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肛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比较

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关键词:
摘要: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治疗直肠癌或其他直肠疾病的术式之一,而直肠亦为经自然腔道内镜结直肠手术的佳手术入路。为了比较taTME与腹腔镜TME手术的短期疗效,本研究连续纳入了接受腹腔镜辅助的taTME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并与邻近时间接受腹腔镜TME治疗且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组连续病例按照1∶1比例进行对照研究,终taTME组和腹腔镜TME组各37例纳入分析。所有行taTME患者肿瘤下缘均距肛缘10 cm以上,其中术前T4N0或T1~T4N1~N2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与腹腔镜TME组相比,taTME组手术时间短[(215±60) min比(252±50) min, P<0.01],结肠肛管吻合的比例高(43%比16%,P=0.01)及远端切缘的位置略高[(2.7±1.7) min比(1.8±1.2) min, P=0.05]。虽然taTME组与腹腔镜TME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比51%,P=0.16),但taTME组的早期再入院率(6%)比腹腔镜TME组明显降低(22%,P=0.0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胃束带折叠术治疗原发性肥胖症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束带折叠术在原发性肥胖症治疗中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胃束带折叠术的10例原发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74~116(93.0±13.4) min,术中出血量为10~30(15.5±4.7) ml,在普通外科住院时间为3~5(4.1±0.7) d,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全组患者术后3、6、9及12月多余体质量减少率分别为25.1%、40.6%、45.3%和50.8%;且均未出现进食困难、胃食管反流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胃束带折叠术治疗肥胖症短期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刘兢文;徐晓;菅雁兵;郭玉霖;窦京涛;冯杰;薛长勇;董光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直肠前切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调查及手术前后直肠黏膜5-羟色胺表达的检测

    目的:调查直肠前切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排粪功能评分,并探讨5-羟色胺(5-HT)在前切除综合征(A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确诊为直肠癌并行Dixon手术后出现ARS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填写术后胃肠道生活质量评分、Wexner便秘评分、Wexner失禁评分及SF-36健康问卷。将90例ARS患者按术后0~6月与7~24月作为两个时间点,进行有关临床资料和上述各项评分的前后比较。对其中10例患者的术前直肠切缘黏膜标本(距肿瘤边缘大于5 cm )与术后吻合口上、下1 cm处黏膜活检标本行5-H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5-HT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ARS患者术后7~24月较术后0~6月在胃肠道生活质量、便秘情况和排粪失禁情况等方面显著改善(均P<0.05);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健康变化等方面也显著好转(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附近黏膜5-HT表达(上吻合口为3402.95±1876.24,下吻合口为3045.35±1373.59)较术前(直肠切缘黏膜为7176.60±3927.61)显著下降(P<0.05)。结论 ARS患者胃肠道生活质量、排粪功能及健康状况随时间延长而明显改善;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附近黏膜5-HT表达下调可能与ARS的发生有关。

    作者:刘晓波;田跃;童卫东;杨汉勇;黄彬;王李;付涛;李春穴;李凡;张安平;刘宝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质量地开展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在过去的30年中,直肠癌的治疗经历了一系列重要变革。从直肠全系膜切除,到多学科综合治疗,再到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又成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新的关注热点。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了其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令人满意的短期疗效。然而,目前将这一尚未成熟的技术与腹腔镜TME手术进行比较可能为时尚早。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应该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病例,高质量地开展taTME手术,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例,积累足够的经验,获取充分的数据,然后再对该技术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估,以求为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加优化的技术方案,真正达到使患者获益大化的目的。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期导读

    对于消化道肿瘤,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的手段。因此,作为外科医生,在外科理念不断更新和手术器械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时刻紧跟前进的步伐,不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本期的重点内容将主要围绕直肠肿瘤的微创手术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部手术后不容忽视的问题--消化道功能障碍

    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ysfunction,PGID)是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整个消化道的协调运动出现延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肠鸣音消失,重者胃肠功能的抑制可以持续数天到数周,造成大量分泌物和气体聚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症状。PGID一直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甚至许多外科医生认为PGID是胃肠道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必经之路”。也正因此,该问题的严重性和潜在的风险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其结果轻则可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重则可能引发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合理地看待PGID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术前影像学和术后病理结果分析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状况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经过新辅助治疗后是否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对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05—2014年间接受新辅助治疗的227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经术前直肠腔内超声(EUS)、磁共振成像(MRI)及术后大体病理观察原发病灶直肠黏膜的完整性3种方法判断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5例(19.8%,45/227)患者达到ypT0,其中40例(17.6%)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ypT0N0),但有5例(11.1%)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肠周癌结节。术前EUS、MRI及术后大体病理观察原发病灶直肠黏膜的完整性所评估的cT0预测术后ypT0的敏感度分别为19.4%(6/31)、60.0%(6/10)和17.8%(8/45),特异度分别为90.8%(89/98)、79.5%(31/39)和96.7%(176/1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术前对cT0的评估结果可独立预测ypT0(OR=4.975,95% CI:1.073~23.067,P=0.040)。结论进展期直肠癌经过新辅助治疗后据cCR与否来制定治疗方案可能会导致治疗方向的错误;术前MRI对肿瘤T分期检测敏感度高于EUS和原发病灶直肠黏膜完整性与否的大体观察。

    作者:肖毅;薛华丹;仲光熙;周炜洵;徐徕;都雪朝;张冠南;吴斌;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β形毕Ⅱ式吻合--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新技术

    目的:介绍一种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新方法———β形毕Ⅱ式吻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行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β形毕Ⅱ式吻合(由于胃肠吻合口形似β,初步将其命名为β形毕Ⅱ式吻合)的17例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远端胃大部分切除后,将近端空肠上提与残胃后壁或大弯侧胃壁行胃空肠吻合,采用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将残胃与近端空肠通过共同开口行双向侧-侧吻合。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切除β形毕Ⅱ式胃肠吻合重建术,无中转开腹或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07.3±11.3) min,其中吻合时间(41.2±2.5) min。术中出血量(160.0±10.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25.5±2.0)枚。术后病理检查无残端残留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6±0.2) d,住院时间(10.0±0.4) d。术后随访6~14月,全组患者无吻合口瘘、出血、狭窄及腹腔脓肿、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完全腹腔镜下采直线切割闭合器行“β”形毕Ⅱ式吻合安全、可行,能有效避免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朝军;肖卫东;陈康;杨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的病例选择和手术规范

    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促进了直肠肿瘤治疗手段的演变,TEM已使经肛门外科手术无论从技术还是结果上都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一技术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一套单孔内镜外科系统,利用人体的自然开口通过腔内途径直达目标器官进行操作。TEM不仅具有经肛门途径较少的创伤,而且由于加强了术野的可视化而能做到更加精确的切除,因此具有较低的局部复发率。目前,TEM已成为直肠大腺瘤的标准治疗模式,也是经严格选择的早期直肠癌的备选术式。而TEM联合新辅助治疗对于进展期直肠癌以及其他直肠局限性肿瘤的潜在作用目前也正在评估。目前,我国TEM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直肠肿瘤的治疗,虽然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前评估不够充分、病例选择不够严谨和手术操作不够规范等,这些都需要广大同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而客观地进行规范,从而促进我国TEM的健康发展和普及。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早期胃上部癌

    目的:介绍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早期胃上部癌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14年6—11月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胃肠肿瘤外科开展的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3例早期近端胃癌手术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例患者手术时间(315±58) min,术中失血量(133±57) ml,3例患者均实现了肿瘤的R0切除,术后病理分期与术前影像分期一致。围手术期未见出血、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月和3月随访均无胃食管返流、白蛋白降低、贫血及体质量下降情况。结论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是安全的,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武爱文;陈波;李磊;贾永宁;董秋石;季加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

    腹腔镜手术切除结直肠癌正在广泛开展。然而,尚无高级别的证据表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直肠癌后患者的结局相当。本研究为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切除直肠癌后患者的3年盆腔或会阴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研究在8国30个中心开展,将距离肛缘15 cm以内、且无邻近器官受累和远处转移的单发直肠腺癌患者,以2∶1随机分配至腹腔镜组和开放组。观察的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3年的局部复发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终共1044例患者(腹腔镜组699例,开放组345例)纳入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年的局部复发率均为5.0%(组间相差0个百分点,90% CI:-2.6~2.6,P>0.05);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术后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8%和70.8%(组间相差4个百分点,95% CI:-1.9~9.9,P>0.05),术后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6.7%和83.6%(组间相差3.1个百分点,95% CI:-1.6~7.8,P>0.05)。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内镜切除与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长期生存率比较

    一般认为,内镜切除的适应证扩大到早期胃癌仍属试验性治疗,疗效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01—2009年间韩国国民健康保健公司数据库中接受内镜切除或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比较内镜切除与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长期疗效。所有内镜切除患者需满足如下适应证:(1)任何直径的黏膜内未合并溃疡的分化型肿瘤;(2)黏膜内未合并溃疡的未分化型肿瘤,直径须小于或等于2 cm;(3)黏膜内合并溃疡的分化型肿瘤,直径须小于或等于3 cm。观察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总生存率,次要结局指标为肿瘤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终457例患者(内镜切除组165例,手术治疗组292例)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8.6月。结果显示,内镜切除组和手术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5%和97.0%(P=0.425)。内镜切除组的5年局部复发率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4.8%比0.3%,P<0.001),原因主要为内镜切除组的异时性多发癌的发生率较高,达5.5%(9/165),而大多数的异时性多发癌(88.9%)可以再次通过内镜切除治愈。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相近(P=0.557),但内镜切除组Clavien-Dindo Ⅲ级或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4.8%比1.4%,P=0.026)。仅手术切除组患者发生了长期并发症(4.8%,P=0.004),其中绝大多数(92.9%)并发症分级在Ⅲ级或以上。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末端回肠外置术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外置术(外置但不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二病区77例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接受末端回肠外置术者32例(肠外置组),术后接受传统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者45例(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口、造口和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根治术加还纳术的总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肠外置组较造口组的总住院费用明显降低[(5.39±1.74)万元比(6.98±1.37)万元,P<0.01]。肠外置组和造口组患者中分别有3例(9.4%)和2例(4.4%)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发现后肠外置组患者立即切开外置肠管加行造口术,所有患者均经吻合口局部持续负压冲洗、加强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后治愈出院。肠外置组和造口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5/32)比8.9%(4/45),P=0.619];而肠外置组的造口及造口还纳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造口组[15.6%(5/32)比42.2%(19/45),P=0.013]。结论腹腔镜直肠前切除后行末端回肠外置安全可行,对于吻合口瘘高危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预防措施。

    作者:张前进;胡远超;张敏康;田庆中;谢光伟;郭浩;李进;王云;孟庆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初步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10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肛肠中心采用TAMIS治疗的7例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7例患者中1例肿瘤距肛缘11 cm者切开肠壁时发现进入腹腔,立即中转经腹前切除手术,其余6例均顺利完成TAMIS。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9(平均数7) d。完成TAMIS的6例患者均获得4~12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TAMIS安全可行,但当肿瘤位置相对较高时应警惕穿入腹腔的可能。

    作者:陈豪;金黑鹰;王水明;王小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微创手术在直肠肿瘤中的应用前景

    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是将单孔腹腔镜通道置入肛管,利用常规腹腔镜器械经肛门途径完成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或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一种经肛门进行的微创手术,是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后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经肛门途径的内镜下手术。初步资料显示,其与TEM术式相比,TAMIS术式可能具有花费小和学习曲线短等优点,更易于推广。目前,TAMIS术式不仅应用于直肠肿瘤的局部切除,而且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也体现其应用前景,后者也被称为TAMIS平台的taTME,即TAMIS-TME。现有资料显示,TAMIS术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该术式开展时间不长,治疗效果有待于更大样本和长期随访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验证。

    作者:申占龙;叶颖江;谢启伟;姜可伟;王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第十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阴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经阴道取出标本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总结2007年7月至2013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下乙状结肠或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并经阴道取出标本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6例患者中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70±18) min,术中出血量(80±11) ml。所有患者术后均未使用止痛药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2.8±1.6)分,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4±1.4) d,术后住院时间(7.3±1.8) d。无盆腔感染、吻合口瘘和直肠阴道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46月,全组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经阴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在技术上安全可行。

    作者:邓建中;彭翔;余思;陈曼彤;关锦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第二届消化道动力与慢性便秘浦东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技术研究进展

    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的消化道重建技术主要包括应用圆形吻合器的吻合技术和应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吻合技术两大类。圆形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手工吻合法、荷包钳法、Hiki改良特殊抵钉座吻合技术、经口钉砧头系统(OrVilTM)和反穿刺器技术。直线切割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侧侧吻合技术和Overlap侧侧吻合技术。食管空肠吻合技术存在多种选择,不同技术存在不同优势及相应的限制,本文从吻合技术的发展及吻合技术的选择两方面介绍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李溪;柯重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完全腹腔镜全方位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中上部癌11例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全方位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在胃中上部癌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实施的11例完全腹腔镜全方位脾门淋巴结清扫术(以脾动脉为界,将淋巴结清扫分No.10、No.11d前方和后方淋巴结清扫两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10~400(354±28) min,其中脾门区淋巴结清扫时间为50~78(63.8±8.6) min,术中出血量为80~200(130.9±38.3) ml。清扫淋巴结数目为23~44(28.9±6.5)枚/例;脾门区淋巴结共清扫48枚,平均清扫数目为(3.8±2.8)枚/例。患者术后肛门自主排气时间为3~5 d,术后住院时间为8~14(9.7±1.7) d,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11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完全腹腔镜全方位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中上部癌是安全可行的,短期疗效可靠。

    作者:王伟;刘志伟;熊文俊;郑燕生;罗立杰;何耀彬;刁德昌;李洪明;邹瞭南;赵江宁;万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