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共识
摘要: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治疗和研究进展迅速。为了进一步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影像科、外科、肿瘤内科和消化内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既往的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1年版)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随后的2年里,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于该共识,多次组织专家讨论,根据新的文献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广泛征求意见,由此形成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现予公布。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规范胃肠间质瘤中文命名的建议

    胃肠间质瘤作为独立的一类疾病,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近10年来,国内学者也加大了对其研究的力度。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该疾病的命名仍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规范此类疾病的命名,有利于日后临床诊断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作者:叶颖江;沈琳;王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球专家峰会(2013)会议纪要

    2013年度的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球专家峰会(GIST & NET Global Opinion Leader Summit,GIST/NET GOLS)于2013年11月16-17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这是这一传统的全球专家峰会首次同时关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和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这两个焦点问题。本届峰会吸引了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GIST和NET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参加,我国有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作者:汪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载氟尿嘧啶聚乳酸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对胃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

    目的:制备荷载氟尿嘧啶(5-FU)的聚乳酸(PLLA)碳纳米管(CNT)复合材料(5-FU-PLLA-CNTs),并探讨其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MNK45)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以PLLA-CNTs为原料,采用超声乳化法荷载5-FU;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5-FU-PLLA-CNTs形态和结构;用紫外可见光光度仪测定不同时间5-FU-PLLA-CNTs的5-FU释放量及累计释放量,并绘制体外释放曲线;设计实验组(不同浓度的5-FU-PLLA-CNTs)及阳性(相应浓度的5-FU)和阴性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5-FU-PLLA-CNTs对MGC803和MNK45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FU-PLLA-CNTs作用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5-FU-PLLA-CNTs药物深层薄膜,薄膜载药率为(4.54±0.43)%,包封率(21.56±2.36)%。体外释放实验显示,5-FU-PLLA-CNTs在24 h内释放率为23.9%,呈缓慢上升趋势,至31 d体外累计释放率达85.3%。CCK8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FU-PLLA-CNTs对两株胃癌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呈持续抑制状态。流式细胞仪显示,经1 mg/孔5-FU-PLLA-CNTs处理的实验组MGC803和MNK45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5-FU-PLLA-CNTs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对胃癌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杀伤和抑制增殖作用,其佳浓度为1 mg/孔。

    作者:顾钧;李茂岚;吴向嵩;吴文广;张林;丁琦晨;杨佳华;翁昊;丁倩;包润发;束翌俊;刘颖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更新要点解读

    基于胃肠间质瘤近几年来新的临床研究结果,结合中国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意见,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2011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进行了修订。通过反复沟通和讨论,后达成统一意见,形成2013年版新的共识。新版共识主要在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方面修订多,包括其定义、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基因分型和复发转移风险分级等,而手术治疗及药物靶向治疗方面改动很小。2013年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作为临床实践的参考,更加简洁明了并适用于中国人群。本文对其主要更新部分进行说明。

    作者:沈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通知

    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6月28-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伴发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伴发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胃癌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实施胃癌根治术的340例伴发COPD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262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腹内压维持在8~10 mmHg),比较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220.4±19.1) min]明显长于开腹组[(194.2±31.5) min, P=0.000],而术中失血量[(131.2±14.7) ml]明显小于开腹组[(246.7±49.0) ml,P=0.0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14/262)和15.4%(1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PD严重程度是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1, HR=2.456,95%CI:1.306~1.789),而采用腹腔镜手术还是开腹手术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0.126)。结论应用较低腹内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伴发轻、中度COPD的胃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莫敖;赵永亮;钱锋;石彦;郝迎学;唐波;罗华星;余佩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磷脂酶Cε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LC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25例胃癌手术标本及其癌旁胃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LCE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41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LCE1 mRNA表达水平。分析PLCE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LCE1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6%(67/125)和24.0%(3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5.9%(27/41)的胃癌组织中PLCE1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胃黏膜上调2倍以上。 PLCE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1)。 PLCE1阴性与阳性表达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0%和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多因素分析显示,PLCE1表达并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LCE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作者:余胜;吴芳;郭坤;邵钦树;陶厚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 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 h比(75.1±6.8) h,P=0.000],住院时间[(7.8±1.1) d比(9.3±1.3) 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作者:赵桂彬;曹守强;张凯;辛衍忠;韩敬泉;董庆;崔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对文稿中作者姓名撰写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轴突导向因子4D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比较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轴突导向因子4D(Sema4D)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52例正常组织中HIF-1α和Sema4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IF-1α和Sema4D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58.1%(50/86)比7.7%(4/52),χ2=34.624,P<0.01;60.5%(52/86)比11.5%(6/52),χ2=31.839, P<0.01]。 HIF-1α和Sema4D蛋白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P=0.003,P=0.010)、TNM分期(P=0.003, P=0.017)和淋巴结转移(P=0.003,P=0.020)明显有关;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567,P<0.01)。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7%,其中HIF-1α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4%和56%(P=0.003);Sema4D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和59%(P=0.001)。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ema4D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6),而HIF-1α表达不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501)。结论 HIF-1α和Sema4D具有协同关系,两者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为预测结直肠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作者:牟林军;王金申;郭晓波;郑升;单可树;靖昌庆;李乐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的关键在于肿瘤的完整切除[1]。腹腔镜手术因其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胃GIST的治疗[2]。2013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采用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方式对1例47岁女性胃底近贲门处GIST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迪;姚宏伟;贾易木;袁炯;王德臣;张同琳;付卫;修典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对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SiewertⅡ~Ⅲ型)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1990-2012年间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研究。使用RevMan 5.0软件对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营养状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0篇文献2481例患者入选研究,其中近端胃切除组862例,全胃切除组1619例。分析显示,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病死率(OR=1.00, P=0.99)、并发症发生率(OR=2.14, P=0.12)及术后营养状况(WMD=2.09, P=0.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胃切除组较近端胃切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OR=5.40, P<0.01)及反流性食管炎(OR=7.12, P=0.01)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全胃切除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方面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作者:刘英俊;韩广森;王刚成;万相斌;任莹坤;程勇;蒋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重视野生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其重要的特征。有10%~15%的胃肠间质瘤不存在 c-kit 基因及 PDGFRA基因的突变,称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这一类胃肠间质瘤在分子机制及临床特征上与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有显著差异,且其本身存在高度异质性。临床医师在诊断与治疗野生型胃肠间质瘤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曹晖;汪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56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方案治疗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156例成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改良的NIH危险度分级,30例患者纳入中危组;126例患者纳入高危组,其中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肿瘤原发于胃78例,非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及腹膜后)78例。全组均接受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的治疗,其中根治术后口服伊马替尼89例(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另67例为晚期GIST(复发转移或病情进展)患者中,根治术后肿瘤进展后口服伊马替尼26例(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姑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27例,未手术而单纯服用伊马替尼14例。比较原发肿瘤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156例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全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56(中位时间27)月,1、2、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6%、81%和71%。高危组1、2、3年OS分别为95%、77%和65%,中危组均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原发于胃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7%、90%和84%;肿瘤原发非胃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5%、69%和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组患者1、2、3年OS分别为98%、95%和90%。晚期GIST患者1、2、3年OS分别为91%、58%和43%;其中根治术后进展治疗组分别为92%、74%和56%,姑息术后治疗组分别为92%、51%和21%,未手术治疗组分别为77%、27%和0;前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后两组(P=0.000)。结论高危GIST和肿瘤位于非胃以及晚期患者的预后不佳。根治性手术及应用伊马替尼能够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李;蔡明志;邓靖宇;王晓娜;王宝贵;刘宁;潘源;张汝鹏;崔青皓;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治疗方法对63例小肠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预后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3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进行分组,获手术R0切除的55例患者分为R0切除加服药组(13例)和R0切除未服药组(42例),肿瘤未获R0切除的8例患者分为非R0切除加服药组(7例)和非R0切除未服药组(1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4(3~120)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94%和80%。R0切除加服药组、R0切除未服药组、非R0切除加服药组患者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4、24和23月;术后1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100%、97%和83%,3年PFS分别为100%、45%和83%,5年PFS分别为100%、28%和42%,R0切除加服药组PFS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均P<0.05);而非R0切除亦未服药的1例患者于术后6月死亡。获R0切除的55例患者16例肿瘤复发,术后1、3、5年复发率分别为2%、43%和58%。其中局部复发8例,肝脏复发3例,广泛复发5例;分别予以单纯伊马替尼治疗、手术加伊马替尼治疗以及伊马替尼加介入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5.5月、92.5月和48月;主动放弃治疗的1例17月后死亡。结论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率。

    作者:刘立成;刘雅刚;吴欣;陈凛;徐文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关于我刊论文投稿的相关声明

    近来,许多作者和读者反映,通过百度搜索《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网址,见到了许多“眼花缭乱”的投稿信息,甚至出现了“代写包发”、“协议发表”等网站。在此,我刊发出严正声明,我刊没有、未来也不可能与任何“论文公司”签定这样的发表协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坚持同行评议及三审定稿制度,对每篇稿件都秉持公正、公平的学术评审机制,对一些论文公司“代写”、“包发”等不良学术乱象坚决抵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局限性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胃GIST和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行手辅助腹腔镜胃GIST切除3例,其余23例均行腹腔镜辅助切除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胃局部切除术1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小肠部分切除6例。肿瘤直径(4.5±1.6) cm,手术时间(96.0±28.2) min,术中出血量(49.6±38.6)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3±0.7) d,术后住院时间(6.8±1.9) d。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显示,极低度恶性危险(极低危)1例(3.8%),低危13例(50.0%),中危9例(34.6%),高危3例(11.5%)。术后随访3~32(中位数15)月,未发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原发局限性胃或小肠GIST腹腔镜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满意。

    作者:张信华;宋武;韩方海;陈创奇;宋新明;陈剑辉;蔡世荣;何裕隆;詹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置策略

    尽管胃肠间质瘤(GIST)的年发病率仅为1~2/10万,但中老年人群中1 cm以下的微小 GIST 检出率却可达3%~35%。这些小体积的GIST常见于胃中上部,并可检测到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本文将全面介绍这些小体积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临床处置策略。

    作者:何裕隆;张信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ESE治疗的8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做全瘤活检以明确GIST危险度,记录ESE手术并发症,并通过随访追踪术后复发情况。结果86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署(NIH)的分级标准,极低度危险者12例,低度危险者30例,中度危险者25例,高度危险者19例。肿瘤越大、起源越深及存在表面水肿或出血者,危险度越高(均P<0.05)。 ESE手术出血率为5.8%(5/86),其中术中大出血1例,术后延迟性出血4例;其中3例为中度危险者,2例为高度危险者。穿孔率为10.5%(9/86),其中5例为中度危险者,4例为高度危险者。术后复发率为5.8%(5/86),其中4例为中度危险者,1例为高度危险者。结论 ESE治疗胃GIST安全而有效;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可能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危险度分级。

    作者:王颖;李艳霞;罗和生;于红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继发性耐药机制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对传统放疗或化疗几乎无效。伊马替尼作为进展或不可切除GIST治疗的一线药物,有较好的疗效。但研究显示,GIST患者对伊马替尼存在广泛的继发耐药现象。探索伊马替尼的继发耐药机制,是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国生;卢辉山;周永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