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超;夏虹;樊继宏
目的:报道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应用于腹腔镜肝脏外科并评价其价值.方法:铸型标本4例及拟进行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的患者8例,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评价其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价值.结果:①铸型标本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肝门静脉的远分支,血管边缘清晰光滑,肝实质与肝门静脉的空间关系明确.②病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门静脉5级分支,肝静脉隐约显影,肿瘤内无门静脉分支血管,腹腔镜手术证实三维重建诊断,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空间位置及与周围血管关系,镜下所见与重建图像一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效果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是腹腔镜肝脏外科术前的重要检查方法,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作者:李晓平;李朝龙;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冷冻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的影响,初步探讨冷冻阻滞心脏传导的机理.方法:采用液氮对心肌局部冷冻,温生理盐水复温,冷冻前后测定心肌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以及冷冻前加L-精氨酸和美兰,观察药物的保护及抑制作用.结果:心肌冷冻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均下降,冷冻前加L-精氨酸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保护作用,而冷冻前加美兰对心肌合成一氧化氮有阻滞作用.冷冻后血液中的一氧化氮的含量未见改变.结论:心肌冷冻后心肌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减少,而一氧化氮减少,会对心肌细胞的传导产生影响.
作者:赵百亲;章明;朱家光;陈如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折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方法:8月龄雌性Wistar大鼠摘除卵巢,3个月后制作左股骨中段骨折克氏针内固定的模型.术后鲑鱼降钙素(密盖息)组每天皮下注射密盖息2IU/㎏.雌激素组每隔2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 0.1mg/㎏.另设假手术组和骨质疏松组对照.8周后处死大鼠,左股骨行扭转实验;第4腰椎行凹入实验.结果:降钙素组,雌激素组股骨的大扭矩,扭转刚度和腰椎的大载荷,松质骨刚度都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似(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和雌激素能改善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痂及腰椎的生物力学性能,提高骨质量,增强抗骨折能力.
作者:谢伟坚;黄雄飞;罗新乐;李晓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因而内皮细胞的培养便成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工作.由于该细胞培养较困难,特别是操作过程中极易污染,因而成活率较低.作者经过实践摸索出一套既简便且可杜绝污染的方法,特别是当实验室条件较简陋的情况下更为实用.
作者:潘春华;罗荣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重建肩关节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对13例因肿瘤或创伤致肱骨头缺损病例,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头缺损并重建肩关节. 结果:3~10年随访,13例监测皮岛存活,移植腓骨头增大塑形,形似受区肱骨头,移植腓骨与肱骨的口径相当,肩关节活动度:前屈64.6°±8.3°,后伸27.7°±5.3°,外展72.3°±7.8°,内收17.3°±4.4°,上举138.8°±12.8°.结论:带监测皮岛腓骨头移植修复肱骨缺损重建肩关节疗效可靠.
作者:郭奇峰;徐中和;温世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重建人体骨骼结构的有限元几何模型.方法:通过CT扫描、影像边界记录、定标等方法,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重建三维结构,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重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寰椎骨性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重建人体骨骼结构的有限元几何模型,为数字化虚拟人体仿真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建模方法.
作者:张美超;夏虹;樊继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评价的定量测量方法.方法: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20例,先后采用螺旋CT扫描及灌铸法测量L 3/4、L 4/5、 L5/S1节段椎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上缘至S2上缘,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3D重建,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并与灌铸法直接测量椎管容积进行比较. 结果:L3/4、 L4/5、 L5/S1椎管容积,3D法分别为:(6.7±2.0)、( 8.2±2.4)、(13.4±3.2)cm3;铸型法分别为:(7.2±2.2)、(8.4±2.5)、(14.1±3.4)cm3,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种测量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重建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性好,可为临床椎管诊断提供定量指标;(2)相比较而言,容积评估更能反映椎管真实变化;(3)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评估标准,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且与椎间盘、神经根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马若凡;顾洪生;肖建德;李振宇;刘尚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显微神经外科强调有序地解剖蛛网膜,开放脑池,利用颅内自然存在的解剖间隙形成无创伤的手术操作通道.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悉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特点.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通过逐级切除L4~5节段的后部结构,共形成7种减压状态,运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全椎板加双侧小关节部分切除,脊柱的前屈及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即已受到显著性破坏.结论:腰椎后部韧带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减压治疗时,在尽可能维持小关节完整性的同时,亦应尽量保留椎板及后部韧带等结构.
作者:余斌;靳安民;杨建成;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276侧统计,高位桡动脉占6.15%(17侧),其中14侧起自肱动脉,3侧起自腋动脉.作者在教学中遇到1侧桡动脉发自腋动脉,报道如下:
作者:陈胜华;欧阳四新;向宇燕;彭田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以上者占27.5%(11侧).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22.5%(9侧).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7.5%(3侧).结论: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作者:廖建春;朱杭军;丁学华;秦时强;王志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在处理废旧男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肩胛上神经穿过纵置型的肩胛上横韧带,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月勇;梁秀芬;姜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监测皮岛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价值. 方法: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移植结合AO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1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结果:11例中1例监测皮岛于术后监测过程中准确地提示移植腓骨血管危象,及时手术探查处理,复通血供.11例监测皮岛全部成活,随访1~3年,股骨颈骨折端骨愈合,股骨头无坏死. 结论:带监测皮岛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可靠,监测皮岛是腓骨移植术后血供监测的可靠方法.
作者:任平;郑木平;郭奇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对胫腓骨骨干骨折内固定器材进行选择与分析.方法:对256例各类型不同部位胫腓骨骨干骨折,分别采用AO加压钢板32例,Ender钉68例,矩形弹性髓内钉125例,交锁髓内钉31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经3~24个月随访,本组256例骨折愈合时间:3个月内31例,4~6个月188例,6~8个月35例,延期愈合与再骨折2例,踝﹑膝关节功能正常240例,部分受限8例,负重疼痛8例,内固定断裂2例,内固定松动4例.结论:理想的内固定器材,应当是其力学性能与骨骼的生物力学之间的良好结合,这种力学的平衡应当维持整个骨折愈合的全过程.矩形弹性髓内钉和交锁髓内钉,基本上可以达此要求,因此两种内固定器材都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作者:张耀光;周敏;刘一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在30只成人手标本上,通过模拟手术,对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指背腱膜的构成复杂,其中的外侧腱束、外侧束、外侧腱和中央束在手指畸形的发生中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外侧腱束主要形成伸近节指间关节的功能解剖机制;其与外侧束形成的密切纤维联系而具有协同外侧腱的功能;该腱束与屈肌腱鞘有联系又使其具有平衡屈肌和伸肌肌力的作用.中央束在指背腱膜的整体协调、畸形的发生及矫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功能.结论:通过对指背腱膜的解剖研究,可用以解释因指屈、伸肌腱平衡被破坏后所形成的畸形,并可进一步探讨畸形的发生机理和解决这些畸形的新术式.
作者:张振伟;廖坚文;廖进民;古纪欢;张家俊;林冷;周可;陈泽华;卓浩;庄加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枕颈区域的不稳,包括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不稳,如齿突骨折、横韧带断裂、上部颈椎的炎症、肿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皆可引起枕颈区域的稳定性改变,临床上常需要予以外科手术治疗.枕颈融合术是常见的解决其稳定性的方法之一,虽然临床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但近20年才真正得以迅速发展.现就枕颈融合术有关的文献予以综述.
作者:夏虹;钟世镇;刘景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 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以自体三面皮质骨块作为融合介质的传统融合技术存在着力学和生物学的缺陷,不能维持融合椎间隙的高度和达到满意的融合率.为寻找理想的椎间融合方法设计了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以下简称cage).cage按其外形功能主要分为螺纹状融合器(以BAK,TFC为代表);箱形融合器(以Brantigan 1/F cage为代表)和垂直环状融合器(以Harm-mesh钛笼为代表)3种.本文就其设计与类型,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为一较全面的综述.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腋下微创纵直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局部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腋下腋中线微创小切口,长约4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背阔肌前沿与胸大肌后沿之间,既显露薄薄的前锯肌.纵切前锯肌显露第4肋骨,经第4肋床或第4肋间隙进入胸腔.结果:66例6月~10岁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微创切口实施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无手术并发症,也无手术死亡.均未输血,住院3~9d痊愈出院.结论:在熟练掌握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腋下微创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此切口具有损伤小,术后痛苦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切口疤痕小、美观等优点.
作者:徐长宪;郭兰敏;张延安;王维;王须健;霍玉峰;信鸿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形态学和局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50具(100侧)成人颈部尸体标本,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1)喉返神经的分支有喉支和喉外支,前者在入喉前多分为前支、后支.87%的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13%的喉返神经分支之间或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相互吻合呈袢状.(2)有2%的双喉返神经和1%的非返喉下神经.(3)94%的喉返神经的喉支多在距甲状腺下角尖端(16.9±7.6) 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其下10.4~70.4 mm范围内发出.(4)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分为5种类型.(5)喉返神经与颈部食管及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复杂.结论:在颈部相关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变异,通过显露和辨认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
作者:冉建华;孙善全;赵俊;彭雪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