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龙;丁超;龚剑峰;田宏亮;韦瑶;陈启仪;顾立立;李宁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高位一穴肛畸形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05年1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并手术治疗的26例高位一穴肛畸形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1.4±1.6)岁,以直肠末端位于耻骨尾骨线上缘诊断为高位一穴肛畸形,其中17例行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及尿道成形-阴道成形术(腹腔镜组),包括三孔腹腔镜手术(12例)和单孔腹腔镜手术(5例);9例患儿经腹会阴联合肛门成形术及尿道成形-阴道成形手术(常规开腹组)。对比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情况,并以Krickenbeck标准评价术后排便功能。结果26例高位一穴肛畸形患儿均手术成功,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24.1±4.9) min,短于常规开腹组的(131.8±3.2) min;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10.5±2.1) ml,少于常规开腹组的(16.2±2.7) ml;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7±0.5) d,短于常规开腹组的(9.2±0.4)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腹腔镜组中,采用三孔腹腔镜和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腹腔镜组有2例患儿出现直肠黏膜脱垂;常规开腹组1例出现直肠黏膜脱垂,1例患儿出现切口感染;两组均无尿道阴道瘘复发,并未出现肛门狭窄或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其中腹腔镜组排便功能评分为(10.7±0.2),优于常规开腹组(9.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但两组患儿的自主排便运动、便秘和污粪等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手术运用于高位一穴肛畸形的治疗安全可行。
作者:王琛;刘树立;陈震;李龙;郑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直肠阴道瘘的临床治疗困难,往往存在复发率高和肛门功能损害的问题。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针对目前直肠阴道瘘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包括如何对直肠阴道瘘进行全面术前评估,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如何根据各种术式的优劣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及围手术期的规范管理等。细致的专科体检是明确诊断的基础,磁共振和直肠彩超可以协助我们对直肠阴道瘘和周围组织的情况进行精确的标准化评估。适宜的手术时机和良好的肠道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前提。虽然目前治疗直肠阴道瘘的手术入路和方法很多,但并没有一种针对各种直肠阴道瘘的佳手术方式,仍需根据瘘及周围组织解剖特点、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以及既往手术修补史进行个体化选择。围手术期的管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同样至关重要。
作者:彭慧;任东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直肠阴道瘘的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上处理直肠阴道瘘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直肠阴道瘘修补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患者的术后情况。结果全组直肠阴道瘘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24.7(6~48)月,34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获得痊愈,总的治愈率为67.6%。其中经肛门、经阴道、经会阴、经腹入路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4/6、68.4%(13/19)、6/10、0/1。6例术前存在大便失禁症状患者中,3例经会阴直肠切开术的患者术后平均Wexner评分(3.0分)明显低于术前平均评分(11.0分);其余3例经阴道及经直肠修补的患者术后平均Wexner评分(7.3分)与术前平均评分(8.0分)接近。结论直肠阴道瘘病因复杂,根据病因、瘘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特点把握佳治疗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迪;陈华显;李娟;彭慧;任东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排便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结肠慢传输和/或肛门括约肌矛盾收缩。消化道动力检查在排便障碍的诊断、分型以及指导治疗方面均有重要意义。通过肛门直肠测压(ARM)可以全面了解肛门括约肌和直肠的功能,包括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直肠和肛门压力、直肠感觉阈值、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和直肠顺应性。然而,ARM不能单独诊断排便障碍,需与其他检查方法,如排粪造影或球囊逼出试验等联合应用。排粪造影用于评估肛门直肠和盆底的结构及功能。胃肠传输试验是一种检测结肠运动功能的方法,用于评估各节段和全结肠传输功能。上述检测方法对排便障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各项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常需要联合应用。
作者:黄智慧;戴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影响排便功能的因素众多,功能性、器质性或手术损伤等因素所致的便秘、大便失禁等临床常见,症状重叠,如同冰山一角。肛管直肠测压可提供括约肌功能障碍、排便协调性障碍、感觉功能障碍及直肠推动力不足4种类型功能障碍的组合,这些均为排便障碍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肛管直肠测压对于盆底失弛缓所致的便秘、失禁、肛门痛以及肠造口还纳和儿童顽固性便秘的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预测价值较大。测压数据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直肠指检、盆底影像学(盆底超声、磁共振和排粪造影)、功能学(盆底表面肌电、盆底诱发电位)及心理等测试的发现,综合评定排便功能状态。
作者:丁曙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便秘对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己是公认的事实,特别是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的患者,需在外科进一步诊治。随着新技术、新器械的临床应用,在便秘的外科治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手术方法,提高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疗水平。
作者:杨新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直肠阴道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面临挑战。无论何种病因所致,术前均应作全面评价,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没有一种手术方法适合所有的直肠阴道瘘,首次修补应选择创伤小的手术,推移瓣修补是欧美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粪便转流并不能提高直肠阴道瘘修补的成功率,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造口是不必要的(除非行组织植入手术),对多次修补失败或复发性直肠阴道瘘,可考虑行组织植入手术或经腹修补。熟悉掌握直肠阴道瘘各种修补技术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邵万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大量资料表明,结直肠癌有15%~20%的患者并发急性梗阻[1]。结直肠癌合并低位肠梗阻是指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近段发生的肠梗阻,大多为肿瘤晚期的临床表现之一,全身状况往往迅速恶化,临床处理难度大,并发症和病死率较高[2]。因此,外科医生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方便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目前外科常见的急腹症。Koltun等[3]将一次性管状吻合器用于结肠造口,认为该技术不仅能提供一个精确的圆形腹壁造口,而且能显著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自2012年12月开始,我们应用管状吻合器行无切口横结肠袢式造口术治疗结直肠癌所致低位肠梗阻,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竞一;钱海鑫;陈笑雷;陈伟哲;黄颖鹏;陈晓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合并自发性腹腔脓肿的克罗恩病患者需早期手术干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克罗恩病合并自发性腹腔脓肿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需行早期手术干预(脓肿发生后60 d内接受的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结果94例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24例;诊断克罗恩病时的年龄平均28.4岁;自发性腹腔脓肿发生的年龄平均30.4岁,腹腔脓肿平均病程为3年,其中回结肠型(L3)占81.9%(77/94),单发脓肿占76.6%(72/94)。有33例(35.1%)既往接受过腹部手术;52例(55.3%)合并肠狭窄;71例(75.5%)合并肠瘘。克罗恩病合并自发性腹腔脓肿后60 d内,有44例(46.8%)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有腹部手术史(OR=3.23,95%CI:1.12~9.31,P =0.030)、合并肠狭窄(OR =3.52,95%CI:1.26~9.85,P =0.017)和合并肠瘘(OR =4.31,95%CI:1.25~14.80,P =0.020)为早期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肠内营养(OR =0.18,95%CI:0.05~0.62,P =0.007)则为早期手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合并自发性腹腔脓肿的克罗恩病患者如果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合并肠狭窄或肠瘘,则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而使用肠内营养可降低早期手术干预的风险。
作者:何晓生;郑晓彬;练磊;周驰;何小文;吴小剑;兰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一种特发性、多因素共同干预的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报导其可能与肠神经系统(ENS)改变有关,包括肠道神经细胞改变或退变、肠道神经胶质细胞受损和肠道神经递质改变。此外,肠道肌病、Cajal间质细胞减少、自身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泻剂、精神心理因素和饮食运动习惯等因素也可能与STC的发生与加重相关。目前STC的诊断一方面要参考罗马Ⅲ标准的功能性便秘诊断,同时需结合结肠传输实验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 STC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对于经规范化内科治疗无明显好转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目前较为认可的术式是结肠次全切除术,肠道重建的方式则比较多样,“金陵术”、“逆袢吻合术”等都能取得不错的预后。但STC的外科治疗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目前STC治疗的发展方向为针对其发病机制开发新型药物。随着更多深入研究不断揭示STC根本的发病机制,相信针对具体病因的治疗手段也将帮助人们解决STC的困扰。
作者:张东旭;朱安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男性,47岁,体型偏瘦,因“反复便后肛门口有物脱出5年”而于2013年6月29日入院。入院后查体:血压135/87 mmHg,全腹部平软,肛口可见赘皮隆起,相应痔区黏膜隆起,肛门指检范围未及明显肿块,指套无染血。入院后一般常规检查正常,临床诊断“混合痔(?度)”。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PPH)[1]加外痔切除术。术中确认直肠内无出血后肛门内填塞止血纱条。在术中激发吻合器切割组织时患者诉疼痛明显。
作者:邵峰;李丽军;叶林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干预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收治STC并符合精神心理障碍判定标准的9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理干预组(结肠次全切除术配合术后精神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单纯结肠次全切除术组),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24月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0~96分,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0~56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重),Wexner便秘评分(WCS,0~30分,分值越高便秘越重)和胃肠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0~144分,分值越低,生活质量越差),分析便秘症状及精神心理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6、12、24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 <0.05)。术后24月心理干预组患者抑郁症状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的概率分别为2.6%(1/39)、66.7%(26/39)、25.6%(10/39)和5.1%(2/39),优于对照组[分别为0、34.2%(13/38)、44.7%(17/38)和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心理干预组患者焦虑症状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的概率分别为10.3%(4/39)、53.8%(21/39)、28.2%(11/39)及7.7%(3/39),优于对照组[分别为0、28.9%(11/38)、55.3%(21/38)及15.8%(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术后6、12、24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的WC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术后3、6、12、24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的GIQL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结合精神心理干预治疗STC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而且可提高STC的手术疗效。
作者:龚文敬;赵希忠;赵美珠;蓝海波;安辉;杨向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比沙可啶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健康雌性Wister大鼠,其中20只采用复方苯乙哌啶灌胃法建立STC大鼠模型,设立STC比沙可啶组(喂饲比沙可啶)和STC对照组(普通喂饲),每组10只;剩余的1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对比空白对照组、STC对照组和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的体质量、排便粒数、粪便干重以及肠运输时间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及其c-Kit蛋白的表达。结果喂饲复方苯乙哌啶混悬液第100天时,STC模型大鼠组较空白对照大鼠的体质量下降,粪便粒数减少,粪便干重增加,肠道传输时间延长(均P<0.05),成功建立STC大鼠模型。比沙可啶治疗1个月后,空白对照组、STC对照组和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粪便粒数、粪便干重、肠道传输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其中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粪便粒数较STC对照组增多[(36.6±6.8)粒/d比(26.8±6.0)粒/d],而粪便干重减少[(150.6±10.5) mg/粒比(171.6±16.3) mg/粒],肠道传输时间缩短[(416.9±50.6) min比(495.3±66.8)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TC对照组大鼠结肠壁ICC出现基膜溶解,与周围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有破坏,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单视野中数量为(8.20±1.92),结肠c-Kit表达量为(12.68±2.59)%,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6.00±6.25)和(71.50±8.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与STC对照组相比,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结肠壁 ICC与周围细胞的紧密连接明显增加, ICC数量增多(18.80±3.70),结肠c-Kit蛋白表达亦增加(45.91±6.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结论比沙可啶治疗可改善大鼠STC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结肠ICC数量并提高ICC内c-Kit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凌杰;张文忠;徐斌;邱伟;王永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单孔腹腔镜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进一步实现了腹部无瘢痕的理想效果。我院近两年来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应用于慢性顽固性便秘患者结肠切除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慢性顽固性便秘治疗中的作用及开展情况。我科行单孔腹腔镜时为了尽量形成操作三角,避免器械之间的“打架”,遂利用切口保护器与橡胶手套制作多孔道单孔穿刺器。该“器械”的优势是可以给主刀医生更大的操作空间,手术过程更加便利顺畅,但橡胶手套的固定性较差,器械没有可以依靠的支点,要保证视野的清晰、稳定,对于扶镜手的要求就更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器械的研发,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慢性顽固性便秘的治疗中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龚文敬;姜亚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女性,76岁。因肛门坠痛4年余,加重伴肛门溃烂、便血1年于2016年2月29日入院。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可,两侧腹股沟区未及淋巴结肿大及肿物。视诊见肛周皮肤溃烂,见图1a,触痛明显,闻及溃烂表面腥臭味。直肠指诊:膝胸位,9点方向距肛缘约2.5 cm可触及一大小约2 cm×3 cm肿物,质韧,有部分活动度,占肠腔周径约1/3,指套退出见血染。结肠镜检提示:距肛缘2.5 cm可见一肿物,表面局部可见散在紫黑色斑点。取活检病理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elanA及S-100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PCK阴性,见图2。盆腔MR提示:直肠壁增厚,肠腔占位性病变,侵犯至黏膜肌层。胸部、肝脏CT未见明显异常。癌胚抗原(CEA):7.73μg/L。排除手术禁忌证后,遂于3月10日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术后切除肿瘤标本,见图1b。术后病理示: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局灶区域细胞异型伴角化珠形成,另见固有层内有少量异型增生的腺体伴黏液产生,异型腺上皮细胞Paget病样扩散至表皮及增生的鳞状上皮间,见图3a;免疫组化示:增生的鳞状上皮P63、CK5/6阳性,异型腺上皮CK8、CK20阳性, ;CK7局灶阳性;提示为:(1)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侵及黏膜肌层;(2)腺癌伴Paget病样扩散;(3)鳞状上皮假上皮瘤样增生,高度疑为高分化鳞癌;见图3b-3d。终诊断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腺癌伴Paget病与鳞癌的复合癌。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并于3月29日转入我院肿瘤科继续行辅助放化疗等治疗。7月22日患者复查,行胸部、上腹部、盆腔MR检查未见复发征象,CEA:2.3μg/L。自述精神体力好,无不适症状。
作者:曹龙磊;周启昌;于杰;叶辉;郗昌磊;龚治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慢性便秘的一种常见类型,绝大部分患者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仅少部分难治性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中存在着对手术指征把握不严、术前评估不规范、手术操作不标准和术后治疗及随访不到位的情况,常导致过度诊疗或术后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做好STC手术的规范化治疗意义重大。但STC涉及多个发病因素,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及笔者临床经验,从STC手术治疗的指征、术前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评估和随访4个方面,就如何实施STC手术的规范化标准进行论述。
作者:黄忠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罗马Ⅳ诊断体系中,与慢性便秘相关的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阿片引起的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排便障碍4种疾病,每种疾病有其临床表现特点和相应的病理生理机制。罗马Ⅳ对其诊断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主要基于近年的研究进展,并强调对便秘相关的功能性疾病的诊断要尽量少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包括结肠镜和病理生理学检查)。充分理解每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病理生理机制,对灵活应用罗马Ⅳ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指导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方秀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菌群移植(FMT)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15年4月2016年1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23例STC患者,予以FMT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治疗。具体方法:取标准健康供体新鲜粪便100 g置于无菌搅拌器内,加入500 ml无菌生理盐水,搅拌一定时间后将其依次通过孔径为2.0和0.5 mm的筛网,之后储存于-20℃冰箱内短期保存备用;制备流程时间≤1 h。 FMT治疗共计9 d:前3 d为患者肠道准备阶段,每日口服万古霉素3 d(500 mg,2次/d);置鼻肠管每日上午缓慢(5 min)注入100 ml粪菌液,连续6 d。之后回家服用水溶性膳食纤维(果胶8g)和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次/d,服用4周。比较联合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时的患者PAC-SYM便秘症状评分、每周自主排便次数、胃肠生活质量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本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 gov)注册编码为NCT02016469。结果全组2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49.6±14.7)岁,体质指数(BMI)(21.2±2.2) kg/m2,治疗前便秘病史(8.3±5.9)年,1周排便次数(1.8±0.7)次。经FMT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治疗后,患者第12周PAC-SYM便秘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3±0.4)分比(2.3±0.5)分],每周自主排便次数明显增加[(4.8±2.0)次/周比(1.8±0.7)次/周],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明显升高[(120.8±21.3)分比(78.5±1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随访调查期间,患者治疗效果维持稳定,至第12周临床治愈率52.2%(12/23)(每周自主排便次数>3次),临床缓解率69.6%(16/23)(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在治疗后及随访12周期间内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FMT联合水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可安全有效地治疗STC,明显改善患者便秘症状及生活质量。
作者:葛晓龙;丁超;龚剑峰;田宏亮;韦瑶;陈启仪;顾立立;李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PEM)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南京市中医院肛肠外科诊治的17例PEM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17例PEM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4±4.9)岁,妊娠年龄(26.9±2.9)岁,曾妊娠1~3(平均1.6)次,均经阴道分娩,分娩过程中均伴有会阴侧切或撕裂伤。17例患者术前均行肛管腔内超声检查,13例(76.5%)病灶呈现低回声,无包膜,边界不清,其中6例病灶内部可见液性暗区;2例(11.8%)病灶呈现囊性回声,边界清晰,均可见液性暗区;2例(11.8%)病灶呈混合性不均匀回声,边界尚清。镜下病理表现为典型(类似于正常内膜,有弯曲的、分泌反应很好的腺体和蜕膜样变的间质)和非典型(存在内膜腺体、间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3种成分)两种类型。11例PEM患者未累及肛门括约肌,采用完全切除病变治疗,均未接受激素治疗,随访1~10年,未见复发。2例累及肛门括约肌患者,采用病变切除后接受避孕药治疗3月,随访9月~4年,未见复发。4例累及肛门括约肌且合并肛瘘患者,采用病变切除后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治疗3月,随访2~3年,3例复发,1例继续口服避孕药治疗,症状好转;2例再次术,术后继予GnRH治疗3月,未复发。结论 PEM临床少见,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肛管腔内超声等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切除是治疗PEM的主要手段,但病变累及肛门括约肌时需注意保护肛门功能,同时辅助GnRH或避孕药治疗是有效的。
作者:祁新琴;丁义江;张苏闽;丁曙晴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