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投稿网址的声明

关键词:医学会, 投稿, 网址, 稿件管理系统, 相关费用, 非法网站, 非法获利, 大读者, 甄别, 维护, 权益
摘要:为维护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权益以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防止非法网站假冒我方网站诱导作者投稿、并通过骗取相关费用非法获利,现将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稿件管理系统网址公布如下,请广大作者加以甄别。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2014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

    我国现代外科学奠基人、现代外科一代宗师、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亲笔题名的“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始终遵循着“学术交流促发展,探索前沿勇创新,精英荟萃增友谊,弘扬医学为民众”的宗旨。定于201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市隆重召开的“2014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海峡两岸外科医学会和“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本次盛会时逢裘法祖教授诞辰100周年,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球专家峰会(2013)会议纪要

    2013年度的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球专家峰会(GIST & NET Global Opinion Leader Summit,GIST/NET GOLS)于2013年11月16-17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这是这一传统的全球专家峰会首次同时关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和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这两个焦点问题。本届峰会吸引了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GIST和NET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参加,我国有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作者:汪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置策略

    尽管胃肠间质瘤(GIST)的年发病率仅为1~2/10万,但中老年人群中1 cm以下的微小 GIST 检出率却可达3%~35%。这些小体积的GIST常见于胃中上部,并可检测到KIT或PDGFRA基因突变。本文将全面介绍这些小体积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临床处置策略。

    作者:何裕隆;张信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文稿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应进一步关注胃肠间质瘤的诊治

    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不断发展,我刊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组织了两期“胃肠间质瘤”重点期,受到了专业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为此,我们又策划和组织了本期的的相关选题,请专家们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论述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对策

    靶向药物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的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耐药后,特别是外显子9突变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疾病控制率。 TKI联合手术切除可能延长GIST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TKI联合手术可能是目前治疗复发转移 GIST 的佳模式。多激酶抑制剂regorafenib和帕唑帕尼(pazopanib)对标准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仍可获得显著疗效。

    作者:梁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关于我刊论文投稿的相关声明

    近来,许多作者和读者反映,通过百度搜索《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网址,见到了许多“眼花缭乱”的投稿信息,甚至出现了“代写包发”、“协议发表”等网站。在此,我刊发出严正声明,我刊没有、未来也不可能与任何“论文公司”签定这样的发表协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坚持同行评议及三审定稿制度,对每篇稿件都秉持公正、公平的学术评审机制,对一些论文公司“代写”、“包发”等不良学术乱象坚决抵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规范胃肠间质瘤中文命名的建议

    胃肠间质瘤作为独立的一类疾病,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近10年来,国内学者也加大了对其研究的力度。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该疾病的命名仍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规范此类疾病的命名,有利于日后临床诊断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作者:叶颖江;沈琳;王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分子分型的临床实践价值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在胃肠间质瘤(GIST)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GIST中的分子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药效反应和预后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即分子分型密切相关。借助分子分型,将肿瘤生物学行为相似的患者归为同一组别,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成为今后GIST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

    作者:潘志忠;伍小军;姜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不良反应三例

    病例1男,67岁,因“左上腹痛14 d”于2012年8月2日入院。腹部CT示脾胃之间软组织肿物,考虑胃的胃肠间质瘤;超声内镜提示胃底固有肌层一8 cm×8 cm低回声肿物。于2012年8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近端胃次全切除术,病理确诊胃高度恶性GIST。术后予以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 ,于8月23日出院。但2个月后,出现全身性皮疹,躯干为著,见图1。考虑伊马替尼不良反应。停服4个月后复查,见全身皮疹范围较前缩小。随访至今,全身皮疹未见彻底消退,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鲍弢;梁寒;邓靖宇;焦旭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通知

    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6月28-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山东省胃肠间质瘤多中心回顾性调查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 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01)。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0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作者:宁亮;晏玮;张孟来;公红磊;戴勇;姜立新;林惠忠;张东峰;周岩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30 d内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由同一组医师实施的136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术后肠梗阻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全组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肠梗阻发生率为5.1%(70/1366)。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2期(OR=1.893,95%CI:1.083~3.306)、结直肠肿瘤切除史(OR=4.899,95%CI:1.490~16.110)、术前合并肠梗阻(OR=2.616,95%CI:1.297~5.280)、右半结肠切除术(OR=2.024,95%CI:1.052~3.894)和左半结肠切除术(OR=3.030,95%CI:1.401~6.550)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OR=0.520,95%CI:0.319~0.849)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

    作者:许超;池畔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继发性耐药机制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对传统放疗或化疗几乎无效。伊马替尼作为进展或不可切除GIST治疗的一线药物,有较好的疗效。但研究显示,GIST患者对伊马替尼存在广泛的继发耐药现象。探索伊马替尼的继发耐药机制,是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国生;卢辉山;周永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因工程化小鼠模型在胃肠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敲除技术是以DNA同源重组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为基础,对特定基因位点进行修饰的实验方法,是揭示基因功能直接的手段之一。小鼠和人的基因相似性达95%。小鼠培育简单、价格便宜、繁殖能力强、生命周期短,适用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观察。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改造小鼠基因便可产生模拟人类基因变异导致的表型效应,可为人类疾病模型的复制及疾病防治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实验手段。随着基因操作技术的不断开发与改进,基因工程化小鼠模型在胃癌研究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系统介绍了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在胃肠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蒋燕南;于颖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巨大胃胃肠间质瘤同时破入腹腔和胃腔一例

    患者男,50岁,因“腹部渐进性增大包块伴腹胀、食欲下降5月余”于2013年10月25日入院。无特殊既往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包块主要在左侧腹部,无压痛,边界清,不伴发热、黑粪、贫血及恶性呕吐等。腹部CT示左侧腹部巨大包块,见图1;腹部B超提示肿瘤为囊实性,37.1 cm×12.6 cm大小,血液学检测未见异常。入院诊断腹部包块待查。入院2d后,患者突发呕血、腹痛、发热,肿瘤体积较前缩小,板状腹,压痛、轻微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血红蛋白降至63 g/L。考虑患者空腔脏器穿孔伴发消化道出血、急性失血性贫血、腹腔内感染,予补液、输血、抗感染治疗。患者情况稍稳定,于10月29日行剖腹探查术。腹部正中切口入路进入腹腔,见少量食物残渣和脓血性液;腹腔肿块呈囊实性,形态不规则,血供丰富,与脾、横结肠、胰腺及腹膜等粘连不甚紧密,周围组织器官未见异常。在肿瘤基底近胃壁处可见肿瘤破裂,见图2;大弯侧胃壁穿孔,与肿瘤破口相通,连接通道内仍有坏死物、食物残渣及血凝块等,见图3。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粘连,行胃大部切除术,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CD117(+),DOG-1(+),S-100(-), SMA(-),见图4。确诊为胃的胃肠间质瘤(高度危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由于经济原因,未予以服用伊马替尼。于2013年11月13日出院,术后随访2月,未发现复发转移迹象。

    作者:冯立波;夏冬;刘庆;刘亿;徐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第七届中国外科医师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新进展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获功能性突变的KIT和PDGFRA受体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化是多数胃肠间质瘤发病的关键因素。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是晚期或不可切除胃肠间质瘤患者疗效确切的一线及二线治疗选择,但伊马替尼耐药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及研究热点。本文对伊马替尼耐药的分子机制和耐药后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靶向治疗的新进展进行讨论。未来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胃肠间质瘤疗效,改善患者生存。

    作者:史一楠;梁小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本刊对文稿中作者姓名撰写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异位胰腺误诊为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异位胰腺与胃肠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4例术前诊断为胃肠间质瘤而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组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9例,女5例,年龄26~69岁。其中8例有上腹隐痛不适症状,2例为肠梗阻表现,4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病变发生于胃,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2例发生于空肠;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异位胰腺,其中10例以胰腺腺泡和胰腺导管混合存在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平滑肌组织以及少量胃黏膜组织;3例以胰腺腺泡为主;1例以胰腺导管及平滑肌为主。随访时间为(26.5±5.1)月,均无复发和死亡者。结论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术前辅助检查手段,易与胃肠间质瘤混淆。手术切除是治愈异位胰腺的唯一有效手段,而术后病理是鉴别两种疾病可靠的诊断方法。

    作者:屠霖;徐佳;曹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