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MP-2重组质粒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及表达蛋白的诱导活性观察

李建军;韩东;刘建国;孙鸿斌;王宏;王玲;徐莘香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 基因转染,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真核表达质粒,使其在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hBMSCs)中表达,并观察表达产物的诱导成骨活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 BMP-2基因导入 hBMSCs,流式细胞仪、 ALP检测和 VEGF探针原位杂交分析其对细胞增殖、 ALP活性和 VEGF表达的影响.并利用转染后的培养液上清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 L929),检测其骨钙素、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转染后细胞稳定表达 BMP-2基因, S期细胞比例增多, ALP活性和 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且诱导 L929细胞骨钙素、Ⅱ型胶原阳性表达.结论 BMP-2重组质粒转染 hBMSCs后表达目的蛋白,促进自身增殖、分化和上调 VEGF的表达,并诱导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为 BMP-2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症23例的临床报告

    目的分析、总结、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 23例肩部撞击症患者为研究组,全部采用改良前肩峰成形术.另 23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结果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 P< 0.05),研究组 23例肩部撞击症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症,使肩峰下间隙充分减压,以消除撞击因素,维持肩关节原有的解剖结构,保留第二肩关节的完整性,手术创伤小,早期功能锻练,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贾涛;钱齐荣;吴海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仅吻合一侧指动脉的甲根部断指再植25例

    目的介绍甲根部断指再植的一种方法.方法对甲根部平面离断的 25例病人,采用吻合一侧动脉,吻合口以远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分别结扎,保留一条较细中央分支,不行静脉吻合或动脉静脉化.结果 25例中 24例再植成活,1例坏死,成活手指外观、功能好.结论只吻合一侧动脉、不吻合指腹静脉、吻合口以远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分别结扎保留 1条较细中央分支的断指再植方法,手术省时、有效.

    作者:刘学贵;黄卫东;徐基农;祁雄峰;张铭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ilon骨折59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Pilon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 59例 Pilon骨折按保守治疗、有限内固定结合外支架、苜蓿叶形钢板内固定三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照 Helfet标准,有限内固定结合外支架与苜蓿叶形钢板内固定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治疗方案的选择在 Pilon骨折的治疗、预后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英杰;刘利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股骨重建钉治疗同侧股骨颈、干骨折

    目的探讨使用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颈、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方法对 12例使用股骨重建钉治疗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采用闭合穿钉、闭合或小切口切开复位,用三维瞄准器锁定远骨折端,股骨颈保持 15°前倾角置入 2枚拉力螺纹钉. 结果 11例获得随访,随访平均时间 12.3个月( 6~ 58个月).远期疗效按马元璋评定标准:优 5例,良 4例,可 2例,优良率 81.8%,平均股骨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5.2个月、股骨干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6.7个月,一期骨折愈合率达到 72.7%,其中 3例术后 10, 12, 15个月远骨折段骨延迟愈合,改为动力固定, 4~ 6个月后骨折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征象.结论股骨颈骨折强调不切开复位,并争取解剖复位;股骨干骨折则常规闭合穿钉、小切口复位、有限扩髓、静力固定.股骨重建钉是目前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庆泉;侯春林;刘岩;陈爱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多因从高处跌下所致.其合适的骨折分型、治疗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和术后处理仍存在争议.跟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和关节内骨折. Sanders的分型方法对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跟骨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保守治疗适合于移位小的骨折,对于移位大或粉碎的骨折可应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并发症有张力性水疱,筋膜间隙综合征,伤口裂开,伤口感染,疼痛,距跟关节炎等.本文对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分型、评分、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作者:唐昊;杨超;谭瑞星;王秋根;张秋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进展

    副神经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重要动力神经.本文介绍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历史,及近年来副神经解剖的进展;并重点讨论、比较副神经各种移位方式及其恢复效果,分析副神经移位术式的趋势,认为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肩关节外展功能是较好的选择,且在副神经移位时保留斜方肌上部功能,利用副神经的远端终支移位是现在临床应用的趋势;并讨论了影响副神经移位疗效的各种因素.

    作者:官士兵;陈德松;顾玉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股骨转子部骨折手术治疗106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使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 106例,平均年龄 72岁,其中行外固定支架治疗 39例,三根斯氏针 3例,麦氏鹅头钉 13例,动力髋螺钉 (DHS) 45例,近端股骨交锁钉 (PFN) 6例. 结果 DHS及 PFN疗效好,优良率为 100%,外固定支架治疗优良率为 87.2%;三根斯氏针治疗优良率为 33.3%;麦氏鹅头钉治疗优良率为 69.2%. 结论股骨转子部骨折能耐受手术者推荐使用 DHS或 PFN,否则应尽可能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作者:彭海洲;刘明礼;蔡嘉欣;罗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髋臼横形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探讨髋臼横形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方法用左右配对的 24个髋关节标本,按不同的内侧顶弧角截骨,建立横形骨折模型.分别用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 P+ S)、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 S+ P)、后柱双钢板( N/P× 2)及前柱单钢板( P/N)等 4种方法对骨折模型进行内固定,然后加载垂直压缩载荷,通过测试骨折的纵向、水平位移和轴向刚度,以比较各内固定方法的稳定性.结果 4种内固定方法中,在加载 800N时, S+ P、 P+ S、 N/P× 2和 P/N组的骨折纵向位移分别为 3.99mm、 4.09mm、 5.07mm和 5.66mm,平均水平位移分别为: 0.015mm、 0.016mm、 0.022mm和 0.025mm,平均轴向刚度分别为: 205.77N/mm、 207.52N/mm、 162.3N/mm和 146.67N/mm. F检验显示前、后各 2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结论髋臼横形骨折内固定以前柱钢板+后柱螺钉、前柱螺钉+后柱钢板方法较理想,其中前柱螺钉+后柱钢板佳.

    作者:陆爱清;孙俊英;董天华;唐天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椎弓根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椎弓根固定器械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指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 121例应用椎弓根器械进行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 0.5~ 6.1年,平均 3.1年.应用 Suk标准进行影像学融合情况评估; VAS进行疼痛评估;以 Oswestry功能丢失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VAS (0~ 10分 )评分:术前 9.5~ 6.8 (平均 8.5),术后 0~ 5.3 (平均 4.1); Oswestry:术前 30~ 80(平均 64),术后 0~ 72(平均 38.5).融合率: 91.74%;临床有效率: 87.60%. 结论椎弓根器械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提高融合率,促进症状改善,缩短康复时间的作用.同时应关注椎弓根器械的性能价格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

    作者:梁裕;龚耀成;郑涛;曹鹏;吴文坚;张兴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32例 38侧跟骨骨折,按 Sanders分型,分别对 15侧 SandersⅡ型骨折采用 C臂透视经皮穿针撬拔复位加石膏外固定、 23侧 SandersⅢ-Ⅳ型骨折运用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 Y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 6~ 36个月.术后按 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总体优良率为 81.6%. 结论 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 ,宜选用撬拔复位石膏外固定;而 Sanders Ⅲ-Ⅳ型骨折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作者:陆晴友;王秋根;张秋林;唐昊;沈洪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锁定加压胫骨远端髓内钉治疗胫骨下段骨折(附13例报告)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髓内钉在胫骨下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在电视透视下闭合复位、锁定加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13例,其中闭合骨折 8例,开放骨折 5例.开放骨折按 Gustilo分类,Ⅰ型 2例,Ⅱ型 2例,Ⅲ A型 1例. 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 24个月(平均 14个月).疗效评定采用 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 10例,良 2例,可 1例.无 1例感染,无断钉和骨不连. 结论对于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锁定加压髓内钉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作者:王家林;高堂成;张春才;王秋根;许硕贵;张秋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骨质疏松症与脊柱骨折

    骨折为骨质疏松为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既是发生再骨折的高危因素,又是预测再次骨折发生的重要指标.脊柱骨折作为再次骨折的高危因素,它反映了患者骨结构的退变和骨强度 (BMD)的下降.预测再次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时,结合骨密度降低和有无脊柱骨折,将更有价值.通过 X线片可以对脊柱骨折进行评估和分级, Genant半定量法对脊椎骨折进行评估,不需测量椎体高度,较为简便、实用.在药物疗效的评估上,只有将 BMD和脊柱骨折结合起来,结果才更为客观、准确.既能增加骨密度又能减少脊椎骨折发生的药物是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罗先正;郭艾;王宝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单纯颈椎屈曲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和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病人的治疗结果. 方法对 45例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患者随访 2~ 3年,其中 24例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 21例行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通过调查表格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拍片检查患者骨折愈合及颈椎后突畸形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骨折处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 12.5周;外固定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 20d,而手术组为 14d;外固定组颈椎平均后突畸形的角度是 12.6°,而前路手术组为 4.2°,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001). 结论治疗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患者,颈椎前路手术能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矢状位对线,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吴叶;贾连顺;李家顺;袁文;陈德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在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志愿者骨髓 9例,密度梯度离心获得 hMSCs,进行诱导培养.光镜下观察诱导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化、原位杂交、 RT-PCR等方法检测胶原和糖蛋白的体外表达情况. 结果经诱导后 hMSCs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向多角形转变,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检测到Ⅰ、Ⅱ、Ⅲ型胶原表达, RT-PCR检测到Ⅰ、Ⅱ、Ⅲ、Ⅹ、Ⅺ型胶原、 aggrecan等 mRNA表达. 结论 hMSCs单层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泌软骨细胞特征性细胞外基质如Ⅱ型胶原、 aggrecan等,具有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的可能.

    作者:舒朝锋;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连续周边缝合( Running)、 Cross-stitch、 Halsted及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 36根新鲜成年猪后蹄Ⅱ区屈肌腱随机分成 4组,分别用连续周边缝合( Running)、 Cross-stitch、 Halsted及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进行修复.将缝合好的肌腱等速拉伸至完全断裂,并用材料力学测定仪( Instron 4411)测定 2-mm间隙形成负荷、大负荷,计算断裂功耗. 结果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 2-mm间隙形成负荷为 (53.2± 6.0)N、大负荷为 (68.8± 6.9)N、刚度为 (6.6± 0.7)N/mm,为各组中高;断裂功耗为 (0.784± 0.075)J与 Halsted法相近 ,高于 Cross-stitch及 Running法. 结论该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 Running、 Cross-stitch、 Halsted法,能提供较大的抗张强度、有效抵御间隙形成、操作简便,有利于肌腱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作者:王斌;汤锦波;顾剑辉;龚炎培;谢仁国;谭军;徐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MP-2重组质粒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及表达蛋白的诱导活性观察

    目的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真核表达质粒,使其在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hBMSCs)中表达,并观察表达产物的诱导成骨活性.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 BMP-2基因导入 hBMSCs,流式细胞仪、 ALP检测和 VEGF探针原位杂交分析其对细胞增殖、 ALP活性和 VEGF表达的影响.并利用转染后的培养液上清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 L929),检测其骨钙素、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转染后细胞稳定表达 BMP-2基因, S期细胞比例增多, ALP活性和 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且诱导 L929细胞骨钙素、Ⅱ型胶原阳性表达.结论 BMP-2重组质粒转染 hBMSCs后表达目的蛋白,促进自身增殖、分化和上调 VEGF的表达,并诱导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为 BMP-2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建军;韩东;刘建国;孙鸿斌;王宏;王玲;徐莘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工关节外科新进展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经过 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严重髋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术方法而广泛开展.现在骨水泥技术增加全髋假体的稳定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磨损仍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材料配方和制作工艺的改进,新型金属-金属假体的磨损率较低,微创小切口技术开始用于全髋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髋臼全髁假体设计改进上有活动载荷假体 (如 LCS假体 ),高屈曲度假体 (屈曲 150°),单髁关节置换适用于下肢力线良好的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或骨坏死的患者,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更精确完善.

    作者:刘志宏;杨庆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

    目的探讨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的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本组 8例,男 5例,女 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3周~ 6个月,平均 2.5个月,入院后行颅骨牵引,逐渐增加重量,难以复位者行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8例患者均获较好的复位,其中 6例获完全复位;复位牵引重量 10~ 18kg,平均 13.5kg; 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 14.5个月,按 Frankel分级,除 1例 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 5例均有恢复,分别改善 1或 2级;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 结论采用大重量颅骨牵引,难以复位者辅以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疗效满意.

    作者:蒋振松;张佐伦;袁泽农;孙建民;王大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腰椎后路术后骶棘肌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腰椎后入路手术时骶棘肌不同程度的外科创伤与其组织形态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20只随机均匀地分为五组: A组 (对照组 ),B组 (假手术组 ),C组(低张力组) ,D组(高张力短时间组) ,E组(高张力长时间组).每组分别于术中骶棘肌牵开前、术后即刻、术后 2d、 1周、 2周、 1月、 2月取压力感应片下的深层骶棘肌肌肉,分别送石蜡、冰冻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各后路手术实验组随骶棘肌剥离、牵拉和持续时间的逐渐加大而呈现逐渐加剧的病理改变,总的结果是呈现变性、坏死和修复反应的顺序演变.在损伤早期,主要呈现不同程度的横纹肌细胞间水肿、炎细胞浸润和核内移;严重者可出现腊样变性及液化性坏死,腊样变性肌细胞.从术后第 1周起,肌组织的坏死越来越明显 ,并逐渐向修复反应过渡,可出现片状的小群状肌萎缩或肌纤维同型化;后期主要的是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并替代大片萎缩的肌纤维.电镜的病理改变与光镜结果相一致,后期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大量脂滴聚集现象.结论不同程度的骶棘肌剥离、牵拉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骶棘肌损伤,其牵拉力和持续时间的大小与组织学结果相平行,电镜与光镜组织学结果是相一致的;多种损伤机制(压迫、缺血、代谢紊乱、失神经支配)参与了后路手术时对骶棘肌的损伤反应.

    作者:曹鹏;吴华成;张伟滨;杨庆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新生鼠和成年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新生鼠和成年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新生鼠和成年鼠腰段脊髓半切洞损伤,取E14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到损伤区,手术后4、8、12周,进行组织学检查,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的胚胎脊髓在宿主脊髓中存活.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峰时的恢复,新生鼠移植组均优于成鼠移植组(P<0.05).结论通过各种功能检查(CBS,SEP,MEP)表明胚胎脊髓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新生鼠和成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强;贾连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