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六项参数的动态观察

段全寿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血常规六项参数, 动态观察
摘要:目的: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六项参数(PLT、PCT、MPV、PDW、WBC以及Hb)的动态观察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28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依照缓解的情况分成甲组和乙组,其中22例甲组为完全缓解(CR),6例乙组为未完全缓解(NR),并选取60例健康体验人员作为对照组。第一个疗程化疗之后均出现了骨髓抑制情况,并对患者在初诊当中、第一个疗程化疗之后出现重骨髓抑制时以及首次骨髓缓解时的血常规六项参数数值分别测定,同时对血小板在第一次化疗之后的高和低值进行观察。结果在PLT、PCT、MPV以及Hb数值上,22例CR初诊患者(甲1组)和CR出现重骨髓抑制患者(甲2组)要比健康对照组低(P<0.05);在PLT、PCT以及Hb数值上,6例NR初诊患者(乙1组)要比健康对照组低(P<0.05),而和甲1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PLT、PCT、WBC和Hb数值上,NR出现重骨髓抑制患者(乙2组)要比健康对照组低(P<0.05),而和甲2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CR率上,28例AL患者第一次化疗之后的PLT≥100×109/L要显著比PLT<100×109/L高(P<0.05),而PLT H/L≥10的患者要显著比PLT H/L<10的患者高(P<0.05)。结论测定血常规六项参数能够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早期预测,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对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案的基础上,使用更为优质的护理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冠心病患者树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杨崇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临床探析

    目的:分析研究猝死病人入院之前的相关急救方法。方法抽取2010年7月-2013年9月在我院73例猝死病人在入院之前现场抢救的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一共有73例病人,其中现场心肺复苏以后死亡的病人有67例,占总体的91.7%,有效的病人有4例,占总体的5.47%,复苏成功的病人有2例,占总体的2.83%。结论入院之前猝复苏成功率和有效率相对比较低,因此,心肺复苏应该越早越好,这样可以使猝死病人临床抢救效果明显提高,进而使心肺复苏成功明显提高,同时要应该增强病人亲属和非临床医师和护士的认知度,只有这样才能给使心肺复苏成功几率极大提高,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作者:李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综合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于2011年11月~2012年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疗法+饮食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20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显效54例,有效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60/60);对照组显效37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54/6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结合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优点,对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减轻不良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才让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及其与代谢综合征关联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脂联素含量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择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通过酶联免疫法(英简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含量。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脂联素含量与血糖、白蛋白、血红蛋白、ApoB、甘油三脂、腰围呈负相关,而与二尖E/E’呈正相关。伴有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联素含量小于体重正常心力衰竭者。伴有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血糖、CRP、肌酐、BUN、ApoB、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大于体重正常心力衰竭者。 ApoA1、HDL小于体重正常心力衰竭患者,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E/E’、血红蛋白水平、腰围与伴有代谢综合征者的血浆脂联素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心力衰竭伴有代谢综合征者血浆脂联素含量有所减少,其减少与心脏舒张功能异常、炎症有一定关系。

    作者:刘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析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首先均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方法,具体包括确保充足的休息、合理氧疗、改善通气、控制感染、使用利尿剂和强心剂、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并给予心肌能量药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美托洛尔和卡托普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由于服用美托洛尔和卡托普利这两种药物,6例患者出现咳嗽症状,4例出现心动过缓,还有1例早期心衰加重,但是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5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5.0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较大的安全保障,两药的联合发挥协同作用强化了治疗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段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家庭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自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社区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18例,将这118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的方式,对干预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健康教育,对比2组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健康教育之后,具有低盐饮食、不喝酒、不吸烟、适当锻炼等健康生活习惯的患者例数显著增加,并且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增加的幅度。干预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后,忘记服药、没有按时服药以及症状改善后停药等服药依从性问题显著减少,并且减少的幅度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结论家庭教育模式能够显著的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服药的依从性较好,家庭健康教育的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的效果,以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中入选的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共148例,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2年6月-2013年12月。根据患者临床期间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案,将14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4例,临床期间采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74例,临床期间采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经临床治疗评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3%,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发作次和持续时间分别为为(10.05±4.55)次、(18.25±3.25)分钟,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分别为(20.15±5.85)次、(29.75±5.45)分钟,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美托洛尔与稳心颗粒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可有效的减少患者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缩短病情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和广泛应用。

    作者:何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与药物诊治方法。方法将58例精神痴呆者随机分组:1认知衰退组(29例)与2认知衰退组(29例),1认知衰退组经奥氮平予以医治,2认知衰退组经奋乃静予以医治。药物治疗后,比较1认知衰退组与2认知衰退组的疗效、QOL评分、MMSE评分、CDR评分、ADL评分。结果药物治疗前后精神痴呆状况比较,应用药物后,1认知衰退组与2认知衰退组的痴呆程度均有减轻,P<0.05。1认知衰退组的疗效优于2认知衰退组,P<0.05。应用药物后,1认知衰退组与2认知衰退组的QOL评分、MMSE评分、CDR评分、ADL评分差异显著,P<0.05,1认知衰退组的各项量表评分状况比2认知衰退组好,P<0.05。结论和奋乃静相比,经奥氮平药物对精神痴呆症予以诊疗,效果更好,适用性更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付正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配伍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配合治疗的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其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3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AUC及Cmax都有明显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肌肉疼痛现象,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搭配治疗时,要明确观察患者药代动力学变化,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钱冬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8例,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组实施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8%,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疾病,临床采用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且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于京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变异干髓术治疗儿童牙病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在儿童牙病的临床治疗上应用变异干髓术治疗,观察此种医疗手段对儿童牙病的疗效,搜集儿童牙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日后的医疗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3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儿采用变异干髓术进行治疗,同时采用人性化护理来辅助治疗,减少患儿的病痛。结果经过变异干髓术的治疗,大部分患儿的牙病得到了较好的治疗。结论采用变异干髓术治疗儿童牙病,具有省时、省力、高效、人性化的特点[1]。

    作者:沈永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院内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个体化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肺复苏在院内猝死患者心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治疗监护中发生猝死的患者450例,所有患者均行个性化心肺复苏,作为实验组观察,选取2010年以前行常规心肺复苏的4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即刻复苏成功率为18.67%(84/450),存活率为8.89%(40/4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应用个体化心肺复苏可有效地提高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韦常志;黄能;牙金兰;韦祖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合并发生病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共选择结节性甲状腺肿100例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结节形态、钙化情况先行二维超声检查,后用彩色多普勒对结节血流等进一步观察,回顾临床资料。结果前超声诊断:良性结节75例,结节数共140个;恶性结节25例,结节数共45个。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结节51例,结节数共97个;恶性结节49例,结节数共80个。恶性结节与二维超声检查,二维超声显示恶性结节有毛刺率明显高于良性;低回声率明显高于良性,微小钙化及粗钙化率明显高于良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结节组Ⅱ、Ⅲ级血流信号显示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Ⅱ、Ⅲ级血流信号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结节内血流RI、PSV平均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合并发生的病例中,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需对结节细致扫查,综合分析血流及回声情况,并辅助行穿刺活检,以获得明确诊断。

    作者:柴俊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ACEI联合CCB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CCB(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08例,按双盲法分组,54例治疗组患者联合应用依那普利、氨氯地平片治疗,5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尿白蛋白排泄率、肌酐分别为(12.82±0.30)μg/min、(268±8)mol/L,优于对照组的(16.35±0.40)μg/min、(285±15)mol/L,(P<0.05),此外,治疗组高血压治疗有效率为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ACEI联合CCB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应用。

    作者:陈树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4例,将其分成宣教组62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为宣教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6个月后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宣教组症状改善率、疾病认知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满意度分别为93.5%、100.0%、0.0%、(116.4±10.5)mmHg、(72.4±11.8)mmHg、1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80.6%、6.4%、(130.5±11.5)mmHg、(84.5±12.6)mmHg、80.6%,(P<0.05)。结论在高血压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可提高疾病控制效果,改善预后。

    作者:段华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对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50例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共65侧耳,分为两组:30侧耳为治疗组、35侧耳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使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1次/d,1个疗程包含10次,相邻两个疗程之间需要间隔7d,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不仅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的成功率较高,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安全性较高。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在神经性耳聋耳鸣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曾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诊断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6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均给予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绞痛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62例患者经治疗后,其舒张压、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经临床诊断依据主要为血压测定值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定疾病后,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使患者获得满意的降压及控制心绞痛发生的治疗目的,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

    作者:李文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为PCI相关心肌梗死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38例新确诊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及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组(联合组),检测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PCI相关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率减速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尼克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可降低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P<0.05)。结论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可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刁军;武维恒;李莉;巩雷;祁春梅;姚理娜;李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长期对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舒张压、收缩压、脉压以及心脑血管等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已经确诊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随访,进行为期2年的持续观察。在每次随访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坐位血压、同步胰岛素C肽、血脂、血糖、肝功能和肾功能进行测量,并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的检查,当发现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时作为观察终点。使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对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与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等因素有关(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

    作者:张天慧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心源性胸腔积液临床特征及发生误诊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心源性胸腔积液临床特征及发生误诊原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0例心源性胸腔积液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其中首诊误诊10例,分析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结果40例综合医技检查、体征、病史,确诊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各9例,高心病14例,肺心病3例,风心病5例。首诊10例误诊,误诊为恶性胸腔积液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7例。完善检查,将肿瘤和结核排除,确诊风心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肺心病6例。经治疗少量胸腔积液17例,6-9d吸收,对其它33例行病因、抽液治疗,胸腔积液在4-5周消失,病情缓解。结论分析心源性胸腔积液临床特征,并总结误诊原因,针对性治疗,可使预后获得显著改善,防范因误诊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秀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