3±2.2)mm;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分别连线与中线的夹角分别为(36.6±1.2)°、(8.5±2.3)°、(82.6±3.0)°、(45.1±3.0)°、(30.5±3.4)°、(83.5±4.0)°.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均能通过多种神经血管间隙达到靶区,显露良好,照明充分,操作空间充分.结论:采用内窥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能满意的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作者:秦时强;丁学华;廖建春;王志潮;朱杭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挤压螺钉固定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对挤压螺钉固定自体骨-髌韧带-骨(B-PT-B)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对正常和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 PT B移植重建ACL术后状态的6例新鲜尸体标本,进行膝关节屈曲15°、30°、90°胫骨前移刚度和屈膝90°胫骨前移强度测试.结果: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膝关节成屈曲状态时胫骨前移刚度明显大于正常状态;强度则明显小于正常状态,约为其32%.结论: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ACL术后可早期开始非负重功能锻炼,肌力锻炼以闭链训练为宜.

    作者:曹正霖;黄华扬;赵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目的: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以上者占27.5%(11侧).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22.5%(9侧).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7.5%(3侧).结论: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作者:廖建春;朱杭军;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