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诊断及治疗体会

李文英

关键词:高血压, 冠心病,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6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均给予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绞痛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62例患者经治疗后,其舒张压、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经临床诊断依据主要为血压测定值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定疾病后,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使患者获得满意的降压及控制心绞痛发生的治疗目的,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输尿管结石性肾绞痛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和分析输尿管结石性肾绞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肾绞痛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联合手术治疗。结果对照组经保守治疗后出现疼痛反复发作、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观察组有11例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39例患者行输尿管镜手术治疗,11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患者有9例结石排净,2例碎石后有轻微疼痛,经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后疼痛消除;39例行输尿管镜手术的患者,有32例患者取石碎石后经引流成功,4例输尿管水肿、狭窄导致输尿管镜无法通过,采用输尿管导管向外引流,2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1例引流后1周再次复查,经输尿管检查联合碎石术,结石排净,观察组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治疗输尿管结石性肾绞痛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法,输尿管镜手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性肾绞痛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可靠性较高,同时减少患者的痛苦,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黄树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经日立单层螺旋CT诊断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对螺旋CT的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根据DeBakey进行分型:I型5例,为16.67%,II型6例,为20%,III型19例,为63.33%,均有不同密度真假腔和分隔两者内膜。其中有19例的真假腔密度高过假腔,11例真假腔的密度极为相似。CT的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增张和变宽,其发现主动脉扩张22例,主动脉增厚钙化8例。结论螺旋CT具有分别率高、准确度高和无创性等优点,对病变的范围、类型、腔内结构、血流速度、部分并发症等都能准确无误的显示出来,另外还能对血管外的病变进行了解,为临床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并能满足临床的诊断需求,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俞贵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新型敷料(保赫曼系列产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

    目的:使用两种不同的敷料与换药方法,进行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分析出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佳的换药方法。方法从我院选择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入院诊断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人。一组为观察组,使用新型敷料(保赫曼系列产品)换药,另一组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敷料换药,比较两组治疗的效果、换药的次数、住院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在住院的天数、换药的次数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新型敷料(保赫曼系列产品)具有更快的疗效,换药频次少,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由于频繁换药而产生的药费,有效减轻患者心理的负担和经济的负担,由于特殊的换药方式,也节省了护理人员工作的时间[1]。

    作者:张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抗高血压常用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目的:通过分析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不同药物的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其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酌情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并统计。结果抗高血压药物使用率占前三的分别是:利尿药(31.5%)、钙拮抗药(25.5%)、β受体阻断药(22.5%)。200例患者,有73例单独用药,127联合使用抗血压药物,联合用药比达到63.5%,其中二联用药80例(63.0%)、三联用药30例(15.0%)、多联用药17例(8.5%)。不合理用药3例(1.5%)。结论五大类常用降压药中,利尿剂、钙拮抗药和β受体阻断药使用频率较高,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基本使用合理,根据用药原则,有针对性设计用药方案,并不断改善用药方案,真正做到有效合理用药。

    作者:郑桂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依叶片与依那普利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依叶片与依那普利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患者给予依叶片治疗,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降压效果都十分明显,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将Hcy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试验组患者心脑血管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叶片与依那普利均能够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的Hcy,依叶片与依那普利相比能够稳定CIMT,有效的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率,疗效更加好。

    作者:覃建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农村育龄妇女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对农村育龄妇女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本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登记的1126名农村农村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以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结果1121名农村育龄女性平均年龄(24.3±2.3)岁,有392名妇女知道出生缺陷受遗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影响,432名妇女知道应从妊娠前开始预防出生缺陷;1023名愿意接收免费孕前检查,1049名妇女希望能得到关于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信息,一些妇女觉得风险评估和保密检查结果十分重要,17.0%妇女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已有相关了解。关于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很多妇女知道健康检查、实验室检查,对遗传病筛查、优生筛查、健康教育以及风险评估等均了解较少。结论农村孕龄妇女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知晓率较低,应加强出生缺陷和孕前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作者:玉窝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安体舒通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安体舒通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原有降压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吲达帕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安体舒通治疗。评价两组治疗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0%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由(79.5±5.0)次/分降低至(65.4±3.2)次/分,对照组由(78.8±4.8)次/分降低至(70.5±2.9)次/分,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体舒通联合吲达帕胺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总有效率,并减慢心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作者:陆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及其与代谢综合征关联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脂联素含量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择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通过酶联免疫法(英简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含量。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脂联素含量与血糖、白蛋白、血红蛋白、ApoB、甘油三脂、腰围呈负相关,而与二尖E/E’呈正相关。伴有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联素含量小于体重正常心力衰竭者。伴有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血糖、CRP、肌酐、BUN、ApoB、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大于体重正常心力衰竭者。 ApoA1、HDL小于体重正常心力衰竭患者,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E/E’、血红蛋白水平、腰围与伴有代谢综合征者的血浆脂联素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心力衰竭伴有代谢综合征者血浆脂联素含量有所减少,其减少与心脏舒张功能异常、炎症有一定关系。

    作者:刘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防治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早期防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14年7月接诊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2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早期单用阿司匹林防治,而研究组患者则采取静注丙种球蛋白并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心脏彩超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经心脏彩超检查治疗前后可知,研究组治疗前彩超正常患儿治疗后转为异常有1例,而对照组则出现5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研究组在实验室指标上皆明显低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范围,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用于早期防治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防治效果显著,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值得借鉴。

    作者:刘建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8例,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组实施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8%,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疾病,临床采用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且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于京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无创正压通气(BiPAP模式)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利用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5月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将这两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无创正压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结束治疗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治疗之后,其各项临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中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秀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利用无创正压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使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并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可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戴赋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探析慢性宫颈炎患者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8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7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4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62%,观察组患者治疗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全面护理方式对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莲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选择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社区门诊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西药常规方案(对照组,n=20)与取舒血宁与曲美他嗪联合加用(观察组,n=2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95%,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8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血脂水平,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疗后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均有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所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心血管内科应有舒血宁与曲美他嗪联合方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交果,改善患者机体状况,具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兰应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心血管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脂检验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心血管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脂检验结果。方法选择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DL-C、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TG、TC、LDL-C、APO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观察组中,与稳定型心绞痛者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者高脂血症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与血脂水平有密切联系,血脂检验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加强对血脂水平的常规监测。

    作者:彭洁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及护理体会

    目的:对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及护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抽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接诊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予以人性化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0.0%,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6.7%高于对照组7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其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金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曲美他嗪配伍基础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配伍基础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9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周期后BNP、PaO2、PaCO2、FEV1/FVC、MMEF(预期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在每搏输出量、每分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心射血分数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曲美他嗪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黄琪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临床探析

    目的:分析研究猝死病人入院之前的相关急救方法。方法抽取2010年7月-2013年9月在我院73例猝死病人在入院之前现场抢救的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一共有73例病人,其中现场心肺复苏以后死亡的病人有67例,占总体的91.7%,有效的病人有4例,占总体的5.47%,复苏成功的病人有2例,占总体的2.83%。结论入院之前猝复苏成功率和有效率相对比较低,因此,心肺复苏应该越早越好,这样可以使猝死病人临床抢救效果明显提高,进而使心肺复苏成功明显提高,同时要应该增强病人亲属和非临床医师和护士的认知度,只有这样才能给使心肺复苏成功几率极大提高,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作者:李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反复发作

    目的:对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反复发作的治疗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不使用布地奈德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出院后通过雾化吸入0.25mgQ12h的布地奈德,并在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对观察组患儿的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情况进行观察。对三组患儿的发作次数、住院天数以及住院次数等进行统计,并对患儿的生理以及身体变化等进行随访。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住院天数、发作次数以及住院次数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布地奈德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患儿低气道高反应性,而且能够降低患儿毛细支气管的反复发作率,大大减少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住院天数、住院时间,减轻了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7例死亡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研究影响其死亡的因素。方法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分析研究我院自2010年8月-2013年12月共3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病历资料。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入院清醒程度、入院24h内高体温及出血量是主要预防因素。结论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的因素主要有入院时的意识清醒程度、出血量的大小、脑部是否有积血及血量的多少等。

    作者:林彰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院内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个体化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肺复苏在院内猝死患者心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治疗监护中发生猝死的患者450例,所有患者均行个性化心肺复苏,作为实验组观察,选取2010年以前行常规心肺复苏的4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即刻复苏成功率为18.67%(84/450),存活率为8.89%(40/4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应用个体化心肺复苏可有效地提高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韦常志;黄能;牙金兰;韦祖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