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丁爱忠;王维才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 内固定治疗, 胫腓骨, 骨折术后并发症, 原因分析, intramedullary nails, internal fixation, 应用, 临床总结, 胫骨骨折, 疗效, 病例
摘要:近年来,交锁髓内钉广泛应用于胫骨骨折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2],但随着大宗病例的应用与临床总结,各种并发症也日益多见[3].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肌源性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迅猛发展,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再生组织甚至器官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广泛认可.在众多组织工程的研究中,骨组织工程被认为是目前具前途和町行性的领域之一[1].

    作者:刘辉;邝冠明;张奎渤;郑召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创伤骨科的临床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加强创伤骨科的临床基础理论研究迫在眉睫.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逐步精细化和定量化,大量数据的积累要求模型化和数学化,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力学的出现,为创伤骨科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以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运动医学与生物力学

    运动损伤在骨科门诊及急诊都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且大部分与运动有关的损伤都发生于或涉及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与一般的创伤、人工关节重建等手术相比,其需考虑的因素及层面更广、更复杂.

    作者:郑诚功;魏鸿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科会客室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急诊处理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

    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临床较为常见,因其创伤严重、伤情复杂,处理棘手.我们于2000~2004年采用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急诊治疗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患者23例,报告如下.

    作者:祝少博;余国荣;蔡林;喻爱喜;曾中华;陶圣祥;潘振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不同负荷形态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响的有限元素分析

    目的 利用两种不同的负荷形态来评估缺血性坏死体积大小及位置对股骨头应力的影响.方法 建立骨盆、软骨及股骨的三维有限元素模型,以骨盆施加负荷及股骨头处直接给予负荷两种不同的负荷形态来分析不同坏死体积大小和位置的影响.结果 在利用骨盆施加负荷时,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体积越大或越靠近上侧,坏死区域内的平均von Mises应力越大,坏死区域和健康股骨交界处的平均von Mises应力也越大.但在只给定股骨头上负荷的组别中,缺血性坏死体积对von Mises应力的结果与骨盆施加负荷的趋势相反.结论 根据模拟结果中von Mises应力而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越靠近上侧塌陷风险越高,其坏死位置比坏死体积大小更为重要;就坏死区域和健康骨质交界处平均von Mises应力而言,当坏死区域和健康股骨质交界处的平均von Mises应力增大,会加速坏死体积的扩张.

    作者:陈奕芩;许瑞廷;赖国安;张志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RhoA/ROCK通路在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RhoA/ROCK信号通路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由小鼠骨髓中分离出BMSCs,体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通过TGF-β1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采用Western-blot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RhoA和ROCK1/2、Ⅱ型胶原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应用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后的表达.结果 RhoA和ROCK1/2在分化过程中均有表达.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导致诱导后成软骨细胞相关的Ⅱ型胶原表达减少.结论 RhoA/ROCK信号通路可能在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作者:徐亮;杨述华;田洪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游离(足母)甲瓣移植修复拇指末节缺损

    拇指末节完全或部分缺损后,拇指的功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即使完整的近节可以保留拇指的一部分功能,但仍失去捏拾细小物体的能力,尤其指甲缺如影响美观常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

    作者:田德虎;张继春;韩久卉;于昆仑;李高峰;赵峰;赵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近年来,交锁髓内钉广泛应用于胫骨骨折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2],但随着大宗病例的应用与临床总结,各种并发症也日益多见[3].

    作者:丁爱忠;王维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急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手术修复与不修复急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后韧带愈合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新西兰白兔56只,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8只切断右肘尺侧副韧带后随即缝合,为缝合组;另28只切断尺侧副韧带后不缝合,为不缝合组.分别于术后3、6、9、12周四个阶段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2周时缝合组和不缝合组的韧带断端间均被平行的胶原纤维桥接,并与原韧带纤维相连,但前者翻转交错明显,纤维间隙较后者小.除术后3周外各时间点检测韧带缝合组位移均明显小于切断不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负荷及功耗则明显高于韧带不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后手术和非手术修复韧带均能愈合,但手术修复后的韧带愈合质量明显比未修复高.

    作者:王友华;马江川;吴菊;徐水珠;韩领炎;刘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Coonrad-Morrey人工肘关节置换术(一)

    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较人工髋、膝关节更新的一种关节置换术,一般分为非限制型及半限制型两种,亦称非连接型及连接型两种.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医生咖啡吧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一期和分期手术治疗颈椎与四肢多发性骨折的比较观察

    颈椎多发性骨折的诊断、分型和手术治疗均有其自身特点,尤其是颈椎多发性骨折并四肢多发性骨折易漏诊或延迟诊断,以至于影响疗效,甚至导致死亡,为临床工作者带来诸多难题与风险,也提出新的挑战.

    作者:杨双石;刘竞龙;杨俊;丘立标;于雷;曹海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比较

    骨不连是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5%~30%[1],治疗比较棘手.比较一致的治疗意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骨,但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固定骨折存在争议.回顾2002年10月~2005年10月间分别采用钢板或髓内钉固定治疗的38例肱骨中、下段骨不连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黄沛彦;安智全;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体格检查在肩关节疾患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科技进步使医学诊断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例如CT、MRI和超声等技术可以明确很多肩关节疾患的诊断.

    作者:朱立军;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Mini-Herbert螺钉治疗舟骨近端骨折和骨折不愈合的疗效评价

    舟骨近端因全部被关节软骨覆盖,所以仅能通过舟骨内血管网获得血供,舟骨近端骨折后影响其血供,石膏外固定疗效不确切,骨折愈合时间长,骨折不愈合率高.2001年9月~2005年9月,我们采用背侧切开复位、Mini-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近端骨折和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12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振兵;洪光祥;王发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仿生活性人工骨的生物制造研究

    骨损伤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随着高能创伤的不断涌现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复杂大段骨损伤的发生率还将继续增加,研制出具有良好结构性、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成骨活性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马兴;胡蕴玉;韩一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开放性胫骨骨折早期与延迟处理的比较——感染、并发症及骨愈合

    在近的三项回顾性临床研究中,对不同时限(包括伤后6 h以上及6 h以内)处理的开放性胫骨骨折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开放性胫骨骨折伤后6 h以上处理并不会显著增加感染、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或住院时间.对于以上结果,仍需要经过混淆因素校准和总体随访的严格方法学研究来验证.

    作者:Branko Kopjar;李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神经营养因子-3诱导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体内外能否诱导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方法 从孕龄15 d的胚胎SD大鼠脊髓组织中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研究:实验组在培养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时,去除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入NT-3进行诱导;对照组则单纯培养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内诱导分化研究:实验组将去除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入NT-3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混合悬液移植于成年SD大鼠切断胫神经远端,对照组则移植未加NT-3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悬液.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鉴定分化结果.结果 经NT-3诱导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鉴定,体内外培养均可检测到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细胞,而对照组则未检测到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细胞.结论 NT-3在体内外均可诱导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

    作者:林森;徐建光;胡韶楠;徐文东;徐雷;顾玉东;汪洋;周国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