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

宿艳慧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 护理干预, 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接收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个月后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为64.7±3.5,干预后评分23.2±4.8;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得分64.2±2.9,干预后得分为45.7±1.5;两组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67.74%,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45.1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病情更稳定,使得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相关文献
  • 芜湖市某县社区妊娠妇女高血压相关因素分析和临床探讨

    目的 通过对本社区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的相关因素分析和临床探讨,对基层医疗重视并预防PIH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社区2013年1月-2015年12月建档和诊治的110例PIH妇女为研究对象,定期监测、随访.结果 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吸烟、产次、孕次、体重指数及高血压家族史均为PIH的危险因素.结论 规范孕期健康教育,加强危险因素监控,早期运动和饮食干预,可有效预防或减少PIH的发生.

    作者:董玉珍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综合护理在胰岛素泵治疗中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胰岛素泵治疗中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5例中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研究,将这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7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所需天数、患者依从性及皮肤感染率分别为5.2±1.8d、96.4%(27/28)及0,对照组分别为8.7±2.1d、77.8% (21/27)及14.8% (4/27),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明显缩短血糖达标所需天数,有效减少皮肤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依从性,在临床上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作者:傅士靖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酸中毒的护理

    目的 浅谈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我科1例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酸中毒病例,总结护理过程、分析护理要点.结果 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症状改善,酸中毒得到纠正,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满意出院.结论 全面、综合的护理可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亚静;李玉华;刘亚非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并分析对阴道分娩产妇使用预见性护理后对产后出血的干预效果.方法 收集阴道分娩产妇共140例,根据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预见性护理,将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就产后出血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产后2小时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在阴道分娩产妇的护理过程中,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以及产妇的出血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英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探讨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 本次主要对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站2015年4月-2016年7月自愿无偿献血者并通过检测确诊其血清学显示阴性的献血者,通过混样池法联合NAT筛查检测,研究对象的HIVRAN、HBV DNA以及HCV RNA,对于拆分检测出现反应性的pool,同时鉴别试验为阳性的样本报告为阳性样本.结果 本次总计检测出47,345份血液样本,其中2015年4月至12月(25,832份)中检测出HBV DAN阳性6人份(1人份为单检阳性,另5人份为拆分出阳性;2016年1月至7月(21,513份),拆出阳性HBV DAN总计为17份(其中1份为酶免HBsAg待检,酶免复查后为HBV DAN拆出阳性),且HCV RNA单检出1份阳性.结论 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较显著,不仅能筛查出核酸检测表现呈反应性的血液标本,而且缩短血液病毒的“窗口期”,可有效提升血液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群娟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钝针扣眼穿刺的护理体会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透析病人的首选血管通路.它是保证血液能够充分透析的前提,具有可重复使用穿刺,不易发生血栓、感染等优点,但常见的并发症是容易形成血管狭窄和血管瘤,而熟练、正确的穿刺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维持内瘘的高通畅率.

    作者:杨泽兰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三种导电剂在心电图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心电图检查中三种不同导电剂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常规行心电图检查的90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每组300例,A组采用75%温乙醇作为导电剂,B组采用温生理盐水作为导电剂,C组采用温自来水作为导电剂,三组导电剂均加温至相同温度.比较三组病人采图一次性成功率、病人舒适度和皮肤过敏情况.结果 A组采图一次性成功率为95.7%,B组为96.7%,C组为96.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病人舒适度均高于A组,且无一例发生皮肤过敏反应,A组发生皮肤过敏4例(1.3%),B组发生金属电极轻微腐蚀.结论 采用温自来水作为导电剂可以提高心电图检查病人的舒适度,减少皮肤过敏反应,还可避免金属电极被腐蚀,加之自来水简便、经济,在临床心电图检查中值得推广.

    作者:蔡淑昕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双切口联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伤延误性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双切口联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伤延误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采用双切口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为观察组,22例采用单切口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设为对照组,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6-18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均为6-12周,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观察组腕关节解剖学评分优良率95%,对照组为8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切口手术处理可明显提高桡骨远端骨折复位质量,进而对比类患者远期腕关节功能的满意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陈新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曲美他嗪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PCI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行PCI治疗后长期服用曲美他嗪对心绞痛症状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2014-01到2015-06月期间在高密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脉造影确认的小血病变患者进行随机入组.其中对照组200例,行PCI治疗后常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控制血糖、血压等治疗.观察组196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统计所有病例的一般资料,术后1年时电话随访,了解患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1年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6%(9例)和10.0%(20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66,P=0.039);心绞痛发生率为13.3%(26例)和VS.23.0%(46例)(x2=6.306,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曲美他嗪可降低小血管病变PCI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心绞痛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任宪国;陈作元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浅义腹腔镜微创术治疗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浅义腹腔镜微创术治疗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直肠癌患者10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微创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的意义;实验组术中的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数据的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腹腔镜微创术治疗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患者手术的时间,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贾建华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社区老年人群体检慢性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 分析和探讨社区老年人群体检慢性病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方法 以2016年1月-2016年5月某社区参与健康体检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共600例)的健康档案和体检报告为研究对象,对体检结果中出现的慢性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结果 调查发现,社区内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的平均患病率为76.5% (459/600),患病率高的慢性疾病类型分别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等;且有占37.8%(227/600)的患者出现了多种疾病.结论 社区老年人群体检慢性病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重视社区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更好地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作者:蔡辉红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到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患者BMI、FBG、PBG、ISI、HbA1C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指标,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许晓丽;杨建红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探讨普通X线平片在腰椎滑脱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并探讨普通X线平片在腰椎滑脱鉴别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80例腰椎滑脱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普通X线平片进行判定,对照组采用MSCT进行判定,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腰椎滑脱程度、类型、部位.结果 治疗组的普通X线平片判定腰椎滑脱类型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58.2%,阴性预测值53.8%,阳性预测值为100%;对照组的MSCT判定滑脱类型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普通X线平片和MSCT判定对腰椎滑脱鉴别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 普通X线平片和MSCT判定腰椎滑脱部位和程度的准确性较高;但是在判定腰椎滑脱类型的时候,MSCT比普通X线平片的效果好,MSCT在普通X线平片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信息.

    作者:薛冰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和预后情况的影响

    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和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 抽取收治的8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分析,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显著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作者:方美子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浅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8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7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脑梗死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及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MT值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低于对照组,而颈动脉内径及临床总有效率则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及复发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斑块沉积和脑部供血,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恢复,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许丽华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整体护理在心肌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在心肌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效果.方法 从2013年1 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肌病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5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其余50例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6%,护理满意度为98%,两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14%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护理质量均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对心肌病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感者的临床症状,保障治疗效果,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作者:潘淑英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6年3月接受治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10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名患者.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术后实现全胃肠外营养,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在给予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数据,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在胃肠道手术中应用早期肠内应用对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有极大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姚家虎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研究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更多的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改善关节功能的手术,优质的术后护理、有效的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本人查阅了近年的有关文献,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作一综述.

    作者:陆璐;程杨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浅谈医院分级诊疗应用建设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基于分级诊疗管理平台实现医联体内多级医疗协同模式、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患者优质服务等应用,通过医疗数据共享、转诊、会诊、转检、远程处方等开展分级诊疗,搭建临床决策与管理决策服务平台实现惠医与惠政.

    作者:郑福子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变化情况,为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组)血浆Hcy和DD检测结果,并与和本院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Hcy和DD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浆Hcy和DD水平及Hcy和DD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Hcy和DD水平明显上升,Hcy和DD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宽修 刊期: 2016年第27期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