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闻特写

关键词:
摘要: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患者行双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分析

    膝关节创伤性或退行性病变在高龄人群中较为常见,症状反复,严重者无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对于膝关节重度病变的治疗,除了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外,尚无根治的办法[1-2].

    作者:褚晓朝;杨诚;许拥军;杜宏印;李恒;张斌;周晓东;李惠冰;薛跃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由于伴有各种内科疾病,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易引起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作者:李健;谢清华;张在恒;袁正兵;谭平先;胡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1年1月~2003年6月,手术治疗有明显移位的髋臼后壁骨折89例,男67例,女22例,平均年龄34.2岁.伴有股骨头脱位62例;按Letoumel分类,典型后壁骨折47例,后上骨折33例,后下骨折9例;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93 d,平均11.2 d.手术全部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87 min,失血247 mL.全部采用钢板加螺钉固定,手术一过性坐骨神经麻痹4例.平均随访55.6个月(37~66个月),按Matta的复位标准、X线评估标准和Matta改良的d'Aubigne和Postel临床标准进行评估.全部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X线评估结果:优71例,良16例,一般2例;临床评估结果:优67例,良14例,一般8例.2例坐骨神经高位分支、腓总神经支完全断裂虽经神经吻合,仍有拖行步态,另3例除腓骨长短肌力4级外,步态正常;无感染和股骨头坏死病例,异位骨化11例.结论 髋臼后壁骨折行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合并股骨头脱位急诊复位后的后壁骨折并不增加股骨头坏死率;术前坐骨神经断裂与后壁有大骨折块及伴有坐骨神经盆内高位分支有关.

    作者:孙玉强;鲍琨;金东旭;唐明杰;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两针定位法经皮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纹钉固定已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标准方法[1-3],经皮穿针空心螺纹钉固定技术由于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和局部较美观而迅速被大家接受.

    作者:盛加根;张开刚;鲍琨;苏琰;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锚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盘状骨折一例

    患者 女性,30岁,因骑助动车不慎右膝撞上路旁护栏,右膝疼痛,活动障碍半天入院.查体示右膝肿胀,右膝外侧压痛阳性,膝关节活动受限,无血管神经受损体征.X线片显示为胫骨外侧平台向上撕脱性盘状骨折(图1).

    作者:蒋建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在胫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目的是为骨折提供一个愈合的力学和生物学环境,解决好骨折端的稳定和血运,使骨折尽快愈合.也是内固定技术发展200多年来始终探寻的目标.2003年5月~2005年5月,我们收治各种创伤造成的闭合性胫骨干骨折共23例(合并腓骨骨折5例),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舒勇;何长街;刘志礼;黄山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Cable-Ready索绑系统在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Cable-Ready索绑系统是专为骨科创伤而设计,可用于肱骨、尺骨鹰嘴、股骨、髌骨、踝关节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等预防性捆绑.以下介绍的是Cable-Ready索绑系统在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Tracy Rubby;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钢丝闩套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

    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并不少见,其治疗方法较多.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我们设计了在关节镜下用钢丝闩套可吸收钉段加压固定方法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自2002年7月~2006年5月共治疗17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黄令坚;尤瑞金;黄钿锋;潘永太;黄春福;郑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的研究进展

    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广泛应用的解析方法,是解决复杂工程学问题的必备工具之一.对人体力学行为进行自限元数值模拟已成为深化对人体认识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更准确地模拟体内的力学情况,已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作者:李永奖;张力成;杨国敬;汤呈宣;郑进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股骨及髋臼纵向撞击伤的计算机模拟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建立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股骨及大部分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股骨远端发生撞击时响应过程及股骨各部和髋臼损伤的生物力学基础.方法 采用GE多层螺旋CT对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从骨盆上缘到胫骨平台部的CT扫描,三维影像重建,数据转换,运用自编程序与vtk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模仿刚体撞击股骨远端.分析在撞击时股骨干、股骨转子部、股骨颈和髋臼等部位的应力改变.结果 当着力点位于股骨远端时,应力沿股骨干、股骨转子部、股骨颈向髋臼传导,并产生不同强度.前三部位应力达到峰值时间接近,髋臼应力发生延迟.结论 股骨及髋臼纵向撞击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研究现实中难以反复再现的撞击状态;撞击中骨横截面积的变化和应力传导方向的改变会产生应力集中和梯度差,这可能是撞击伤的生物力学机制之一.

    作者:张建;张伟佳;吴克俭;侯树勋;邓志党;陈玉喜;刘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特殊类型旋后-内收型踝关节骨折一例

    患者 女性,18岁,因右踝关节扭伤术后7 d来我院就诊.追问受伤史右踝关节内翻位损伤.右踝内侧有一长约5 cm的手术伤口,踝内外侧轻度肿胀.术前X线片示右内踝斜行骨折,胫骨前结节撕脱骨折;术后X线片示右内踝骨折用1枚踝螺钉和1枚克氏针固定,对位好,下胫腓联合轻度分离(图1).

    作者:李俊明;郑水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改良钢丝、丝线、肌腱引导器的研制与应用

    髌骨骨折、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等骨折块复位后的固定或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后的重建常需在骨骼上钻孔,再用钢丝、丝线或肌腱固定.

    作者:魏海温;王成琪;江海廷;赵志钢;吕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注射性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注射性硫酸钙(CSC)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04年6月~2005年6月,对21例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再通过椎弓根将伤椎塌陷终板骨块推顶复位,灌注可注射性CSC行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方法.术后随访并评估此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平均每个椎体灌注CSC 5.5 mL;2例术中发生椎管内渗漏,漏出呈液态,术后患者无神经症状加重;根据影像学评估,随访时测得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分别为6.7°±8.1 °,(76.7±6.9)%]与术前[分别为21.6°±6.5°,(44.9±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即刻[分别为6.2°±8.9°,(78.3±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14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无椎弓根钉失败病例.结论 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采用可注射性CSC行椎体成形术操作简单,无椎管内占位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可有效恢复椎体力学性能,减少单纯椎弓根钉固定后断钉及椎体高度再丢失等并发症.

    作者:张绍东;吴小涛;杨惠林;唐天驷;陈辉;蒋赞利;茅祖斌;孔翔飞;王宸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脱位关节突交锁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中的作用,以期找到快速牵引的适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4年3月颈椎外伤致关节突脱位交锁术前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12例.常见脱位节段:C4.58例、C5,6 15例和C6,7 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床旁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牵引复位成功者均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复位失败者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85.7%,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1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例患者获平均21.6个月(13~36个月)随访.随访病例中植骨融合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序列良好.结论 床旁颅骨快速牵引复位法适用于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可先行颅骨快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宜行后路切开复位.

    作者:于泽生;周方;刘忠军;马庆军;陈仲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磷酸钙水泥填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抗旋转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对磷酸钙水泥(CPC)填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抗旋转应力进行评价,并与传统的克氏针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18根人桡骨标本制备桡骨远端骨折伴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克氏针固定组、CPC固定组和CPC+克氏针联合固定组.设定扭转速度为5°/min,大扭转角度为10°时停止.记录扭转刚度、10°内的大扭矩及所对应的大扭角.结果 在10°的扭转范围内,CPC固定组、CPC+克氏针联合固定组的扭转刚度、大扭矩均比克氏针固定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扭转角度分别为4.3°和5.0°,均比克氏针组(9.6°)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C固定组与CPC+克氏针联合固定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大扭矩及大扭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旋转角度小于4°范围内,CPC的抗旋转固定强度要比克氏针大,超过这个范围,骨水泥就会发生断裂,CPC的有效固定范围比克氏针要小.

    作者:苗军;王继芳;夏群;刘春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股骨头骨坏死样本空间结构的Micro-CT评估

    目的 以股骨头骨坏死样本的Micro-CT断层图像为基础,对其进行空间结构评估.方法 2003年11月~2005年6月,收集股骨头骨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取出的股骨头样本6个,对样本进行Micro-CT断层扫描,获取股骨头骨坏死样本的计算机三维图像,图像空间分辨率为36μm×36 μm×36 μm.手工选取兴趣区,随后采用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间隙(Tb.Sp)、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结构模型指数(SMI)、骨小梁模型因子(Tb.Pf)等三维空间参数分别对股骨头骨坏死标本的正常区域、硬化带和塌陷区进行评价.结果 晚期股骨头骨坏死硬化区和塌陷区的骨小梁空间结构明显改变:硬化区BV/TV明显增加,Tb.Th明显增厚,Tb.Sp变窄,SMI与正常区域的骨小梁无差别;而塌陷区BV/TV明显减少,BS/BV增大,Tb.N和Tb.Pf增加,Tb.Th改变不明显.结论 Micro-CT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能够在不损伤样本的条件下快速获取股骨头骨坏死样本断层图像,具有精度高、检测快、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的优点.晚期股骨头骨坏死不同区域的骨三维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

    作者:彭江;汪爱媛;孙明学;赵斌;许文静;卢世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骨科会客室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

    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replacement,TJR)是治疗各种晚期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可以去除疼痛,矫正关节畸形,重建无痛、稳定、有功能的关节,使关节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目前随着各种人工关节假体和配套器械的不断完善以及TJR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我国TJR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数量呈直线上升.

    作者:吕厚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术

    目的 评价参照枢椎椎管内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Magerl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1月,对3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6.8岁.螺钉置入方法:紧贴枢椎椎管内壁确定距离中线的距离,以枢椎椎板下缘上2mm为进针高度,两线交叉点即为螺钉进针点.螺钉平行矢状面,指向寰枢关节面后缘高度,通过C型臂机侧位像确认螺钉向上倾斜角度.术后结合正、侧位X线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断层扫描图像,评价螺钉置人准确程度.根据螺钉与寰枢椎关节面的位置关系分为A、B、C三区,A区螺钉通过寰椎下关节面;B区螺钉在关节面的前方或后方(前方为B1,后方为B2);C区为螺钉在关节面的内侧或外侧(内侧为C1,外侧为C2).结果 共置入60枚螺钉.术中元椎动脉、颈脊髓、颈神经根及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植骨融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5个月,颈脊髓及神经根症状改善明显者3例,部分改善者5例,无改善者1例,无神经症状加重患者.枕颈部疼痛完全缓解者8例,部分缓解者6例,无缓解者2例.60枚螺钉中,A区58枚(96.7%),B1区2枚(3.3%),无B2及C区螺钉.结论 参照枢椎椎管壁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任中武;倪斌;陶春生;王明飞;顾将军;李青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双语在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