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峰;顾卫;万赛英;吴海科;王金良;黄涛;陈文霖;黄任锋;张炘;孙景波
目的 探寻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调节严重创伤应激后HPA轴过度兴奋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应激作为严重创伤应激模型,先通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检测严重烫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GC)负反馈功能的变化,再利用RT-PCR技术检测烫伤应激后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水平(其水平与负反馈功能密切相关)的变化特点,并观察烫伤应激前腹腔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烫伤应激后2 h GR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 30%TBSAⅢ度烫伤应激后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GC负反馈功能下降;烫伤应激后0.5、2、8、24、48 h海马GR mRNA水平皆明显降低,尤以伤后2 h明显;与烫伤应激组相比,MK-8013 mg/kg组GRmRNA水平显著上升,MK-8016 mg/kg组海马GR mRNA水平进一步上升,盐水组GR 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 海马NMDA受体调节严重烫伤应激后HPA轴的亢进是通过下调海马GR从而影响了GC在海马水平的负反馈引起的.
作者:叶建宁;陆建华;熊加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SS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多因误诊漏诊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学发展以及新型抗栓药物的应用,其早期发现率和诊断率大大提高,预后明显改善,现对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建祯;凌锋;吉训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γ-刀)治疗的效果.方法 105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γ-刀治疗,病灶直径大小0.4~1.8 cm(平均1.2 cm).采用多个等中心照射,周边剂量12~15Gy,平均13 Gy,40%~6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中心剂量20~30 Gy,平均24 Gy.85例获得随访.结果 随访期6~72个月(平均36个月).5.8%(5/85)再出血;31%(26/85)病灶缩小,69%(59/85)无变化;20%(17/85)病灶周围脑水肿,经治疗后脑水肿明显减轻好转.50%(15/30)癫痫发作频率和程度减轻.41%(35/85)临床症状改善,40%(34/85)症状无明显改善,19%(16/85)症状加重,17.6%(15/85)经治疗后恢复,1例遗留明显肢体活动障碍.结论 当海绵状血管瘤位于主要功能区或深部组织,手术风险极大时,可选择γ-刀治疗;控制周边剂量<15 Gy,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
作者:倪天瑞;杨卫忠;石松生;陈建乐;严肃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种少见的继发性脱髓鞘疾病,1959年Adams首次报道4例,此后人们逐渐注意到该病.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CPM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石炎川;陈跃鸿;吴宗忠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分析ICU院内感染的发生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应用法国VITEK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病原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药敏结果.结果 神经外科ICU菌群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71.6%)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占16.7%,大肠埃希菌占15.7%,铜绿假单胞菌占13.7%,肺炎克雷伯菌占13.7%等.但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阳性球菌(28.4%)也有增加的趋势.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仍保持高抗菌活性,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15.3%和30.6%. 结论 我院神经外科ICU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但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控制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制酸剂(质子泵抑制剂)的预防性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危重病人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钱树星;龙军;徐宗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方法及相对适应证.方法 分析我科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14例(16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 14例(16个)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合并有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它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用该方法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新华;陈锷;张俊卿;黄延林;孙瑾;李泉清;邓志鸿;张峰林;刘禹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康复介入时间不同对老年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66例老年脑出血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晚期康复组各33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后48 h~7 d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3~4周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结果 治疗前FMA、MBI和ND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1个月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早期康复组比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结论 康复介入时间的不同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早期或晚期康复介入均能明显改善老年脑出血患者的运 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复介入的疗效优于晚期.
作者:彭化生;袁春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 对23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急诊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 结果 23例术后按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评定预后:Ⅰ级3例,Ⅱ级11例,Ⅲ级7例,Ⅳ级1例,死亡1例. 结论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损伤轻、疗效优、预后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刘策刚;陶进;许安定;潘先文;邵雪非;项春林;李军;吴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害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脑出血后凝血酶的毒性作用及抗凝血酶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兆波;贾保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神经细胞体外调节T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将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1~2周.根据诱导分化的时间分为:诱导分化前组、诱导分化1周组和诱导分化2周组.以1×104/孔不同诱导分化时间的细胞作为刺激细胞,分离纯化的异体T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共培养6 d后,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后,分别与各组细胞共培养,观察各组细胞对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为模拟体内炎症环境,各组细胞经γ-IFN预处理48 h后,再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被抑制的情况.结果 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后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且可显著抑制PHA刺激的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γ-IFN预处理使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抑制作用随着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呈诱导分化的时间依赖性增强.结论 源于MSCs的神经细胞在体外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为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试验依据.
作者:刘沉涛;杨于嘉;谢岷;余小河;王霞;王晓莉;王庆红;祁伯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分析5例巨大骶骨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术中出血、骶神经保护和骶骨重建等问题.结果 5例患者通过适当的手术方法均得到肿瘤全切,术中出血量较少,大小便功能得到有效保护,术后骶骨-骨盆稳定性良好. 结论 恰当的手术方式、术前或术中行栓塞治疗、术中注意保护骶神经有利于提高骶骨肿瘤的治疗效果.全骶骨切除术后腰椎和骨盆内固定术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的稳定性.
作者:李方成;刘安民;蔡望青;闵军;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和凋亡在预测脑膜瘤复发方面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脑膜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并应用TUNEL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I),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PCNALI、AI之间的差异. 结果 复发组的PCNALI(63.1%±15.3%)、AI(0.25%±0.09%)皆显著高于非复发组的PCNALI(47.7%±22.2%)、AI(0.10%±0.09%). 结论 脑膜瘤的细胞增殖和凋亡与术后复发关系密切,通过检测PCNALI和AI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复发倾向.
作者:郝帅;丁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行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并就hBMSCs的表型、细胞周期、生长曲线、超微结构、核型等方面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条件培养基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hBMSCs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hBMSCs的表面标记以及细胞周期;绘制hBMSCs的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hBMSCs的超微结构;Giemsa染色检测hBMSCs的细胞核型.结果 密度梯度离心法能分离出纯度较高的hBMSCs.hBMSCs贴壁生长,以长梭形为主.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5%.流式细胞仪检测hBMSCsCD29、CD34、CD44、CD45、CD71、CD105、CD166、HLA-ABC、HLA-DR、UEA-1阳性表达细胞比率分别为95.3%、1.8%、94.7%、0.8%、96.2%、96.6%、92.7%、96.3%、1.1%、98.7%.hBMSCs的生长曲线呈S形,在传代7代之前具有较好的生长特性.超微结构显示hBMSCs表面较多突起,孔隙较多,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囊腔扩张,可见大量蛋白分泌物.核型分析显示第3、6代hBMSCs的染色体数量和形态均未发生变化.结论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hBMSCs,能表达hBMSCs的表型特征.hBMSCs能在体外较长期培养,细胞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
作者:王忠;高毅;汪艳;潘明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行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我院2001~2005年间15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SAH病人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首次造影均阴性,3例重复造影叫确诊断,1例手术探查明确诊断,5例结合CT,MRI/MRA,CTA明确诊断,1例重复造影后死亡,5例重复造影仍阴性,仅CT表现为中脑周围池出血. 结论 首次造影阴性的SAH病人应重复DSA检查,同时辅助行CT、MRI/MRA检查,必要时行CTA进一步检查;对同一部位的反复出血,CT或MRI又高度怀疑有病灶的病人,尽管DSA检查阴性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手术探查.
作者:刘之一;徐宏;周增俊;罗小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药单体环维黄杨星D(CVB-D)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与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CVB-D对脑缺血2 h后复流1 d、7 d、14 d、30 d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GAP-43 mRNA表达、水含量、梗死面积百分率、行为学评分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干预作用.结果 脑缺血2h复流后1 d缺血区周围及海马可见GAP-43 mRNA表达,7 d明显增多至高峰,14d开始下降,30 d时则叫显减少,CVB-D治疗组在上述区域各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脑缺血再灌注7 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大鼠脑水含量及梗死面积显著降低,受损脑组织神经元和血管壁的超微结构亦明显改善. 结论 CVB-D对RHRSP缺血性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与上调脑组织GAP-43 mRNA表达有关.
作者:谭峰;顾卫;万赛英;吴海科;王金良;黄涛;陈文霖;黄任锋;张炘;孙景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原位杂交变化特征及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模型,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小鼠海马神经元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明显降低(P<0.01),其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表达也明显下降(P<0.01). 结论 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可能与其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mRNA低水平表达有关.
作者:樊敬峰;王伟斌;吕佩源;梁翠萍;尹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意义.方法 检测180例于伤后24 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颅脑损伤病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颅脑损伤越严重,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越低,颅脑损伤越轻,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好.结论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参考指标.
作者:林其昌;林少华;陈信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颅脑损伤合并骨折的发生有明显的上升,一般来说,应先救治可能危及生命的颅脑损伤,而骨折手术则延期进行,但也有认为早期特别是24 h内对主要骨折进行手术内固定,有利于患者的存活,防止肢体畸形、关节僵硬及促进脑功能恢复[1].
作者:罗兴武;艾昌淼;张勇华;罗福如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结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以及扩散张力成像(DTI)技术及磁共振影像(MRI)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进行对照研究,评价MRSI、DTI、MRI在ALS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MRSI、DTI及MRI技术对ALS患者及对照组进行扫描,观察沿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包括中央前回皮层下(SWM)、半卵圆中心(CS)、侧脑室旁白质(PV)、内囊后肢(PIC)、大脑脚(CP)的各向异性比(FA)以及平均扩散率(MD),以及SWM、PV、PIC平面氮乙酰门冬胺酸(NAA)与肌酸(Cr)比值在刘照组及ALS患者的改变,并比较不同扫描序列在ALS诊断的作用. 结果 ALS的总FA较对照组叫显降低(P<0.001),在CST走行区的SWM、CS、PV和PIC平面,ALS组的F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D在ALS组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ALS组的NAA/C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在SWM和 PV平面ALS组的NAA/Cr较对照组降低叫显(P<0.05).对T1WI、T2WI与FLAIR序列判断结果显示,对照组与ALS组间MRI的表现无明显差异. 结论 MRSI与DTI结合能够早期定量探测ALS患者CST的轴索损伤,SWM、CS、PV和PIC平面的FA,在SWM和PV的NAA/Cr为有效的指标.ALS与对照组MRI的表现则无明显差异.
作者:印弘;张艰;马林;林千石;李德军;高元桂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癫痫患者中20%构成难治性癫痫(又称顽固性癫痫),其外科治疗总有效率可达65%~97%[1].我科36例此类患者采用联合性皮层热灼术(BCFC)及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治疗,近期随访癫痫控制效果良好,无并发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晨;罗晓阳;张静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