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劲松;马刚;仝明;陈佩毅;王传华;何蕴韶
目的:探索人实体瘤标本BUdR离体标记BUdR/DNA双参数FCM测定Tpot的方法.方法:选用头颈肿瘤活检标本及直肠癌手术标本行离体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UdR)标记双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测定肿瘤潜在倍增时间(Potentialdoublingtime,Tpot).结果:头颈肿瘤活检标本标记结果为阴性,直肠癌手术标本离体标记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在体标记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结论:Tpot测定应尽可能采用在体BUdR标记,人实体瘤合适的离体标记方法需进一步摸索.
作者:黎静;杨伟志;董秀月;侯友贤;王晓怀;殷蔚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外源性基因改变肿瘤原有的放射耐受性使其对放疗敏感,从而为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含腺病毒(Ad5)早期表达基因EIA的pCDNA3-E1A重组质粒转染肺腺癌Anip-973细胞,G418筛选后,经PCR,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获得含EIA的阳性克隆.将未转染的Anip-973细胞、转染空载体质粒的Anip-973细胞和转染EIA的Anip-973细胞取0、1、2、3、5、7、10GY剂量点,用6MV的X线单次照射以制作放射存活曲线;5GY单次照射后不同时间用MTT法测细胞存活.结果:①转染后的阳性克隆细胞PCR,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说明:EIA已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并且稳定表达.②细胞放射存活曲线结果显示:未转染的Anip-973细胞Do=1.14,Dq=1.53;空载体转染后的Anip-973细胞Do=1.13,Dq=1.44;EIA转染后的Anip-973细胞Do=1.02,Dq=0.8.未转染及空载体转染后的Anip-973细胞照射后细胞存活无明显差异,而EIA转染后的Anip-973细胞照射后细胞存活明显下降,存活曲线的肩区变窄,Dq值降低.③5GY照射后不同时间转染前后的细胞存活以14小时低,未转染的Anip-973细胞与转染EIA的Anip-973细胞14小时存活率分别为:69.5%、41.5%.经t检验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证实EIA使Anip-973细胞照射后的间期死亡和增殖死亡均提高,使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加.
作者:张大昕;千新来;赵清正;余子豪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外科自1975年1月至1999年6月共诊治23例消化道类癌,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现报道及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陆锋;叶圣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上腔静脉狭窄及阻塞所致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临床征侯群,多数为肿瘤压迫、侵犯上腔静脉所致.保守治疗方法(放、化疗)不能很好地解除症状,既往主要依赖外科手术再通,创伤大,适应证窄[1].我们应用介入手段,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该征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福君;吴沛宏;黄金华;王群芳;陈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30例肺癌组织及癌旁肺组织MDR1-mRNA及MRP-mRNA的表达.方法:RT-PCR方法.结果:MDR1-mRNA在肺癌组织及癌旁肺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及16.67%(P=0.045),MDR1-mRNA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无关;MRP mRNA在肺癌组织及癌旁肺组织的表达分别为43.33%及26.67%,MRP-mRNA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者MRP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者,P=0.03.腺癌的表达(62.5%)高于鳞癌(21.43%),P=0.058.MRP-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P=0.511.30例肺癌组织中MDR1-mRNA与MRP-mRNA共同表达者8例(26.67%),两者均无表达者13例(43.33%),两者的一致性达70%,仅表达MRP-mRNA者5例,仅表达MDR1-mRNA者4例.结论:MDR1-mRNA及MRP-mRNA在肺癌的耐药中占有重要作用,两者在肺癌表达的一致性达70%.
作者:杨俊兰;石廷章;戴为民;魏秀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骨肉瘤保肢治疗后复发及转移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术前、后化疗的关系以及肿瘤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产物P糖蛋白(P-170)对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统计近7年47例骨肉瘤保肢术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并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标本中P-170糖蛋白.结果:术前化疗的患者复发及转移率为45%,未化疗为100%(P<0.05).术后化疗的患者复发及转移率(40.54%)低于未化疗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为ⅡB、ⅡA及ⅠB期的患者其复发及转移率分别为60.52%,33.33%及0,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以ⅡB期者高.P-170糖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60.53%)高于阴性表达组(22.22%),(P<0.05).大肿瘤组与小肿瘤之间以及不同保肢术式之间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临床分期、术前、后化疗及P-170糖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骨肉瘤保肢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肿瘤大小及保肢术式与复发及转移无关.人工关节置换是保肢术中较理想的方法.术前高选择性肿瘤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及术中广泛切除是减少局部复发的关键.P-170糖蛋白检测可作为骨肉瘤保肢术后化疗敏感性的指标.<0.05).术后化疗的患者复发及转移率(40.54%)低于未化疗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为ⅡB、ⅡA及ⅠB期的患者其复发及转移率分别为60.52%,33.33%及0,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以ⅡB期者高.P-170糖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60.53%)高于阴性表达组(22.22%),(P<0.05).大肿瘤组与小肿瘤之间以及不同保肢术式之间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临床分期、术前、后化疗及P-170糖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骨肉瘤保肢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肿瘤大小及保肢术式与复发及转移无关.人工关节置换是保肢术中较理想的方法.术前高选择性肿瘤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及术中广泛切除是减少局部复发的关键.P-170糖蛋白检测可作为骨肉瘤保肢术后化疗敏感性的指标.
作者:黄纲;李佛保;韩士英;廖威明;沈靖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肿瘤细胞mdr-1基因表达的方法,了解肺癌组织中mdr-1的表达水平.方法:建立荧光定量RT PCR方法,在PE7700型检测仪上定量检测K562/ADM耐药株和K562不耐药株细胞mdr 1基因表达水平,同时检测45例初治肺部肿瘤病人组织标本.结果:荧光定量RT-PCR检测K562/ADM耐药株和K562不耐药株细胞mdr-1基因表达,重复10次实验所得结果平均分别为(6.86±0.65)×107拷贝/μgRNA和(8.49±0.67)×105拷贝/μgRNA,两者相差80.8倍,变异系数分别为9.5%和7.9%.45例肺部肿瘤中,有12例检出有mdr-1基因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荧光定量RT-PCR检测mdr 1基因表达方法,检测结果用绝对拷贝数来表示,定量准确可靠,并有利于标准的统一.有1/4未经化疗的肺癌病人有一定水平mdr-1基因的表达.
作者:高劲松;马刚;仝明;陈佩毅;王传华;何蕴韶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病人的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Vβ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及其克隆性增殖特点.方法:利用RT PCR和基因扫描方法分析3例NSCLC外周血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中24个TCRVβ基因的CDR3长度,了解TCRVβT细胞的分布及其克隆性.结果:3例病人仅存在1~5个TCRVβ亚家族,主要为Vβ3、Vβ7和Vβ9,2例病人出现Vβ7寡克隆性增殖T细胞,另1例发现Vβ3的寡克隆T细胞.结论:NSCLC病人外周血或骨髓的TCRVβ亚家族出现倾斜性分布和克隆性增殖T细胞,主要为Vβ3和Vβ7亚家族T细胞,这可能是由肺癌细胞相关抗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T细胞克隆.
作者:吴一龙;杨学宁;李锦添;王思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uPA系统4种主要成分(uPA、PAI-1、PAI-2、uPAR)在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株肺癌细胞(1株肺巨细胞癌、2株肺腺癌、1株肺鳞癌)接种入裸鼠体内,建立体内侵袭转移模型;应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uPA系统各因子的表达.结果:肺巨细胞癌细胞所形成移植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强;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均表明uPA系统各因子在4株移植瘤肿瘤细胞的胞浆及胞膜均有相当的表达,在肺巨细胞癌细胞所形成移植瘤中4种因子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而在两株腺癌移植瘤中相对较高.结论:uPA系统内4种因子在移植瘤中以多种复合物及单体的形式存在;这些因子的表达水平不能确切反映各移植瘤在裸鼠体内侵袭转移能力的差异.
作者:彭挺生;赵国华;吴惠茜;赵国强;周慕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s disseminata,LPD)是一种相当少见的疾病,迄今为止国外文献报道约50例[1],国内有7例报道[2].我院1998年5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天力;刘积良;翁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外周血循环中肿瘤微转移检测的方法.方法:20例CEA分泌性肿瘤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用逆转录PCR(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简称为RT-PCR)方法检测血中的CEAmRNA,同时用放免法检测血清CEA水平.结果:20例患者CEAmRNA阳性率为55%,而健康对照均为阴性.外周血CEAmRNA的存在与CEA分泌性肿瘤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而与CEA水平无明显关系.结论:RT-PCR是肿瘤微循环检测的灵敏方法,血中CEAmRNA阳性提示肿瘤的早期转移.
作者:李荔霞;王晓怀;郑文岭;王捷;林金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石蜡包埋的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PCNA在卵巢上皮性癌的表达率为100%,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卵巢上皮性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而与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之间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PCNA的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的预后呈负相关(P<0.05),但多因素分析未能显示这种相关性.结论:PCNA在卵巢上皮性癌的阳性表达率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年龄越大,PCNA表达强度越强;PCNA并不是估计卵巢癌预后的有效指标;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仍是影响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俊东;李孟达;张昌卿;李艳芳;刘富元;刘继红;冯凯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癌性胸水p16基因纯合性缺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胸水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并结合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测分析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结果:表明所检31例肺癌所致癌性胸水标本中均无出现p16基因第一外显子纯合性缺失,12例有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阳性率为38.71%(12/31).16例脱落细胞学检测阳性,阳性率为51.62%(16/31);15例脱落细胞学检测阴性,其中6例存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提高至70.97%(22/31).统计学分析表明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和脱落细胞学检测阳性率间无明显差异,而两者联合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P<0.01)和脱落细胞学检测(P<0.01).21例结核性胸水中均无胸水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结论:本组资料说明胸水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与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测可增加诊断的阳性率,并补充和提高胸水脱落细胞学的诊断价值.<0.01)和脱落细胞学检测(P<0.01).21例结核性胸水中均无胸水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结论:本组资料说明胸水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与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测可增加诊断的阳性率,并补充和提高胸水脱落细胞学的诊断价值.
作者:桂淑玉;汪渊;刘虎;周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不能手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从1996年8月至1999年2月,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70例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常规分割照射组(常规组)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组(后加速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分割照射,总剂量68~72Gy/34~36次,共7~7.5周.后加速组先用常规分割照射40Gy,后改用加速超分割照射(1.5Gy/次,2次/日),总剂量70Gy/40次/6~6.5周.用χ2比较两组病人的有效率和急性放射反应.结果:3例病人因放疗期间出现远处转移而退出研究.放疗后2个月,常规组病人CR6例(18.2%),PR16例(48.5%),有效率为66.7%;而后加速组CR10例(29.4%),PR20例(58.8%),有效率为88.2%,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Ⅱ度急性放射性气管炎和食道炎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能提高不能手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急性放射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曹卡加;黄惠英;刘国贞;冼超贵;涂明耻;毛志达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方法:对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涂片的观察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有:涂片细胞量丰富,细胞边界清楚,可呈平铺或乳头状结构,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外观,可见核内包涵体及核纵沟,并可见多核巨细胞,砂粒体及胶质成份.结论: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在细针穿刺细胞学上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在术前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有重要的意义.在诊断上要注意与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相鉴别.
作者:何洁华;AlexanderR.Chang;梁小曼;郝亚萍;谭宝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科自1992年10月至1996年9月利用横结肠代食管保留贲门重建食管手术,治疗颈段和胸中、上段食管癌39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强;陈利华;韩泳涛;宋煜宏;陶苹;肖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复发垂体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并与其临床特征相比较,评估PCNA指数作为预测垂体瘤复发标志物的实用性.
作者:李才群;李方成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78年Goldstein实验室的Ho等人[1]首先报道3例急性细胞性白血病细胞表面高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活性增高,其后相继发现绒癌、子宫内膜癌和胃癌等[2]癌细胞表面的LDLR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本文对胃腺癌组织及其周边正常胃组织进行了LDLR水平测定,并探讨了胃腺癌组织LDLR活性与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王培林;孔峰;于文滨;邵风芝;卢雪峰;胡晓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用改进的TRAP法检测肺癌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肺癌的关系.方法:用培养瓶替代液氮瓶收集标本,采用TRAP改进方法,内含36bp质控模板预防假阴性,增加引物长度避免二聚体形成,且使反应一步完成,并用银染法显示检测结果,对45例病理确诊的肺癌手术标本及一株肺癌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38例肺癌标本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率为84%(38/45),一株肺癌A549细胞株也呈阳性.结论:经改进后的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更加准确方便;标本采集处理方法简单有效,易于推广应用;端粒酶活性检测将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作者:马刚;高劲松;陈佩毅;仝明;王传华;李影;何蕴韶;戎铁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肛管直肠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3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自民;史明鹏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