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钢丝、丝线、肌腱引导器的研制与应用

魏海温;王成琪;江海廷;赵志钢;吕明

关键词:钢丝, 丝线, 肌腱, 引导器, 胫骨髁间隆突, 撕脱骨折, 韧带断裂, 髌骨骨折, 膝关节, 骨折块, 钻孔, 重建, 交叉, 骨骼, 复位
摘要:髌骨骨折、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等骨折块复位后的固定或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后的重建常需在骨骼上钻孔,再用钢丝、丝线或肌腱固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

    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replacement,TJR)是治疗各种晚期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可以去除疼痛,矫正关节畸形,重建无痛、稳定、有功能的关节,使关节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目前随着各种人工关节假体和配套器械的不断完善以及TJR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我国TJR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数量呈直线上升.

    作者:吕厚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1年1月~2003年6月,手术治疗有明显移位的髋臼后壁骨折89例,男67例,女22例,平均年龄34.2岁.伴有股骨头脱位62例;按Letoumel分类,典型后壁骨折47例,后上骨折33例,后下骨折9例;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93 d,平均11.2 d.手术全部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87 min,失血247 mL.全部采用钢板加螺钉固定,手术一过性坐骨神经麻痹4例.平均随访55.6个月(37~66个月),按Matta的复位标准、X线评估标准和Matta改良的d'Aubigne和Postel临床标准进行评估.全部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X线评估结果:优71例,良16例,一般2例;临床评估结果:优67例,良14例,一般8例.2例坐骨神经高位分支、腓总神经支完全断裂虽经神经吻合,仍有拖行步态,另3例除腓骨长短肌力4级外,步态正常;无感染和股骨头坏死病例,异位骨化11例.结论 髋臼后壁骨折行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合并股骨头脱位急诊复位后的后壁骨折并不增加股骨头坏死率;术前坐骨神经断裂与后壁有大骨折块及伴有坐骨神经盆内高位分支有关.

    作者:孙玉强;鲍琨;金东旭;唐明杰;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髋部骨折延迟手术对于60岁以下患者是发生骨不连和缺血性坏死的一个预示因素

    这3篇小群组研究,论据分级(CoE)Ⅰ~Ⅲ,结果表明髋部骨折延迟手术的年轻成人在骨不连或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方面和早期手术比较没有差别.要验证这些研究结果,需要方法严格的大样本对照研究,并且校准潜在的混淆因素.

    作者:Tim Pohlemann;杜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双柱理论在骨质疏松性C型肱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柱固定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C1型11例,C2型14例,C3型6例)进行治疗,采用肘后侧正中切口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用重建钢板固定以稳定肱骨远端的内、外侧柱,与三角形底边的肱骨远端相固定,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框架结构.除1例同时伴有鹰嘴部位骨折骨缺损与肘关节脱位,固定与植骨术后石膏固定3周,其余患者术后2 d在CPM帮助下进行被动关节功能操练,4周后逐渐进行抗阻力功能操练.结果 29例患者获得6~38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2.5~5.3个月,平均3.5个月.患者肘关节经功能操练后平均活动范围:屈曲130°±16°,伸25°±4°,前臂旋前70°±6°,旋后65°±10°.按照Mayo Clinic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0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5.9%.结论 利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重建双柱稳定的方法对肱骨远端的骨质疏松性C型骨折进行坚强固定,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操练,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疗效满意.

    作者:范存义;姜佩珠;蔡培华;孙鲁源;王海明;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骨科会客室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舟月骨分离实验模型建立的新标准

    目的 探讨实验条件下舟月骨分离模型制作新标准,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8具未经防腐处理的新鲜尸体标本(肘关节以远标本),左右各4具.依次切断桡舟月韧带、舟月骨间韧带掌侧部、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桡舟头韧带后,将标本用夹具固定于腕关节动力学参数测试仪,做模拟屈伸、尺桡偏运动,并摄腕关节中立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测量舟月角、头月角、舟月间距、桡舟间距和舟骨长度.结果 随着依次切断上述韧带,舟月角、头月角分别增大至80.0°±8.7°和122.0°±7.0°,舟月间距增宽至(2.3±0.5)mm,桡舟间距增宽至(2.8±1.1)mm,舟骨长度逐渐缩短至(22.3±2.7)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舟月角>60°、头月角>20°、舟月间距>2.0 mm、桡舟间距>2.5 mm、舟骨长度<22.0 mm时,即已达到舟月骨分离的建模标准,其中桡舟间距、舟骨长度的变化能反应舟月骨分离的损伤进程及舟骨旋转性半脱位的程度.

    作者:刘璠;唐亮;卢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龄患者行双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分析

    膝关节创伤性或退行性病变在高龄人群中较为常见,症状反复,严重者无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对于膝关节重度病变的治疗,除了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外,尚无根治的办法[1-2].

    作者:褚晓朝;杨诚;许拥军;杜宏印;李恒;张斌;周晓东;李惠冰;薛跃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钢丝闩套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

    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并不少见,其治疗方法较多.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我们设计了在关节镜下用钢丝闩套可吸收钉段加压固定方法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自2002年7月~2006年5月共治疗17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黄令坚;尤瑞金;黄钿锋;潘永太;黄春福;郑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在胫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目的是为骨折提供一个愈合的力学和生物学环境,解决好骨折端的稳定和血运,使骨折尽快愈合.也是内固定技术发展200多年来始终探寻的目标.2003年5月~2005年5月,我们收治各种创伤造成的闭合性胫骨干骨折共23例(合并腓骨骨折5例),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舒勇;何长街;刘志礼;黄山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改良钢丝、丝线、肌腱引导器的研制与应用

    髌骨骨折、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等骨折块复位后的固定或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后的重建常需在骨骼上钻孔,再用钢丝、丝线或肌腱固定.

    作者:魏海温;王成琪;江海廷;赵志钢;吕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两针定位法经皮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纹钉固定已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标准方法[1-3],经皮穿针空心螺纹钉固定技术由于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和局部较美观而迅速被大家接受.

    作者:盛加根;张开刚;鲍琨;苏琰;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前路齿状突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的初步报告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上颈椎手术经验的积累,多数学者将前路齿状突螺钉作为Anderson-D'AlonzonⅡ型和浅Ⅲ型骨折的首选方案.自2002年8月~2006年4月,我院采用前路齿状突螺钉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15例疗效良好.

    作者:王长峰;李家顺;胡玉华;钱金用;徐春阳;胡传亮;施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锚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盘状骨折一例

    患者 女性,30岁,因骑助动车不慎右膝撞上路旁护栏,右膝疼痛,活动障碍半天入院.查体示右膝肿胀,右膝外侧压痛阳性,膝关节活动受限,无血管神经受损体征.X线片显示为胫骨外侧平台向上撕脱性盘状骨折(图1).

    作者:蒋建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医生家庭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前路手术治疗椎体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的常见并发症,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是稳定性骨折,一般予以保守治疗.对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尤其合并神经压迫症状者仍需手术切开治疗.

    作者:韦永中;金正帅;张宁;胡志毅;曹晓建;王道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注射性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注射性硫酸钙(CSC)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04年6月~2005年6月,对21例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再通过椎弓根将伤椎塌陷终板骨块推顶复位,灌注可注射性CSC行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方法.术后随访并评估此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平均每个椎体灌注CSC 5.5 mL;2例术中发生椎管内渗漏,漏出呈液态,术后患者无神经症状加重;根据影像学评估,随访时测得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分别为6.7°±8.1 °,(76.7±6.9)%]与术前[分别为21.6°±6.5°,(44.9±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即刻[分别为6.2°±8.9°,(78.3±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14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无椎弓根钉失败病例.结论 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采用可注射性CSC行椎体成形术操作简单,无椎管内占位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可有效恢复椎体力学性能,减少单纯椎弓根钉固定后断钉及椎体高度再丢失等并发症.

    作者:张绍东;吴小涛;杨惠林;唐天驷;陈辉;蒋赞利;茅祖斌;孔翔飞;王宸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磷酸钙水泥填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抗旋转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对磷酸钙水泥(CPC)填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抗旋转应力进行评价,并与传统的克氏针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18根人桡骨标本制备桡骨远端骨折伴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克氏针固定组、CPC固定组和CPC+克氏针联合固定组.设定扭转速度为5°/min,大扭转角度为10°时停止.记录扭转刚度、10°内的大扭矩及所对应的大扭角.结果 在10°的扭转范围内,CPC固定组、CPC+克氏针联合固定组的扭转刚度、大扭矩均比克氏针固定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扭转角度分别为4.3°和5.0°,均比克氏针组(9.6°)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C固定组与CPC+克氏针联合固定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大扭矩及大扭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旋转角度小于4°范围内,CPC的抗旋转固定强度要比克氏针大,超过这个范围,骨水泥就会发生断裂,CPC的有效固定范围比克氏针要小.

    作者:苗军;王继芳;夏群;刘春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股骨及髋臼纵向撞击伤的计算机模拟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建立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股骨及大部分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股骨远端发生撞击时响应过程及股骨各部和髋臼损伤的生物力学基础.方法 采用GE多层螺旋CT对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从骨盆上缘到胫骨平台部的CT扫描,三维影像重建,数据转换,运用自编程序与vtk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模仿刚体撞击股骨远端.分析在撞击时股骨干、股骨转子部、股骨颈和髋臼等部位的应力改变.结果 当着力点位于股骨远端时,应力沿股骨干、股骨转子部、股骨颈向髋臼传导,并产生不同强度.前三部位应力达到峰值时间接近,髋臼应力发生延迟.结论 股骨及髋臼纵向撞击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研究现实中难以反复再现的撞击状态;撞击中骨横截面积的变化和应力传导方向的改变会产生应力集中和梯度差,这可能是撞击伤的生物力学机制之一.

    作者:张建;张伟佳;吴克俭;侯树勋;邓志党;陈玉喜;刘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切取创伤性离断肢体游离皮瓣修复小腿残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从创伤性离断肢体切取游离皮瓣修复小腿残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2005年6月,应用从创伤性离断肢体切取游离皮瓣的方法修复6例小腿截肢残端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5~42岁,平均31岁.右侧4例,左侧2例.均行急诊手术,应用吻合胫后血管与神经的游离足底皮瓣5例,吻合胫前血管与腓浅神经的游离足背皮瓣1例.皮瓣面积为8 cm×10 cm~9 cm×12 cm.结果 1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更换敷料逐渐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随访1.8~3.5年,平均2.7年.受区外形和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切取创伤性离断肢体游离皮瓣,具有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和切取容易等优点,修复后的肢体残端愈合好、局部无疼痛、耐磨,避免了从其它部位切取皮瓣而导致的并发症,可保留创伤性截肢残端有功能的长度和膝关节功能.

    作者:张功林;章鸣;吴发林;张金福;凌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改良手术入路治疗股骨内后髁骨折

    股骨内后髁骨折又称Hoffa骨折,临床上较少见.2000年7月~2004年6月,我院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7例股骨内后髁骨折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喻长纯;杨明路;王园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