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赵桂彬;曹守强;张凯;辛衍忠;韩敬泉;董庆;崔键

关键词:食管肿瘤, 肠内营养, 早期, 肠外营养, 免疫功能, 营养状况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 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 h比(75.1±6.8) h,P=0.000],住院时间[(7.8±1.1) d比(9.3±1.3) 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对策

    靶向药物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的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耐药后,特别是外显子9突变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疾病控制率。 TKI联合手术切除可能延长GIST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TKI联合手术可能是目前治疗复发转移 GIST 的佳模式。多激酶抑制剂regorafenib和帕唑帕尼(pazopanib)对标准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仍可获得显著疗效。

    作者: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对文稿中摘要撰写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治疗和研究进展迅速。为了进一步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影像科、外科、肿瘤内科和消化内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既往的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1年版)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随后的2年里,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于该共识,多次组织专家讨论,根据新的文献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广泛征求意见,由此形成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现予公布。

    作者: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治疗胃底近贲门处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的关键在于肿瘤的完整切除[1]。腹腔镜手术因其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胃GIST的治疗[2]。2013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采用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手术方式对1例47岁女性胃底近贲门处GIST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迪;姚宏伟;贾易木;袁炯;王德臣;张同琳;付卫;修典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10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CSCRS结直肠外科讲坛(上海站)

    为进一步增强国内外交流和规范国内结直肠诊疗,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大肠癌诊疗中心、上海外科协会结直肠肛门病学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和《中国临床杂志》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CSCRS)结直肠外科讲坛(上海站)将于2014年6月14-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为期2天的会议里,来自英国的欧洲肿瘤外科协会主席利物浦大学Graeme John Poston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Scott Russell Steele教授、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Wei Zhang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Weijing Sun教授、欧洲ESMO侯任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Sabine Tejpar教授、欧洲ESMO前任主席德国哈勒大学医院Hans-Joachim Schmoll教授、德国奥尔登堡大学Klinikum医院Claus-Henning K?hne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Seon-Hahn Kim教授、日本东京大都会驹野癌症医院Keiichi Takahashi教授和国内郑树、万德森、吴肇汉、秦新裕、王衫、汪建平、张苏展、蔡三军、顾晋、郑民华和周总光教授等著名专家将就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MDT)治疗经验、结直肠癌的诊疗规范、结直肠微创外科的新进展、结直肠癌及转移的化疗和靶向治疗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尤其对近来热点领域如:达芬奇机器人技术、腹腔镜、结直肠癌及肝转移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等进行探讨,欢迎国内位同仁踊跃报名参加。联系人:常文举,13764476150,Email:chang_erich@hotmail.com;吉美玲,13817087534,Email:jimeiling1@163.com。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重视野生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其重要的特征。有10%~15%的胃肠间质瘤不存在 c-kit 基因及 PDGFRA基因的突变,称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这一类胃肠间质瘤在分子机制及临床特征上与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有显著差异,且其本身存在高度异质性。临床医师在诊断与治疗野生型胃肠间质瘤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曹晖;汪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因工程化小鼠模型在胃肠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敲除技术是以DNA同源重组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为基础,对特定基因位点进行修饰的实验方法,是揭示基因功能直接的手段之一。小鼠和人的基因相似性达95%。小鼠培育简单、价格便宜、繁殖能力强、生命周期短,适用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观察。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改造小鼠基因便可产生模拟人类基因变异导致的表型效应,可为人类疾病模型的复制及疾病防治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实验手段。随着基因操作技术的不断开发与改进,基因工程化小鼠模型在胃癌研究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系统介绍了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在胃肠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蒋燕南;于颖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分子分型的临床实践价值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在胃肠间质瘤(GIST)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GIST中的分子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药效反应和预后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即分子分型密切相关。借助分子分型,将肿瘤生物学行为相似的患者归为同一组别,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成为今后GIST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

    作者:潘志忠;伍小军;姜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关于我刊论文投稿的相关声明

    近来,许多作者和读者反映,通过百度搜索《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网址,见到了许多“眼花缭乱”的投稿信息,甚至出现了“代写包发”、“协议发表”等网站。在此,我刊发出严正声明,我刊没有、未来也不可能与任何“论文公司”签定这样的发表协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坚持同行评议及三审定稿制度,对每篇稿件都秉持公正、公平的学术评审机制,对一些论文公司“代写”、“包发”等不良学术乱象坚决抵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七届中国外科医师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十届北大肿瘤医院中美胸外科论坛暨全国胸部肿瘤外科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由中国医师学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十届北大肿瘤医院中美胸外科论坛暨全国胸部肿瘤外科新进展学习班”与“第五届全国胸外科学术大会”同期于2014年6月13日举行。“中美胸外科论坛暨全国胸部肿瘤外科新进展学习班”始办于2005年,每年1届,共举办了9届。该论坛以中美专家同台表演复杂的胸外科手术为主,兼有学术讲座。第一届邀请了美国MD Anderson胸外科、整形外科临床专家以及相关临床基础研究专家10余名,国内200余名代表参会,共演示手术9台;第二届于2007年9月举办,会议邀请了两名美国MD Anderson胸外科专家演示手术;2008年9月的第三届会议以演示胸腔镜肺切除手术为主;2009年12月的第四届会议重点讨论肺癌的多学科治疗,来自MD Anderson的多位专家与胸外科,放疗科,内科专家共同参会;2010年3月第五届会议为中日胸外论坛,参会专家为来自日本的Dr.Kohno一行,以腔镜手术为主;第六届于2011年7月举办,邀请美国胸腔镜外科另一流派主要代表Duke大学的D′Amico教授作为主要交流嘉宾参会;2012年4月的第七届会议,D′Amico教授再次出席,就VATS食管癌手术做了深入交流;2012年9月举办第八届, D′Amico教授三度访问北京肿瘤医院;2013年9月,第九届与安阳食管癌国际论坛并会,邀请了Cedars Sinai Medical Center的 Robert J McKenna 教授、Stanford Cancer Institute 的 Joseph Shrager 教授、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的 James Huang教授、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Mark Berry教授及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ins的Stephen Yang教授,主要就肺癌的肺段切除及食管癌腔镜手术作深入交流,并进行手术演示。此次即将召开的第十届会议,将作为“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胸外科学术大会”的继续教育学习班于大会前举行,主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就当前胸外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同时举行《第二届“爱惜龙”菁英杯全国胸外科优秀青年医师手术技术比赛》。欢迎各位同道的参与和指导。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范梦颖,13651100224;闫万璞,13426360592。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精索转移一例

    患者男性,72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右下腹隐痛不适1周而于2013年5月12日入院,疼痛无放射,持续十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自发缓解。患者曾于2011年4月22日因“左上腹腔肿物待查”而入院行“腹腔镜辅助胃壁肿物切除术加脾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当时病理诊断示:胃的胃肠间质瘤,高危险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示:CK (-),Vim (+),CD34(+),CD117(+),Dog-1(+),P53(+), Ki-67约10%(+)。术后规律服用伊马替尼(400 mg/d)1年。之后分别于2012年5月9日和11月2日复查腹部CT未见复发征象。此次再次入院腹部CT示:右下腹壁和右侧精索上方见3.0 cm×2.4 cm大小圆形团块影,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均正常。于5月15日行“右下腹壁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4 cm×3 cm×3 cm大小、质硬、表面边界清楚的椭圆形肿物,底部与右侧精索紧密粘连并侵犯周围精索及精索血管。请泌尿外科医师会诊后,将肿物及其侵犯精索完整切除,见图1。术后石蜡切片镜检示:瘤组织呈束状、交错状或席纹状排列,见图2;瘤细胞丰富而密集,呈短梭形,核呈杆状或椭圆形,核深染,核分裂易见,见图3;符合胃肠间质瘤,高危险度。免疫组化检测示:DOG-1(+),见图4;PDGFR (+),CD34(+),Vim 部分(+),CD99(-),S-100(-), CD117(-),HHF-35(-),EMA(-),CD68(-),Ki-67约1%(+)。病理诊断:胃肠间质瘤精索转移。于2013年5月23日出院。

    作者:蔡寨;刘冰洋;厉周;李秀勤;赵敏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对文稿中作者姓名撰写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对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SiewertⅡ~Ⅲ型)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1990-2012年间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研究。使用RevMan 5.0软件对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营养状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0篇文献2481例患者入选研究,其中近端胃切除组862例,全胃切除组1619例。分析显示,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病死率(OR=1.00, P=0.99)、并发症发生率(OR=2.14, P=0.12)及术后营养状况(WMD=2.09, P=0.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胃切除组较近端胃切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OR=5.40, P<0.01)及反流性食管炎(OR=7.12, P=0.01)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全胃切除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方面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作者:刘英俊;韩广森;王刚成;万相斌;任莹坤;程勇;蒋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 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 h比(75.1±6.8) h,P=0.000],住院时间[(7.8±1.1) d比(9.3±1.3) 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作者:赵桂彬;曹守强;张凯;辛衍忠;韩敬泉;董庆;崔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磷脂酶Cε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LC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25例胃癌手术标本及其癌旁胃黏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LCE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41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LCE1 mRNA表达水平。分析PLCE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LCE1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6%(67/125)和24.0%(3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5.9%(27/41)的胃癌组织中PLCE1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胃黏膜上调2倍以上。 PLCE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1)。 PLCE1阴性与阳性表达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0%和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多因素分析显示,PLCE1表达并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LCE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作者:余胜;吴芳;郭坤;邵钦树;陶厚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轴突导向因子4D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比较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轴突导向因子4D(Sema4D)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52例正常组织中HIF-1α和Sema4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IF-1α和Sema4D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58.1%(50/86)比7.7%(4/52),χ2=34.624,P<0.01;60.5%(52/86)比11.5%(6/52),χ2=31.839, P<0.01]。 HIF-1α和Sema4D蛋白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P=0.003,P=0.010)、TNM分期(P=0.003, P=0.017)和淋巴结转移(P=0.003,P=0.020)明显有关;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567,P<0.01)。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7%,其中HIF-1α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4%和56%(P=0.003);Sema4D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和59%(P=0.001)。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ema4D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6),而HIF-1α表达不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501)。结论 HIF-1α和Sema4D具有协同关系,两者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为预测结直肠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作者:牟林军;王金申;郭晓波;郑升;单可树;靖昌庆;李乐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局限性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胃GIST和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行手辅助腹腔镜胃GIST切除3例,其余23例均行腹腔镜辅助切除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胃局部切除术1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小肠部分切除6例。肿瘤直径(4.5±1.6) cm,手术时间(96.0±28.2) min,术中出血量(49.6±38.6)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3±0.7) d,术后住院时间(6.8±1.9) d。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显示,极低度恶性危险(极低危)1例(3.8%),低危13例(50.0%),中危9例(34.6%),高危3例(11.5%)。术后随访3~32(中位数15)月,未发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原发局限性胃或小肠GIST腹腔镜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满意。

    作者:张信华;宋武;韩方海;陈创奇;宋新明;陈剑辉;蔡世荣;何裕隆;詹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