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技术研究进展

李溪;柯重伟

关键词:腹腔镜,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食管空肠吻合
摘要: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的消化道重建技术主要包括应用圆形吻合器的吻合技术和应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吻合技术两大类。圆形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手工吻合法、荷包钳法、Hiki改良特殊抵钉座吻合技术、经口钉砧头系统(OrVilTM)和反穿刺器技术。直线切割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侧侧吻合技术和Overlap侧侧吻合技术。食管空肠吻合技术存在多种选择,不同技术存在不同优势及相应的限制,本文从吻合技术的发展及吻合技术的选择两方面介绍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技术研究进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技术平台的建立与面临的问题

    20多年来,直肠癌外科重要的进展是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理念的提出与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应用。然而,对于骨盆狭小、肿瘤较大、特别是男性肥胖患者,低位直肠的分离显露仍然是个问题。腹腔镜联合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或者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解决途径。直肠癌手术的一个新时代似乎正在来到,但必须重点关注患者的合理选择、手术安全以及长期随访的问题。

    作者:童卫东;赖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部手术后不容忽视的问题--消化道功能障碍

    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ysfunction,PGID)是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整个消化道的协调运动出现延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肠鸣音消失,重者胃肠功能的抑制可以持续数天到数周,造成大量分泌物和气体聚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症状。PGID一直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甚至许多外科医生认为PGID是胃肠道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必经之路”。也正因此,该问题的严重性和潜在的风险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其结果轻则可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重则可能引发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合理地看待PGID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采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的81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回盲部保留10~15 cm(10~15 cm组),41例回盲部保留2~3 cm(2~3 c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12和24月的Wexner便秘评分(WCS)、Wexner肛门失禁评分( WIS )、胃肠生活质量指数( GIQLI )、腹痛程度数字评分( NRS )及腹痛腹胀频率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排粪失禁,10~15 cm组和2~3 cm组患者术后6和12月排粪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2~3 cm组患者钡剂灌肠回盲部排空时间为(17.7±9.5) h,较10~15 cm组(21.2±20.7) h明显缩短(P=0.011)。两组患者术前WCS、WIS、GIQLI、NRS 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12和24月,两组WCS、GIQLI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以及2~3 cm组的NR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2~3 cm 组各评分优于10~15 cm 组( P<0.01和P<0.05);而腹胀频率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缩短回盲部保留的长度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推荐自回盲瓣上缘向上保留2~3 cm结肠。

    作者:魏东;蔡建;赵艇;张辉;张远耀;张剑锋;曹永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胃体腺癌合并膈膨升症一例

    患者男,74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40余年,加重3 d于2013年4月3日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无胸、腹部外伤及手术史。查体:体温36.7℃,脊柱侧凸,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腹部未扪及包块。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及腹部增强CT见:左侧膈面明显升高,膈顶位于第7胸椎平面,胃,结肠及脾脏向上升入左侧胸腔,压迫心脏及纵隔向右侧胸腔,见图1和图2。上消化道内镜提示:胃体前壁溃疡,大小为3 cm×2 cm;病理诊断:胃体腺癌。立即予以手术,采用腹部正中切口,术中见:左侧膈肌抬高,膈肌菲薄尚完整,脾脏、结肠脾区及胃的大部分凸向左侧胸腔;胃肿瘤位于胃体中份前壁近小弯侧,尚未侵出浆膜。行标准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加膈肌折叠修复术,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带血管弓-食管单管空肠吻合;手术过程顺利,清扫淋巴结36枚,手术时间285 min。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7天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分期为pT2N0M0,Cy0,Ⅰb期。于5月11日出院。2013年11月13日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左肺复张良好,吻合口通畅未见狭窄。见图3。

    作者:陆政昊;张维汉;陈心足;杨昆;陈龙奇;胡建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改良空肠间置术在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空肠间置术在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经开腹行根治术的763例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改良空肠间置术266例(空肠间置组);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术252例(食管残胃吻合组);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45例(Roux-en-Y吻合组)。对3组患者的手术根治性、安全性、生活质量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空肠间置组、食管残胃吻合组和Roux-en-Y吻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23/266)、8.3%(21/252)和7.8%(19/24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间置组术后6个月胃肠道症状GSRS评分、反流症状Visick分级和反流症状内镜Los Angeles(LA)分级优于食管残胃吻合组(均P<0.05);空肠间置组GSRS评分和术后6个月进食量恢复百分比值均优于Roux-en-Y吻合组(均P<0.05)。术后3年空肠间置组和食管残胃吻合组残胃复发率分别为0.8%(2/244)和1.2%(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间置组、食管残胃吻合组和Roux-en-Y吻合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7%、46.3%和5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空肠间置术是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根治术后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群;李勇;杨沛刚;檀碧波;范立侨;焦志凯;赵雪峰;张志栋;王冬;刘羽;田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质量地开展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在过去的30年中,直肠癌的治疗经历了一系列重要变革。从直肠全系膜切除,到多学科综合治疗,再到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又成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新的关注热点。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了其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令人满意的短期疗效。然而,目前将这一尚未成熟的技术与腹腔镜TME手术进行比较可能为时尚早。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应该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病例,高质量地开展taTME手术,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例,积累足够的经验,获取充分的数据,然后再对该技术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估,以求为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加优化的技术方案,真正达到使患者获益大化的目的。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初步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10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肛肠中心采用TAMIS治疗的7例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7例患者中1例肿瘤距肛缘11 cm者切开肠壁时发现进入腹腔,立即中转经腹前切除手术,其余6例均顺利完成TAMIS。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9(平均数7) d。完成TAMIS的6例患者均获得4~12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TAMIS安全可行,但当肿瘤位置相对较高时应警惕穿入腹腔的可能。

    作者:陈豪;金黑鹰;王水明;王小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结肠灌洗后一期切除吻合联合经阑尾置管造口术在左半结肠或直肠癌急诊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结肠灌洗后一期切除吻合联合经阑尾置管造口术在左半结肠或直肠癌急诊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收集2008—2014年间浙江大学金华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急诊采用全结肠灌洗后一期切除吻合联合经阑尾置管造口术治疗23例左半结肠癌或直肠癌合并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于阑尾尖端造口,插入一次性粗导尿管进行全结肠灌洗,然后将导尿管及部分阑尾引出腹壁用于术后引流和冲洗。结果全组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5(平均2.3) d开始进食。拔出导尿管3~4d后瘘口自愈。全组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有3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经局部引流、换药治愈,1例出现肺部感染,经雾化吸入和抗生素治愈。结论左半结肠或直肠癌急诊行全结肠灌洗后一期切除吻合联合经阑尾置管造口术安全可行,且操作简便。

    作者:戴志慧;杜金林;王建平;张天明;王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微创手术在直肠肿瘤中的应用前景

    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是将单孔腹腔镜通道置入肛管,利用常规腹腔镜器械经肛门途径完成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或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一种经肛门进行的微创手术,是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后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经肛门途径的内镜下手术。初步资料显示,其与TEM术式相比,TAMIS术式可能具有花费小和学习曲线短等优点,更易于推广。目前,TAMIS术式不仅应用于直肠肿瘤的局部切除,而且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也体现其应用前景,后者也被称为TAMIS平台的taTME,即TAMIS-TME。现有资料显示,TAMIS术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该术式开展时间不长,治疗效果有待于更大样本和长期随访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验证。

    作者:申占龙;叶颖江;谢启伟;姜可伟;王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比较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术(RRC)与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R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OVID、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14年7月。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6篇文献的6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机器人组217例,腹腔镜组4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器人组手术时间长于腹腔镜组(MD=48.05,95% CI:26.52~69.57,P<0.01),术中失血量少于腹腔镜组(MD=-17.74,95% CI:-28.32~-7.16,P=0.01),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较腹腔镜组快(MD=-0.79,95% CI:-1.10~-0.48,P<0.0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腹腔镜组(OR=0.63,95% CI:0.42~0.93,P=0.02)。两组中转开腹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腹腔镜,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虽然手术时间有所延长,但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肠功能恢复加快。

    作者:王位;徐慧荣;李增军;孙燕来;徐忠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专家意见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aTME)手术,是经肛门途径在内镜或腔镜下自下而上地游离直肠系膜而进行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新术式。尽管目前国内外缺少大样本数据报告,但初步经验显示:对于部分中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具有一定优势,可能提高手术质量和降低副损伤。2013年,Heald教授[1]发表了一篇名为“A new solution to some old problems: transanal TME”的述评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给予充分肯定。我国taTME手术尚处起步阶段,为使该技术在我国被正确认识和应用,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学组”以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共同牵头,组织国内部分外科专家分别于2014年9月28日在山西省长治市和2015年1月23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了“结直肠外科医师太行山会议--taTME 全国专家高峰研讨会”和“2015经肛门微创手术专家研讨会”。结直肠外科领域的与会专家先后两次对taTME手术的开展现状、手术适应证、手术质量控制及其开展的必要性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直肠癌经肛门TME手术(taTME)专家意见”。

    作者:叶颖江;申占龙;郑民华;汪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期导读

    对于消化道肿瘤,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的手段。因此,作为外科医生,在外科理念不断更新和手术器械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时刻紧跟前进的步伐,不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本期的重点内容将主要围绕直肠肿瘤的微创手术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技术研究进展

    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的消化道重建技术主要包括应用圆形吻合器的吻合技术和应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吻合技术两大类。圆形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手工吻合法、荷包钳法、Hiki改良特殊抵钉座吻合技术、经口钉砧头系统(OrVilTM)和反穿刺器技术。直线切割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侧侧吻合技术和Overlap侧侧吻合技术。食管空肠吻合技术存在多种选择,不同技术存在不同优势及相应的限制,本文从吻合技术的发展及吻合技术的选择两方面介绍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李溪;柯重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的病例选择和手术规范

    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促进了直肠肿瘤治疗手段的演变,TEM已使经肛门外科手术无论从技术还是结果上都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一技术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一套单孔内镜外科系统,利用人体的自然开口通过腔内途径直达目标器官进行操作。TEM不仅具有经肛门途径较少的创伤,而且由于加强了术野的可视化而能做到更加精确的切除,因此具有较低的局部复发率。目前,TEM已成为直肠大腺瘤的标准治疗模式,也是经严格选择的早期直肠癌的备选术式。而TEM联合新辅助治疗对于进展期直肠癌以及其他直肠局限性肿瘤的潜在作用目前也正在评估。目前,我国TEM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直肠肿瘤的治疗,虽然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前评估不够充分、病例选择不够严谨和手术操作不够规范等,这些都需要广大同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而客观地进行规范,从而促进我国TEM的健康发展和普及。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胆汁酸与减重手术

    胆汁酸作为机体的重要代谢信号分子,参与了糖类、脂肪及能量的代谢。减重手术目前是治疗治疗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有效途径之一,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减重手术后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代谢综合征改善正相关。由于减重手术后胃肠道生理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对胆汁酸代谢产生影响。本文对胆汁酸对代谢和对减重手术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刘光耀;王群伟;刘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内镜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及对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及对早期直肠癌行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普通外科收治的80例采用EUS检查进行术前分期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将EUS术前分期与病理分期进行一致性比较,分析术前EUS分期的准确性,并根据术前分期对早期直肠癌(Tis或T1N0M0)且病变位于肛门20 cm内的患者行TEM治疗。结果 EUS评估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68.8%(55/80),评估T1、T2、T3及T4期准确率分别为91.3%(73/80)、83.8%(67/80)、77.5%(62/80)和85.0%(68/80);与术后病理T分期一致性较好(Kappa=0.562)。EUS评估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52.7%(39/74),对N0、N1及N2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4.9%(48/74)、55.4%(41/74)和85.1%(63/74),与术后病理N分期一致性差(Kappa=0.235)。对EUS评估为T1N0的6例患者顺利施行了TEM,平均手术时间99(65~123) min,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3 d出院;术后1月复查肠镜,均愈合良好,中位随访14.8(11~19)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EUS对直肠癌术T分期准确性较高,对早期直肠癌TEM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蔡许超;刘广伟;卢云;尹万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早期胃上部癌

    目的:介绍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早期胃上部癌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14年6—11月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胃肠肿瘤外科开展的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3例早期近端胃癌手术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例患者手术时间(315±58) min,术中失血量(133±57) ml,3例患者均实现了肿瘤的R0切除,术后病理分期与术前影像分期一致。围手术期未见出血、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月和3月随访均无胃食管返流、白蛋白降低、贫血及体质量下降情况。结论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是安全的,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武爱文;陈波;李磊;贾永宁;董秋石;季加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文稿中作者姓名撰写的要求

    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的电子邮箱。作者应具备的条件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该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通信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间于浙江省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治疗的48例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平滑肌瘤35例,胃肠间质瘤12例,颗粒细胞瘤1例。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整块切除率为100%。切除病灶直径为9.0~60.0(22.9±12.1) mm,手术时间平均41.8(15.0~140.0) min,术中出现黏膜损伤5例(10.4%),均采用金属夹成功夹闭;2例(4.2%)患者出现气腹,予以穿刺减压后继续手术;3例(6.3%)患者出现颈部少量皮下气肿,未予特殊处理,气肿自行吸收。术后5例(10.4%)患者出现了剧烈胸痛,经镇痛处理后缓解;7例(14.6%)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其中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另2例发热患者系隧道内感染,经内镜下金属夹夹闭黏膜裂口治愈。全组患者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4(1~13) d,随访6.8(2~12)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结论 STER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短期疗效可靠,主要并发症经对症或保守治疗可获有效控制。

    作者:赵海敏;盛红;黄立江;蒋灵芝;谢韵琴;周平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