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黄永健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资料,病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复查头颅CT血肿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2例复发,疗效满意。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性心脏病拔牙风险分析

    目的: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拔牙风险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来我院就诊的60例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在拔牙过程中出现的心率变化进行回顾,完成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拔牙风险的临床分析。结果根据监测过程中得出的数据显示,在拔牙的过程中,患者的血压随着拔牙手术的复杂程度的增大而升高,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拔牙手术时要进行必要的心电监控,可以有效的减少拔牙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几率。

    作者:汤春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空气压力泵在预防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泵在预防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12月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行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11/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作者:吴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胺碘酮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应用胺碘酮治疗,探讨与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色球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39例患者胺碘酮治疗(甲组),另39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乙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甲组为94.9%(37/39),乙组为87.2(34/39),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室早数、短阵室速数、QTC间期、PR间期和QRS波时限上均得到改善,而在改善幅度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两组均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针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可起到显著的疗效,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值得推广。

    作者:赵志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青年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青年CHD患者的危险因素,旨在探讨青年人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1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45例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青年组对象,同时以4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老年组(年龄﹥60岁)对象。调查患者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肥胖和血脂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家族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肥胖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患者的TG值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TC、HDL和LDL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认为青年人要密切关注有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肥胖和甘油三酯(TG)升高的患者,防治冠心病的过早发生。

    作者:杨晓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儿抚触技术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并分析新生儿抚触技术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本社区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3例新生儿给予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93例新生儿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给予抚触护理技术,再对两组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情况作回顾性分析与对照。结果常规产科护理结合抚触护理技术的观察组新生儿睡眠时间、吃奶量、身长、头围及体质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单纯给予常规产科护理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抚触技术对增强新生儿睡眠,减少哭闹;促进新生儿头围、身长、体质量增长;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吃奶量等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积极的作用,建议在新生儿中护理及抚育中多重视对抚触技术的应用。

    作者:刘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预防危重病人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应用肠内营养鼻饲和抑酸剂两者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预防危重病人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时采用肠内营养鼻饲以及抑酸剂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70例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鼻饲组和抑酸剂组,给予肠内营养鼻饲和抑酸剂分别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肠内营养组的出血率为51.4%,抑酸组的则为25.7%,两者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抑酸剂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肠内营养组明显要好。结论采用抑酸剂比单纯用肠内营养鼻饲能更好地预防危重病人的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陶希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降压联合调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效果及药学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采用降压联合调脂治疗临床效果及药学分析。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单纯降压药物应用(对照组,n=50)与加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观察组,n=5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经统计示临床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经统计示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SBP、DBP测定值无有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下降,但观察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TC、TG、LDL-C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管血脂水平高低,均需在应用降压药物常规服用的同时,取他汀类药物在早期联用,除可对血脂进行调节,且使动脉弹性改善,长期应用,使粥样硬化病变得以延缓,使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达标率及降压效率进一步提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作者:曾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联合运用溶栓+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4例,均为2007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给予其中42例常规溶栓治疗(对照组),另42例给予溶栓+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并对比两组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与病死率。结果经相应治疗,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上,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再次心梗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溶栓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症状上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使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得到降低,对患者预后质量进行明显改善,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蒲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对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总结相关的工作经验,为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11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的患者100例,将这10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观察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专门为患者制定一套综合的优质护理服务,然后将不同护理的两组病人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结果也不一样,对照组经过一般护理之后,有效率为84%,观察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0%,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8.3%。结论100例患者经过不同分组进行护理后,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对病患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有助于病患的治疗和恢复,对于病患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治疗都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刘传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PCI术后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急发性心包填塞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方法探讨,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心外科收治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急发性心包填塞的11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结果11例急发性心包填塞患者经抢救治疗及科学的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加强临床观察,及时诊断,积极处理和合理有效的护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关键。

    作者:张婉斌;杨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沐舒坦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机械通气联合沐舒坦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7d后,PaO2、SaO2、PaO2/FiO2等血气指标显著升高,血清TNF-α和IL-6浓度下降,IL-10浓度明显升高,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沐舒坦治疗ARDS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提高抗炎因子浓度,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闭献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40例作为非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血浆Hcy水平及治疗后心肌梗死组患者Hcy水平,分析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组,治疗后,心肌梗死组Hcy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高表达为心肌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心肌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高Hcy为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琼;秦天赐;秦顺华;周汉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浅析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胸痛、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所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心理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云;罗玲;何正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心肌梗塞患者的疾病防治与护理

    目的:探讨与分析心肌梗塞患者的疾病防治与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从我院在2010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中抽取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给予其中46例患者综合治疗和优质护理(甲组),给予另46例患者临床常规治疗与护理(乙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相应防治与护理,在治疗总有效率上,甲组为95.7%、乙组为82.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甲组为97.8%、乙组为78.3%,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甲组为2.2%、乙组为17.4%,甲组显著少于乙组(P﹤0.05)。结论对于心肌梗塞患者来说,早期实施综合治疗与优质护理可使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增强,对于有效防治心肌梗塞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朝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难治性癫痫患者的MRS海马代谢异常的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在难治性癫痫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动态脑电图(EEG)、MRI和MRS检查。采用MRS检测双侧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胆碱复合物(Cho)的水平。结果①4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中,14例MRI发现海马硬化,35例MRS异常。②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病侧组的NAA/(Cr+Cho)、NAA/Cr和NAA/Cho均显著降低;癫痫对侧组NAA/(Cr+Cho)、NAA/Cho低于对照组。③与对照组比较,海马硬化组(HS组)、非海马硬化组(NHS组)的上述3个指标均明显降低,HS组的上述3个指标均低于NHS组。结论 MRS检查在难治性癫痫的早期诊断和病灶定位方面比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提高难治性癫痫患者海马生化异常改变的检出率。

    作者:蒋静子;康俊玲;俸军林;曾爱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体会

    目的:对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和体会进行探讨。方法以医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治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二个疗程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高血压治疗疗效比较上,对照组明显不如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55.00%,观察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的水平变化中,除高密度脂蛋白外,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资料,病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复查头颅CT血肿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2例复发,疗效满意。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作者:黄永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临床体会

    目的:探析联用多种不同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首先常规服用氨氯地平片以及厄贝沙坦片,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每天加服25到50毫克双氢克尿噻片, B组患者则每天加服20到40毫克安体舒通片以及6粒麝香保心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TC、TG、LDL-C以及HDL-C等指标经治疗之后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B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0%,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93%,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较大,在TC、TG、LDL-C以及HDL-C等指标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方面的比较,两组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多种不同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不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进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防止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达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目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刘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选取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然后分析两组患者的致残情况和病死情况。结果研究数据得,对照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43.5%、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致残率(21.7%)和病死率(8.7%)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进而减少因脑出血而引起的致残情况和病死情况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

    作者:黄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老年外科高血压患者的优质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外科高血压患者优质护理的方法。方法对住院治疗的老年外科高血压患者40例,进行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实施正确的优质护理方法,达到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本组40例老年外科高血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优质护理,血压控制在90~140/60~90mmHg,平均(130±5.6)/(80±4.6)mmHg。未发生一例用药不良反应。结论对老年外科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有效优质护理,能有效、迅速控制血压水平,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

    作者:王少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