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豪;金黑鹰;王水明;王小峰
目的:介绍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早期胃上部癌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14年6—11月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胃肠肿瘤外科开展的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3例早期近端胃癌手术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例患者手术时间(315±58) min,术中失血量(133±57) ml,3例患者均实现了肿瘤的R0切除,术后病理分期与术前影像分期一致。围手术期未见出血、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月和3月随访均无胃食管返流、白蛋白降低、贫血及体质量下降情况。结论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是安全的,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武爱文;陈波;李磊;贾永宁;董秋石;季加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是一种能够安全有效处理局部肿瘤的手术方法,对于直肠绒毛状腺瘤和直肠原位癌(pTis)是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现在TEM 的临床应用可以扩大到肠镜发现的偶发癌和巨大绒毛状腺瘤。内镜下图像监视系统可以充分显示早期息肉病变,进而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从而防止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本文将详细讨论TEM技术的发展以及严格和扩大的适应证选择标准。
作者:蒙家兴;林宏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经阴道取出标本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总结2007年7月至2013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下乙状结肠或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并经阴道取出标本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6例患者中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70±18) min,术中出血量(80±11) ml。所有患者术后均未使用止痛药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2.8±1.6)分,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4±1.4) d,术后住院时间(7.3±1.8) d。无盆腔感染、吻合口瘘和直肠阴道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46月,全组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经阴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在技术上安全可行。
作者:邓建中;彭翔;余思;陈曼彤;关锦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外置术(外置但不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二病区77例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接受末端回肠外置术者32例(肠外置组),术后接受传统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者45例(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口、造口和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根治术加还纳术的总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肠外置组较造口组的总住院费用明显降低[(5.39±1.74)万元比(6.98±1.37)万元,P<0.01]。肠外置组和造口组患者中分别有3例(9.4%)和2例(4.4%)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发现后肠外置组患者立即切开外置肠管加行造口术,所有患者均经吻合口局部持续负压冲洗、加强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后治愈出院。肠外置组和造口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5/32)比8.9%(4/45),P=0.619];而肠外置组的造口及造口还纳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造口组[15.6%(5/32)比42.2%(19/45),P=0.013]。结论腹腔镜直肠前切除后行末端回肠外置安全可行,对于吻合口瘘高危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预防措施。
作者:张前进;胡远超;张敏康;田庆中;谢光伟;郭浩;李进;王云;孟庆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的电子邮箱。作者应具备的条件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该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通信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74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40余年,加重3 d于2013年4月3日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无胸、腹部外伤及手术史。查体:体温36.7℃,脊柱侧凸,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腹部未扪及包块。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及腹部增强CT见:左侧膈面明显升高,膈顶位于第7胸椎平面,胃,结肠及脾脏向上升入左侧胸腔,压迫心脏及纵隔向右侧胸腔,见图1和图2。上消化道内镜提示:胃体前壁溃疡,大小为3 cm×2 cm;病理诊断:胃体腺癌。立即予以手术,采用腹部正中切口,术中见:左侧膈肌抬高,膈肌菲薄尚完整,脾脏、结肠脾区及胃的大部分凸向左侧胸腔;胃肿瘤位于胃体中份前壁近小弯侧,尚未侵出浆膜。行标准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加膈肌折叠修复术,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带血管弓-食管单管空肠吻合;手术过程顺利,清扫淋巴结36枚,手术时间285 min。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7天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分期为pT2N0M0,Cy0,Ⅰb期。于5月11日出院。2013年11月13日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左肺复张良好,吻合口通畅未见狭窄。见图3。
作者:陆政昊;张维汉;陈心足;杨昆;陈龙奇;胡建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调查直肠前切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排粪功能评分,并探讨5-羟色胺(5-HT)在前切除综合征(A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确诊为直肠癌并行Dixon手术后出现ARS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填写术后胃肠道生活质量评分、Wexner便秘评分、Wexner失禁评分及SF-36健康问卷。将90例ARS患者按术后0~6月与7~24月作为两个时间点,进行有关临床资料和上述各项评分的前后比较。对其中10例患者的术前直肠切缘黏膜标本(距肿瘤边缘大于5 cm )与术后吻合口上、下1 cm处黏膜活检标本行5-H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5-HT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ARS患者术后7~24月较术后0~6月在胃肠道生活质量、便秘情况和排粪失禁情况等方面显著改善(均P<0.05);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健康变化等方面也显著好转(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附近黏膜5-HT表达(上吻合口为3402.95±1876.24,下吻合口为3045.35±1373.59)较术前(直肠切缘黏膜为7176.60±3927.61)显著下降(P<0.05)。结论 ARS患者胃肠道生活质量、排粪功能及健康状况随时间延长而明显改善;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附近黏膜5-HT表达下调可能与ARS的发生有关。
作者:刘晓波;田跃;童卫东;杨汉勇;黄彬;王李;付涛;李春穴;李凡;张安平;刘宝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促进了直肠肿瘤治疗手段的演变,TEM已使经肛门外科手术无论从技术还是结果上都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一技术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一套单孔内镜外科系统,利用人体的自然开口通过腔内途径直达目标器官进行操作。TEM不仅具有经肛门途径较少的创伤,而且由于加强了术野的可视化而能做到更加精确的切除,因此具有较低的局部复发率。目前,TEM已成为直肠大腺瘤的标准治疗模式,也是经严格选择的早期直肠癌的备选术式。而TEM联合新辅助治疗对于进展期直肠癌以及其他直肠局限性肿瘤的潜在作用目前也正在评估。目前,我国TEM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直肠肿瘤的治疗,虽然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前评估不够充分、病例选择不够严谨和手术操作不够规范等,这些都需要广大同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而客观地进行规范,从而促进我国TEM的健康发展和普及。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结肠神经节消融术建立一种新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方法选用5~6周龄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Ⅰ、Ⅱ、Ⅲ和Ⅳ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假手术组及实验组大鼠在麻醉下,通过腹腔手术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0.05%、0.1%、0.25%、0.5%苯扎氯铵溶液处理全结肠30 min。术后2周开始记录各组大鼠24 h排粪粒数、粪便干重和胃肠传输时间,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对结肠病理改变、肠道神经细胞、Cajal间质细胞、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浓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Ⅱ组和实验Ⅲ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粪便重量明显减少,胃肠运输时间明显延长(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肠肌层神经细胞减少,黏膜层出现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环形肌变薄,黏膜下层Cajal间质细胞减少,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病理改变。实验Ⅲ组5-HT浓度较其他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采用0.25%苯扎氯铵消融结肠神经节可成功构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该模型制作简单、结果稳定且较为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病理改变。
作者:马春星;唐铁轮;陈启仪;倪玲;姜军;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全方位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在胃中上部癌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实施的11例完全腹腔镜全方位脾门淋巴结清扫术(以脾动脉为界,将淋巴结清扫分No.10、No.11d前方和后方淋巴结清扫两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10~400(354±28) min,其中脾门区淋巴结清扫时间为50~78(63.8±8.6) min,术中出血量为80~200(130.9±38.3) ml。清扫淋巴结数目为23~44(28.9±6.5)枚/例;脾门区淋巴结共清扫48枚,平均清扫数目为(3.8±2.8)枚/例。患者术后肛门自主排气时间为3~5 d,术后住院时间为8~14(9.7±1.7) d,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11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完全腹腔镜全方位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中上部癌是安全可行的,短期疗效可靠。
作者:王伟;刘志伟;熊文俊;郑燕生;罗立杰;何耀彬;刁德昌;李洪明;邹瞭南;赵江宁;万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近年来全世界结直肠外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有10余个国家进行了该手术。 taTME融合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及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概念,在保证直肠癌肿瘤根治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微创的无瘢痕手术,代表了目前直肠癌手术的新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在经过动物实验、尸体实验和伦理认证后顺利开展了该手术,初步结果显示,该手术具备在肥胖和骨盆狭窄患者中更易于保证肿瘤远切缘及环周切缘、更加微创以及吻合口并发症更少等优点。由于该手术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大量的临床病例和长期生存结果,目前尚无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支持,需谨慎开展。在完善手术器械和操作平台的研发及经验总结后,该术式有望在未来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康亮;汪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采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的81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回盲部保留10~15 cm(10~15 cm组),41例回盲部保留2~3 cm(2~3 c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12和24月的Wexner便秘评分(WCS)、Wexner肛门失禁评分( WIS )、胃肠生活质量指数( GIQLI )、腹痛程度数字评分( NRS )及腹痛腹胀频率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排粪失禁,10~15 cm组和2~3 cm组患者术后6和12月排粪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2~3 cm组患者钡剂灌肠回盲部排空时间为(17.7±9.5) h,较10~15 cm组(21.2±20.7) h明显缩短(P=0.011)。两组患者术前WCS、WIS、GIQLI、NRS 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12和24月,两组WCS、GIQLI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以及2~3 cm组的NR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2~3 cm 组各评分优于10~15 cm 组( P<0.01和P<0.05);而腹胀频率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缩短回盲部保留的长度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推荐自回盲瓣上缘向上保留2~3 cm结肠。
作者:魏东;蔡建;赵艇;张辉;张远耀;张剑锋;曹永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胆汁酸作为机体的重要代谢信号分子,参与了糖类、脂肪及能量的代谢。减重手术目前是治疗治疗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有效途径之一,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减重手术后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代谢综合征改善正相关。由于减重手术后胃肠道生理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对胆汁酸代谢产生影响。本文对胆汁酸对代谢和对减重手术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刘光耀;王群伟;刘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治疗直肠癌或其他直肠疾病的术式之一,而直肠亦为经自然腔道内镜结直肠手术的佳手术入路。为了比较taTME与腹腔镜TME手术的短期疗效,本研究连续纳入了接受腹腔镜辅助的taTME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并与邻近时间接受腹腔镜TME治疗且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组连续病例按照1∶1比例进行对照研究,终taTME组和腹腔镜TME组各37例纳入分析。所有行taTME患者肿瘤下缘均距肛缘10 cm以上,其中术前T4N0或T1~T4N1~N2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与腹腔镜TME组相比,taTME组手术时间短[(215±60) min比(252±50) min, P<0.01],结肠肛管吻合的比例高(43%比16%,P=0.01)及远端切缘的位置略高[(2.7±1.7) min比(1.8±1.2) min, P=0.05]。虽然taTME组与腹腔镜TME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比51%,P=0.16),但taTME组的早期再入院率(6%)比腹腔镜TME组明显降低(22%,P=0.03)。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经过新辅助治疗后是否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对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05—2014年间接受新辅助治疗的227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经术前直肠腔内超声(EUS)、磁共振成像(MRI)及术后大体病理观察原发病灶直肠黏膜的完整性3种方法判断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5例(19.8%,45/227)患者达到ypT0,其中40例(17.6%)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ypT0N0),但有5例(11.1%)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肠周癌结节。术前EUS、MRI及术后大体病理观察原发病灶直肠黏膜的完整性所评估的cT0预测术后ypT0的敏感度分别为19.4%(6/31)、60.0%(6/10)和17.8%(8/45),特异度分别为90.8%(89/98)、79.5%(31/39)和96.7%(176/1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术前对cT0的评估结果可独立预测ypT0(OR=4.975,95% CI:1.073~23.067,P=0.040)。结论进展期直肠癌经过新辅助治疗后据cCR与否来制定治疗方案可能会导致治疗方向的错误;术前MRI对肿瘤T分期检测敏感度高于EUS和原发病灶直肠黏膜完整性与否的大体观察。
作者:肖毅;薛华丹;仲光熙;周炜洵;徐徕;都雪朝;张冠南;吴斌;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一般认为,内镜切除的适应证扩大到早期胃癌仍属试验性治疗,疗效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01—2009年间韩国国民健康保健公司数据库中接受内镜切除或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比较内镜切除与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长期疗效。所有内镜切除患者需满足如下适应证:(1)任何直径的黏膜内未合并溃疡的分化型肿瘤;(2)黏膜内未合并溃疡的未分化型肿瘤,直径须小于或等于2 cm;(3)黏膜内合并溃疡的分化型肿瘤,直径须小于或等于3 cm。观察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总生存率,次要结局指标为肿瘤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终457例患者(内镜切除组165例,手术治疗组292例)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8.6月。结果显示,内镜切除组和手术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5%和97.0%(P=0.425)。内镜切除组的5年局部复发率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4.8%比0.3%,P<0.001),原因主要为内镜切除组的异时性多发癌的发生率较高,达5.5%(9/165),而大多数的异时性多发癌(88.9%)可以再次通过内镜切除治愈。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相近(P=0.557),但内镜切除组Clavien-Dindo Ⅲ级或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4.8%比1.4%,P=0.026)。仅手术切除组患者发生了长期并发症(4.8%,P=0.004),其中绝大多数(92.9%)并发症分级在Ⅲ级或以上。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的消化道重建技术主要包括应用圆形吻合器的吻合技术和应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吻合技术两大类。圆形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手工吻合法、荷包钳法、Hiki改良特殊抵钉座吻合技术、经口钉砧头系统(OrVilTM)和反穿刺器技术。直线切割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侧侧吻合技术和Overlap侧侧吻合技术。食管空肠吻合技术存在多种选择,不同技术存在不同优势及相应的限制,本文从吻合技术的发展及吻合技术的选择两方面介绍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李溪;柯重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