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3例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心理护理分析

王磊松

关键词:血液透析, 尿毒症, 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2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53例尿毒症患者,对患者血液透析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心理护理经验。结果:53例患者在长期的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问题。其中恐惧、抑郁和失望占大比例。在根据患者心理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治疗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者消极心理问题也有所改善。结论: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过程中给予精心的心理护理干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增强患者战争病魔的信息,提高血透效率和质量。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中西医药物配合手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中西医药物配合手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49/5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44/5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配合手法较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效果,安全可行。

    作者:陆璧;张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健康教育之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指导

    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也是小儿急诊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略有风吹草动即可引起家庭紧张,甚至无法等到药物起效,即反复就诊或一味要求医生快速给予退热,致使部分医生为了减少医疗纠纷,迫于家属的压力只得加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炎症反应而达到退热目的。

    作者:黄旦珠;蔡秀美;王金花;史建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64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病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4名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发病病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64名患者中,有35名患者由于高血压引起,占总数的54.69%;18例由脑血管畸形引起,占总数的28.13%;7例是由于白血病及脑淀粉样血管病引起,占总数的10.94%;另外4名患者为其他病因引起,占总数的6.25%;患者的发病部位为:基底节34例,占总数的53.13%;脑叶部位19例,占总数的29.69%;脑干6例,占总数的9.38%;小脑部位5例,占总数的7.81%。结论:急性多灶性脑出血具有发病快、致死率高等特点,引起该病的病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高血压,对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

    作者:赵永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整体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对整体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75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5例,观察组5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探讨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32例患者治疗显效,16例患者治疗有效,2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12例患者治疗显效,7例患者治疗有效,6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苏桂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

    近年来,有关手术器械、纱布等遗留患者腹中的报道屡见不鲜,手术室护理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手术室是减轻患者痛苦的地方,其具有高技术、高强度、高危险性等特点,稍有差池,轻则影响患者治疗,重则导致患者死亡,本文探讨了影响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作者:杨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护理部在等级医院评审中的作用和体会

    通过等级医院评审中强化护理部的作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充分发挥质量控制组的作用,对照标准,梳理条款,对临床护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制订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护理方面按照标准实施一年,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率较前显著提高。结论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注重内涵“的管理方针。

    作者:黄海;王林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卧床病人褥疮防治与护理浅析

    目的:探讨卧床病人褥疮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4例卧床病人褥疮的防治和7例溃疡期褥疮采用呋喃唑酮、甲硝唑、复方磺胺甲恶唑等治疗。结果:通过我院近4年收治的21例院外带入褥疮患者的治疗,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比较快,治愈率高未发生逆转。结论:该方法是能使组织迅速生长达到治愈褥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助;海永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我院临床药师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我院临床药师参与2型糖尿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146例确诊为2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73例,对照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临床药师参与用药教育、住院期间用药监测,出院后用药教育等工作,临床药师对实验组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3个月,收集两组患者入院前和出院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CP0),30分钟C肽(CP30),60分钟C肽(CP60)、120分钟C肽(CP120),出院3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30分钟C肽,60分钟C肽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C肽,120分钟C肽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3个月后复查,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实验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药师参与2型糖尿病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出院后对医嘱的依从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

    作者:侯瑞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护理业务查房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护理业务查房的模式,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方法:组织以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为中心和以护理并发症为基础的护理查房,并在护理业务查房过程中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果:护理人员通过参与护理业务查房,提高了护理团队的整体护理能力。结论:护理业务查房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宋丽燕;周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门诊导医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论著

    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质控方法,加强护理质量建设,优化护理质量控制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重点环节是实施跟踪质量控制,提高护理质量。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是将传统的终末质量评价反馈后的质量控制转化为过程质量控制的实时跟踪质量控制[1]。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导医直接面对患者,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和声誉。

    作者:慈玉昆;刘新燕;张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前列腺增生电切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患者做好手术前后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患者术后均能康复出院。结论:良好的护理能有效提高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

    作者:贾锦绣;杜森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一例脑干出血患者气道护理体会

    目的:脑干出血患者的气道护理对其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脑干出血病死率极高,大多数死于发病2日以内,若患者度过脑水肿高峰,危及患者生命的往往不是脑出血本身而是他的并发症。并发症中又以呼吸道感染常见。所以对脑干出血的患者应加强气道护理。

    作者:温立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国家一类新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至2012年就诊于我科的11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在常规给予改善脑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营养神经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丁苯酞0.2克日三次口服,治疗14天后观察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7%,对照组为83.2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丁苯酞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分层次管理,探讨该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并做相应的评价。方法:选取我院护理人员222名,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层次管理组和常规组,对分层次管理组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分层次管理,对常规组的护理人员进行常规护理管理,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两组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结果对比,采用分层次管理的护理小组其护理质量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护理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患者满意度并无明显差异,但相比管理工作落实前都有提升,其中,分层次管理组的提升速度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层次管理对于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团队的护理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该项管理措施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番保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细节在无陪护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目的:优质护理。方法: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改善护理管理模式,注重护理细节,落实基础护理,做好护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结果: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夯实了基础护理,为患儿提供满意服务。

    作者:贾晓军;赵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多媒体自律空间频率综合治疗小儿弱视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自律空间频率综合治疗的影响。方法:将124例(226眼)弱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114眼),仅进行自律空间综合治疗;干预组61例(112眼),在进行自律空间频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视力0.8,36眼(32%),视力提高两行,41眼(36%),视力无明显变化或反下降37眼(32%),总有效率68%。干预组:视力1.0,69眼(61%),视力提高两行,35眼(31%),视力无明显变化或反下降8眼(8.0%),总有效率92%。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弱视治疗的效果,从而使患儿尽快恢复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唐英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的效果。方法:对212例要求实施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应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观察患者用药后的镇痛效果、子宫收缩、宫颈松弛、术中出血、人流综合征等情况。结果:116例行麻醉人工流产术患者宫颈口松弛有效,扩宫顺利,镇痛效果均满意,子宫收缩好,术中出血少,无人流综合征发生。结论: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患者痛苦小,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淑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CT三维重建对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技术对于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42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分别采用三维后处理图像及CT轴位图像对患者进行诊断,观察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轴位图像检出率,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对于周围侵犯、胃形态变化、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情况的的检出率分别为94.4%、100%、94.1%、83.3%,CT轴位图像的检出率分别为61.1%、80.6%、70.6%、83.3%。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对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作用明显,对胃癌肿瘤复发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李兆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昌邑区食品安全现状与管理探讨

    昌邑区地处吉林市中心城区,人口60余万,食品行业单位较为集中,为了把握好昌邑区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态势,开展好昌邑区食品安全各项工作,促进昌邑区食品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群众饮食安全,2012年我们通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同时联合其他成员部门,一线走访,组织开展了食品行业单位摸底调查、食品监管能力、检验检测能力、检验检测经费、经营者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以及辖区内食品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工作。

    作者:何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产程中应用杜冷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杜冷丁在产程中的应用。方法:进入产程潜伏期的单胎,头位初产妇,孕妇精神紧张,宫缩不协调50例产妇肌注杜冷丁100mg,胎心监护持续监测胎心率及宫腔压力,观察用药后1小时,2小时胎心变化及宫缩情况,新生儿出生后评分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用药大约40分钟后胎心率下降,2小时下降明显,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用药1小时后不协调宫缩改善,宫缩强度及频率均改善,且宫缩渐加强。结论:潜伏期使用杜冷丁能改善产妇的一般情况,并不会导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无明显差异;并且能促进产程进展。

    作者:李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