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分析

许世锋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 脑心综合征, 心电图, 改变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征。结果86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64例,占总数的74.4%。46例脑梗塞患者中心电异常患者36例,占78.3%;29例脑出血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20例,占68.9%,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8例,占72.7%。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部位与心电图异常有密切联系,常见的病变部位为脑干、丘脑-基底节区、大脑各脑叶皮质、蛛网膜下腔等。结论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患者病情程度与心电图异常程度呈正相关,通过心电图检查对确定心脏损害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结合MRI治疗鼻咽癌放疗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检查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期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治的40例鼻咽癌患者资料,均为原发癌患者;对其临床进行磁共振(MRI)检查,掌握具体的病症变化情况;所有患者采用放射治疗方式,持续6个月回访调查,对并发症及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鼻咽癌放射治疗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后退症等;包括:乏力、头晕、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口中无味等;经过对症治疗处理,并发症状得到显著控制,患者对并发症治疗表示满意。结论结合MRI治疗鼻咽癌可掌握具体病况,对放疗并发症诊断与处理起到了引导作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张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征。结果86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64例,占总数的74.4%。46例脑梗塞患者中心电异常患者36例,占78.3%;29例脑出血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20例,占68.9%,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心电图异常患者8例,占72.7%。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部位与心电图异常有密切联系,常见的病变部位为脑干、丘脑-基底节区、大脑各脑叶皮质、蛛网膜下腔等。结论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患者病情程度与心电图异常程度呈正相关,通过心电图检查对确定心脏损害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世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的防治和治疗效果

    目的:对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疾病的社区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常规社区慢性病护理干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疾病社区护理干预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高血压疾病社区干预方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干预期间出现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覃红芸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康复护理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行康复护理,并进行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术后护理,干预组采取康复护理方法进行术后护理。结果干预组护理效果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为73.33%,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基础心率、大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丁琰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血浆NSE水平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血浆NS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浆NSE水平及肢体功能恢复评分。结果两组组内比较,患者入院时、护理2周后及护理4周后NSE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功能恢复评分中,两组患者随着护理时间的延长,评分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入院时,两组患者NSE及肢体功能恢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4周后,两组NSE水平比较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可使患者肢体功能尽快恢复病前水平,血浆中NSE水平下降,降低对脑神经及脑组织的损伤,对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淑烟;余高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接收治疗的200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循征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情感、心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朱晓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24例骨科患者,经随机抽签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指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指引,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16%、5.22%;61.29%、16.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护理中,实行预见性护理指引,能够缩短患者实际住院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且安全、可靠,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瑞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优质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50例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讨论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7.33%,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护理满意率,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颜雪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随访研究

    目的:分析并研究不同他汀类药物对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9月到2016年2月收治的83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所采用的治疗药物不同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共42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共计41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的FMD、hs-CRP、LVEF水平进行比较,在FMD和LVEF方面,差异明显,P<0.05,而hs-CRP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患者给药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恢复,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脂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聂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长期日常血压监测及日常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控制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日常血压监测数据,探讨日常血压测量和日常行为干预对个体高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利用腕式电子血压计,采用日常血压测量的监测方式,采集2014年3月30日至2016年5月4日的日常血压数据,并得到非睡眠时间段以及不同季节的家庭血压监测数据。结果测试期间,测试者HBPM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为129/86mmHg,诊室测量血压比日常测量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升高4/5mmHg。非睡眠时间段内的日常血压监测结果,可以近似代替ABPM非睡眠时间段内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测试者日常血压随季节的变化情况。结论坚持长期日常血压监测和日常行为干预,能够调动测试者的参与积极性,达到积极的血压控制效果。

    作者:徐静波;陈永波;陈林海;张海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健康教育在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效果。方法于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抽选70例,按抽样法分成不同护理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基础化的措施,干预组则于对照组上实施健康教育,评定预后的效果。结果干预组的切口疼痛度、并发症率少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区别。结论临床针对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作用突出,可减轻疼痛度,预防并发症,值得借鉴。

    作者:张建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双倍剂量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双倍剂量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0例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例)及对照组(n=45)。观察组予双倍剂量厄贝沙坦300mg/d,对照组予常规剂量厄贝沙坦150mg/d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血压、尿蛋白定量、肝功能、尿酸、血肌酐及电解质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为62.22%,明显高于对照组17.78%(P<0.05);24h尿蛋白下降幅度(1.51±0.13)g/24h,明显大于对照组(0.04±0.01)g/24h(P<0.05)。两组均未出现转氨酶异常、尿酸增高、血肌酐升高、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结论双倍剂量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老年患者安全有效,能有效控制血压,显著减轻尿蛋白,在降压的同时保护肾脏。

    作者:周婵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心肌桥的诊断应用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320排螺旋CT对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50例进行CT冠脉成像检查,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分型及厚度等,比较有无心肌桥的存在时邻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本组患者共计检出心肌桥123例,检出率14.47%。肌桥位于左前降支121例、中间支2例,均为单支冠脉一段受累。左前降支近段12例,中段102例,远段9例,肌桥长度与位置无关系。壁冠状动脉以表浅型多见,左前降支肌桥121例中的61例于近段检出钙化斑块70处,而其余非肌桥病例110例左前降支近段发现钙化斑块71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斑块更易发生在肌桥病例的左前降支近段,但斑块性质、管腔的狭窄程度、长度范围与肌桥的是否存在无关(P>0.05)。结论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能够使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清楚的显示,其肌桥检出率高。对肌桥及肌桥附近血管的观察可尽早发现粥样斑块,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刘卉荣;梅勇;龚欢;王志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氯沙坦、依那普利联合使用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氯沙坦、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两组均继续接受临床肾脏疾病对症治疗,对照组加用依那普利,研究组加用依那普利、氯沙坦,记录两组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检测结果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压检测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上述相应药物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均较之前显著降低,研究组血压下降效果更为理想(P<0.05)。结论对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给予依那普利、氯沙坦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石贵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机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富马酸比索洛尔作用于急性心机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急性心机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富马酸比索洛尔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冠脉再闭塞率、死亡率分别为10.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15.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3,P<0.01)。结论临床上使用富马酸比索洛尔作用于急性心机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降低冠脉再闭塞率、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领域推广应用。

    作者:谢旺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预测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风险及临床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98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人病史及用药方案,给予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测量并记录患者桡动脉直径、解剖是否异常;对桡动脉痉挛发生度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6例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出现了桡动脉痉挛;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女性、年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导管交换次数。结论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引发桡动脉痉挛的因素较多,女性、低龄、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和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低等,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焦红萍;白美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川穹嗪防治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川穹嗪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成功的患者共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穹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患者新增病变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穹嗪用于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1年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杜国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人性化护理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手术室相关因素及护理,降低手术室危险因素的发生。方法从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实施手术的患者中抽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人性化护理,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实施手术的患者76例作为参照对象,实施常规护理,分析人性化护理手术室相关因素及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室危险发生率2.6%低于参照组14.5%,且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6.1%高于参照组86.9%,两组相比明显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手术室实施人性化护理方式,能够降低手术室危险因素的发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而提高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应用。

    作者:陈胤娥;李雅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健康教育在老年脑血管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本文主要是对健康教育在老年脑血管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58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将这5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29例,对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再进行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经过不同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 P<0.05。结论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健康教育指导,能够极大的改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上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在今后的相关临床中加以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吴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早期康复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早期康复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前来就诊的10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常规护理,包括健康知识宣教、对症治疗及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等。护理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护理组与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对比护理后护理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ADL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莫洪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