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部手术后不容忽视的问题--消化道功能障碍

王锡山

关键词:
摘要: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ysfunction,PGID)是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整个消化道的协调运动出现延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肠鸣音消失,重者胃肠功能的抑制可以持续数天到数周,造成大量分泌物和气体聚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症状。PGID一直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甚至许多外科医生认为PGID是胃肠道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必经之路”。也正因此,该问题的严重性和潜在的风险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其结果轻则可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重则可能引发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合理地看待PGID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阴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经阴道取出标本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总结2007年7月至2013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下乙状结肠或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并经阴道取出标本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6例患者中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70±18) min,术中出血量(80±11) ml。所有患者术后均未使用止痛药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2.8±1.6)分,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4±1.4) d,术后住院时间(7.3±1.8) d。无盆腔感染、吻合口瘘和直肠阴道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46月,全组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经阴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在技术上安全可行。

    作者:邓建中;彭翔;余思;陈曼彤;关锦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β形毕Ⅱ式吻合--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新技术

    目的:介绍一种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新方法———β形毕Ⅱ式吻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行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β形毕Ⅱ式吻合(由于胃肠吻合口形似β,初步将其命名为β形毕Ⅱ式吻合)的17例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远端胃大部分切除后,将近端空肠上提与残胃后壁或大弯侧胃壁行胃空肠吻合,采用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将残胃与近端空肠通过共同开口行双向侧-侧吻合。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切除β形毕Ⅱ式胃肠吻合重建术,无中转开腹或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07.3±11.3) min,其中吻合时间(41.2±2.5) min。术中出血量(160.0±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25.5±2.0)枚。术后病理检查无残端残留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6±0.2) d,住院时间(10.0±0.4) d。术后随访6~14月,全组患者无吻合口瘘、出血、狭窄及腹腔脓肿、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完全腹腔镜下采直线切割闭合器行“β”形毕Ⅱ式吻合安全、可行,能有效避免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朝军;肖卫东;陈康;杨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文稿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内镜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及对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及对早期直肠癌行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普通外科收治的80例采用EUS检查进行术前分期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将EUS术前分期与病理分期进行一致性比较,分析术前EUS分期的准确性,并根据术前分期对早期直肠癌(Tis或T1N0M0)且病变位于肛门20 cm内的患者行TEM治疗。结果 EUS评估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68.8%(55/80),评估T1、T2、T3及T4期准确率分别为91.3%(73/80)、83.8%(67/80)、77.5%(62/80)和85.0%(68/80);与术后病理T分期一致性较好(Kappa=0.562)。EUS评估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52.7%(39/74),对N0、N1及N2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4.9%(48/74)、55.4%(41/74)和85.1%(63/74),与术后病理N分期一致性差(Kappa=0.235)。对EUS评估为T1N0的6例患者顺利施行了TEM,平均手术时间99(65~123) min,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3 d出院;术后1月复查肠镜,均愈合良好,中位随访14.8(11~19)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EUS对直肠癌术T分期准确性较高,对早期直肠癌TEM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蔡许超;刘广伟;卢云;尹万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末端回肠外置术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外置术(外置但不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二病区77例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接受末端回肠外置术者32例(肠外置组),术后接受传统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者45例(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口、造口和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根治术加还纳术的总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肠外置组较造口组的总住院费用明显降低[(5.39±1.74)万元比(6.98±1.37)万元,P<0.01]。肠外置组和造口组患者中分别有3例(9.4%)和2例(4.4%)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发现后肠外置组患者立即切开外置肠管加行造口术,所有患者均经吻合口局部持续负压冲洗、加强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后治愈出院。肠外置组和造口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5/32)比8.9%(4/45),P=0.619];而肠外置组的造口及造口还纳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造口组[15.6%(5/32)比42.2%(19/45),P=0.013]。结论腹腔镜直肠前切除后行末端回肠外置安全可行,对于吻合口瘘高危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预防措施。

    作者:张前进;胡远超;张敏康;田庆中;谢光伟;郭浩;李进;王云;孟庆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疗效对比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手辅助腹腔镜技术(HALS)与开腹手术在乙状结肠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91例乙状结肠癌患者,非随机分为HALS组(200例)和开腹组(9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HALS组患者较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57.9±28.3) ml比(82.5±47.6) ml, P=0.000],术后排气时间明显加快[(3.0±1.4) d比(3.3±0.9) d, P=0.000],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3±4.2) d比(8.9±4.4) d, P=0.004]。术后随访6月至3年,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1和P=0.167)。结论 HALS技术用于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且微创优势明显。

    作者:张晓;李明;詹天成;张大奎;高兆亚;姚云峰;彭亦凡;赵军;顾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部手术后不容忽视的问题--消化道功能障碍

    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ysfunction,PGID)是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整个消化道的协调运动出现延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肠鸣音消失,重者胃肠功能的抑制可以持续数天到数周,造成大量分泌物和气体聚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症状。PGID一直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甚至许多外科医生认为PGID是胃肠道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必经之路”。也正因此,该问题的严重性和潜在的风险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其结果轻则可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重则可能引发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合理地看待PGID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间于浙江省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治疗的48例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平滑肌瘤35例,胃肠间质瘤12例,颗粒细胞瘤1例。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整块切除率为100%。切除病灶直径为9.0~60.0(22.9±12.1) mm,手术时间平均41.8(15.0~140.0) min,术中出现黏膜损伤5例(10.4%),均采用金属夹成功夹闭;2例(4.2%)患者出现气腹,予以穿刺减压后继续手术;3例(6.3%)患者出现颈部少量皮下气肿,未予特殊处理,气肿自行吸收。术后5例(10.4%)患者出现了剧烈胸痛,经镇痛处理后缓解;7例(14.6%)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其中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另2例发热患者系隧道内感染,经内镜下金属夹夹闭黏膜裂口治愈。全组患者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4(1~13) d,随访6.8(2~12)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结论 STER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短期疗效可靠,主要并发症经对症或保守治疗可获有效控制。

    作者:赵海敏;盛红;黄立江;蒋灵芝;谢韵琴;周平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

    腹腔镜手术切除结直肠癌正在广泛开展。然而,尚无高级别的证据表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直肠癌后患者的结局相当。本研究为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切除直肠癌后患者的3年盆腔或会阴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研究在8国30个中心开展,将距离肛缘15 cm以内、且无邻近器官受累和远处转移的单发直肠腺癌患者,以2∶1随机分配至腹腔镜组和开放组。观察的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3年的局部复发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终共1044例患者(腹腔镜组699例,开放组345例)纳入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年的局部复发率均为5.0%(组间相差0个百分点,90% CI:-2.6~2.6,P>0.05);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术后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8%和70.8%(组间相差4个百分点,95% CI:-1.9~9.9,P>0.05),术后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6.7%和83.6%(组间相差3.1个百分点,95% CI:-1.6~7.8,P>0.05)。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的病例选择和手术规范

    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促进了直肠肿瘤治疗手段的演变,TEM已使经肛门外科手术无论从技术还是结果上都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一技术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一套单孔内镜外科系统,利用人体的自然开口通过腔内途径直达目标器官进行操作。TEM不仅具有经肛门途径较少的创伤,而且由于加强了术野的可视化而能做到更加精确的切除,因此具有较低的局部复发率。目前,TEM已成为直肠大腺瘤的标准治疗模式,也是经严格选择的早期直肠癌的备选术式。而TEM联合新辅助治疗对于进展期直肠癌以及其他直肠局限性肿瘤的潜在作用目前也正在评估。目前,我国TEM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直肠肿瘤的治疗,虽然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前评估不够充分、病例选择不够严谨和手术操作不够规范等,这些都需要广大同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而客观地进行规范,从而促进我国TEM的健康发展和普及。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质量地开展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在过去的30年中,直肠癌的治疗经历了一系列重要变革。从直肠全系膜切除,到多学科综合治疗,再到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又成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新的关注热点。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了其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令人满意的短期疗效。然而,目前将这一尚未成熟的技术与腹腔镜TME手术进行比较可能为时尚早。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应该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病例,高质量地开展taTME手术,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例,积累足够的经验,获取充分的数据,然后再对该技术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估,以求为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加优化的技术方案,真正达到使患者获益大化的目的。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第十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结肠灌洗后一期切除吻合联合经阑尾置管造口术在左半结肠或直肠癌急诊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结肠灌洗后一期切除吻合联合经阑尾置管造口术在左半结肠或直肠癌急诊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收集2008—2014年间浙江大学金华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急诊采用全结肠灌洗后一期切除吻合联合经阑尾置管造口术治疗23例左半结肠癌或直肠癌合并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于阑尾尖端造口,插入一次性粗导尿管进行全结肠灌洗,然后将导尿管及部分阑尾引出腹壁用于术后引流和冲洗。结果全组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5(平均2.3) d开始进食。拔出导尿管3~4d后瘘口自愈。全组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有3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经局部引流、换药治愈,1例出现肺部感染,经雾化吸入和抗生素治愈。结论左半结肠或直肠癌急诊行全结肠灌洗后一期切除吻合联合经阑尾置管造口术安全可行,且操作简便。

    作者:戴志慧;杜金林;王建平;张天明;王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胃体腺癌合并膈膨升症一例

    患者男,74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40余年,加重3 d于2013年4月3日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无胸、腹部外伤及手术史。查体:体温36.7℃,脊柱侧凸,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腹部未扪及包块。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及腹部增强CT见:左侧膈面明显升高,膈顶位于第7胸椎平面,胃,结肠及脾脏向上升入左侧胸腔,压迫心脏及纵隔向右侧胸腔,见图1和图2。上消化道内镜提示:胃体前壁溃疡,大小为3 cm×2 cm;病理诊断:胃体腺癌。立即予以手术,采用腹部正中切口,术中见:左侧膈肌抬高,膈肌菲薄尚完整,脾脏、结肠脾区及胃的大部分凸向左侧胸腔;胃肿瘤位于胃体中份前壁近小弯侧,尚未侵出浆膜。行标准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加膈肌折叠修复术,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带血管弓-食管单管空肠吻合;手术过程顺利,清扫淋巴结36枚,手术时间285 min。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7天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分期为pT2N0M0,Cy0,Ⅰb期。于5月11日出院。2013年11月13日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左肺复张良好,吻合口通畅未见狭窄。见图3。

    作者:陆政昊;张维汉;陈心足;杨昆;陈龙奇;胡建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直肠鞘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并发症分析

    目的:总结应用Soave技术行经直肠鞘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间行巨结肠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8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予钡灌肠造影及肛肠测压进行诊断,其中233例(81.5%)在新生儿期即明确诊断。所有患儿一经确诊即开始清洁灌肠及扩肛治疗。手术均采用Soave技术行经直肠鞘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其中单纯经肛手术251例,开腹手术17例,腹腔镜辅助手术18例;术后常规扩肛6月。结果术后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吻合口狭窄1例,经持续扩肛治愈。术后持续腹胀、便秘2例,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后再次手术。肛周糜烂63例(22.0%),除2例结肠全切除术患儿外,其余患者肛周糜烂均于术后3月内全部消失。术后随访2~5年,期间11例(3.8%)患儿出现小肠结肠炎,其中8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死亡,另有2例反复发作。污粪45例(15.7%),其中5例在幼儿园和小学后才出现污粪。3月以内手术患儿肛周糜烂、小肠结肠炎和污粪发生率明显高于3月以上手术者[90.7%(49/63)比6.0%(14/63),P=0.000;9.3%(5/54)比2.6%(6/232), P=0.022;25.9%(14/54)比13.4%(31/232), P=0.022],结肠(次)全切除患儿肛周糜烂和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部分肠段切除者[51.9%(14/27)比18.9%(49/259),P=0.000;18.5%(5/27)比2.3%(6/259), P=0.000]。结论绝大多数患儿可经肛门一期完成Soave手术,术后近期并发症主要是肛周皮肤糜烂,远期并发症包括小肠结肠炎和污粪。早期诊断和清洁灌肠、避免过早手术、术后坚持扩肛可降低小肠结肠炎和污粪的发生率。

    作者:孙小兵;任红霞;陈淑芸;吴晓霞;赵保红;靳园园;陈兰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开展现状与注意事项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近年来全世界结直肠外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有10余个国家进行了该手术。 taTME融合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及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概念,在保证直肠癌肿瘤根治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微创的无瘢痕手术,代表了目前直肠癌手术的新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在经过动物实验、尸体实验和伦理认证后顺利开展了该手术,初步结果显示,该手术具备在肥胖和骨盆狭窄患者中更易于保证肿瘤远切缘及环周切缘、更加微创以及吻合口并发症更少等优点。由于该手术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大量的临床病例和长期生存结果,目前尚无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支持,需谨慎开展。在完善手术器械和操作平台的研发及经验总结后,该术式有望在未来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康亮;汪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近期(首次手术后3周内)接受非计划再手术的60例患者(非计划再手术组)的临床病理资料,按1∶2随机配对同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未再次手术的120例患者(未再手术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非计划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和手术量多的术者为非计划再手术可能的保护因素;而术中出血多、男性、高体质量指数、肿瘤分期晚合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为非计划再手术可能的危险因素(均P<0.05)。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多(OR=12.935;95% CI:2.267~73.806;P=0.004)、术前合并糖尿病(OR=1.747;95% CI:1.098~2.777;P=0.018)和男性患者(OR=1.805;95% CI:1.074~3.034;P=0.026)为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术中出血量多、合并糖尿病以及男性的结直肠癌患者,要注意防范术后近期非计划再手术的风险。

    作者:吴泽生;高华;张文斌;祝宝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新辅助放化疗后4~6周进行手术治疗,是根治性治疗食管癌的标准方法。对于直肠癌,证据表明,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可以增加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并可能提高生存率。为了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与食管癌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手术疗效及患者生存的关系,本研究纳入2001—2011年间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的325例食管癌患者(短随访24月),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和Cox回归方法分析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对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组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8(四分位间距40~60) d。45 d后,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每延长1周,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会明显增加(OR=1.35, P<0.001),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增加(OR=1.20,P<0.001);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对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无影响(每延长1周,HR分别为1.00和1.06,P分别为0.976和0.139)。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比较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治疗直肠癌或其他直肠疾病的术式之一,而直肠亦为经自然腔道内镜结直肠手术的佳手术入路。为了比较taTME与腹腔镜TME手术的短期疗效,本研究连续纳入了接受腹腔镜辅助的taTME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并与邻近时间接受腹腔镜TME治疗且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组连续病例按照1∶1比例进行对照研究,终taTME组和腹腔镜TME组各37例纳入分析。所有行taTME患者肿瘤下缘均距肛缘10 cm以上,其中术前T4N0或T1~T4N1~N2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与腹腔镜TME组相比,taTME组手术时间短[(215±60) min比(252±50) min, P<0.01],结肠肛管吻合的比例高(43%比16%,P=0.01)及远端切缘的位置略高[(2.7±1.7) min比(1.8±1.2) min, P=0.05]。虽然taTME组与腹腔镜TME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比51%,P=0.16),但taTME组的早期再入院率(6%)比腹腔镜TME组明显降低(22%,P=0.03)。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专家意见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aTME)手术,是经肛门途径在内镜或腔镜下自下而上地游离直肠系膜而进行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新术式。尽管目前国内外缺少大样本数据报告,但初步经验显示:对于部分中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具有一定优势,可能提高手术质量和降低副损伤。2013年,Heald教授[1]发表了一篇名为“A new solution to some old problems: transanal TME”的述评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给予充分肯定。我国taTME手术尚处起步阶段,为使该技术在我国被正确认识和应用,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学组”以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共同牵头,组织国内部分外科专家分别于2014年9月28日在山西省长治市和2015年1月23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了“结直肠外科医师太行山会议--taTME 全国专家高峰研讨会”和“2015经肛门微创手术专家研讨会”。结直肠外科领域的与会专家先后两次对taTME手术的开展现状、手术适应证、手术质量控制及其开展的必要性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直肠癌经肛门TME手术(taTME)专家意见”。

    作者:叶颖江;申占龙;郑民华;汪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