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同位素32P治疗原发性肝癌

毛华;杨冬华;邢治善;宋卫生

关键词:
摘要:原发性肝癌常用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但大多数肝癌患者一经诊断,已属晚期,手术难以切除.近年来,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已取得明显效果[1,2].为探讨其它药物或手段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我们在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同位素32P磷酸铬液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经内镜行上消化道及呼吸道异物取出术:31例的体会

    自1980年6月至1997年6月,我们行纤维胃镜诊治5440例次,纤维支气管镜诊治395例次.其中以误吞异物为主诉的患者行内镜紧急检查者29例,非急诊内镜2例.31例胃食道内异物21例,气管支气管内异物8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大为78岁,为食道内异物患者(猪骨头),年龄小仅1岁零四个月,为气管内异物患者(红瓜子).食道、胃、气管支气管内异物分别19例、2例、10例.

    作者:叶杨娥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晚期肝癌的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反复暂时性肝动脉门静脉阻断并介入治疗

    在反复暂时性肝动脉阻断治疗肝癌的基础上,作者设计了反复暂时性肝动脉、门静脉阻断并双介入治疗方法对12例晚期肝癌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经去血供等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AFP下降,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本方法既发挥反复暂时性肝动脉阻断治疗肝癌的优点,又可以阻断肿瘤内的门脉供血,同时配合双介入治疗,对门静脉癌栓有一定效果,因此不失为晚期肝癌的一种新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涂小煌;陆志范;高瞻;饶本强;黄云龙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食道支架置入治疗食道狭窄的护理体会

    我院自1994.3至1997.6经胃镜在X线下放置食道记忆金属支架治疗食道狭窄患者30例,使病人解决了进食问题,提高了生活质量,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丹;朱建新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洛赛克三联二周疗法治疗Hp的疗效观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已经被公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病变活动、顽固不愈以及复发的主要因素[1],其根除治疗是当前胃肠病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研究表明:单一用药难以消除Hp,本文应用洛赛克单一药物和三联用药(洛赛克+德诺+灭滴灵)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苏文彩;金华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中华误诊学杂志》《中华误诊学博览》征稿

    作者:《中华误诊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1998年国内消化专业主要学术会议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内镜下二囊三腔管改制气囊扩张贲门失弛缓症

    我院自1995年3月起,在内镜下用二囊三腔管改制的气囊扩张贲门失弛缓症11例,必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1例中男6例,女5例,年龄14-67岁,平均35.4岁,病程由6个月至33年,全部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食物返流和营养障碍,均经X线和内镜确诊.

    作者:王胜炳;叶挺生;刘华坤;钏歆荣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1998年消化专业主要国际学术会议动态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先天性肝内胆管多发性囊状扩张癌变1例

    患者女性,76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0年,加重伴发热、尿黄2周入院.患者5年前因胆囊结石已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胆管造影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查体:消瘦,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腹部未及包块,肝肋下3cm,质中,边缘钝,表面光滑,压痛明显,肝上界为第五肋间.

    作者:徐雅;邓斌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68例大肠癌术后结肠镜检查分析

    我院1984年12月-1996年12月共进行纤维检结肠镜检查6150例,其中68例为大肠癌术后病例,现就其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8例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5岁~76岁,平均49岁.大肠癌术后至结肠镜检查间隔时间为4个月~7年,中位时间2年.

    作者:李明;陈友雄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CD44V6在人类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目的研究CD44V6在人类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骨架的影响,探讨CD44V6影响肿瘤转移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原位RT-PCR分子杂交、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CD44V6在人类大肠癌细胞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及共聚焦三维图象重构分析的方法,研究CD44V6对大肠癌细胞的细胞骨架的影响.结果CD44V6在HT29、Lovo细胞中均有表达,不管在mRNA水平还是在蛋白质水平,高转移能力的Lovo细胞表达CD44V6均高于低转移能力的HT29细胞.将HT29、Lovo细胞用CD44V6单抗封闭则发现CD44V6能使HT29、Lovo细胞的细胞骨架发生改变.结论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细胞的转移潜能有关.CD44V6能影响大肠癌细胞骨架的构像和分布.从而影响大肠癌细胞的运动能力而促进大肠癌转移.

    作者:李祖国;丁彦青;郭君其;朱梅刚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有机氟杀鼠剂中毒16例抢救体会

    氟乙酰胺和氟乙酸钠属剧毒类有机氟杀鼠剂.国家虽已禁用,但时有不法制售而致服食中毒发生.北类中毒极具凶险,及时抢救可获痊愈,如延误诊治可危及生命.本文就本院16例中毒住院者抢救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蔡全保;白岚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三联与二联疗法的临床价值比较

    以铋剂为中心的三联疗法之疗效有地区差异,奥美拉唑(Ome)、羟氨苄青霉素二联疗法的疗效各家报道相差甚远,临床价值存在争议.我们近3年分别用三联疗法和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DU)共138例,对其疗效进行了前性瞻性观察,旨在了解这两个曾被广泛应用的根治方案在粤西茂名地区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可上;全权;余玉珠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中华麦饭石预防大鼠实验性肝癌时微量元素的作用

    为探讨中华麦饭石预防大鼠肝癌时微量元素的作用,给Wistar大鼠食用二甲基奶油黄饲料诱发肝癌,同时饮用10%中华麦饭石浸液26周.实验结束时用ICP法检测大鼠血中10种微量元素.结果显示,实验组对肝癌有预防作用的Ba、Mn、Se、Zn、Fe、Mo和S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u和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除Si外,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各微量元素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表明,中华麦饭石对肝癌的预防作用可能与微量元素的作用有关.

    作者:王富根;宋卫生;杨冬华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洛赛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0例疗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为了观察洛赛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我们采用开放性随机分组对照方法、将急诊胃镜检查确诊的74例患者分为洛赛克治疗组40例,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16~74岁,平均45.6岁.雷尼替丁对照组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18-76岁,平均49.5岁.

    作者:齐义;吕红华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同位素32P治疗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常用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但大多数肝癌患者一经诊断,已属晚期,手术难以切除.近年来,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已取得明显效果[1,2].为探讨其它药物或手段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我们在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同位素32P磷酸铬液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毛华;杨冬华;邢治善;宋卫生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分型及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研究

    本研究采用粘液组化技术将102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肠化分为Ⅰ型(完全型),Ⅱ型和Ⅲ型(不完全型).结果发现不同类型肠化多以不同形式同时出现于肠化标本甚至于同一块肠化粘膜;三型肠化形态学和粘液分泌功能表达上呈现为不同的分化阶段,提示肠化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肠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肠型胃癌肠化(n=13)以分泌硫酸粘液的Ⅲ型肠化为主(10/13,77%),弥漫型胃癌肠化(n=10)和良性病变组肠化(n=66)均以不分泌硫酸粘液的Ⅰ和Ⅱ型肠化为主,分别占55%(11/20)和68%(45/68),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Ⅲ型肠化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

    作者:康文全;袁世珍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重症肝炎病人低T3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探讨

    肝脏和病变常导致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异常,其中低T3综合征是常见的病变之一,在肝硬化病人,低T、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1,2,3].重症肝炎病人有严重的肝细胞坏死,也可能出现低T3综合征.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主要检测了重症肝炎病人的T3水平,重点探讨了低T3综合征与重症肝炎病情的关系.

    作者:刘双虎;杨芬;李聪智;林敏西;谢玉桃;欧阳;胡立宽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观察

    奥曲肽问世以来,临床广泛应用于急性胰腺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疾患的治疗.1994年1月至1997年4月,我们应用奥曲肽治疗48例常规治疗无效、不同原因引起的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并对临床疗效及副作用作了细致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德远;毛华;余建林;杨冬华 刊期: 1997年第03期

  •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免疫发病机制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通常发生血小板减少,但其减少与免疫机制的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A)及血小板计数进行了测定,同时观察了11例肝硬化患者脾栓塞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理.

    作者:王秀敏;董洪林;付春彬;李瑞清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