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祥;邵国良;陈波
目的:探索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CSP)妊娠囊及子宫的MRI表现,并评估MRI在切口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0~2013年临床或B超怀疑切口妊娠,并取得手术及病理结果的16例病例,总结其MR影像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6例病人中,2例排除CSP诊断,14例确诊为CSP,妊娠物均位于子宫下段峡部疤痕周围;14例CSP病人中8例病人妊娠物内部信号均匀,呈T1WI低、T2WI高信号,包膜呈T2WI略高、T1WI等信号,增强扫描仅有包膜轻度强化,另外6例病人妊娠物内部信号不均匀,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T1WI可见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4例向宫腔内生长为主,10例向肌层内生长为主;14例CSP患者,6例为超声监测下高危负吸术,8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高危负吸术,另外2例排除CSP的患者,分别行高危负吸术和药流术。结论 MRI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彭;刘伟;杨军;邵康为;朱才松;袁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肾出血血管造影(DSA)表现形式与选择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53例患者分别因肾造瘘取石,肾穿刺活检及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发生肾损伤大出血病人。采用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造影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和分型,选择相应栓塞治疗方法。结果53例患者中52例发现出血征象,采用超选择插管进行栓塞治疗,全部获得成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医源性肾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形式,选择相应栓塞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止血效果,能大限度保留肾功,减少并发症。
作者:彭志康;刘亚洪;刘玉龙;陈洪彬;陈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周良性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并分析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特点,其中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鞘瘤11例。结果18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四肢、腹壁、锁骨上肌间隙或肌肉内以及颈动脉鞘周围,肿瘤呈梭形或类圆形,肿块长轴与神经干走行一致。全部肿瘤中出现靶征4例,表现为肿瘤边缘部分呈环形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中央呈T1WI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中央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肿瘤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夹杂散在斑点片状T1WI、T2WI低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实性3例,表现为肿瘤内见多发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变区,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3例肿瘤信号均匀,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7例神经纤维瘤均无包膜,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而11例神经鞘瘤均可见完整或部分包膜,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并可见脂肪包绕。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外周良性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缘及信号特点。神经纤维瘤无包膜,位置表浅,位于神经中央;神经鞘瘤有完整或部分包膜,位于深部或四肢屈侧较大的神经干周围,易出现坏死、囊变等改变,根据以上特点可以在术前对两者做出鉴别诊断。
作者:王斌;黄波涛;邓明明;区俊兴;韩淑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早期妊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不同孕周的1800名早孕妇女分三组给予经腹常规超声及高频超声扫查。比较高频超声与常规超声对各组妊娠囊(GS)、卵黄囊(YS)及胚胎组织的显示能力。对另300名早孕孕妇同时行经阴道及经腹部高频超声检查,比较经腹高频超声与经阴道超声(TVS)显示GS 、YS及胚胎组织的情况。结果高频超声与常规超声对GS、YS及胚胎显示率的比较,在孕龄小于4周及4~7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孕周大于等于7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高频超声和TVS对GS、YS及胚胎组织三项指标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明显提高小于7周的早孕GS、YS及胚胎组织的显示率,与TVS类似,且图像清晰,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侯立业;徐作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4年2月9日在卫生部北京医院举行了李果珍教授100岁寿辰暨从医从教70周年座谈会。大会由卫生部北京医院党委书记王建业主持,院长林嘉滨致祝寿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2]大连市医学会;[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豆状核(苍白球、壳核)损害的扩散特点。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未经治疗的1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15例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颅脑 MRI扫描,包括常规MRI平扫及DTI扫描,测量豆状核(苍白球、壳核)的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第一本征值(λ1)、第二本征值(λ2)和第三本征值(λ3),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1)苍白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FA值减低(t=-2.24,P=0.035),MD值升高(t=4.10,P=0.000),λ1值升高(t=3.96,P=0.001),λ2值升高(t=3.17, P=0.005),λ3值升高(t=2.56,P=0.02)。(2)壳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同样表现为FA值减低(t=-2.35,P=0.028), MD值升高(t=5.13,P=0.000),λ1值升高(t=5.32,P=0.000),λ2值升高(t=4.22,P=0.001),λ3值升高(t=4.15, P=0.001)。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损害表现为FA值的降低,MD、λ1、λ2、λ3值的升高,DTI可提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在扩散水平损害的信息。
作者:覃浩玲;黎规典;徐萍;潘希敏;陈应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输卵管积水是女性不孕症中常见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的方法,但输卵管积水往往会降低IVF-ET的临床妊娠率。所以在IVF-ET前应对输卵管积水进行处理,输卵管切术为常用的方法,但一些患者盆腔内严重粘连,以致无法分离输卵管而难以切除输卵管。输卵管栓塞介入治疗术不受盆腔粘连影响,可以达到栓堵输卵管的目的,为IVF-ET提供条件[1]。本院接诊3例患输卵管积水的患者,且对碘对比剂过敏,我们采用非造影术方法,进行了输卵管积水的栓塞术。
作者: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经直肠双平面超声联合经直肠三维超声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3例直肠癌患者均行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其中33例行CT检查,37例行MRI检查,检查后分别依据TRUS、CT、MRI对直肠癌进行T分期及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证实为直肠癌,并获得术后病理分期,术前TRUS、CT、MRI的T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68.49%(50/73)、42.42%(14/33)、64.86%(24/37),TRUS与C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TRUS与MR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0);术前TRUS、CT、MRI的N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63.01%(46/73)、66.67%(22/33)、81.08%(30/37) TRUS与C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1),而TRUS与MRI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TRUS在评估直肠癌局部浸润深度上较CT更为准确,在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方面MRI更为优越。
作者:刘长珠;王会敏;曹务腾;练延帮;袁芬;朱攀;周智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1]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2]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综合性应用多种介入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35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 F鞘管手动机械性血栓抽吸;混合型291例,采用Fogarty球囊拉栓及12~14 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联合治疗。258例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8.97%;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t=19.37、23.99,P<0.001)。409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6.85%、2.69%、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49%;临床总有效率98.53%。结论个体化综合性应用多种介入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微创、手术成功率及血栓清除率高,且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亮;张希全;孙业全;葛世堂;王义平;潘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病理学诊断的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1/35)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2例,囊实性病灶18例,单纯囊性病灶5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作者:郁万江;周炜;徐海滨;刘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40例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37~79岁,中位年龄58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单侧32例,双侧8例,2例峡部同时受累,共50个病灶,30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灶大径<5 cm者44个,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 cm者6个,呈边缘不光整、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中2个病灶包绕同侧颈总动脉,1个侵犯气管,1个侵犯颈前肌群。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36个,等密度14个;密度均匀47个,不均匀3个。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30个,中度强化16个,明显强化4个。4例伴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多表现为甲状腺区塑型生长、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大者易侵犯邻近结构。
作者:江明祥;邵国良;陈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搜集经腹腔镜/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肠系膜脂膜炎患者6例,术前均未正确诊断,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其中4例平扫+双期动态扫描,2例只行平扫。结果6例表现为围绕肠系膜根部血管周围云雾状脂肪密度肿块,病灶与腹腔内及腹膜后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强化。6例可见“肿瘤假包膜”表现为病灶外围一圈薄层索条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4例见“脂肪环”即血管周围可见正常的脂肪组织。2例病灶内见结节,1例腹膜后可见淋巴结显示,4例有腹部手术病史。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特征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作者:陈天忠;沈冰奇;程旭坚;童怡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骨内脂肪瘤(intraosseous lipoma)是一种极少见的原发性良性脂肪类骨肿瘤。国内外文献多为病例的X线表现报道,我们以往报道过5例髋周骨内脂肪瘤的X线和CT表现[1],近年来国内文献陆续开始对骨内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进行报道[2-4]。
作者:崔洪涛;高振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个月内婴儿不同月龄正常髋关节的超声特点及变化情况,为诊断6个月内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提供参考。方法对290个正常髋关节进行超声检查,根据月龄分为0~2月组(n=56)、2~4月组(n=130)、4~6月组(n=104)三组,运用Graf法对图像进行测量,对不同月龄组间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超声可清晰显示髋关节形态结构、股骨头及髋臼位置关系。290个髋关节中,97.9%为Ⅰ型,2.1%为Ⅱa型。左右两侧髋关节的α角、β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P>0.05);各月龄段左右两侧髋关节的α角、β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3~2.75,P>0.05);而各月龄组正常髋关节α角、β角不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2,25.72,P<0.05)。结论超声能够良好显示髋关节的形态特点,为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早期确诊及筛查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华珍;李丽珍;张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病,北美洲甲状腺结节的触诊检出率约为4%~7%,超声检出率则高达67%[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达50%的成年人存在甲状腺结节,但其中恶性甲状腺结节不足7%[2-4]。对于恶性甲状腺结节,绝大多数应该选择手术治疗;良性结节中,若无明显症状,可定期随访,不需要治疗。若有压迫症状、继发或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胸骨后甲状腺肿、影响美观并造成心理负担等则需要治疗[5]。
作者:卢峰(综述);徐辉雄(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