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 CT 和 MRI 表现与诊断价值

谢家斌

关键词:原发, 动脉瘤样骨囊肿, CT, MRI, 影像学表现,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 CT 和 MRI 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38例患者均经 CT 和 MR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MRI 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形态上、骨膜反应、关节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腔数目、液-液平面、病理骨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和 MRI 是诊断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有效依据,是区分原发动脉瘤骨囊肿囊腔、液-液平面、病理骨折的重要依据。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替米沙坦采用不同给药时间对于高血压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目的:考察替米沙坦采用不同给药时间对于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4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药组与晚药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替米沙坦口服进行治疗,80mg/次,1次/d,其中的晨药组选择于清晨8:00给药,而晚药组则选择晚间8:00给药。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dSBP、dDBP、nSBP、nDBP 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以上血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晚药组改善程度较晨药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时的晚间给药效果明显优于晨间给药。

    作者:蔡文标;冯建启;刁军;武维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19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单独使用胺碘酮治疗的98例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并以本院同一时期应用胺碘酮治疗和稳心颗粒辅助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联合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8%明显低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2.6%,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患者均发生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能较好的恢复心功能,且安全可靠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春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顽固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静脉用药并口服治疗效果探讨

    目的:对顽固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静脉用药并口服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所抽取的88例对象均来自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遵照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给予其中44例胺碘酮静脉用药并口服治疗(甲组),另44例给予胺碘酮口服治疗(乙组),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甲组为97.7%(43/44),乙组为86.4%(38/44),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甲组为4.55%(2/44),乙组为18.2%(8/44),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运用胺碘酮静脉用药并口服治疗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安全,并发症少,能过使患者治疗的转复率和满意度得到提高,值得推广。

    作者:姜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1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检测入组时及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 BNP、IL-1、IL-6、TNF-α及 hs-CRP 的变化。结果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临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6% vs 53.2%,,P=0.040)。心脏彩超提示,芪苈强心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有显著提高(36.5±3.4 vs 41.4±2.9%,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芪苈强心治疗组 LVEF 也显著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芪苈强心治疗组 BNP、IL-1、IL-6、TNF-α和 hs-CRP 较入组时有显著降低(P 值均<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 值均<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 BNP 及 IL-1、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

    作者:薛龙;孙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护理综合管理措施

    目的:探讨手术室感染相关的护理综合管理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度我院手术室感染的护理综合管理方法以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1年度,我院手术室三年中感染率分别为:(3.1±0.8)%、(2.2±0.7)%、(1.1±0.2)%,比较三个年度患者的感染率,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三个年度的满意度分别为82.00%、90.00%、93.00%,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前进行积极的准备,在手术过程中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能够更好的对手术室感染进行预防。

    作者:李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11月间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中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治疗,试验组中患者采取切开复位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于疾病治疗后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试验组中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较高,且骨折愈合时间较短,P<0.05,有较好的临床意义。结论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取钢板内固定治疗使得临床治疗优良率更高,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值得积极推广。

    作者:文昌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抗病毒治疗90例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效果分析

    目的:对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患者依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对照组口服双环醇片+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分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分析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转阴率为8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HBV-DNA 转阴率为5%,两组差异显著(P<0.05);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清白蛋白(ALB)等各项指标,分析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控制乙肝病毒(HBV)复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下降恢复正常,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生脉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脉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明显优于对照组7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生脉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流变学指标和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对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恢复水平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杨雪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和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共86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3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一些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3例患者在接受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护理之后,其中基本痊愈患者18例(41.9%),好转22例(51.2%),无效3例(7.0%),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患者中痊愈患者共15例(34.9%),好转18(41.9%),无效10例(23.5%),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偏瘫疾病时,可以在治疗中给予患者科学的、系统的护理,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重症心力衰竭老年病人的急诊内科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急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 LVEF 与 BNP 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急诊内科治疗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疗效显著,可促使患者临床指标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谭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学生非特异性咳嗽综合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学生非特异性咳嗽综合干预的效果,并且进行相应的评估。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校医务所就诊的患有非特异性咳嗽的40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当中,主要采用的是常规对症治疗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增强心理治疗和消毒隔离;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与观察组存在较大的差异,医疗人员主要采用氯雷他定分散片口服及利巴韦林注射液、注射用氨溴索针剂雾化,同时在不同的阶段对疗效进行记录,由此来治愈患有非特异性咳嗽的学生。结果从整体的治疗情况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0.8%,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则是75.7%。从数据上来看,观察组的方法要比对照组更加适合治疗非特异性咳嗽。结论对于患有非特异性咳嗽的学生而言,除了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以外,相应的辅助手段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并且对治疗非特异性咳嗽的有效性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作者:贺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挑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其余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开颅手术治疗。治疗3个月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为84.21%,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为55.26%,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法,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高,患者受到的创伤小,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作者:杨伟;罗涛;马明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边远地区学龄前儿童贫血情况调查

    目的:探讨云南省玉龙县龙蟠乡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情况。方法对2013年该县1993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机体血液实验室检查并记录结果,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1993例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为31.16%,且大多数均属于轻度贫血(98.07%),仅0.16%患儿属于重度贫血;621例学龄前贫血儿童中,男性患儿所占比例为51.85%,略高于女性患儿(48.15%),年龄在0-6个月患儿所占比例低(5.31%),7-12个月患儿所占比例高(38.65%),此后患儿贫血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与母亲发生孕期贫血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相关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不定期抽查掌握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情况,从而有效降低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保障其生活质量,值得今后工作中开展应用。

    作者:蒋晓琼;和士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脑梗塞采用尼莫通结合复方丹参、右旋糖酐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脑梗塞采用尼莫通结合复方丹参、右旋糖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64例脑梗塞患者,按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复方丹参联合右旋糖酐治疗治疗,给予治疗组患者尼莫通结合复方丹参、右旋糖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3%,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6%。后者治疗效果更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通结合复方丹参、右旋糖酐治疗脑梗塞,效果满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成明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脉造影确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两组冠心病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以及敏感度、特异性进行比较(χ2=1.09,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患者的检测,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作者:苏中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报道

    目的:研究分析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收治的184例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固尔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32%)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0.3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李胜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45例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我院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25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加用舒血宁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对照组15例患者治疗有效,5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24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患者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30%,死亡率为15%,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2%,死亡率为4%,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舒血宁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张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奥瑞姆自护理论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奥端姆自护理论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奥瑞姆自护理论的基本内容,实际操作的可靠性及临床疗效。结果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奥瑞姆自护理论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在奥瑞姆自护理论指导下,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干预护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英;刘海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冠心病分别采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老年冠心病的病人14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对病人采取阿司匹林给予治疗,实验组对病人采取氯吡格雷给予治疗,临床治疗以后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可以获得显著地临床治疗效果,并不良反应极少,具有安全稳定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何文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高血压性心脏病B超诊断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心脏 B 超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对其诊断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320例,依照单双号的方式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每组160例。给予甲组心脏 B 超诊断,给予乙组心电图诊断,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通过相应诊断,在左室肥厚的诊断率上,甲组为76.3%,有122例做出诊断,其中40例为左房增大,30例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21例为对称性肥厚,18例为主动脉弹性减退,7例为左室增大,6例为主动脉扩张;乙组为62.5%,100例做出诊断,其中26例为左房增大,24例为主动脉弹性减退,21例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4例为对称性肥厚,9例为主动脉扩张,6例为左室增大。甲组要显著高于乙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 超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有着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安全无创伤,在诊断率上要高于心电图,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

    作者:张天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