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生;曾维理;罗莘
内镜下副胰管插管、十二指肠小乳头切开是胰腺炎诊治的有效途径.笔者采用24具成年尸体.采用解剖学观测方法对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出现率、位置、形态、大小、开口及与大乳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观察测量.为临床内镜下行十二指肠小乳头插管和小乳头切开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陈天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瑞格列奈合并阿卡波糖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降压及调脂作用.方法 12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给予缬沙坦80~160mg.d-1,尼莫地平10mg.d-1,阿司匹林100mg.d-1;治疗组98例,在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瑞格列奈合并阿卡波糖750~1500mg.d-1,测量两组患者血压,记录SBP及DBP,12wk后均在空腹状态下取血作血脂检测.结果 治疗组治疗2wk,SBP及DBP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治疗6、12wk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6、12wk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12wk后血脂指标TC、TG、LCD-C明显下降,HDC-C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瑞格列奈合并阿卡波糖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
作者:李明初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手术前临床医生给每一位患者检测凝血指标,目的 是为了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老年组手术患者118例,青年组手术患者129例手术前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手术后患者DD、vWF显著高于手术前.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凝血指标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左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早产儿(Preterm infant)是指胎龄28wk~<37wk,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的活产婴儿.其发生率中国为5%~10%,香港7.45%,美国7.1%~17.9%.死亡率在12.7%~20.8%,死亡率与体重有关,体重<1000g者死亡率56%~35%,体重1000g~2500g者死亡率15%~3%,临床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现就早产儿处理中的几个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段捷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我院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已成功实施2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28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子宫肌瘤21例,子宫腺肌症3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例;手术时间60~100min,平均时间80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25ml;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手术顺利,麻醉效果好,术后5~6d出院.
作者:郑荣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笔者报告了我科近年来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30例病人的康复护理情况.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术前做好术前评估及心理护理;术后正确使用CPM辅助仪训练,选择佳的肢体活动时间与活动方法,提高了病人的治愈率,无并发症发生,缩短了康复的时间.
作者:刘桂芝;冉孟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断脐后,脐带脱落早、并发症少的脐带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儿893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气门芯结扎脐带法,B组脐带二次剪切法,C组缩短脐带残端法.设C组为实验组,与A、B两组进行脐带脱落和修复时间、脐炎、脐出血和脐疝发生率比较.结果 实验组和A组比较脐带脱落时间P值<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三组脐部修复时间P值>0.05,差异无显著性;三组脐出血、脐疝、脐炎发生率比较P值<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采用缩短脐带残端处理法,脐带脱落早,脐炎、脐出血和脐疝的发生率低.
作者:王美丽;高淑丽;冯丽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米索前列醇应用于妊娠14~16wk引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我院100例14~16wk因需终止妇娠的孕妇.随机分成A、B两组,A组50例使用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米索前列醇引产,B组50例采用雷佛奴尔羊膜腔穿刺引产.结果 A组成功100%,B组成功率94%,且A组从开始用药到排胎总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产后24h出血量及胎血、胎膜残留减少.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妊娠14~16wk引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伟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治疗的手段方法也逐渐提高,以往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单纯髂骨植骨融合,后发展为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近年来,椎间植骨融合器CTFC异体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冷冻干燥辐射灭菌技术的成熟,同种异体骨垫应运而生,它在植骨融合方面较其他骨替代产品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笔者近年来应用同种异体骨颈前路治疗颈椎病,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轶胜;郭洪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有效的和常用的方法,但令临床医生感到棘手的是,在根管治疗的过程中或充填根管后,患者常感觉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有的甚至肿胀等,这些症状常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称为根管治疗期间急症.近年来许多临床医生在探索减少这种急症的方法.笔者利用奥硝唑复合根充糊剂进行根管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魏绍莲;程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氨溴索、舒喘灵强力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治疗组34例,两组给予抗感染、解痉、止咳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索15mg、舒喘灵滴液0.25ml加入生理盐水1.75ml中,强力雾化吸入10min,疗程5~7d.结果 治疗组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及平均治疗天数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氨溴索、舒喘灵强力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桂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93例,按白蛋白排泄率分成4组,将每组中的血压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各组间的血压值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每组间的血压值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患病各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高血压虽不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因素,但高血压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相互影响仍不可小视,其具体影响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艾红梅;陈克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不同年龄阵发性室上速患者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在短时间内均转为窦性心律,无1例失败.结论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佳.
作者:丁淑婧;张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在闭合性腹部损伤中,脾破裂是常见的脏器伤,其发生率约占腹腔脏器伤的30%[1].以往的治疗方法多为脾切除术.随着现代脾脏外科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脾脏是一个有着许多重要生理功能的器官,拥有强大的抗感染、抗肿瘤的免疫功能,对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有着重大价值[2],因而保脾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自2000年12月~2006年12月对创伤性脾破裂进行选择性非手术治疗3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俊芝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000年1月~2005年10月间,我们对86例65岁以上各类胆囊、胆道病变的患者选择安全有效术式积极治疗,围手术期间术前全面系统的检查治疗并存病,改善全身状况、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注重加强监护,提高麻醉质量;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毕玉彪;胡斌;曹婧;王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为了解威海市经济开发区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2007年5~6月对部分孕妇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5项指标检测.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城区及农村10个乡镇的孕妇598人,每人采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冷冻保存,统一检测.
作者:慈秀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突发性聋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65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的临床恢复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法作为治疗突发性聋的一种综合疗法,效果显著.
作者:李俞晓;韩丽慧;吴红;田希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自1937年Rees首先报告手部高压注射伤以来,国外已有一百多例病例报告.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亦有20多例手部高压注射伤报告,但其致伤物均为高压液体.近我们收治一例手部高压气体注射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冀振亮;崔和平;常富军;邵磊;王鑫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注射用葛根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33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500mg加入NS 50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32例给予硝酸甘油10mg加入NS 500ml中静脉滴注.结果 2wk后心绞痛缓解情况:总有效率对照组为93.75%,治疗组为90.91%%,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心肌缺血改善的总有效率78.79%,对照组78.13%,差异无著性(P>0.05);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此作用.结论 葛根素能有效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并抗心肌缺血,降低血黏度.
作者:李慧霞;梁留峰;杨杰;卫向月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纵隔病变的影像征象复杂多变,纵隔脂肪瘤系纵隔内良性肿瘤,普通胸片检查诊断较为困难,笔者通过对我院发现并证实的几例脂肪瘤病例的讨论,希望对纵隔脂肪瘤的诊断及鉴别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曹玉凡;王兴斌;李文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