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珊
随着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紧凑”“高效”也逐渐成了幼儿园不断寻求自身发展的标准,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总感觉在繁琐与忙乱中度过,各种催促声不绝于耳:加油,吃饭时间到了哦!赶紧穿好衣服去吃点心喽、小朋友们快点排好队跟上、快点收拾好玩具……这样的催促,让本该悠闲而美好的幼儿园氛围变得紧张,也让本该散发童真的孩子变得有些急匆匆.于是,有一种声音开始召唤我们:慢下来,慢下来!
作者:陈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在研发园本课程过程中以《纲要》精神为指导思想,放眼于儿童终身发展的教育,将探寻儿童的发展需求、学习品质、学习途径作为课程开发的研究方向,探索真正实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之人文教育目标.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我们深刻理解游戏之于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不断研究和拓展儿童游戏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为其创设有趣并有价值的游戏学习环境.而区域活动作为游戏活动的一大载体,是我园在园本课程实践过程中对纲要的具体落实.
作者:桓建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当前实施的主题课程背景下的环境,核心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主题;二是环境.教师在制定主题课程计划时就应将环境考虑在内,让环境与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家长与社区资源等一起协同作用,完成课程实施的目标.一、多元互动,营造主题氛围的“一个场”.在主题课程环境创设中关注环境对幼儿的隐性教育价值,实现环境和幼儿间的起到“对话”的教育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主题环境创设中幼儿的参与性,从而引发幼儿和环境的互动,让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作者:斯玉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们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几十年里,在我们不经意的某一个瞬间,孩子会带给我们许多的感动,我们的爱也会抚慰他们幼小的心灵.两年前,我的班上有一个叫子优的女孩,刚来的时候,我只觉得她性格有点儿内向,不爱说话,并没有太多地注意她.后来有一次中午看班,孩子们都睡着了,突然听到一声大哭,好多孩子都被吵醒了,我听出是子优的声音,就过去坐在她身边,问她是不是做噩梦了,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泪汪汪地看着我.第二天孩子们都在活动,她突然又是一声大哭,我当时就意识到这个孩子的家庭肯定有问题.后来我向孩子的妈妈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是个工人,在两年前的一次事故中身亡了,由于对补偿款的分配存在分歧,孩子的爷爷奶奶经常和她发生争吵,关系越闹越僵,这个过程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常常做噩梦.不幸的家事让我对子优有了更多的关注,随时留意着她情绪的变化.有一天,她爷爷到班上来看她,子优突然看到了爷爷,她楞了一下,然后放声大哭,边哭边说:“爷爷你走吧,我不认识你,爷爷,你走吧!”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做出这样的反应,说出这样的话,她的内心在承受着怎样的挣扎、怎样的煎熬啊!
作者:卢金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尝试,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知识经验”.著名儿童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行是知之始,重知比先重行”.这些理念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理论支撑.
作者:陈敏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它明确将“体育”放在首位,强调体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宋伟威;杨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设计意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要求“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猜谜的过程就是一个倾听理解并积极交流的过程.幼儿到了大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幼儿生活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大部分幼儿探索欲望和创新欲比较强烈.组织猜谜语、编谜语活动,其目的就是发展幼儿口语、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幼儿语言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节课不仅能让幼儿感受猜谜的乐趣,更能够让幼儿在看图、看物尝试创编谜语儿歌的过程中体会创造的快乐.
作者:傅慧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我们在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进行研究时发现:手工制作活动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价值.首先,幼儿手工制作的过程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因此,制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手工制作蕴含着科学探究的学习价值;其次,要完成作品,必须充分表达作品的空间表征、空间组合、结构表达以及功能表现等,这又需要调动幼儿原有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手工制作的这种双重价值的存在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徐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立体造型制作步骤1.将纸箱割成一块块纸板.2.将纸板上一层薄纸揭开,露出瓦楞状.3.在纸板上涂色.用上色的瓦楞纸立体造型.是不是很有创意哦.别样的艺术画制作步骤1.将纸箱割成一块块纸板.2.在纸板上画画、涂色.3.用小刀割掉画面边缘.一幅作品就完成了.以天然的瓦楞纸当背景,是不是更有艺术感?!
作者:薛文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当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天开始,生活就与他们密不可分.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学习可以说是随时随地发生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的,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现代幼儿教育还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因为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所以教育要让幼儿学习生活、教育要给幼儿提供生活化的环境,把教育融入环境与生活,强调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能适应环境、适应生活.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心理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作者:赵奎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1996年6月起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是规范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时隔20年对其进行的修订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安全管理等5方面进行,于2016年3月起实施,其中体现的重要一点就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作者:束腊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讲故事找一些废旧图书或旧挂历纸,将上面的小图案剪下来贴在手套的指尖上做成纸偶娃娃;还可以在手套手心的正面贴一些五官表情,做成有表情的手套娃娃,用于讲述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李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对其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俄国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给他学生留下遗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因为他认为,观察是获得智能和知识的首要步骤.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抓住孩子观察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作者:应竹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他就藏在大箱子里,”听了这话,孩子们纷纷簇拥过去,你挤我、我推你,这下可把执教老师急坏了,急忙上前“我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待会儿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去玩一玩或者找好朋友一起玩一玩.”孩子们被吊足了胃口,都想成为第一个发现的人“是水管” “我家也有水管”,虽说一个个期望的小眼神,但杂乱的场面中却有着别样的秩序,妞妞排在后,见前面那么点多的小朋友只能静静地等待,烁烁冲在前面,但拿好水管便赶忙离开了箱子……孩子们都得到了一个水管,“接下来就请你们自己去玩一玩,看看水管可以怎么玩呢?”
作者:张鹏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幼儿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直接的方式.在绘画中,幼儿不仅能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而且能获得想象的快乐.但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所以画出来的形象往往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幼儿画的可爱之处,其所展现的艺术是成人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应遵循幼儿年龄发展的规律.
作者:顾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设计意图:大班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常常产生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能促进幼儿创新能力与想象力的充分发展.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在分析原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活动.我运用了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价等组织措施,引导幼儿运用随意交叉组合的方法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并感知线条分割出来的不规则图形的特点,引导幼儿多角度观察想象、组合想象,大胆添画,体验线条创意画的快乐和成就.
作者:曲琳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制作材料瓶盖 若干卡纸 若干即时贴 若干剪刀 一把蛋糕盘 若干双面胶 一卷教师范例向日葵:用绿色卡纸剪出叶子,用瓶盖粘出一个圆形向日葵,用即时贴剪出竖条,再将小三角图形粘贴到圆形上作为籽,后,把圆形固定到叶子上即可.
作者:张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设计意图:绘本《三只熊》中,玛丽、约翰在三只熊家坐坏小椅子,踩脏床单的情节使幼儿联想起自己弄乱家里物品的情景.于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分类活动《帮熊宝宝整理房间》就自然生成了.考虑到班上幼儿的个体差异,在目标设置上,我为能力弱的幼儿设置的挑战任务是按照大小、颜色标记整理、摆放鞋子;为能力强的幼儿预设了按照大小、颜色、样式标记整理、摆放衣服的任务.活动中,我运用三只熊大、中、小的体貌特征,引导幼儿展开思辨获得新的分类经验,体验游戏的乐趣.
作者:张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在一次活动中我不慎扭伤了脚,不得不暂时和孩子们分开.休息数日后,再回到幼儿园,我发现孩子们对我变得陌生了.早晨来园时没有和之前一样和我打招呼,我心里非常难过——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健忘,相处了三年,才走了几天就没人记得我了?
作者:祁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情绪管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普遍关注.Calkins指出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幼儿会表现出比正常幼儿更高水平的攻击性行为.事实上,幼儿的情绪可以在认识、理解、表达情绪的过程中得到改善,如果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消极情绪,学会处理愤怒和伤心情绪的方法就可以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正向作用.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游戏是孩子们活动的基本形式,能够让幼儿获得愉悦的心情、释放自己的天性,甚至幼儿的不良情绪也能得到舒缓和排解.
作者:董亦然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