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开展现状与注意事项

康亮;汪建平

关键词:直肠肿瘤,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全直肠系膜切除
摘要: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近年来全世界结直肠外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有10余个国家进行了该手术。 taTME融合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及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概念,在保证直肠癌肿瘤根治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微创的无瘢痕手术,代表了目前直肠癌手术的新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在经过动物实验、尸体实验和伦理认证后顺利开展了该手术,初步结果显示,该手术具备在肥胖和骨盆狭窄患者中更易于保证肿瘤远切缘及环周切缘、更加微创以及吻合口并发症更少等优点。由于该手术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大量的临床病例和长期生存结果,目前尚无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支持,需谨慎开展。在完善手术器械和操作平台的研发及经验总结后,该术式有望在未来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肛门微创手术在直肠肿瘤中的应用前景

    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是将单孔腹腔镜通道置入肛管,利用常规腹腔镜器械经肛门途径完成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或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一种经肛门进行的微创手术,是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后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经肛门途径的内镜下手术。初步资料显示,其与TEM术式相比,TAMIS术式可能具有花费小和学习曲线短等优点,更易于推广。目前,TAMIS术式不仅应用于直肠肿瘤的局部切除,而且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也体现其应用前景,后者也被称为TAMIS平台的taTME,即TAMIS-TME。现有资料显示,TAMIS术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该术式开展时间不长,治疗效果有待于更大样本和长期随访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验证。

    作者:申占龙;叶颖江;谢启伟;姜可伟;王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质量地开展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在过去的30年中,直肠癌的治疗经历了一系列重要变革。从直肠全系膜切除,到多学科综合治疗,再到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又成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新的关注热点。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了其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令人满意的短期疗效。然而,目前将这一尚未成熟的技术与腹腔镜TME手术进行比较可能为时尚早。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应该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病例,高质量地开展taTME手术,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例,积累足够的经验,获取充分的数据,然后再对该技术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估,以求为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加优化的技术方案,真正达到使患者获益大化的目的。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新辅助放化疗后4~6周进行手术治疗,是根治性治疗食管癌的标准方法。对于直肠癌,证据表明,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可以增加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并可能提高生存率。为了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与食管癌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手术疗效及患者生存的关系,本研究纳入2001—2011年间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的325例食管癌患者(短随访24月),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和Cox回归方法分析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对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组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8(四分位间距40~60) d。45 d后,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每延长1周,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会明显增加(OR=1.35, P<0.001),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增加(OR=1.20,P<0.001);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对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无影响(每延长1周,HR分别为1.00和1.06,P分别为0.976和0.139)。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采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的81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回盲部保留10~15 cm(10~15 cm组),41例回盲部保留2~3 cm(2~3 c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12和24月的Wexner便秘评分(WCS)、Wexner肛门失禁评分( WIS )、胃肠生活质量指数( GIQLI )、腹痛程度数字评分( NRS )及腹痛腹胀频率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排粪失禁,10~15 cm组和2~3 cm组患者术后6和12月排粪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2~3 cm组患者钡剂灌肠回盲部排空时间为(17.7±9.5) h,较10~15 cm组(21.2±20.7) h明显缩短(P=0.011)。两组患者术前WCS、WIS、GIQLI、NRS 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12和24月,两组WCS、GIQLI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以及2~3 cm组的NR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2~3 cm 组各评分优于10~15 cm 组( P<0.01和P<0.05);而腹胀频率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缩短回盲部保留的长度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推荐自回盲瓣上缘向上保留2~3 cm结肠。

    作者:魏东;蔡建;赵艇;张辉;张远耀;张剑锋;曹永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术前影像学和术后病理结果分析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状况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经过新辅助治疗后是否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对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05—2014年间接受新辅助治疗的227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经术前直肠腔内超声(EUS)、磁共振成像(MRI)及术后大体病理观察原发病灶直肠黏膜的完整性3种方法判断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5例(19.8%,45/227)患者达到ypT0,其中40例(17.6%)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ypT0N0),但有5例(11.1%)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肠周癌结节。术前EUS、MRI及术后大体病理观察原发病灶直肠黏膜的完整性所评估的cT0预测术后ypT0的敏感度分别为19.4%(6/31)、60.0%(6/10)和17.8%(8/45),特异度分别为90.8%(89/98)、79.5%(31/39)和96.7%(176/1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术前对cT0的评估结果可独立预测ypT0(OR=4.975,95% CI:1.073~23.067,P=0.040)。结论进展期直肠癌经过新辅助治疗后据cCR与否来制定治疗方案可能会导致治疗方向的错误;术前MRI对肿瘤T分期检测敏感度高于EUS和原发病灶直肠黏膜完整性与否的大体观察。

    作者:肖毅;薛华丹;仲光熙;周炜洵;徐徕;都雪朝;张冠南;吴斌;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部手术后不容忽视的问题--消化道功能障碍

    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ysfunction,PGID)是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整个消化道的协调运动出现延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肠鸣音消失,重者胃肠功能的抑制可以持续数天到数周,造成大量分泌物和气体聚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症状。PGID一直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甚至许多外科医生认为PGID是胃肠道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必经之路”。也正因此,该问题的严重性和潜在的风险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其结果轻则可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重则可能引发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合理地看待PGID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比较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治疗直肠癌或其他直肠疾病的术式之一,而直肠亦为经自然腔道内镜结直肠手术的佳手术入路。为了比较taTME与腹腔镜TME手术的短期疗效,本研究连续纳入了接受腹腔镜辅助的taTME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并与邻近时间接受腹腔镜TME治疗且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组连续病例按照1∶1比例进行对照研究,终taTME组和腹腔镜TME组各37例纳入分析。所有行taTME患者肿瘤下缘均距肛缘10 cm以上,其中术前T4N0或T1~T4N1~N2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与腹腔镜TME组相比,taTME组手术时间短[(215±60) min比(252±50) min, P<0.01],结肠肛管吻合的比例高(43%比16%,P=0.01)及远端切缘的位置略高[(2.7±1.7) min比(1.8±1.2) min, P=0.05]。虽然taTME组与腹腔镜TME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比51%,P=0.16),但taTME组的早期再入院率(6%)比腹腔镜TME组明显降低(22%,P=0.03)。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比较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术(RRC)与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R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OVID、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14年7月。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6篇文献的6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机器人组217例,腹腔镜组4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器人组手术时间长于腹腔镜组(MD=48.05,95% CI:26.52~69.57,P<0.01),术中失血量少于腹腔镜组(MD=-17.74,95% CI:-28.32~-7.16,P=0.01),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较腹腔镜组快(MD=-0.79,95% CI:-1.10~-0.48,P<0.0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腹腔镜组(OR=0.63,95% CI:0.42~0.93,P=0.02)。两组中转开腹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腹腔镜,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虽然手术时间有所延长,但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肠功能恢复加快。

    作者:王位;徐慧荣;李增军;孙燕来;徐忠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早期胃上部癌

    目的:介绍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早期胃上部癌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14年6—11月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胃肠肿瘤外科开展的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3例早期近端胃癌手术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例患者手术时间(315±58) min,术中失血量(133±57) ml,3例患者均实现了肿瘤的R0切除,术后病理分期与术前影像分期一致。围手术期未见出血、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月和3月随访均无胃食管返流、白蛋白降低、贫血及体质量下降情况。结论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是安全的,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武爱文;陈波;李磊;贾永宁;董秋石;季加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期导读

    对于消化道肿瘤,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的手段。因此,作为外科医生,在外科理念不断更新和手术器械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时刻紧跟前进的步伐,不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本期的重点内容将主要围绕直肠肿瘤的微创手术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疗效对比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手辅助腹腔镜技术(HALS)与开腹手术在乙状结肠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91例乙状结肠癌患者,非随机分为HALS组(200例)和开腹组(9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HALS组患者较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57.9±28.3) ml比(82.5±47.6) ml, P=0.000],术后排气时间明显加快[(3.0±1.4) d比(3.3±0.9) d, P=0.000],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3±4.2) d比(8.9±4.4) d, P=0.004]。术后随访6月至3年,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1和P=0.167)。结论 HALS技术用于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且微创优势明显。

    作者:张晓;李明;詹天成;张大奎;高兆亚;姚云峰;彭亦凡;赵军;顾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在直肠肛门疾病中的应用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是一种能够安全有效处理局部肿瘤的手术方法,对于直肠绒毛状腺瘤和直肠原位癌(pTis)是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现在TEM 的临床应用可以扩大到肠镜发现的偶发癌和巨大绒毛状腺瘤。内镜下图像监视系统可以充分显示早期息肉病变,进而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从而防止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本文将详细讨论TEM技术的发展以及严格和扩大的适应证选择标准。

    作者:蒙家兴;林宏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开展现状与注意事项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近年来全世界结直肠外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有10余个国家进行了该手术。 taTME融合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及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概念,在保证直肠癌肿瘤根治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微创的无瘢痕手术,代表了目前直肠癌手术的新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在经过动物实验、尸体实验和伦理认证后顺利开展了该手术,初步结果显示,该手术具备在肥胖和骨盆狭窄患者中更易于保证肿瘤远切缘及环周切缘、更加微创以及吻合口并发症更少等优点。由于该手术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大量的临床病例和长期生存结果,目前尚无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支持,需谨慎开展。在完善手术器械和操作平台的研发及经验总结后,该术式有望在未来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康亮;汪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

    腹腔镜手术切除结直肠癌正在广泛开展。然而,尚无高级别的证据表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直肠癌后患者的结局相当。本研究为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切除直肠癌后患者的3年盆腔或会阴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研究在8国30个中心开展,将距离肛缘15 cm以内、且无邻近器官受累和远处转移的单发直肠腺癌患者,以2∶1随机分配至腹腔镜组和开放组。观察的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3年的局部复发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终共1044例患者(腹腔镜组699例,开放组345例)纳入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年的局部复发率均为5.0%(组间相差0个百分点,90% CI:-2.6~2.6,P>0.05);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术后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8%和70.8%(组间相差4个百分点,95% CI:-1.9~9.9,P>0.05),术后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6.7%和83.6%(组间相差3.1个百分点,95% CI:-1.6~7.8,P>0.05)。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技术平台的建立与面临的问题

    20多年来,直肠癌外科重要的进展是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理念的提出与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应用。然而,对于骨盆狭小、肿瘤较大、特别是男性肥胖患者,低位直肠的分离显露仍然是个问题。腹腔镜联合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或者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解决途径。直肠癌手术的一个新时代似乎正在来到,但必须重点关注患者的合理选择、手术安全以及长期随访的问题。

    作者:童卫东;赖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末端回肠外置术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外置术(外置但不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二病区77例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接受末端回肠外置术者32例(肠外置组),术后接受传统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者45例(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口、造口和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根治术加还纳术的总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肠外置组较造口组的总住院费用明显降低[(5.39±1.74)万元比(6.98±1.37)万元,P<0.01]。肠外置组和造口组患者中分别有3例(9.4%)和2例(4.4%)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发现后肠外置组患者立即切开外置肠管加行造口术,所有患者均经吻合口局部持续负压冲洗、加强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后治愈出院。肠外置组和造口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5/32)比8.9%(4/45),P=0.619];而肠外置组的造口及造口还纳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造口组[15.6%(5/32)比42.2%(19/45),P=0.013]。结论腹腔镜直肠前切除后行末端回肠外置安全可行,对于吻合口瘘高危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预防措施。

    作者:张前进;胡远超;张敏康;田庆中;谢光伟;郭浩;李进;王云;孟庆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间于浙江省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治疗的48例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平滑肌瘤35例,胃肠间质瘤12例,颗粒细胞瘤1例。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整块切除率为100%。切除病灶直径为9.0~60.0(22.9±12.1) mm,手术时间平均41.8(15.0~140.0) min,术中出现黏膜损伤5例(10.4%),均采用金属夹成功夹闭;2例(4.2%)患者出现气腹,予以穿刺减压后继续手术;3例(6.3%)患者出现颈部少量皮下气肿,未予特殊处理,气肿自行吸收。术后5例(10.4%)患者出现了剧烈胸痛,经镇痛处理后缓解;7例(14.6%)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其中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另2例发热患者系隧道内感染,经内镜下金属夹夹闭黏膜裂口治愈。全组患者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4(1~13) d,随访6.8(2~12)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结论 STER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短期疗效可靠,主要并发症经对症或保守治疗可获有效控制。

    作者:赵海敏;盛红;黄立江;蒋灵芝;谢韵琴;周平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肠神经节消融术制备一种新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

    目的:通过结肠神经节消融术建立一种新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方法选用5~6周龄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Ⅰ、Ⅱ、Ⅲ和Ⅳ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假手术组及实验组大鼠在麻醉下,通过腹腔手术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0.05%、0.1%、0.25%、0.5%苯扎氯铵溶液处理全结肠30 min。术后2周开始记录各组大鼠24 h排粪粒数、粪便干重和胃肠传输时间,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对结肠病理改变、肠道神经细胞、Cajal间质细胞、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浓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Ⅱ组和实验Ⅲ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粪便重量明显减少,胃肠运输时间明显延长(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肠肌层神经细胞减少,黏膜层出现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环形肌变薄,黏膜下层Cajal间质细胞减少,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病理改变。实验Ⅲ组5-HT浓度较其他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采用0.25%苯扎氯铵消融结肠神经节可成功构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该模型制作简单、结果稳定且较为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病理改变。

    作者:马春星;唐铁轮;陈启仪;倪玲;姜军;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的病例选择和手术规范

    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促进了直肠肿瘤治疗手段的演变,TEM已使经肛门外科手术无论从技术还是结果上都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一技术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一套单孔内镜外科系统,利用人体的自然开口通过腔内途径直达目标器官进行操作。TEM不仅具有经肛门途径较少的创伤,而且由于加强了术野的可视化而能做到更加精确的切除,因此具有较低的局部复发率。目前,TEM已成为直肠大腺瘤的标准治疗模式,也是经严格选择的早期直肠癌的备选术式。而TEM联合新辅助治疗对于进展期直肠癌以及其他直肠局限性肿瘤的潜在作用目前也正在评估。目前,我国TEM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直肠肿瘤的治疗,虽然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前评估不够充分、病例选择不够严谨和手术操作不够规范等,这些都需要广大同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而客观地进行规范,从而促进我国TEM的健康发展和普及。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