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的MRI诊断价值

李彭;刘伟;杨军;邵康为;朱才松;袁立新

关键词:剖宫产术, 妊娠,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索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CSP)妊娠囊及子宫的MRI表现,并评估MRI在切口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0~2013年临床或B超怀疑切口妊娠,并取得手术及病理结果的16例病例,总结其MR影像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6例病人中,2例排除CSP诊断,14例确诊为CSP,妊娠物均位于子宫下段峡部疤痕周围;14例CSP病人中8例病人妊娠物内部信号均匀,呈T1WI低、T2WI高信号,包膜呈T2WI略高、T1WI等信号,增强扫描仅有包膜轻度强化,另外6例病人妊娠物内部信号不均匀,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T1WI可见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4例向宫腔内生长为主,10例向肌层内生长为主;14例CSP患者,6例为超声监测下高危负吸术,8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高危负吸术,另外2例排除CSP的患者,分别行高危负吸术和药流术。结论 MRI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探索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CSP)妊娠囊及子宫的MRI表现,并评估MRI在切口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0~2013年临床或B超怀疑切口妊娠,并取得手术及病理结果的16例病例,总结其MR影像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6例病人中,2例排除CSP诊断,14例确诊为CSP,妊娠物均位于子宫下段峡部疤痕周围;14例CSP病人中8例病人妊娠物内部信号均匀,呈T1WI低、T2WI高信号,包膜呈T2WI略高、T1WI等信号,增强扫描仅有包膜轻度强化,另外6例病人妊娠物内部信号不均匀,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T1WI可见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4例向宫腔内生长为主,10例向肌层内生长为主;14例CSP患者,6例为超声监测下高危负吸术,8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高危负吸术,另外2例排除CSP的患者,分别行高危负吸术和药流术。结论 MRI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彭;刘伟;杨军;邵康为;朱才松;袁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七届腹部影像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第十一届医学影像山东国际论坛

    作者:[1]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2]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外周良性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外周良性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并分析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特点,其中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鞘瘤11例。结果18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四肢、腹壁、锁骨上肌间隙或肌肉内以及颈动脉鞘周围,肿瘤呈梭形或类圆形,肿块长轴与神经干走行一致。全部肿瘤中出现靶征4例,表现为肿瘤边缘部分呈环形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中央呈T1WI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中央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肿瘤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夹杂散在斑点片状T1WI、T2WI低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实性3例,表现为肿瘤内见多发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变区,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3例肿瘤信号均匀,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7例神经纤维瘤均无包膜,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而11例神经鞘瘤均可见完整或部分包膜,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并可见脂肪包绕。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外周良性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缘及信号特点。神经纤维瘤无包膜,位置表浅,位于神经中央;神经鞘瘤有完整或部分包膜,位于深部或四肢屈侧较大的神经干周围,易出现坏死、囊变等改变,根据以上特点可以在术前对两者做出鉴别诊断。

    作者:王斌;黄波涛;邓明明;区俊兴;韩淑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神经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标准,24例患者,I型22例,II型2例,其中有4例和2例分别系同一家族成员,分别为母亲和3个儿子及父亲和女儿,且均为I型患者,合并皮肤牛奶咖啡斑的12例,皮下多发纤维瘤结节的10例,其中19例行手术确诊。结论神经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NF1型占大部分,NF2型较少,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家族史,可考虑诊断本病。

    作者:周俊芬;刘玉林;陈宪;闫卫鹏;袁子龙;岳君秋;王明伟;张照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旨在提高对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结果13例共16个病灶(单发10例,双侧3例)。肿瘤为圆形或卵圆形或分叶状的实性肿块,T2WI呈低信号为主,代表富含成纤维母细胞成分的区域,其内不同程度长T2水肿、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肿瘤由卵巢动脉供血。结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MRI表现能反应肿瘤起源及其病理特征,对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少燕;曾向廷;吴先衡;张奕伟;林斯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第十六届全国骨关节影像学术会议暨第八届肌骨影像论坛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征文及会议通知

    作者: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动态增强MRI判断I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价值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判断I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期子宫内膜癌的T1WI、T2WI平扫及动态增强MRI表现,根据FIGO分期原则进行MR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3例I期子宫内膜癌T2WI结合带模糊或不清17例,结合带中断5例,1例结合带未显示。动态增强内膜下强化带完整1例,强化带中断17例,强化带未显示、肌层内表面不规则5例。与病理结果对照,动态增强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符合率为87%。结论动态增强MRI对I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应为术前常规检查。

    作者:邓雪英;陈小启;朱慧玲;丁建平;张兴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搜集经腹腔镜/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肠系膜脂膜炎患者6例,术前均未正确诊断,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其中4例平扫+双期动态扫描,2例只行平扫。结果6例表现为围绕肠系膜根部血管周围云雾状脂肪密度肿块,病灶与腹腔内及腹膜后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强化。6例可见“肿瘤假包膜”表现为病灶外围一圈薄层索条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4例见“脂肪环”即血管周围可见正常的脂肪组织。2例病灶内见结节,1例腹膜后可见淋巴结显示,4例有腹部手术病史。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特征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作者:陈天忠;沈冰奇;程旭坚;童怡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2]大连市医学会;[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届全国神经放射学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第八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碘过敏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前输卵管栓塞术的初步经验

    输卵管积水是女性不孕症中常见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的方法,但输卵管积水往往会降低IVF-ET的临床妊娠率。所以在IVF-ET前应对输卵管积水进行处理,输卵管切术为常用的方法,但一些患者盆腔内严重粘连,以致无法分离输卵管而难以切除输卵管。输卵管栓塞介入治疗术不受盆腔粘连影响,可以达到栓堵输卵管的目的,为IVF-ET提供条件[1]。本院接诊3例患输卵管积水的患者,且对碘对比剂过敏,我们采用非造影术方法,进行了输卵管积水的栓塞术。

    作者: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剥脱性骨软骨炎

    作者:初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骨内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附16例报告)

    骨内脂肪瘤(intraosseous lipoma)是一种极少见的原发性良性脂肪类骨肿瘤。国内外文献多为病例的X线表现报道,我们以往报道过5例髋周骨内脂肪瘤的X线和CT表现[1],近年来国内文献陆续开始对骨内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进行报道[2-4]。

    作者:崔洪涛;高振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MRI分型与临床表现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合并脂肪瘤患者脂肪瘤内神经纤维的显示及MRI分型与临床表现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MRI诊断为脊髓栓系合并脂肪瘤患者脂肪瘤内神经纤维的MRI图像与临床表现。结果本组共23例TCS合并脂肪瘤患者MRI均可以明确神经纤维位置、走行及毗邻关系等解剖学特征。MRI简单型共7例,包括单纯脂肪瘤1例、粘连型6例;MRI复杂型共16例,包括包绕型4例,包绕并融合型12例。MRI显示复杂型TCS合并脂肪瘤患者较简单型患者更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P=0.007)。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TCS合并脂肪瘤的分型及其内的神经纤维,其对手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杜二珠;涂建华;张礼娟;麦春华;袁云龙;叶梓彪;黄少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28层MSCT在新生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128层MSCT在新生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手术证实的35例新生儿CCHD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128层MSCT扫描,分析新生儿心脏CT检查特殊的扫描技术,并与超声心动图比较。结果所有新生儿均成功完成MSCT心脏扫描。本组35例新生儿复杂型CHD中,MSCT共检出93个心内外结构异常,超声心动图则检出86个,两种检查方法对于显示畸形部位数目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5)。但超声比MSCT多发现3例房/室间隔缺损及2例肺动脉瓣狭窄,而MSCT比超声心动图多发现12例心外血管畸形。结论 MSCT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能较好评价新生儿复杂型CHD,弥补超声心动图对心外血管畸形显示能力低的缺点。

    作者:洪庆山;张晓玲;胡志刚;刘永熙;贺小明;郭雪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诊断早期妊娠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早期妊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不同孕周的1800名早孕妇女分三组给予经腹常规超声及高频超声扫查。比较高频超声与常规超声对各组妊娠囊(GS)、卵黄囊(YS)及胚胎组织的显示能力。对另300名早孕孕妇同时行经阴道及经腹部高频超声检查,比较经腹高频超声与经阴道超声(TVS)显示GS 、YS及胚胎组织的情况。结果高频超声与常规超声对GS、YS及胚胎显示率的比较,在孕龄小于4周及4~7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孕周大于等于7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高频超声和TVS对GS、YS及胚胎组织三项指标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明显提高小于7周的早孕GS、YS及胚胎组织的显示率,与TVS类似,且图像清晰,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侯立业;徐作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豆状核损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豆状核(苍白球、壳核)损害的扩散特点。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未经治疗的1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15例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颅脑 MRI扫描,包括常规MRI平扫及DTI扫描,测量豆状核(苍白球、壳核)的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第一本征值(λ1)、第二本征值(λ2)和第三本征值(λ3),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1)苍白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FA值减低(t=-2.24,P=0.035),MD值升高(t=4.10,P=0.000),λ1值升高(t=3.96,P=0.001),λ2值升高(t=3.17, P=0.005),λ3值升高(t=2.56,P=0.02)。(2)壳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同样表现为FA值减低(t=-2.35,P=0.028), MD值升高(t=5.13,P=0.000),λ1值升高(t=5.32,P=0.000),λ2值升高(t=4.22,P=0.001),λ3值升高(t=4.15, P=0.001)。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损害表现为FA值的降低,MD、λ1、λ2、λ3值的升高,DTI可提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在扩散水平损害的信息。

    作者:覃浩玲;黎规典;徐萍;潘希敏;陈应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