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许民辉;周继红;邹咏文;张云东
目的探讨腰穿注入尿激酶治疗脑池血肿的疗效.方法将67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池血肿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35例,单纯腰穿放脑脊液治疗;B组,32例,在腰穿放脑脊液基础上注入尿激酶治疗.疗效比较:(1)在伤后第7天、第15天复查头颅CT,分别比较两组病例的恢复例数,并行x2检验;(2)比较两组病例治愈所行腰穿次数,并行t检验.结果经腰穿放液注入尿激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腰穿放液,统计学检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且安全的治疗脑池内血肿的新方法.
作者:王文浩;杨少春;陈文彬;林国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术后突发视力下降的原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2003~2004年18例鞍区肿瘤病人经颅手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术后出现突发的视功能障碍,在排除了颅内再出血及颅高压后,给以高压氧治疗的同时,静脉使用解痉、扩血管药物及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及时进行腰穿行脑脊液置换,放出血性脑脊液.结果视力恢复至术前水平8例,视力改善>0.1 3例,视力改善<0.1 4例,无改善失明3例.结论对这一类术中没有对视神经及视交叉造成直接损伤,其术后当天亦没有视力变化,在术后第2天或第3天出现突起的视力进行性下降的病人,经积极的综合治疗后多能改善其预后,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胡继实;郭灿;杨焕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在临床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脑电图变化.方法脑电图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进行疗效的分析.结果130例患者的脑电图,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变.结论经有效的临床治疗后,患者在临床上症状的好转与脑电图的结果基本是相符的.
作者:罗小翠;叶小虹;黄莘莘;黄晓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大脑缺血性损害后存在下调脑区,该区功能的激活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功能恢复.其激活的可能机制有:神经元的增殖、有效突触联系的形成、微环境的影响.
作者:刘伟;王新陆;周永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的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Ⅳ、Ⅴ级破裂动脉瘤的治疗,11例行开颅显微手术,1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手术组11例中良好、轻残者5例,占45.5%;重残、植物生存者4例,占36.4%;死亡者2例,占18.2%,与手术有一定关系;介入组15例中良好、轻残者8例,占53.3%;重残、植物生存者5例,占33.3%;死亡者2例,占13.3%,并非介入治疗并发症所致.结论Ⅳ、Ⅴ级破裂动脉瘤病人状态差,入院后应根据病情针对脑室出血、颅内血肿、脑疝等情况进行处理,并尽早行手术或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创伤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应作为Ⅳ、Ⅴ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郄福忠;王智;肖玉强;王晓民;赵江;王玉春;郑艳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介绍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56例均行直接夹闭术,1例加做包裹术.结果治愈或良好47例,致残8例,死亡1例.随访5个月~3年,无动脉瘤再出血发生.结论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显露充分、术式成熟、并发症少,配合多种外科技术如临时阻断的应用、脑保护、控制性低血压等,可收到满意的手术疗效.
作者:郝继山;李旭东;梁恩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1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球囊扩张后安装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1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2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2~15个月(平均8.3个月),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9例患者均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辉;高小平;胡美伦;袁荣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对神经介入治疗的各种颗粒性栓塞材料进行综述,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栓塞材料的物理性状、作用机理、优缺点及临床适应证.因为目前的栓塞材料都达不到理想栓塞材料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现有栓塞材料优缺点的比较,为理想栓塞材料的研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何旭英;段传志;李铁林;汪求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颅脑外伤(TBI)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BI的终结果.继发性脑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的研究发现颅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值得继续关注的病理机制有:(1)兴奋性氨基酸(EAAs)大量释放引起Ca2+通道开放;(2)自由基生成和脂质过氧化;(3)炎性介质释放;(4)细胞凋亡等,这些机制既同时发生作用又互相关联构成连锁反应,终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针对上述损伤机制的脑保护措施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毛青;江基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脑室囊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我科经手术治疗的11例脑室囊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摘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脑囊虫5例,脑包虫2例;囊壁切除或部分切除经组织学证实为神经上皮性囊肿4例.结论脑室囊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虽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定性诊断较困难.有颅高压者的治疗应以手术为手段,若能明确诊断者可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否则应采用探查性手术.
作者:陈跃平;熊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黄金分割法及其简易计算法两者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骨窗设计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76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分别应用黄金分割法及其简易计算法,观察两组病人年龄、术前神经学症状分期、术前合并脑疝情况、术前脑出血量、头颅CT中线结构移位、术后残余血肿及预后有否差异.结果两种方法界定的骨窗,治疗效果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黄金分割法在高血压脑出血骨窗界定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由其结果推得的简易计算法:骨窗大小=(头颅CT大血肿层长径×1/2)2,实用性强,方便易记,更便于推广应用.
作者:郭希高;欧阳同伟;容耔耘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疑诊或确诊脑动脉瘤病例,在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并对其结果对比分析.结果49例中,经3D DSA证实共检出47例53个动脉瘤,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准确地显示动脉瘤形态、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精确计算动脉瘤的瘤颈、体大小,对微小或复杂动脉瘤的诊断亦明显优于2DDSA.结论3DDSA可提供很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汪求精;李铁林;段传志;陈建华;杨金成;方兵;何旭英;陈光忠;尹方明;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将体外标记的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经单细胞悬液微移植后观察其在兔纹状体的存活、迁移、分化和整合情况,为细胞移植治疗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分离兔骨髓基质细胞,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白血病抑止因子和碱性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进行细胞扩增并诱导成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再经菲立磁和活细胞荧光染料PKH67标记后,采用微移植的方法,通过脑立体定位仪,用微玻璃针将干细胞分别植入兔脑纹状体内.存活1、4、8周后处死动物,组织切片,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标记细胞在脑内的形态学情况.结果菲立磁标记的兔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经微移植后可在兔脑内纹状体区域存活,移植的干细胞可向周围的脑实质内迁移和整合,迁移细胞沿特定的纹状体结构分布.少量菲立磁标记的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元.结论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脑实质内存活、迁移、分化和整合,这种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移植的细胞来源.
作者:杨志军;徐如祥;姜晓丹;柯以铨;魏玲;曹容;段丽;饶志仁;蔡颖谦;杜谋选;邹雨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颅内出血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方法作者对59例颅内出血患者进行CT定位,选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血肿穿刺碎吸引流术及血肿生物酶溶解技术,根据出血是否破入脑室选用单侧或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术后配合康复治疗.结果本组高血压脑出血36例治疗好转率88.9%,死亡率11.1%,外伤性颅内出血23例治疗好转率100%.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碎吸清除术救治重症颅内出血是目前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梁启龙;魏进旺;刘凯;杨君;张弘;张莉;郑志远;任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初步探讨几种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胎鼠全脑原代培养神经干细胞并行免疫荧光鉴定;复苏几种胶质瘤细胞获取上清液;上清液与干细胞培养液混合培养神经干细胞后MTT法作生长曲线并行电镜切片观察.结果原代培养获得神经干细胞;混合培养液培养后的神经干细胞增殖较对照组快,电镜观察可见核质比增高,细胞器发达.结论胶质瘤上清液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潘灏;章翔;刘卫平;姬西团;王西玲;梁景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脑室外引流结合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28例脑室内出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术后,连续5 d每天一次脑室内注入尿激酶2万单位,夹管2 h后开放引流血性脑脊液.定期复查头颅CT,术后一周,脑室内积血基本清除后拔管.结果本组28例患者中,26例患者均引流通畅,24例患者术后4周意识恢复清醒,3例患者持续昏迷,1例患者因术后再出血死亡.结论该方法综合治疗脑室内出血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懿;蔡瑜;濮春华;成侃;赵卫国;沈建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8岁,因复发性顽固性呃逆2年4个月,有眼视力丧失7个月,反复右后枕部发作性剧痛4个月,右后枕部及颈部持续性瘙痒伴疼痛1周于2004年2月25日就诊.2年4个月前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反复频发,每次可持续1 h左右,缓解20~30min再发,夜间发作次数减少.呃逆持续1月,自然缓解.约11个月后,呃逆再次发作,发作的频度、持续时间与第一次发作完全相同,持续约28 d,自然缓解.4个月前,病人出现右侧枕部、头顶部疼痛,放射到同侧面部,呈发作性闪电样钻、针刺痛,程度剧烈,病人难以忍受,持续1~2 min左右缓解,碰触右侧顶、枕部皮肤或头发可触发头痛发作,病人不敢梳头,右侧顶枕部拒按.3 d后又出现呃逆发作.头痛出现前有左侧鼻孔内、上唇以及右侧顶枕部的奇痒.
作者:刘学升;邓玮;卢幸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性,27岁,因头痛头晕并行走不稳2月入院.查体:神志清,双眼视乳头水肿,左手指鼻试验及轮替动作差,Romberg征阳性,同时双下肢感觉减退.CT示左侧小脑半球一4 cm×4 cm囊性占位,MRI示小脑囊性占位,强化后发现囊内偏外侧一5 mm×5 mm结节;同时发现C5~T12脊髓空洞,T10平面脊髓空洞内一瘤结节.于2003年12月3日行小脑肿瘤切除术,术中切除小脑瘤结节后,探查发现延髓背侧表面一瘤结节约3 mm大小,呈黄红色桑椹样,一并切出.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血管网织细胞瘤.两周后再次手术切除脊髓内瘤结节,病理证实为血管网织细胞瘤.术后病人症状消失.追问家族史并调阅相关医院病历资料,对其家族三代谱系调查发现:三代人16人中5人发病,其中4人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其家族谱系图如图1.
作者:刘伟;丰育功;徐志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皮切开、颅骨钻孔、直视下止血,置特制血肿腔冲洗引流管,抽吸、引流血肿,加尿激酶应用.结果根据ADL分级法,本组病例恢复至Ⅰ级63例(占22.1%),Ⅱ级96例(占33.7%),Ⅲ级48例(占16.8%),Ⅳ级33例(占11.6%),Ⅴ级27例(占9.4%),死亡18例(占6.3%). 结论应用颅骨钻孔,置特制血肿腔冲洗引流管,抽吸加引流及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较彻底清除血肿,迅速缓解颅内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卫永茂;黄基柱;黎志翰;司延栋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