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华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中急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卒中单元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对SAP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探讨防治对策。结果:对符合入组标准的5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8例并发SAP作为观察组,未出现SAP患者40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患者的年龄、吸烟史、肺基础疾病、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鼻饲治疗是SAP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特点及时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
作者:朱长征;王秀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为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1】。本科曾收治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现在将护理体会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性18例,女性6例,入院年龄小的为24岁,大的为59岁,住院天数短的为3天,长的为20天,痊愈18例,好转6例。
作者:马俊萍;刘巍;王晓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电环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Leep)后病变残留的处理。方法:2010年4月一2013年3月在我院因CIN行Leep的患者中切缘残留22例,无切缘残留195例。分析22例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患者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将22例患者分成随诊组及治疗组,随诊组8例,治疗组14例。随诊组术后监测宫颈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检查均阴性,治疗组14例均无复发。结论:Leep后且切缘阳性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Leep后病理为浸润癌患者应按浸润癌规范化治疗。
作者:廖飞燕;王庆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ICU)中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61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关节的被动运动及心理疏导等。结果: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4-6周后,使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早期采取积极、正确的康复护理不仅时ICU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
作者:盛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HD-HP)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20例。每次安装体外循环管路时联接好血液灌流器,HD-HP治疗2小时后将灌流器卸下,继续行HD治疗2小时。连续治疗3次后恢复正常透析。结果:血压变化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结论:HD-HP对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治疗有好的临床表现。治疗中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血压及静脉压的变化,灌流器及管路充分肝素化等观察及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者:杨玲玲;肖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哮喘儿童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的意义。方法:选取4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分轻,中、重度发作组和1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哮喘儿童急性期血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FAF)的水平,同期接受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TGF-β1和PAF的水平。结果:哮喘儿童急性期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儿童急性期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分轻,中、重度组均明显升高,轻,中、重度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参与了哮喘儿童的发病过程,可作为哮喘儿童急性期指标之一,反映病情变化及预后。
作者:安小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组式健康教育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提高PICC置管患者依从性,提高患者日常带管生活的信心。方法借鉴小组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由责任护士组织患者开展各种活动。结果:患者PICC置管前后健康教育的知晓度、PICC置管后的健康教育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通过小组式健康教育的应用提高了PICC置管前后健康教育的知晓度、PICC置管后的健康教育,加深对PICC置管认知度和依从性,增强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
作者:朱后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利培酮分散片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病人随机分成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采用开放对照研究治疗2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与氟哌啶醇组总体疗效相当。在控制激越症状方面,利培酮组优于氟哌啶醇组。利培酮组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利培酮分散片合并氯硝西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急性期症状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傅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新型敷料康惠尔在二、三期褥疮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1年1月1日-2013年11月31日期间收治的144例二、三期褥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总计7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用呋喃西林液湿敷;观察组总计7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用新型敷料康惠尔湿敷。然后将2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探讨两组患者疗效的与不良反应结果。结果: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44例二、三期褥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不良反应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敷料康惠尔在二、三期褥疮患者护理中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我国治疗二、三期褥疮患者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作者:兰红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美乐滴泵在鼻咽癌中的护理要点。方法:治疗前做好35例患者的宣教,告知置管的重要性,化疗泵输注中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机器发生故障及时排除。结果:疗效好,毒性小,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结论:应用美乐滴泵护士操作简单,病人可耐受,夯实优质护理。
作者:颜泽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初在企业中推行,随着2006年两法一规的实施,采供血机构目前也基本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镇江市中心血站于2000年通过 ISO9002:1994版质量体系,是全国首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的中心血站,在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的过程中,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企业中适用的要素和条款正确运用到血站的体系建设中,如何有效运行PDCA,以真正有效推动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连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1991年,Hara发明了囊袋赤道环,1995年,Cionni率先报道张力环的临床使用,晶状体囊袋张力环自此被时代赋予及其重要的功能,现就晶状体囊袋张力环的应用历史、产生背景、作用机制、设计、分类等作一综述。
作者:高先新;王国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门诊是患者就医第一场所,是社会和患者感受并检验医院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的门户,也是医患纠纷的多发地带。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年门诊量50多万人次,病人流量比较大、病种多、检查项目相对多,科室分布广等特点。本文对门诊潜在医患纠纷进行分析或探讨,提出了持续改进、转变服务理念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马玉英;丁万珍;马玉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瓦房店市妇女门诊女性生殖道21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状况及分布规律,为宫颈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试剂盒,对3982名门诊患者采集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感染和分型检测。结果:研究人群中共检出HPV阳性者537人,阳性率13.49%。其中高危型占到总检出率的85.29%,常见的3种高危型依次为HPV-16、58、52。结论:本地区的HPV感染率与全国和欧美国家相比,属正常范围。HPV各亚型的分布与全国的统计基本一致,而与欧美地区略有差别,说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因HPV高危型与宫颈癌发病关系密切,故积极控制HPV感染及有效治疗宫颈炎症在宫颈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单纯性脓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6月~2010年6月间手术切除的562例食管贲门癌中发生单纯性脓胸的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给予行切口扩创引流,5例给予胸腔置管冲洗引流,全部治愈。结论: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确保胸腔引流通畅是预防脓胸的关键;术后一旦发生脓胸,应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早期有效抗生素和充分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朱青松;章焱周;吕剑剑;葛孝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的使用及护理的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方法:对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经皮下隧道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使用情况及护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2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导管栓塞。经尿激酶溶栓,改用纯肝素加尿激酶封管后,导管复通。无1例发生感染。导管使用长18个月。9例使用该导管进行血透治疗的患者均能达到所需血流量。结论:加强置管及使用期间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重要方法。
作者:顾毅;陶年华;王娟;苏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尿路感染的疗效。方法:将78例尿路感染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加替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对照组38例给予单纯加替沙星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尿路感染,可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姜明刚;尹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治疗,1次/日,两组疗程均为10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的71.67%(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作者:赵英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管理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13年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420例,其中未实施路径组(传统组)210例与实施临床路径组(路径组)210例。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治疗90天日常生活能力、治疗90天再住院率、治疗90天病死率。结果:相对于传统治疗,实施脑梗死临床路径可显著缩短平均住院日(t=-3.56,P=0.018)、减少住院费用(t=-5.38,P=0.024)、提高治疗90天患者生活能力(Z=2.395,P=0.027),降低治疗90天患者再住院率(X2=10.43,P=0.001),而治疗14天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2.36,P=0.083)、治疗90天患者病死率(X2=1.37, P=O.24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实施脑梗死临床路径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能力,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日,提高脑梗死治疗效果,同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作者:李丹;张雪玲(通讯作者);陈念东;马芸;杨永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医院葡萄球菌属细菌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趋势分析,掌握医院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葡萄球菌属菌株。药敏试验采用MIC法进行,质控菌株为金葡菌ATCC25923,数剧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葡萄球菌属细菌在临床分离菌株中共收集417株,其中金葡菌112株,占26.8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305株,占73.14%;发现4株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其中3株是金葡菌,1株是表皮葡萄球菌。结论: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不同的医院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须重视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葡菌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遏制多重耐药菌株产生,降低多重耐药菌的危害。
作者:谭翠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