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朵
自从抗生素问世以来,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时,抗生素也会带给人类不小的灾难,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不要盲目使用,而应根据具体病情与药物特性合理选用。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
作者:于海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探讨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 D-二聚体的可行性以及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在 STAGO 血凝分析仪上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D-二聚体,在美国博适 Triage 检测仪上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 D-二聚体,对两种不同方法测定 D-二聚体进行比较。试验数据表明:免疫比浊法测定 D-二聚体的重复性好于免疫荧光定量法;两种方法测定 D-二聚体在线性范围、灵敏度、抗干扰能力接近,试剂稳定性均能保存一年;美国博适 Triage 检测仪的免疫荧光定量法使用方便,是一种准确、简捷的测定方法,适用于临床的急诊心肺功能五联检验;STAGO 血凝分析仪的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 D-二聚体含量方便、快捷,敏感性高,易在大多数医院普遍推广。
作者:卢俊婉;程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钙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1例巨大钙化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钙化慢性硬膜下血肿 CT 表现为梭形混杂密度影,包膜钙化明显,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时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结论: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包膜是治疗钙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熊海洋;张家良;李浩;张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中西药物联用,药物互相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医生合用中西药物用药安全性,方法:结合药代动学-药效学等方面理论分析研究结论,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中西药物联用相互增强疗效,互相制约、减少毒副作用,大限度减少或避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吴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针刺理疗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失眠症和心理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理疗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组30例,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组30例,治疗2周,采用睡眠障碍量表(SDRS)评定疗效。结果:针刺理疗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组有效率90.0%,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组有效率为80.0%,两者间差异显著。结论:针刺理疗复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失眠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配合正确的心理护理,可提高疗效。
作者:夏美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脑力劳动增加,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年龄跨度增大,发病率增高。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变革。由此我科加强了脑血管护理中的健康教育,对预防脑疾患,提高病人的保健自护能力,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的发生,促进康复,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胡佳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在卫生保健课堂中融入性教育的重要意义1.1卫生保健课程是卫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整体论的健康观念,强化预防的观念,提高学生以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做好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工作。
作者:王珺;虞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高血压脑出血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措施,尤其对于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血氧分压低及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预计短期内不能恢复意识者,气管切开术更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因此,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关键。
作者:李园;张晓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D-乳酸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了解CAP患者肠黏膜损害和通透性变化及其与系统性炎症反应关系。方法:将5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AP患者作为观察组,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分为重症组及非重症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以及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D-乳酸浓度和CRP浓度。结果:1.观察组血清D-乳酸、CR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2.重症组血清D-乳酸、CRP浓度高于非重症组(P<0.01)。3.相关分析表明观察组血清D-乳酸与CRP浓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r=0.742,P <0.01)。结论: CAP患者系统性炎症反应与肠黏膜损伤密切相关。
作者:李轲;朱述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在介入治疗产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4例产后出血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有效护理干预,24例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戚健;王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全程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到2013年8月共72例脑血管造影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将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护理干预,从手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手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护理对全脑血管造影术病人有帮助,有效提高病人的手术依从性,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作者:范春红;范春燕;殷红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针对孕20周前晚期先兆流产患者使用间苯三酚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08月至2013年08月期间,科室孕20周前晚期先兆流产患者80例,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普通组给予硫酸镁静脉注射,治疗组给予间苯三酚静脉注射,对比两组患者宫缩缓解时间等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并发症结果。结果:治疗组在起效时间、宫缩减弱时间、治疗有效率上与普通组结果相近,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普通组出现共16例次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普通组和治疗组在不良反应对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晚期患者使用间苯三酚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戴雪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症救治体会。方法:急诊在硬腰联合麻醉下施行切开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联合用药。结果:经过术后联合用药,功能锻炼,对症冶疗,骨折愈合好,冶愈出院。结论:掌握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症演变过程,及时切开减压引流,骨折复位内固定,降低发病率,减少致残有一定帮助,提高治愈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启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儿科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对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认知掌握及实施现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本市综合医院儿科186名护理人员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儿科护理人员中对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认知掌握好的是持续高热(>39℃、>2天)占69.5%,差的是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占26.05%;护士、护师和主管护师及以上手足口病重症迹象认知掌握比率分别为35.16%、45.45%、50.00%,手足口病重症迹象认知掌握情况无显著差异;本科以上学历护理人员手足口病重症迹象认知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大中专学历者(P<0.05);工作时间越长,认知掌握情况越好(P<0.05);由此,说明儿科护士对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掌握情况并不理想。结论:本研究显示综合医院儿科护士对手足口病重症迹象认知掌握情况未达到理想水平,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认知掌握情况有一定差异,应强化开展针对性的儿科护士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业务培训,确保手足口病患儿重症迹象不延迟诊断,不遗漏诊断。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为手足口病患儿生命健康提供更有利保障。
作者:赵月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 TDP 治疗老年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 TDP 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的疗程与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治疗老年性尿失禁,电针配合 TDP 优于口服中药,且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疗效明显。
作者:朱力;谭远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住院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对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呼吸音恢复至正常时间、血常规恢复至正常时间、胸片恢复至正常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治疗过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顾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 Stathmin 蛋白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5例 NIP 和20例鼻中隔切口边缘粘膜组织(SM)以及10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NSCC)标本中 Stathmin 蛋白的表达。结果:Stathmin 蛋白在 NIP 的阳性表达率为57.14%,明显高于它在鼻中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tathmin 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高于它在 NIP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提示 Stathmin 与肿瘤病理类型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重要关联性。Stathmin 的阳性表达可能与 NIP 的侵袭性、高复发性有重要的相关性,在对 NIP 的诊断及检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修海波;李永团;刘喜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大量出血是指数小时内失血量〉1000ml 或循环血容量的20%。它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对此类病人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人恢复。
作者:郑会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导致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御措施。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100例同期行剖宫产手术未发生切口感染者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分析导致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结果:导致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胎膜早破、肥胖、试产时间、手术时间和贫血等症状有关,在临床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感染控制十分重要。结论:加强对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观察,注意患者的腹部恢复情况,及时进行局部清创和坚持换药等能够有效的预防腹部感染的发生,对于剖宫产术患者意义重大。
作者:刘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护理行为干预对慢阻肺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行为干预。结果:观察组主诉症状的改善、肺功能测定值、睡眠质量、住院时间效果高于对照组(p<0.5)。结论:护理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慢阻肺的主诉症状、肺功能测定值、睡眠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谢月娥;黄建龙;王梅华;谢群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