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叶鹭萍;杨献军;王永;郑毅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左心衰, 效果
摘要: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我科的急性左心衰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常规。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等三个方面。结果:实验组在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均比对照组少,实验组在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运用有助于降低住院费用、减少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50例前置胎盘剖宫产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手术技巧与出血量关系。方法:选取并回顾性研究2009-05至2012-05于我院妇产科剖宫产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50例,其中中央型18例,部分型11例,边缘型21例。比较三种类型的术中、术后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中央型胎盘前置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对于部分型和边缘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中出血量多于或少于500ml时胎儿窒息的例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死亡及患者DIC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严格执行产前检查,积极处理前置胎盘出血,有效积极治疗等有助于提高胎儿存活率,而术中术后有效止血能降低产妇并发症。

    作者:罗明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论脾主肉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脾主肉”是脾在中医理论基础指导下的重要功能之一,分析“脾主肉”与“腰椎间盘突出”的概念,论证“脾主肉”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客观联系,并指出“脾主肉”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密切关系,从而指导临床。

    作者:梁永胜;雷仲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前磨牙修复中应用不同桩核冠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比较铸造桩核和成品金属螺纹桩在前牙桩核冠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颗经完善根管治疗的严重冠缺损的前牙进行桩核冠修复,随机分成两组各60颗前牙,一组(A组)应用成品金属螺纹桩作桩核冠修复,另一组(B组)应用铸造桩核作桩核冠修复。结果:成品金属螺纹桩组有1例桩折断,6例松动,4例根折裂;铸造桩核组有1例桩折断,无松动及根折裂,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修复效果有差异(P<0.01)。结论:在牙冠严重缺损的前牙桩核冠修复中,应用铸造桩核行桩核冠修复的临床效果优于成品金属螺纹桩。

    作者:周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舒适护理在儿科输液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在儿科中,对输液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观察和分析其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儿童输液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同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分成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比如心理疏导和环境护理等。结果:试验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中,对输液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一次静脉穿刺的成功几率,减少对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作者:冯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Braden评分在预防ICU患者压疮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Braden评分法护理干预对预防ICU患者压疮发生的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应用Braden评分法预测ICU患者压疮发病的潜在危险程度,根据不同的危险等级进行分层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分级护理方法护理。比较2组间压疮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10例中,有3例发生压疮,其中Ⅰ期2例,Ⅱ期1例,发病率2.7%;对照组110例中,有10例发生压疮,其中Ⅰ期4例,Ⅱ期4例,Ⅲ期2例,发病率9.1%。观察组压疮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raden评分法进行分层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ICU患者压疮的发生率。

    作者:高艳琴;张桂兰;高应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通过手术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手术后对循环系统检测,呼吸道管理,胸腔引流管的管理,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580例,10例死亡,死亡率为1.72%,有效地降低了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作者:朱国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影响护士长角色转变的因素及对策探究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患者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知识越来越专业。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长。通过对影响护士长角色转变因素的探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广大护士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赵桂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实践与探索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实践与探索。方法:对我科2011年11月以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护士综合素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提高。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有利于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终实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何水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综合医院医保血透病人的管理难点及对策

    目的:结合我院(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医保血透病人的管理情况,探讨该病种病人的管理难点及对策。方法:以成都市医保局165、155、154号文件规定为依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血透病人按门诊特殊疾病管理的相关对策。结果:通过实施医保政策宣传,医患沟通,信息化管理等对策,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血透参保人员逐年增加,并受到患者好评。结论:严格执行国家医改政策,加强管理力度,完善信息化管理措施,保障血透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提高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彭叶;李小玲;季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会阴侧切对产后一年内妇女性生活质量影响调查

    目的:了解会阴侧切术对产后一年内妇女不同时段性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女性性生活质量调查表,对在本院行会阴侧切术分娩的150例足月初产妇分别于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以问卷的形式对产后一年内妇女性生活质量进行调查,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共对150例产妇发放调查表,回复150份,能根据调查表完整回答进入分析146份,完整应答率97.3%;2、产后四次调查性满意度分别为为50.7%,81.55、87.7%、91.0%;3、产后一年内性问题主要为性交疼痛、阴道干涩、性行为担心,产后3个月三种性问题发生率高,分别为53.4%、44.5%、65%;6个月以后逐渐降低。结论:会阴侧切术后3个月是产后一年内性满意度低的时段,产后3个月之间发生性问题多,与会阴侧切关系较密切,6个月以后性问题及满意度影响是多因素的,其中心理因素所占比例较大,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真正影响产后性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产后角色适应、情绪低落以及照顾孩子的忧虑、疲乏等。

    作者:沈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非言语沟通在ICU文化冲突患者中的应用

    ICU患者中言语沟通障碍显著,文化冲突患者尤为严重,非言语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起到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ICU平均住院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

    作者:肖琦;储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生入学体检结果情况看加强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入学健康状况,从而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方法:对新生进行入学健康体检,及时掌握新生入学时的身体状况,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进行适当的干预,避免传染病在校园里的流行和暴发。结论:当前大学生身体完全健康状况欠佳,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作者:杨海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护理干预对哮喘儿童的疗效探析

    目的:本文对护理干预对哮喘儿童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5月治疗后出院的80例哮喘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出院一年内的临床控制例数以及有效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控制例数为20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临床控制例数为11例,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数据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哮喘病症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复发率,大幅度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其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谭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高压氧在神经外科疾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主要分析高压氧治疗方法对神经外科中的常见疾病-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3.3%,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3.3%,在治愈率上两组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肿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我们得出两组患者都有比较明显的好转效果。相比较而言,观察组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改善效果,即P<0.05。结论:相较传统的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在对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上有着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王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脑卒中偏瘫病患的运动功能的恢复的有效性。方法:选取了2012年1月份到2013年7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病患50例,将所有病患进行随机均分,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5例病患。对对照组病患实行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电刺激、针刺、按摩、康复等方面的治疗。对实验组实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稳定性躯干方面的强化康复训练,需要用到Bobath球进行训练,主要包括:①床上平躺位训练,②床上俯卧位训练,③球上坐位训练,④从球上弹起训练。结果:在治疗前,对两组病患的综合运动功能进行 RMI 以及 MBI 评价,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后,对病患的RMI以及MBI评分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且实验组在恢复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在恢复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脑卒中病患的康复治疗中,适当的加入核心稳定性运动,以加强对其的康复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曲庆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急救护理

    目的:总结护理人员配合临床医生为百草枯中毒病人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的急救护理经验。方法:选择百草枯中毒病人28例,行血液灌流救治,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生命体征实施动态监护,并密切关注出血、凝血、低血压等状况,及时对各项问题加以处理,配合医生开展治疗,观察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本组28例病患中21例治愈出院,7例死亡。血压灌流治疗中,发生堵管者2例,未出现皮下出血、低血压、血尿等情况。结论:护理人员配合医生为百草枯中毒病人行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缓解中毒症状,控制并发症的发作,提高救治成功率,使患者免于死亡。

    作者:高维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29例重症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监测及护理

    对2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ASP)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早期加强肺保护及管理、警惕肾功能不全、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营养不良的状况,可以早期发现MODS,采取相应的措施可减轻或逆转其病理变化。

    作者:耿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门诊护理风险类型及防范对策探讨

    目的:总结二级医院门诊护理风险类型,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对策。方法:对近10年我院门诊不良事件及投诉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门诊护理风险类型。结果:分析得出门诊存在疾病自身所致、医护工作的不足导致、医院管理上的失误、职业损害等七大类护理风险。结论:门诊护理风险多可预防,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认知,提前做好防范预案。

    作者:杨梅;宫朝晖;宫朝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脑外伤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和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在临床上对脑外伤功能障碍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为以后针对临床上脑外伤功能障碍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脑外伤功能障碍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采用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照组(54例)进行传统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ugI-Meyer和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I-Meyer和Barthel评分无显著差异,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于脑外伤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有显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血站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血站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的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血量激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这就使得血站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激增,而职业暴露的机率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血站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水平,我通过结合多年来工作经历,对血站护理工作中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护措施。1采供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1.1感染性职业暴露在血站护理工作中主要的就是采供血工作,而在采供血工作中被血液感染是严重的职业暴露。以珲春血站为例,2012年全站共采血1453人次,其中第一次献血人数976人次,占全部献血人数的67.17%,由此可见大多数无偿献血者都是第一次献血,是否患传染性疾病一般是未知的,同时不排除献血者中有恶意检查疾病者,护理人员如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会自身感染,还有可能会成为传播媒介造成大范围的传染源而危害社会安全。

    作者:金铃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