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李明;詹天成;张大奎;高兆亚;姚云峰;彭亦凡;赵军;顾晋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胆汁酸作为机体的重要代谢信号分子,参与了糖类、脂肪及能量的代谢。减重手术目前是治疗治疗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有效途径之一,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减重手术后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代谢综合征改善正相关。由于减重手术后胃肠道生理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对胆汁酸代谢产生影响。本文对胆汁酸对代谢和对减重手术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刘光耀;王群伟;刘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调查直肠前切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排粪功能评分,并探讨5-羟色胺(5-HT)在前切除综合征(A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确诊为直肠癌并行Dixon手术后出现ARS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填写术后胃肠道生活质量评分、Wexner便秘评分、Wexner失禁评分及SF-36健康问卷。将90例ARS患者按术后0~6月与7~24月作为两个时间点,进行有关临床资料和上述各项评分的前后比较。对其中10例患者的术前直肠切缘黏膜标本(距肿瘤边缘大于5 cm )与术后吻合口上、下1 cm处黏膜活检标本行5-H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5-HT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ARS患者术后7~24月较术后0~6月在胃肠道生活质量、便秘情况和排粪失禁情况等方面显著改善(均P<0.05);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健康变化等方面也显著好转(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附近黏膜5-HT表达(上吻合口为3402.95±1876.24,下吻合口为3045.35±1373.59)较术前(直肠切缘黏膜为7176.60±3927.61)显著下降(P<0.05)。结论 ARS患者胃肠道生活质量、排粪功能及健康状况随时间延长而明显改善;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附近黏膜5-HT表达下调可能与ARS的发生有关。
作者:刘晓波;田跃;童卫东;杨汉勇;黄彬;王李;付涛;李春穴;李凡;张安平;刘宝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ysfunction,PGID)是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整个消化道的协调运动出现延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肠鸣音消失,重者胃肠功能的抑制可以持续数天到数周,造成大量分泌物和气体聚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症状。PGID一直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甚至许多外科医生认为PGID是胃肠道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必经之路”。也正因此,该问题的严重性和潜在的风险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其结果轻则可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重则可能引发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科学合理地看待PGID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结肠神经节消融术建立一种新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方法选用5~6周龄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Ⅰ、Ⅱ、Ⅲ和Ⅳ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假手术组及实验组大鼠在麻醉下,通过腹腔手术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0.05%、0.1%、0.25%、0.5%苯扎氯铵溶液处理全结肠30 min。术后2周开始记录各组大鼠24 h排粪粒数、粪便干重和胃肠传输时间,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对结肠病理改变、肠道神经细胞、Cajal间质细胞、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浓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Ⅱ组和实验Ⅲ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粪便重量明显减少,胃肠运输时间明显延长(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肠肌层神经细胞减少,黏膜层出现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环形肌变薄,黏膜下层Cajal间质细胞减少,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病理改变。实验Ⅲ组5-HT浓度较其他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采用0.25%苯扎氯铵消融结肠神经节可成功构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该模型制作简单、结果稳定且较为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病理改变。
作者:马春星;唐铁轮;陈启仪;倪玲;姜军;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束带折叠术在原发性肥胖症治疗中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胃束带折叠术的10例原发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74~116(93.0±13.4) min,术中出血量为10~30(15.5±4.7) ml,在普通外科住院时间为3~5(4.1±0.7) d,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全组患者术后3、6、9及12月多余体质量减少率分别为25.1%、40.6%、45.3%和50.8%;且均未出现进食困难、胃食管反流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胃束带折叠术治疗肥胖症短期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刘兢文;徐晓;菅雁兵;郭玉霖;窦京涛;冯杰;薛长勇;董光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术(RRC)与传统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R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OVID、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14年7月。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6篇文献的6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机器人组217例,腹腔镜组4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器人组手术时间长于腹腔镜组(MD=48.05,95% CI:26.52~69.57,P<0.01),术中失血量少于腹腔镜组(MD=-17.74,95% CI:-28.32~-7.16,P=0.01),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较腹腔镜组快(MD=-0.79,95% CI:-1.10~-0.48,P<0.0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腹腔镜组(OR=0.63,95% CI:0.42~0.93,P=0.02)。两组中转开腹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腹腔镜,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虽然手术时间有所延长,但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肠功能恢复加快。
作者:王位;徐慧荣;李增军;孙燕来;徐忠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aTME)手术,是经肛门途径在内镜或腔镜下自下而上地游离直肠系膜而进行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新术式。尽管目前国内外缺少大样本数据报告,但初步经验显示:对于部分中低位直肠癌患者taTME具有一定优势,可能提高手术质量和降低副损伤。2013年,Heald教授[1]发表了一篇名为“A new solution to some old problems: transanal TME”的述评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给予充分肯定。我国taTME手术尚处起步阶段,为使该技术在我国被正确认识和应用,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学组”以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共同牵头,组织国内部分外科专家分别于2014年9月28日在山西省长治市和2015年1月23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了“结直肠外科医师太行山会议--taTME 全国专家高峰研讨会”和“2015经肛门微创手术专家研讨会”。结直肠外科领域的与会专家先后两次对taTME手术的开展现状、手术适应证、手术质量控制及其开展的必要性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直肠癌经肛门TME手术(taTME)专家意见”。
作者:叶颖江;申占龙;郑民华;汪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经阴道取出标本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总结2007年7月至2013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下乙状结肠或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并经阴道取出标本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6例患者中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70±18) min,术中出血量(80±11) ml。所有患者术后均未使用止痛药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2.8±1.6)分,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4±1.4) d,术后住院时间(7.3±1.8) d。无盆腔感染、吻合口瘘和直肠阴道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46月,全组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经阴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联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在技术上安全可行。
作者:邓建中;彭翔;余思;陈曼彤;关锦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介绍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早期胃上部癌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14年6—11月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胃肠肿瘤外科开展的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治疗3例早期近端胃癌手术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例患者手术时间(315±58) min,术中失血量(133±57) ml,3例患者均实现了肿瘤的R0切除,术后病理分期与术前影像分期一致。围手术期未见出血、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月和3月随访均无胃食管返流、白蛋白降低、贫血及体质量下降情况。结论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迷走神经保留联合空肠间置术是安全的,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武爱文;陈波;李磊;贾永宁;董秋石;季加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新辅助放化疗后4~6周进行手术治疗,是根治性治疗食管癌的标准方法。对于直肠癌,证据表明,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可以增加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并可能提高生存率。为了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与食管癌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手术疗效及患者生存的关系,本研究纳入2001—2011年间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的325例食管癌患者(短随访24月),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和Cox回归方法分析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对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组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8(四分位间距40~60) d。45 d后,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每延长1周,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会明显增加(OR=1.35, P<0.001),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增加(OR=1.20,P<0.001);延长新辅助放化疗后至手术间隔时间对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无影响(每延长1周,HR分别为1.00和1.06,P分别为0.976和0.139)。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采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的81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回盲部保留10~15 cm(10~15 cm组),41例回盲部保留2~3 cm(2~3 c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12和24月的Wexner便秘评分(WCS)、Wexner肛门失禁评分( WIS )、胃肠生活质量指数( GIQLI )、腹痛程度数字评分( NRS )及腹痛腹胀频率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排粪失禁,10~15 cm组和2~3 cm组患者术后6和12月排粪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2~3 cm组患者钡剂灌肠回盲部排空时间为(17.7±9.5) h,较10~15 cm组(21.2±20.7) h明显缩短(P=0.011)。两组患者术前WCS、WIS、GIQLI、NRS 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12和24月,两组WCS、GIQLI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以及2~3 cm组的NR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2~3 cm 组各评分优于10~15 cm 组( P<0.01和P<0.05);而腹胀频率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缩短回盲部保留的长度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推荐自回盲瓣上缘向上保留2~3 cm结肠。
作者:魏东;蔡建;赵艇;张辉;张远耀;张剑锋;曹永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一般认为,内镜切除的适应证扩大到早期胃癌仍属试验性治疗,疗效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01—2009年间韩国国民健康保健公司数据库中接受内镜切除或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比较内镜切除与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长期疗效。所有内镜切除患者需满足如下适应证:(1)任何直径的黏膜内未合并溃疡的分化型肿瘤;(2)黏膜内未合并溃疡的未分化型肿瘤,直径须小于或等于2 cm;(3)黏膜内合并溃疡的分化型肿瘤,直径须小于或等于3 cm。观察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总生存率,次要结局指标为肿瘤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终457例患者(内镜切除组165例,手术治疗组292例)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8.6月。结果显示,内镜切除组和手术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5%和97.0%(P=0.425)。内镜切除组的5年局部复发率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4.8%比0.3%,P<0.001),原因主要为内镜切除组的异时性多发癌的发生率较高,达5.5%(9/165),而大多数的异时性多发癌(88.9%)可以再次通过内镜切除治愈。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相近(P=0.557),但内镜切除组Clavien-Dindo Ⅲ级或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4.8%比1.4%,P=0.026)。仅手术切除组患者发生了长期并发症(4.8%,P=0.004),其中绝大多数(92.9%)并发症分级在Ⅲ级或以上。
作者:赵日升(摘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空肠间置术在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经开腹行根治术的763例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改良空肠间置术266例(空肠间置组);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术252例(食管残胃吻合组);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45例(Roux-en-Y吻合组)。对3组患者的手术根治性、安全性、生活质量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空肠间置组、食管残胃吻合组和Roux-en-Y吻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23/266)、8.3%(21/252)和7.8%(19/24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间置组术后6个月胃肠道症状GSRS评分、反流症状Visick分级和反流症状内镜Los Angeles(LA)分级优于食管残胃吻合组(均P<0.05);空肠间置组GSRS评分和术后6个月进食量恢复百分比值均优于Roux-en-Y吻合组(均P<0.05)。术后3年空肠间置组和食管残胃吻合组残胃复发率分别为0.8%(2/244)和1.2%(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间置组、食管残胃吻合组和Roux-en-Y吻合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7%、46.3%和5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空肠间置术是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根治术后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群;李勇;杨沛刚;檀碧波;范立侨;焦志凯;赵雪峰;张志栋;王冬;刘羽;田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是将单孔腹腔镜通道置入肛管,利用常规腹腔镜器械经肛门途径完成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或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一种经肛门进行的微创手术,是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后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经肛门途径的内镜下手术。初步资料显示,其与TEM术式相比,TAMIS术式可能具有花费小和学习曲线短等优点,更易于推广。目前,TAMIS术式不仅应用于直肠肿瘤的局部切除,而且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也体现其应用前景,后者也被称为TAMIS平台的taTME,即TAMIS-TME。现有资料显示,TAMIS术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该术式开展时间不长,治疗效果有待于更大样本和长期随访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验证。
作者:申占龙;叶颖江;谢启伟;姜可伟;王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应用Soave技术行经直肠鞘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间行巨结肠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8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予钡灌肠造影及肛肠测压进行诊断,其中233例(81.5%)在新生儿期即明确诊断。所有患儿一经确诊即开始清洁灌肠及扩肛治疗。手术均采用Soave技术行经直肠鞘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其中单纯经肛手术251例,开腹手术17例,腹腔镜辅助手术18例;术后常规扩肛6月。结果术后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吻合口狭窄1例,经持续扩肛治愈。术后持续腹胀、便秘2例,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后再次手术。肛周糜烂63例(22.0%),除2例结肠全切除术患儿外,其余患者肛周糜烂均于术后3月内全部消失。术后随访2~5年,期间11例(3.8%)患儿出现小肠结肠炎,其中8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死亡,另有2例反复发作。污粪45例(15.7%),其中5例在幼儿园和小学后才出现污粪。3月以内手术患儿肛周糜烂、小肠结肠炎和污粪发生率明显高于3月以上手术者[90.7%(49/63)比6.0%(14/63),P=0.000;9.3%(5/54)比2.6%(6/232), P=0.022;25.9%(14/54)比13.4%(31/232), P=0.022],结肠(次)全切除患儿肛周糜烂和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部分肠段切除者[51.9%(14/27)比18.9%(49/259),P=0.000;18.5%(5/27)比2.3%(6/259), P=0.000]。结论绝大多数患儿可经肛门一期完成Soave手术,术后近期并发症主要是肛周皮肤糜烂,远期并发症包括小肠结肠炎和污粪。早期诊断和清洁灌肠、避免过早手术、术后坚持扩肛可降低小肠结肠炎和污粪的发生率。
作者:孙小兵;任红霞;陈淑芸;吴晓霞;赵保红;靳园园;陈兰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的消化道重建技术主要包括应用圆形吻合器的吻合技术和应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吻合技术两大类。圆形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手工吻合法、荷包钳法、Hiki改良特殊抵钉座吻合技术、经口钉砧头系统(OrVilTM)和反穿刺器技术。直线切割吻合器吻合技术主要包括侧侧吻合技术和Overlap侧侧吻合技术。食管空肠吻合技术存在多种选择,不同技术存在不同优势及相应的限制,本文从吻合技术的发展及吻合技术的选择两方面介绍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李溪;柯重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近年来全世界结直肠外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有10余个国家进行了该手术。 taTME融合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及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概念,在保证直肠癌肿瘤根治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微创的无瘢痕手术,代表了目前直肠癌手术的新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在经过动物实验、尸体实验和伦理认证后顺利开展了该手术,初步结果显示,该手术具备在肥胖和骨盆狭窄患者中更易于保证肿瘤远切缘及环周切缘、更加微创以及吻合口并发症更少等优点。由于该手术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大量的临床病例和长期生存结果,目前尚无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支持,需谨慎开展。在完善手术器械和操作平台的研发及经验总结后,该术式有望在未来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康亮;汪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