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幼儿园餐后环节一般处于教师的高控状态,活动内容随意又单一,孩子们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满足幼儿由于进餐速度差异产生的不同需求,更不要说是让幼儿进行自主活动了.[问题镜头]镜头一:教师邀请吃完饭的幼儿去走廊上看书,但是,有个别幼儿对看书根本没兴趣,书一扔就开始在走廊上嬉戏吵闹,教师既要管理走廊秩序,又要督促剩余的孩子吃饭,显得力不从心.
作者:朱佳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偶然间被绘本故事《搬过来搬过去》中的情节所吸引,于是,把整套书买回家认真反复地阅读,每读一遍都感觉有新的发现和感动.终,我决定在家长开放日时将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我满怀激情地对家长和孩子们说:“身高的差距让这对好朋友面临很多困难,他俩没有抱怨,积极地想办法,后,所有的困难都解决了.现在,他们可以在这样的房子里每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送给对方一个甜蜜的微笑!”我能看到大家的眼睛里都闪着感动的光茫,爱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
作者:阎伟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毛根质地柔软、色彩多样丰富,可塑性、定型效果强,还可以重复使用,在幼儿园中用途较为广泛.我园开展关于编织的民间手工艺特色活动,结合毛根的特点及中、大班幼儿已有的编织经验进行贴近生活的手工制作,运用一上一下交替编织、弯、折、拧等技巧进行编织,在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者:汪月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应从教师的兴趣转向孩子的兴趣,由多数预设的探究活动走向生成的科学活动,让科学更贴近幼儿生活.从生活中孕育科学教育,让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灌输科学知识,而是更注重让幼儿从探索中获取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学科学爱科学.
作者:李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幼儿期是一生中身心发展快的时期,幼儿期更是良好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一直以来,我园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公办幼儿园十分重视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作者:朱海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一、背景与新的思考华爱华教授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基于游戏的师幼共同成长》中把幼儿的游戏主要分为三大类:规则性游戏——以集体教学游戏为主;探究性游戏——以室内活动区游戏为主;自发性游戏——一户外自主游戏为主.
作者:王晓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儿童心理学家黄翼说:“儿童的绘画和美术家的绘画不同,并不是狭义的美术,而是一种游戏.”我们将游戏与美术活动进行优化结合,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爱玩的“游戏”,美术作品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绪和认识的一种“语言”,美术创造成为启迪幼儿创造力思维摇篮.而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活动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幼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幼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 对培养幼儿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根据《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情境教学,使美术活动更丰富多彩.
作者:季丽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读了叶圣陶老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感受颇多,回顾自己十几年来的工作经历,我一直要求自己——做幼儿喜欢的老师、做让家长放心的老师、做对工作负责的老师、做智慧的老师.
作者:郭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2015年初,我们班新来了一位小朋友S.初次见面时S表现得腼腆极了.第一个星期S因事请假没来,到了第二个星期,我想,应该是到了可以和这个可爱的孩子近距离接触的时间了吧.谁知,第一天到班的他一进教室便直奔玩具而去.因为玩玩具的小朋友很多,不可能独占,S就急得大哭起来,还在自己的脖子和脸颊上挠出了一条条长长的红印儿.
作者:朱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让我们听到小草发芽、花儿开放,让我们感悟生活中关好的点滴,让我们看到灿烂的笑容.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看到孩子们的甜笑心里就欢喜的不得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问题越来越多,我意识到幼儿教师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必须要倾尽全力才行.
作者:张元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设计意图:本活动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一一孩子在户外玩“顶沙包”的游戏中,多次感受到沙包的跌落与平衡.因此,设计本节新颖、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来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立足于孩子的兴趣与需要,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好奇、爱探究的特点.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操作,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运用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主动探索的兴趣.
作者:胡雅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绘本被公认为是幼儿早期教育的佳读物,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幼儿审美需要的心理特点.幼儿通过图文并茂的绘本可以达到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和个性的协同发展.目前,绘本己被广泛运用到幼儿教学中,而我们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发展智力、进行品德教育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工具,往往忽视了以图文为对象的审美教育.
作者:葛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在家园合作共育的方式中,“家园共育栏”是常见的每个班级都在用的家园联系方式.“家园共育栏”会定期更新,内容通常是以文字的形式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园的日常活动,是家长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班级的保教和班级管理工作的一扇窗口.“家园共育栏”是家长和幼儿园联系的一个纽带,通过它可以弥补教师与家长日常沟通的不足,提升家长对幼儿教育各个领域知识的了解.
作者:李中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是在游戏化的表现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欣赏、感受、表现、创造,慢慢走向艺术化.美术区是集欣赏、玩色、构图、制作为一体,通过幼儿与美术材料的交互作用,采用撕、贴、剪、画、做等操作方式,以游戏的手段满足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发展需求.那么,在创设大班美术区时,怎样为幼儿创设多元化的环境,投放多样化的材料和内容?怎样能即时观察了解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并适时支持引导幼儿的能力发展呢?
作者:张雪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设计意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是女声用美声唱法演唱的经典音乐作品,真假声转换忽高忽低,这特点鲜明的演唱方式令幼儿耳目一新,诙谐、幽默的风格给他们带来欢快、活泼的感受.改编后的歌词,其内容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独生子女时代,幼儿对“孤独”都有所感受与体验.这首歌曲表现了孤独的牧羊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启发幼儿学习积极地排解孤独的情绪,在生活中用更积极的态度和更智慧的策略去面对消极情绪.学习演唱这首歌曲,还可以让幼儿感受优秀的音乐作品,体验演唱的乐趣,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经验,丰富审美感受.
作者:杨彦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设计意图:很多家长们会在周末、假期带孩子去郊外放松一下,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特别是夏、秋两季,大自然中的颜色是丰富的.为了让孩子们将这种对大自然的感受与美术活动相结合,我设计了这节创意美术活动.
作者:崔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上直接的延续,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内容.以往单纯的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入大班以后的事情是错误的,其实在幼儿一入园幼小衔接工作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大班,只是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阶段.结合我班的课题开展,我和大家谈谈大班幼儿在幼小衔接中整理能力发展的相关问题.
作者:刘春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设计意图:许多家庭由于父母自身工作繁忙又无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偶尔会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无形中增加了潜藏的危险.大班幼儿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但是当他们独自一个人在家时,心理上还会产生恐惧.因此,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掌握一些独自在家时的基本安全知识和应对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左金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天生就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因此,游戏是符合幼儿天性的,与他们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作者:王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目标2建议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我们以区域活动的模式让幼儿走进安海“扎吉花”这一传统技艺,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吉花”不同造型和材料特性,合理利用材料进行设计和重组造型,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或创新,从中体验民间艺术作品多样性的美,激发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的愿望.同时,在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中增进喜爱与传承的情感,让他们从小在文化古今的穿越中守望家乡的“心灵家园”.
作者:温红瑜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