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业煌;周志强;万剑
目的探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的生物学特性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 1966-1998年确诊的 ARM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 47例患者,其中男 22例、女 25例,年龄(52±13)岁.全组行 Miles手术 23例,复发率 26.1%;局部切除 12例,复发率 75%;非手术治疗 12例.随访 5年且资料完整的 39例中,有淋巴结转移者(25例)平均生存期为 8.5个月;而无淋巴结转移者(14例)平均生存期为 36.5个月. Miles术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 21.5个月,局部切除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 18.5个月,非手术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 5.5个月.结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治疗上应重视手术根治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作者:汝涛;李强;郝希山;孔大陆;孙涛;王殿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一、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colitis,AAC)的概念和命名肠道是人体大的细菌库,细菌种群在 500以上,其中许多是条件致病菌.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宿主肠道屏障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屏障).
作者:黎沾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清选择素-E(E-selectin)和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技术检测 47例健康人(对照组)和 5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术前及术后7d血清 E-selectin、integrin β1和 ICAM-1含量,并进行对照.结果胃癌组患者术前血清E-selectin、ICAM-1及integrin β1均高水平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24.6%、33.3%和 28.1%. ICAM-1和 integrin β1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 0.01);但 E-selectin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4).其术前的表达水平与胃癌分期、胃壁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患者3个黏附分子的血清浓度显著降低;而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其水平几乎保持不变;其高水平表达是患者预后的显著预测因子,但不能单独评估肿瘤分期.结论血清 E-selectin、ICAM-1和Integrin β1表达水平可以反映肿瘤的病理进展及转移情况.
作者:邵钦树;叶再元;凌志强;张威;陈学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通过小肠镜明确出血部位并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小肠镜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但其中2例定性诊断不一致.结论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值得肯定,是一项安全、直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作者:尹路;林谋斌;赵任;钱倩健;吴云林;张晨莉;许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数码超声刀在痔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别采用超声刀法和外剥内扎术(对照组)治疗混合痔各 60例,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超声刀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分别为(15.0± 1.3) min和 (20.5± 4.0) min、(25.0± 2.2) min和(24.3± 4.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刀组术中出血 [(9.3±2.5) ml]明显少于对照组 [(68.1± 6.3) ml](P< 0.01).在术后疼痛、复发率、治愈率、术后肛门功能方面超声刀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的痔切除术比较,超声刀痔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粟军;张志勇;何鹏云;张积青;李香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首例外科治疗; 50年前,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亦为病理学家所证实,并由此纳入外科学界的范畴.诊断水平的提高、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围手术期药物效能的改善,始终成为过去这 100年来推动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学术研究进步的三大重点领域.
作者:汪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Lemmel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对 48例十二指肠旁憩室所致 Lemmel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48例患者中行 Billroth Ⅱ式手术 37例(77.1%),其中同时行 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 12例(25.0%);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1例(2.1%);胆总管空肠 Roux-en-Y吻合术 9例(18.8 %);胰十二指肠切除 1例(2.1%). 47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无复发及明显的不适.结论胃肠转流、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或胆汁转流术是对 Lemmel综合征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亚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检查(trans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TAUS)对胃癌术前 TNM分期和血管生成的评估价值.方法对 64例胃癌患者术前行经腹超声检查,其中 37例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胃癌的彩色多谱勒血管指数(color Doppler vascularity index, CDVI);并采用抗 CD34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结果 TAUS对胃癌 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 56.0%,其中 T1 2/3例, T2 28.6%, T3 73.1%, T4 50.0%;对胃癌淋巴结状况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 63.3%,对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37.9%和 100%.TAUS对胃癌 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 57.1%,其中 N0 100%, N116.7%, N2 35.3%;对胃癌远处转移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58.3%和 100%.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的胃癌 CDVI与血管浸润显著相关(P=0.0418),回归分析同时显示 CDVI与 MVD呈线性相关(r=0.5628, P< 0.01).结论 TAUS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前的常规检查.
作者:严超;朱正纲;詹维伟;燕敏;于颖彦;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例 1 女, 53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左胸及上腹剑突下疼痛 10余年,每次发作疼痛较剧烈,持续时间 2~ 10 min不等,多伴恶心,可自行缓解.曾在多家医院诊治,心电图检查均正常而诊断为非特异型心绞痛,给予消心痛、复方丹参滴丸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作者:刘洪波;丛明华;姚青华;杨世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启动子驱动 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血管内皮细胞及结直肠癌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质粒 pAdEasy-KDR-CDglyTK和 pAdEasy-CMV-CDglyTK在 293细胞中包装、扩增后 ,体外感染表达 KDR的 ECV304、 SW620细胞株和不表达 KDR的 LS174T细胞株 ,观察其感染效率并以 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细胞 CDglyTK的表达,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 5-氟胞嘧啶(5-FC)及更昔洛韦 (GCV)处理,观察该体系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及其旁观者效应.结果两种病毒滴度均为 2.0× 1012 pfu/ml.两种重组体对各细胞株的感染率相似,其感染率随腺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递增. RT-PCR方法检测发现:除感染 AdKDR-CDglyTK的 LS174T细胞外,感染 AdCMV-CDglyTK的所有细胞及感染 AdKDR-CDglyTK的其他两种细胞均有目的基因 CDglyTK的表达.该体系治疗结果提示: (1)感染 AdCMV-CDglyTK的所有细胞株和感染 AdKDR-CDglyTK的 ECV304、 SW620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且其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 P >0.05),与前两者相比感染 AdKDR-CDglyTK的 LS174T细胞对前药不敏感(均 P< 0.001); (2)双自杀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的疗效(均 P< 0.001); (3)该体系旁观者效应明显.结论 KDR基因启动子可调控双自杀基因系统选择性杀伤表达 KDR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结直肠癌肿瘤细胞.
作者:黄宗海;苏国强;杨祖立;俞金龙;厉周;范应方;宋慧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手术切除一直是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即使肿瘤完全切除,亦有很多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而传统的放、化疗亦缺乏明显的效果.
作者:经纬;毕建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 CD44v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RT-PCR方法分别检测 46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 CD44v9 及 MMP-9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4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CD44v9 和 MMP-9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58.7%和 82.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8.7%和 47.8%),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CD44v9 和 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大小、分化高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且两者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D44v9和 MMP-9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性有关,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指标.
作者:张翠萍;张琪;武军;江月萍;朱德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指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国外学者早在 30年前已开始对 IBD的营养治疗进行专门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营养治疗在 IBD的各个阶段均具有重要的治疗及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兰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蟾酥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肿瘤 S180和人结肠癌 HT-29裸鼠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用小鼠 S180和人结肠癌 HT-29裸鼠两种荷瘤小鼠模型,观察药物对上述肿瘤的抑瘤作用,并镜下观察后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荷瘤阴性对照组比较,蟾酥注射液各剂量组对小鼠 S180抑瘤率( IR)为 19.1%~38.2%(P<0.05),呈量效关系;而对人结肠癌 HT-29裸鼠移植性肿瘤的 IR为 9.5%~15.8%(P>0.05),也呈量效关系,但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环磷酰胺则能显著抑制小鼠 S180和 HT-29细胞裸鼠移植性肿瘤的生长( IR分别为70.7%和 67.1%, P<0.01),镜检可见其有显著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未发现实验药物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该实验所用的蟾酥注射液,对小鼠 S180有抑制作用,而对人结肠癌 HT-29裸鼠移植性肿瘤,则作用不明显,表明不同类型的肿瘤对其敏感性不同.
作者:杨振淮;梁永钜;郭洁文;潘竞锵;丁岩;李关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对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 35例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方案.常规分割放疗,放疗总剂量 DT:46 Gy,每次 2 Gy,每周 5次.全身化疗 2个疗程,每次予以奥沙利铂 130 mg/m2,第 1天静脉点滴;甲酰四氢叶酸钙(CF) 200 mg/m2,第 1~ 3天静脉点滴;氟尿嘧啶(5-FU) 500 mg/m2,第 1~ 3天静脉点滴.治疗结束后 4~ 6周进行手术.结果 经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 7例,肿瘤平均缩小 34.4%, 65.7%的病例 T分期下降,淋巴结阴转率为 55.6%.根治切除 34例,其中腹会阴联合切除 18例,保肛手术 16例,保肛率为 45.7%.姑息性 Hartmann术 1例.随访至今,肝转移 2例,根治切除术后无 1例局部复发.保肛患者肛门功能良好.结论对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可使肿瘤分期降低,提高手术切除率和保肛率.
作者:冯海洋;李德川;楼荣灿;朱远;刘鲁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半乳糖结合蛋白(galectin)-3蛋白表达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鼠抗人 galectin-3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 SP染色法检测 35例同期伴腹膜转移胃癌患者的癌旁正常胃黏膜、胃癌原发灶、胃癌腹膜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 galectin-3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原发灶、胃癌腹膜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 galectin-3强表达,且阳性表达率为 97%(34/35);胃癌旁正常胃黏膜中 galectin-3蛋白表达很弱,阳性表达率为 14%(5/35).正常胃黏膜中 galectin-3的表达与胃癌原发灶、腹膜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之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原发灶、腹膜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 3者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病灶中的 galectin-3检查可能成为判断胃癌术前是否腹膜转移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杨志明;伍晓汀;何涛;达明绪;罗婷;钱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绿支安对贲门癌根治术患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前瞻、对照原则,将 80例贲门癌根治术患者分为研究组(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组)及对照组(市售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组),每组 40例,术后第 1~7d予以全营养混合液通过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等氮等热卡,每 d输注时间不少于 12 h.比较患者体重变化,并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连蛋白,分析血浆氨基酸谱并计算氮平衡.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体重均有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明显,组间比较, P=0.0250.研究组较对照组恢复正氮平衡早 2 d.对照组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术后下降较研究组明显,两组比较 P=0.0446和 P=0.0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氨基酸谱分析,研究组术后 7 d缬氨酸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3);但精氨酸浓度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2).结论 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在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中,更有益于纠正患者负氮平衡,抑制肌蛋白分解,改善各营养指标.
作者:李金茂;赖大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肉毒毒素 A治疗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方法对 8例经病理组织学和钡灌肠诊断证实为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截石位 3、6、9钟位,将肉毒毒素 A注射入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肌层内,总剂量 1.5 U/kg.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1年分别作肛门直肠测压,治疗后 3~6个月复查钡灌肠,以后每年钡灌肠复查 1次.结果所有患儿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1年内所有患儿均能自主排便,未发现腹胀、便秘.有 3例 1年后再次出现便秘(3~5d排便1次)和轻度腹胀症状,但经扩肛后均迅速缓解.随访 1个月时,肛门直肠静息压 8例均较术前降低, 1年后复查 6例仍低于术前.术后 3~6个月复查钡灌肠, 8例扩张结肠均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肉毒毒素 A注射治疗短段型巨结肠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其损伤小,近期疗效良好;但作用机制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杜一华;彭强;刘铭;植勇;陈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脂多糖 (LPS)建立 SIRS大鼠模型, 60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标准营养组、免疫增强组、生态营养组、生态免疫组),分别给予不同构成的肠内营养剂 7 d,观察各组大鼠血浆 D-乳酸、二胺氧化酶 (DAO)以及尿乳果糖 /甘露醇 (L/M)比值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 7 d后,生态营养组大鼠血浆 D-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标准营养组和免疫增强组(P<0.05),但这 3组均高于生态免疫组 3倍或以上(P<0.01).血浆 DAO水平标准营养组显著高于其他 3组(P<0.01).注射 LPS后第 1天起,各组大鼠尿液 L/M比值均有大幅升高,至第 6天回落到注射前水平.第 1天时生态免疫组尿 L/M比值低于其他 3组(P<0.05),第 3天时标准营养组尿 L/M比值显著高于另外 3组(P<0.01),至第 6天各组已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应用免疫增强营养素和生态制剂的生态免疫肠内营养能更有效地保护肠屏障功能.
作者:彭俊生;赵晓雷;詹文华;赵宗刚;尹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腹腔脱落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 121例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进入腹腔后和关闭腹腔前,进行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腹腔冲洗液中肿瘤细胞检出阳性者术前为 35例(28.9%),术后 4例复发(11.4%);术后检出阳性者为 13例(10.7%),术后 7例复发(53.8%);手术前后均为阴性者其术后复发为 2例(2.4%).病理分期越晚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越高 (均 P<0.05或 0.00).结论 对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方法简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荣;蔡景理;刘长宝;郑民华;郁宝铭;李东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