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视野生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曹晖;汪明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野生型, 诊断, 治疗
摘要: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其重要的特征。有10%~15%的胃肠间质瘤不存在 c-kit 基因及 PDGFRA基因的突变,称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这一类胃肠间质瘤在分子机制及临床特征上与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有显著差异,且其本身存在高度异质性。临床医师在诊断与治疗野生型胃肠间质瘤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规范胃肠间质瘤中文命名的建议

    胃肠间质瘤作为独立的一类疾病,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近10年来,国内学者也加大了对其研究的力度。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该疾病的命名仍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规范此类疾病的命名,有利于日后临床诊断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作者:叶颖江;沈琳;王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华医学会第13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6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216例(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总体完成率分别为86.5%(83/96)和89.4%(193/216)(P>0.05),总体保肛率分别为78.1%(75/96)和75.0%(162/216)(P>0.05)。肿瘤近切缘距离分别为(10.3±4.1)cm和(10.0±4.3)cm (P>0.05),肿瘤远切缘距离分别为(3.4±0.9) cm和(3.6±1.4) cm(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2.8±5.2)枚/例和(13.7±6.4)枚/例(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减少[(98.0±28.7) ml比(175.0±41.0) ml,P<0.05]、术后排气时间缩短[(2.7±0.9) d比(3.4±0.9) 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缩短[(3.7±1.2) d比(4.4±1.5) d,P<0.05]、术后住院天数减少[(9.4±4.9) d比(11.6±6.2) d,P<0.05]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6%(15/96)比25.9%(56/216),P<0.05],但手术时间延长[(155.7±48.4) min比(120.0±26.7) min,P<0.05]。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24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2/96)和2.3%(5/216)(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直肠癌能获得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作者:孙延东;吴国豪;张波;蒋奕;韩寓嵩;何国栋;庄秋林;秦新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应进一步关注胃肠间质瘤的诊治

    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不断发展,我刊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组织了两期“胃肠间质瘤”重点期,受到了专业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为此,我们又策划和组织了本期的的相关选题,请专家们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论述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精索转移一例

    患者男性,72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右下腹隐痛不适1周而于2013年5月12日入院,疼痛无放射,持续十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自发缓解。患者曾于2011年4月22日因“左上腹腔肿物待查”而入院行“腹腔镜辅助胃壁肿物切除术加脾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当时病理诊断示:胃的胃肠间质瘤,高危险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示:CK (-),Vim (+),CD34(+),CD117(+),Dog-1(+),P53(+), Ki-67约10%(+)。术后规律服用伊马替尼(400 mg/d)1年。之后分别于2012年5月9日和11月2日复查腹部CT未见复发征象。此次再次入院腹部CT示:右下腹壁和右侧精索上方见3.0 cm×2.4 cm大小圆形团块影,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均正常。于5月15日行“右下腹壁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4 cm×3 cm×3 cm大小、质硬、表面边界清楚的椭圆形肿物,底部与右侧精索紧密粘连并侵犯周围精索及精索血管。请泌尿外科医师会诊后,将肿物及其侵犯精索完整切除,见图1。术后石蜡切片镜检示:瘤组织呈束状、交错状或席纹状排列,见图2;瘤细胞丰富而密集,呈短梭形,核呈杆状或椭圆形,核深染,核分裂易见,见图3;符合胃肠间质瘤,高危险度。免疫组化检测示:DOG-1(+),见图4;PDGFR (+),CD34(+),Vim 部分(+),CD99(-),S-100(-), CD117(-),HHF-35(-),EMA(-),CD68(-),Ki-67约1%(+)。病理诊断:胃肠间质瘤精索转移。于2013年5月23日出院。

    作者:蔡寨;刘冰洋;厉周;李秀勤;赵敏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投稿网址的声明

    为维护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权益以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防止非法网站假冒我方网站诱导作者投稿、并通过骗取相关费用非法获利,现将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稿件管理系统网址公布如下,请广大作者加以甄别。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关于我刊论文投稿的相关声明

    近来,许多作者和读者反映,通过百度搜索《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网址,见到了许多“眼花缭乱”的投稿信息,甚至出现了“代写包发”、“协议发表”等网站。在此,我刊发出严正声明,我刊没有、未来也不可能与任何“论文公司”签定这样的发表协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坚持同行评议及三审定稿制度,对每篇稿件都秉持公正、公平的学术评审机制,对一些论文公司“代写”、“包发”等不良学术乱象坚决抵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61例直肠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1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理标本进行复核;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别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直肠GIST患者中,男42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18例(29.5%)为术前活检确诊为GIST;46例首次病理诊断为GIST,另15例(24.6%,15/61;其中14例原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1例诊为神经鞘膜瘤)经复核病理标本后修正为GIST。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12例(19.7%),反折以下49例(80.3%)。经手术治疗52例,其中扩大切除术(同时作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21例,局部切除术(肿瘤剔除或直肠壁部分切除)31例。11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400 mg/d新辅助治疗,41例患者术后或活检诊断后以伊马替尼治疗,其中25例为术后复发姑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6~391)月,52例手术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5.6%、86.0%和73.7%;扩大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为82.6%,局部切除术组则为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仅与复发转移相关(P=0.0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各项因素均与术后生存率无关(均P>0.05)。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未服药者(82.7%比71.4%)。结论直肠GIST多见于直肠下段。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有助于改善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

    作者:伍小军;姜武;张荣欣;丁培荣;陈功;卢震海;李力人;方淯靖;王福龙;孔令亨;林俊忠;潘志忠;万德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山东省胃肠间质瘤多中心回顾性调查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 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01)。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0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作者:宁亮;晏玮;张孟来;公红磊;戴勇;姜立新;林惠忠;张东峰;周岩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球专家峰会(2013)会议纪要

    2013年度的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球专家峰会(GIST & NET Global Opinion Leader Summit,GIST/NET GOLS)于2013年11月16-17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这是这一传统的全球专家峰会首次同时关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和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这两个焦点问题。本届峰会吸引了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GIST和NET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参加,我国有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作者:汪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14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

    我国现代外科学奠基人、现代外科一代宗师、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亲笔题名的“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始终遵循着“学术交流促发展,探索前沿勇创新,精英荟萃增友谊,弘扬医学为民众”的宗旨。定于201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市隆重召开的“2014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海峡两岸外科医学会和“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本次盛会时逢裘法祖教授诞辰100周年,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局限性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胃GIST和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行手辅助腹腔镜胃GIST切除3例,其余23例均行腹腔镜辅助切除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胃局部切除术1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小肠部分切除6例。肿瘤直径(4.5±1.6) cm,手术时间(96.0±28.2) min,术中出血量(49.6±38.6)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3±0.7) d,术后住院时间(6.8±1.9) d。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显示,极低度恶性危险(极低危)1例(3.8%),低危13例(50.0%),中危9例(34.6%),高危3例(11.5%)。术后随访3~32(中位数15)月,未发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原发局限性胃或小肠GIST腹腔镜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满意。

    作者:张信华;宋武;韩方海;陈创奇;宋新明;陈剑辉;蔡世荣;何裕隆;詹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对文稿中作者姓名撰写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治疗和研究进展迅速。为了进一步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影像科、外科、肿瘤内科和消化内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既往的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1年版)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随后的2年里,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于该共识,多次组织专家讨论,根据新的文献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广泛征求意见,由此形成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现予公布。

    作者: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10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CSCRS结直肠外科讲坛(上海站)

    为进一步增强国内外交流和规范国内结直肠诊疗,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大肠癌诊疗中心、上海外科协会结直肠肛门病学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和《中国临床杂志》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CSCRS)结直肠外科讲坛(上海站)将于2014年6月14-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为期2天的会议里,来自英国的欧洲肿瘤外科协会主席利物浦大学Graeme John Poston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Scott Russell Steele教授、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Wei Zhang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Weijing Sun教授、欧洲ESMO侯任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Sabine Tejpar教授、欧洲ESMO前任主席德国哈勒大学医院Hans-Joachim Schmoll教授、德国奥尔登堡大学Klinikum医院Claus-Henning K?hne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Seon-Hahn Kim教授、日本东京大都会驹野癌症医院Keiichi Takahashi教授和国内郑树、万德森、吴肇汉、秦新裕、王衫、汪建平、张苏展、蔡三军、顾晋、郑民华和周总光教授等著名专家将就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MDT)治疗经验、结直肠癌的诊疗规范、结直肠微创外科的新进展、结直肠癌及转移的化疗和靶向治疗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尤其对近来热点领域如:达芬奇机器人技术、腹腔镜、结直肠癌及肝转移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等进行探讨,欢迎国内位同仁踊跃报名参加。联系人:常文举,13764476150,Email:chang_erich@hotmail.com;吉美玲,13817087534,Email:jimeiling1@163.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对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SiewertⅡ~Ⅲ型)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1990-2012年间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研究。使用RevMan 5.0软件对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营养状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0篇文献2481例患者入选研究,其中近端胃切除组862例,全胃切除组1619例。分析显示,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病死率(OR=1.00, P=0.99)、并发症发生率(OR=2.14, P=0.12)及术后营养状况(WMD=2.09, P=0.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胃切除组较近端胃切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OR=5.40, P<0.01)及反流性食管炎(OR=7.12, P=0.01)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全胃切除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方面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作者:刘英俊;韩广森;王刚成;万相斌;任莹坤;程勇;蒋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通知

    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6月28-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继发性耐药机制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对传统放疗或化疗几乎无效。伊马替尼作为进展或不可切除GIST治疗的一线药物,有较好的疗效。但研究显示,GIST患者对伊马替尼存在广泛的继发耐药现象。探索伊马替尼的继发耐药机制,是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国生;卢辉山;周永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异位胰腺误诊为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异位胰腺与胃肠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4例术前诊断为胃肠间质瘤而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组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9例,女5例,年龄26~69岁。其中8例有上腹隐痛不适症状,2例为肠梗阻表现,4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病变发生于胃,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2例发生于空肠;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异位胰腺,其中10例以胰腺腺泡和胰腺导管混合存在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平滑肌组织以及少量胃黏膜组织;3例以胰腺腺泡为主;1例以胰腺导管及平滑肌为主。随访时间为(26.5±5.1)月,均无复发和死亡者。结论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术前辅助检查手段,易与胃肠间质瘤混淆。手术切除是治愈异位胰腺的唯一有效手段,而术后病理是鉴别两种疾病可靠的诊断方法。

    作者:屠霖;徐佳;曹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