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外科手术的喉罩全麻+骶管阻滞的优势

陈启忠;李志勤;姚向国

关键词:小儿手术, 喉罩全麻, 骶管阻滞
摘要:目的:探讨儿外科手术的喉罩全麻+骶管阻滞的优势。方法:外科手术小儿600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B组与C组各200例,A组采用喉罩全麻,B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骶管阻滞,C组采用喉罩全麻+骶管阻滞。结果:C组术后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明显少于A组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喉痉挛、返流、呛咳、恶心呕吐等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外科手术的喉罩全麻+骶管阻滞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制剂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诱导血清IL-17和IL-8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配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P)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2例COPD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疗法组和联用痰热清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血清IL-17和IL-8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5%。常规疗法组为79.1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IL-17和IL-8的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疗法组。结论: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COPD急性发作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这可能与痰热清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患者IL-17和IL-8的分泌,减轻其调控中性粒细胞在呼吸道的募集和激活,进而减轻COPD的炎症过程有关。

    作者:周杰;周刚;孙苗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分析46例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同期实施的40例同类开放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切口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的差异。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长、术后第1天切口引流量多,但术后颈部不适感发生率低、美容效果理想。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很少的手术方法,美容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岩;周军;王昭昕;沈俊;王培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观察研究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

    目的:观察研究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需做手术患者99例,随机分为α组、β组、γ组,每组各33例,α组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β组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γ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30min后,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OAAS评分与VAS评分,进而评价麻醉效果。结果:α组的不良反应率为9.09%,β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06%,γ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2.12%,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α组与β组的OAAS评分比γ组低,α组与β组的VAS评分比γ组高,α组与β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γ组,且止痛效果较好,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效果显著优于静吸复合麻醉,麻醉更为安全稳定,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辛继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6S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讨论6S 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根据6S 管理的要素,对手术室环境、物品、护理安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结果:实施6S 管理前后手术室护理工作效率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从而提高满意度。有利于手术室管理。

    作者:黄昌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EMS评分在介入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介入手术护理中者抢救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对介入手术患者病情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采用相应的处理流程。结果: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判断病情快捷而且准确,从而能够逐步的提高医生对护理人员配合满意度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对患者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以提高患者收治的准确性。

    作者:过庆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

    近年来,有关手术器械、纱布等遗留患者腹中的报道屡见不鲜,手术室护理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手术室是减轻患者痛苦的地方,其具有高技术、高强度、高危险性等特点,稍有差池,轻则影响患者治疗,重则导致患者死亡,本文探讨了影响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作者:杨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60例胸外伤胸腔闭式引流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临床60例胸外伤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效果。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住在我院心胸外科60例胸外伤的患者进行胸外伤胸腔闭式引流治疗,通过病历等一般资料分析和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行胸外伤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外伤的治愈率为91.67%,死亡率为8.33%,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外伤伤及心血管、严重颅脑外伤、纵膈发生气肿各1例,胸膜联合多发伤2例。结论:由于意外造成胸部创伤时,及时的采取胸外闭式引流术对胸外伤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死亡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能够有效的帮助创伤部位的疼痛程度降低,有利于进一步的观察临床疗效,避免病情加重的现象发生,减低开胸的概率,从而进一步的推动病情康复的进展。

    作者:陈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现行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医院档案管理已经跟不上日益发展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发展步伐,根据医院档案工作的特点,采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医院档案的管理,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医院事业服务。

    作者:白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甲氧氯普胺引发锥体外系综合症2例报告

    目的:重视甲氧氯普胺致锥体外系反应的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整合我科收治的2例甲氧氯普胺中毒患者,并结合病例资料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例患者中毒症状全部消失。结论:甲氧氯普胺不良反应确诊后,根据患者的体重,选用适量的地西泮给予积极治疗,均得到有效康复。

    作者:陈秉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肺内韦格氏肉芽肿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肺内韦格肉芽肿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研究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内韦格肉芽肿16例,均行CT平扫及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结果:胸部CT主要表现为两肺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灶3例,单发肺内结节2例,实变影2例,肺内磨玻璃样高密度影2例,肺内广泛网结节影2例,气胸2例,肺门淋巴结增大1例,两侧胸腔积液2例。可见多种肺内病变并存3例,肺内病变合并肺门淋巴结增大及两侧胸腔积液1例。结论:胸部CT扫描可显示部分肺内改变,HRCT扫描后可以显示病变内特异性改变,提高该病的检出率。但明确病变,仍需结合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作者:柳红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乡镇避孕药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快,乡镇流动人口增加,且人们性观念的日益开放,导致乡镇避孕药具管理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主要对目前乡镇避孕药具管理服务中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药具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作者:张红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MSCT 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

    目的:以DSA为对照探讨多层螺旋 CT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可疑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MSCT 检查,采用5.0 mm层厚平扫后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MSCT重建分析诊断,部分病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部分与 DSA对照。结果:10例临床拟诊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MSCT 明确诊断出血部位9例,出血显示率90%(9/10)。1例MSCT未发现出血灶及肠道异常。其中MSCT明确出血9例中5例行 DSA,4例显示出血灶,出血显示率80%(4/5),1例表现阴性。CT显示出血部位:空肠出血3例,回肠出血4例,降结肠出血2例,其中肿瘤3例,溃疡1例,炎症3例,血管畸形2例。结论:多层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

    作者:杨丽;张自力;莫本成;刘振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信息化分级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室一次性物品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信息化分级管理系统在消毒供应室一次性物品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在消毒供应室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医院设备科大库、消毒供应室一次性物品库、一次性物品发放间、临床使用科室之间分级管理,网上预约请领。结果:在相关部门安装该操作程序模拟运行并同时观察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结论:实现了各部门分级管理,分级网上预约请领,各级库房各项数据易查询、易盘点,库存情况依据临床领用量可以有计划性的及时调整。

    作者:赵丹;韩玉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2949名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2949名托幼机构儿童的健康体检结果,及时发现目前在本地区此年龄段儿童健康保健存在的问题,对托幼机构及妇幼保健机构提出合理化预防保护措施,进一步保障和提高本地区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方法:2013年2月对我所直接管辖的14家2949名年龄2-6岁的儿童进行入托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肥胖检出率为5.32%;龋齿患病率为:26.65%;远视力低常检出率为9.97%;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肥胖、远视力低常、龋齿在托幼儿童中患病率比较高,托幼机构在日常卫生保健工作中应该关注肥胖儿童的饮食和体格锻炼,关注儿童口腔保健、视力保健;医疗保健机构配合托幼园所加强健康宣教,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家园配合,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作者:钟丽华;马汾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25团2013年妇女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对已婚妇女进行宫颈癌的综合筛查,分析筛查效果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月到2013年9月选择25团已婚妇女1060例进行宫颈癌相关调查和宫颈LCT检测。结果:巴氏涂片提示9例异常,6例阴道镜检查排除癌变;3例活检,经检查1例慢性宫颈炎,1例宫颈原位癌,1例CIN I级。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巴氏涂片异常的发病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孕产史、文化程度、吸烟和避孕(P<0.05)。结论:25团2013年妇女宫颈癌筛查出来的发病率相对比较低,但是也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

    作者:王慧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低压力水平BI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II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AECOPD并II型呼吸衰竭的住院患者在常规抗感染、扩张气道、止咳、祛痰及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给予尽可能低的压力支持水平(维持潮气量4-7ml/kg,同时SaO2>90%的低IPAP,EPAP≤5(cmH2O)的BIPAP治疗;通过观察患者通气前后的动脉血气(PH、PaO2、PaCO2、SaO2)及呼吸频率的变化判断临床疗效。结果:80例患者中,经面罩BIPAP治疗后68例患者动脉血气、呼吸频率指标得到改善,PH、PaO2、SaO2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aCO2和呼吸频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IPAP治疗可以改善AECOPD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指标,帮助此类患者减轻呼吸肌疲劳,防止呼吸衰竭进一步加重,并减少气管插管率,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 II 型。呼吸衰竭患者经济有效的方法;低压力支持水平(维持潮气量4-7ml/kg,同时 SaO2>90%的低IPAP≤5cmH2O)的BIPAP治疗成功率与更高压力支持水平患者成功率相同。且患者人机协调性更好、依从性、耐受性更好,副作用更少,更加安全。

    作者:王彦;胡乃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如何做好耐药菌病人的健康教育

    多重耐药菌(MDR)感染现已遍布全球,临床工作中要切断耐药菌在医院和病室内的传播,故而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保证其他病人的安全。但是往往容易忽视对耐药菌病人的沟通,导致病人的恐惧,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作者从减轻病人的恐惧出发,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从而使病人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作者:闫妍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胰岛素皮下注射深度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为快速、准确估算出成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深度,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胰岛素注射深度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糖尿病患者男女各200例。测定每位患者的身高、体重,并计算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用皮下脂肪测量卡尺由专人测量400例成人糖尿病患者常用胰岛素注射部位的皮下脂肪厚度,通过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来确定不同部位胰岛素注射深度。结果:男女两组的皮肤脂肪厚度与体质量指数均存在直线相关。结论:成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深度与体重指数存在直线相关,根据身高、体重可以估算出其胰岛素皮下注射深度。

    作者:苏美玲;陈素青;闫英;武明霞;王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某市重症医学科聘用制护士付出-回报失衡与调科/离职意愿的关系

    目的:调查某市重症医学科聘用制护士付出-回报失衡与调科、离职意愿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我市150名重症医学科(ICU)聘用制注册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付出-回报失衡、自编护士离职意愿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该市重症医学科护士调科/离职与高付出-低获得的工作模式相关(P<0.01)。结论:需要正对相关因素进行改善,减少护士离职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高婷婷;郑春雁;陶丽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微波、超声波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的观察

    目的:观察微波、超声波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分为综合组和药物组两组,综合组给予微波、超声波、中频电刺激和常规药物治疗,药物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消炎止痛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微波、超声波、中频电刺激和常规药物治疗对背肌筋膜炎有较为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冯顺燕;张盘德;周惠嫦;陈丽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