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脉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杨雪昌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生脉注射液, 血塞通注射液,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脉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明显优于对照组7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生脉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流变学指标和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对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恢复水平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常见类型,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本病由多种危险因素参与所致,而抗动脉粥样硬化应从可改变危险因素着手,现有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本文着重就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冯娟;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老年高血压社区干预的效果研究

    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目前我国正逐步趋向老龄化社会,而老年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也在逐年成增长趋势。我国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了49.1%,居各国之首。年龄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但我国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仅有32.2%,且仅有7.6%得到了良好的控制[1]。现卫生部已将高血压控制列入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社区防治也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式之一[2]。高血压社区干预即是通过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一系列有计划和组织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改变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患病危险因素,以达到促进健康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3]。本研究旨在研究社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效果的评价。

    作者:罗继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脉造影确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两组冠心病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以及敏感度、特异性进行比较(χ2=1.09,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患者的检测,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作者:苏中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1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检测入组时及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 BNP、IL-1、IL-6、TNF-α及 hs-CRP 的变化。结果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临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6% vs 53.2%,,P=0.040)。心脏彩超提示,芪苈强心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有显著提高(36.5±3.4 vs 41.4±2.9%,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芪苈强心治疗组 LVEF 也显著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芪苈强心治疗组 BNP、IL-1、IL-6、TNF-α和 hs-CRP 较入组时有显著降低(P 值均<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 值均<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 BNP 及 IL-1、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

    作者:薛龙;孙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关于施甸县城乡学龄前儿童10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分析施甸县城乡学龄前儿童10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为改善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促进其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施甸县城乡2003年6月-2012年6月5所幼儿园的1050名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检查资料,对其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2012年,本县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呈上升趋势,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近10年,本县学龄前儿童在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上得到明显的改善,为保证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应加大对健康饮食知识与平衡膳食的宣传与普及,改善儿童的营养供给,预防儿童肥胖,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者:赵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重症心力衰竭老年病人的急诊内科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急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 LVEF 与 BNP 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急诊内科治疗重症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疗效显著,可促使患者临床指标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谭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孕妇营养知识水平和膳食行为关联分析

    目的:对孕妇营养知识水平与膳食行为之间的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3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及理想膳食模式来对这些孕妇营养知识水平以及膳食行为进行调查评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总体来说,营养知识以及理想膳食模式得分比较理想,但是标准差相对来说比较大。孕妇在营养知识水平上得分越高,孕妇的膳食行为与理想模式就越接近,膳食构成也就越合理,在饮食上也就越有规律,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营养保健存在突出问题,对孕妇营养保健知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应将各级的孕期保健体系建立并健全,使产科工作者的孕期营养知识水平提高,加强孕期营养,从而使孕产妇的病死率与病残儿的出生率降低。

    作者:马云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25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62例同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63例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3%、75.81%,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其治疗后 LVDD下降、LVEF 上升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加强临床观察,可提高护理效果,总有效率高,LVDD、LVEF 变化明显。

    作者:韦少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塞通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心衰竭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心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5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塞通。两组均连续治疗15天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了8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塞通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心衰竭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疗效确切,可以大力推广。

    作者:王英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19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单独使用胺碘酮治疗的98例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并以本院同一时期应用胺碘酮治疗和稳心颗粒辅助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联合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8%明显低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2.6%,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患者均发生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能较好的恢复心功能,且安全可靠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春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11月间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中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治疗,试验组中患者采取切开复位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于疾病治疗后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试验组中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较高,且骨折愈合时间较短,P<0.05,有较好的临床意义。结论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取钢板内固定治疗使得临床治疗优良率更高,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值得积极推广。

    作者:文昌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葛根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来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合观察组,每组28例,治疗前后首先测定两组患者的一氧化氮与血清内皮素等指标的含量,并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两组患者的心肌耗氧指数和心肌缺血总负荷,通过以上指标的比较来确定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内皮细胞以及心急功能的影响。结果应用葛根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之后,观察组患者的一氧化氮含量大幅上升,血清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一氧化氮与血清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到的观察组患者的心肌耗氧指数心肌缺血总负荷均大幅下降,并且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能够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形成,降低患者体内LDL 的含量,调节人体血脂含量,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的功瞻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葛根素有着稳定粥样斑块、抑制斑块内血脂的形成、防止血栓等效用。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起到扩张患者冠状动脉的作用,患者缺血区的血流情况会得到明显改善,心肌耗氧量就会降低,β受体的形成就会受到阻滞,进而抑制肾上腺素的激活作用,减小患者左心室的压力。葛根素与辛伐他汀联合起来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临床效果较好,患者血管的内皮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保护患者的心肌不受损伤,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红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抗病毒治疗90例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效果分析

    目的:对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患者依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对照组口服双环醇片+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分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分析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转阴率为8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HBV-DNA 转阴率为5%,两组差异显著(P<0.05);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清白蛋白(ALB)等各项指标,分析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控制乙肝病毒(HBV)复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下降恢复正常,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0例研究

    目的:对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索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2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对观察组采取微创碎吸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出血率、死亡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再出血率11.0%显著优于对照组42.0%(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均优于对照组,在死亡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患者死亡率低,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兆兴;郭晓峰;汤敏;杨少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冠心病分别采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老年冠心病的病人14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对病人采取阿司匹林给予治疗,实验组对病人采取氯吡格雷给予治疗,临床治疗以后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可以获得显著地临床治疗效果,并不良反应极少,具有安全稳定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何文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LEEP 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采用 LEEP 手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妇科收治的69例患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患者临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析术前术后的病理结果。结果69例患者的 LEEP 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为5~16min,平均为(7.8±1.4)min,术中出血量在11~22ml,平均为(9.8±0.8) ml;患者在手术前后的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的有60例,占总人数的86.96%;在术后检查出病理诊断级别提高的有9例,其中患有浸润癌的有6例,患有原位癌的有3例。在69例患者的病变组织病理检查中有67例显示其切缘或基底未见 CIN 病灶,LEEP 手术的病灶切除干净率达到了97.1%。结论 LEEP 手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以及治愈率较高等优点,是治疗 CIN 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作者:杨春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分析

    目的:分析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42例)和参考组(42例),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参考组总有效率为76.2%,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88.1%,参考组满意率为71.4%;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实施全面护理,加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并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围术期出现异常情况威胁到生命健康。

    作者:黎中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 CT 和 MRI 表现与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 CT 和 MRI 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38例患者均经 CT 和 MR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MRI 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形态上、骨膜反应、关节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腔数目、液-液平面、病理骨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和 MRI 是诊断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有效依据,是区分原发动脉瘤骨囊肿囊腔、液-液平面、病理骨折的重要依据。

    作者:谢家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报道

    目的:研究分析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收治的184例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固尔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32%)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0.3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李胜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边远地区学龄前儿童贫血情况调查

    目的:探讨云南省玉龙县龙蟠乡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情况。方法对2013年该县1993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机体血液实验室检查并记录结果,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1993例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为31.16%,且大多数均属于轻度贫血(98.07%),仅0.16%患儿属于重度贫血;621例学龄前贫血儿童中,男性患儿所占比例为51.85%,略高于女性患儿(48.15%),年龄在0-6个月患儿所占比例低(5.31%),7-12个月患儿所占比例高(38.65%),此后患儿贫血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与母亲发生孕期贫血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相关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不定期抽查掌握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情况,从而有效降低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保障其生活质量,值得今后工作中开展应用。

    作者:蒋晓琼;和士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