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辉;杨定华;李湘竑;钟克波;刘萧;毕民平;刘延;廖晓明;林梁
目的 通过对慢性微量铬(Ⅵ)染毒动物模型的制备,探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置换术后铬(Ⅵ)的释放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8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及低、中及高剂量组.隔日1次分别给0、5、0、20 mg/kg体质量的三氧化铬腹腔注射.分别于染毒4、8、12、16周用颈椎脱位法各处死小鼠5只,检测血铬含量、肝细胞活性氧自由基水平(ROS)、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谷氢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CL)的表达,并对小鼠肝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5 mg/kg组及10 mg/kg组血铬浓度、ROS升高并在第8周以后趋于稳定;20 mg/kg组血铬浓度及ROS持续升高,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各实验组MDA未见明显升高.各实验组GSH含量及GR活性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均下降;5 mg/kg组及10 mg/kg组在各个时间点中GCL表达增加,20 mg/kg组GCL表达随逐渐降低.透射电镜显示20 mg/kg组肝细胞均出现凋亡性改变.结论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置换术后微量铬(Ⅵ)的缓慢蓄积可能会引起肝细胞氧化应激以及抗氧化应激系统的改变.
作者:张西旗;李奇;林荔军;刘成龙;李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并探讨阻断p38通路激活对大鼠脑创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变化及脑水肿形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对照组40只:假手术处理;脑创伤组40只:制作改进式Feeney's脑创伤模型;p38抑制组40只:脑创伤前15 min股静脉注射p38抑制剂(SB203580,400 μg/kg).分别在脑创伤后2 h、2 d时断头取脑,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P38磷酸化水平及MMP-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Evans Blue法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脑创伤组磷酸化p38的水平在伤后2 h明显上升;MMP-9 mRNA和蛋白在脑创伤后2 h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2d时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与脑创伤组相比,p38抑制组伤后2 h时p38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1),MMP-9 mRNA和蛋白在创伤后2d时的高表达也均有明显下降(P<0.05);(2)与对照组比较,脑创伤组血脑屏障通透性在创伤后2h明显增加(P<0.05),2d时出现继续升高(P<0 01);脑含水量存创伤后2 h无明显变化(P>0.05),在2d时显著增加(P<0.01).与脑创伤组相比,p38抑制组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含水量在创伤后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阻断p38通路激活可下调大鼠脑创伤后MMP-9高表达,减轻血脑屏障破坏及创伤性脑水肿,提示p38信号通路可通过调节MMP-9的表达变化在创伤性脑水肿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唐兆华;廖正步;石全红;谢延风;何朝晖;詹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石榴多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的心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5 min,再灌注180 min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伪结扎组(Sham)、缺血/再罐注组(I/R)和石榴多酚(150、300、600 mg/kg)组.连续监测心功能变化,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与伪结扎组相比,缺血/再灌后各组大鼠的心功能指标中,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降低(P<0.01),左室大舒张压(LVEDP)明显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模型组相比,石榴多酚(150、300、600 mg/kg)组缺血再灌大鼠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LVSP、LVEDP及±dp/dtmax)显著改善(P<0.05);LDH、CK和MDA含量降低(P<0.01),SOD活性增加(P<0.01),心肌梗死程度减轻(P<0.01).结论 石榴多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石榴多酚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心肌梗死程度有关.
作者:董淑英;童旭辉;刘浩;高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研究依帕司他保护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高糖刺激8h后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NO的含量,利用Rc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同浓度的甘露醇作为对照.给予依帕司他(0.1 μmol/L)预处理30 min,随后再进行高糖培养,检测NO的含量以及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检测依帕司他的靶向基因醛糖还原酶(AR)以及NO的上游基因NADPH氧化酶4(NOX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高糖培养8h之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下降,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与甘露醇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先给予依帕司他处理后再进行高糖培养,细胞中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NO表达上调,与单独高糖培养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细胞中AR和NOX4的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高糖可以诱导内皮细胞损伤,表现为NO的分泌水平降低.依帕司他可能是通过抑制AR和NOX4的表达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芳;洪权;刘皈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内囊后肢梗死后中央后回皮质下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分数(FA)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关系.方法 31例累及内囊后肢梗死的患者,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获得定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ROI放置区为:中央后回皮质下白质区.通过对患者行SEP及感觉功能检测并进行分级.结果 SEP分组后各组患侧中央后回皮质下白质纤维FA值显著低于健侧FA值(P<0.05),患侧SEP分.组后的各组FA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EP异常程度越高,FA值越低;感觉功能程度与SEP的分级呈正相关(r=0.520,P<0.05).结论 急性内囊后肢梗死后患者患侧中央后回质下白质区FA值变化在评价患者预后方面与SEP具有相关性,一致性和互补性.
作者:王齐琦;宋志彬;周雁玲;董延江;梁海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在双歧杆菌中表达重组人颗粒酶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肽(GrB-VRB)融合蛋白并研究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Ⅱ(KDR)阳性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入双歧杆菌,以ELISA和免疫印迹鉴定表达产物,以细胞增殖试验和TUNEL法分析其对KDR阳性细胞的影响.结果 工程化化双歧杆菌培养物的上清和菌体中均有重组产物,重组人GrB-VRB能有效抑制KDR阳性如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细胞增殖、细胞死亡,这种死亡的机制是细胞凋亡;但对KDR阴性细胞则无这些作用.结论 工程化双歧杆菌能分泌性表达重组GrB-VRB融合蛋白,其在VRB的靶向作用下,GrB可有效地诱导KDR阳性细胞凋亡.
作者:陈蕾;曾位森;郑航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黄芩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TFSB)对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的干预作用.方法 本实验设HeLa细胞组、pcDNA3.1(+)空载体组、pcDNA3.1(+)、NP组、TFSB组,其中pcDNA3.1(+)空载体组、pcDNA3.1(+)/NP组分别通过瞬时转染将重组质粒pcDNA3.1(+)、pcDNA3.1(+)/NP转染到HeLa细胞中;TFSB组在将重组质粒pcDNA3.1(+)、NP转染到HeLa细胞的同时使用TFSB进行药物干预.转染48 h后,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法测维持液中NP的表达,荧光定量RT-PCR测NP基因起始核酸量.结果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法测NP表达示:pcDNA3.1(+)/NP组、TFSB组为阳性;荧光定量RT-PCR示:pcDNA3.1(+)/NP组和TFSB组NP基因起始拷贝数分别为(8.90±2.53)×106 copies/μ1、(6.15±1.49)×106 copies/μl,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芩总黄酮对甲型流感病毒NP基因和NP的表达没有影响.
作者:张清;杨斌;王农荣;段林建;何士勤;孙坚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0例行腹腔镜下扩大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位数48个月并发症及控瘤效果,证实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3年1月~2010年3月210例因膀胱尿路上皮癌行腹腔镜下扩大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并发症及肿瘤控制情况,术中及术后提示淋巴结阳性或T3a期的患者给予辅助化疗.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05min,平均出血量为220ml,围手术前输血率为20.5%,术中平均清扫淋巴结17.6个,淋巴结阳性病例数为42例(20%).围手术期轻度及重度并发症分别为19.0%及5.3%,5年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未复发生存率及未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3.8%,83.3%,81.8%及90.5%.结论 腹腔镜下扩大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安全可行,具有满意的控瘤效果.
作者:许凯;刘春晓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O157:H7快速简便检测方法,并与PCR进行比较.方法 针对EHEC O157:H7保守的rfbE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和PCR榆测技术并优化其反应条件,比较这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结果 成功建立了LAMP和PCR榆测体系,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LAMP检测限低至10 cfi/ml,PCR检测限为102 cfu/ml,LAMP检测灵敏度高于PCR;对39株近源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AMP法仅7株EHEC O157:H7得到阳性结果,非EHEC O157:H7菌株均为阴性,PCR产物则出现非特异性条带,LAMP法特异性比PCR法高.对于32份猪肉样品的检测,LAMP和PCR与常规检测结果一致,3份样品检测阳性.结论 LAMP检测技术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较PCR高,并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耗时短,更有望发展成为快速准确检测EHEC O157:H7的有效手段.
作者:姜容;龙北国;曾桂芬;王丹;范宏英;吴娴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应用PET/CT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炎症活性,整体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对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1个斑块进行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根据斑块性质分为软斑+混合斑组(14个)和硬斑+钙化斑组(7个),比较组间斑块相对管腔的大增强强度(IMAX)及大增强密度(DMAX).同期行颈部PET/CT检查,比较组间相应位置颤动脉斑块处反映18F-FDG摄取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并对超声造影与PET/CT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DMAX值(4.26±3.65)明显高下硬斑+钙化斑组(1.41±1.47)(P<0.05).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IMAX值(26.83±19.61)高于硬斑+钙化斑组(24.73±29.85),软斑+混合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PET/CT检查的SUVmean值(1.70±0.45)高于硬斑+钙化斑组(1 47±0.12),但无统计学差异.超声造影的IMAX、DMAX结果与PET的定量指标SUVmean间无关联(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敏感地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PET/CT可以显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程度,两种影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李娟;刘宏斌;智光;尹大一;王晶;盖泾兢;谢雷星;刘家金;张雄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洛替尼400~800 mg/d治疗,随访观察近5年,定期监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指标,记录用药后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生化指标,评价其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26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尼洛替尼中位治疗时间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累计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6例(61.5%),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13例(50.0%),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9例(34.6%),获得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7例(26.9%).尼洛替尼治疗相关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多为1~2级,主要为胆红素升高(69 2%)和皮疹(57 7%).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53.8%)、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分别为26.9%和19.2%).相比进展期患者,尼洛替尼对慢性期和缓解期的患者疗疗效更佳、血液学副作用更少.结论 尼洛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选择,尤其对非进展期CML患者更为安全和有效.
作者:魏永强;张贤;陈伟伟;曹睿;阴常欣;冯茹;刘启发;孟凡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预防应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研究,2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例,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个周期化疗.A组:第1个周期(对照周期)不注射rhTPO,第2个周期(用药周期)化疗前3d开始注射rhTPO;B组:第1个周期(对照周期)不注射rhTPO,第2个周期(用药周期)化疗后6~24 h内注射rhTPO.结果 24例恶性肿瘤患者用药周期与对照周期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A、B两组用药周期与对照周期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提前给予国产rhTPO可明显提高化疗后血小板的低值,以及缩短化疗后血小板恢复时间.
作者:李秋文;叶明;肖文华;朱建华;张淑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不同放疗方式对患者颞颌关节损伤的影响,为不同条件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放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39例,适形调强放疗(IMRT)组32例,以门齿距及LENT SOMA标准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及性价比.结果 3D-CRT组近期局部控制率与IMRT组无差异(P=0.878);3D-CRT组的颞颌关节受量高于IMRT组(平均57.06 Gy和40.90 Gy,P<0.001);比较两组放疗后1年与放疗前 门齿距差值,3D-CRT组缩小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颞颌关节损伤按SOMA分级标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 相对于IMRT技术来说,3D-CRT技术具有很好的经济优势,颞颌关节的损伤可耐受,3D-CRT技术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仍是性价比较好的治疗选择.
作者:陈冬平;余意;齐斌;刘锦全;李铭仪;梁玉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携带Bcl-2基因的慢病毒对磷酰胺氮芥诱导体外培养的原代人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构建携带Bcl-2基因慢病毒载体,包装成高滴度慢病毒,将重组慢病毒体外感染人卵巢原代颗粒细胞,再加入浓度30 μmol/L的磷酰胺氮芥诱导细胞凋亡.分为4组进行实验:(a)实验组:pGC-FU-Bcl-2+酰胺氮芥(PM);(b)空载对照组:pGC-FU-EGFP+ PM;(c)实验对照组:只加PM;(d)空白对照组:不加PM及病毒.采用流式细胞仪、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空白对照组(GCs),凋亡峰不明显,颗粒细胞凋亡率为(1.93±0.28)%,实验组(GCs+PM+pGC-FU-Bcl-2)出现微弱的凋亡峰,颗粒细胞凋亡率为(6.99±0.55)%,比实验对照组(GCs+PM)及空载对照组(GCs+PM+pGC-FU-EGFP)显著低,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显著高于其余各对照组(P<0.05).结论 携带Bcl-2基因的慢病毒感染靶细胞后可以过度分泌Bcl-2蛋白,显著抑制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保护PM对颗粒细胞的理化损伤.
作者:王雪峰;何援利;付霞霏;彭冬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分离术中应用内窥镜,探讨内窥镜在房角分离术中的作用,并观察其早期疗效.方法31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7例(1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例(14眼).随访并观察其并发症、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情况.结果术后有3例发生前房出血、渗出,均可逐渐吸收.两组术后眼压均有所下降(P均<0.05),相同时间段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时仅有1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仍>21 mmHg,应用降眼压药物u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术后视力、前房深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分别为16眼(94.1%)和9眼(64.3%)房角全部开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有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仍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房角粘连,随访过程中未见房角粘连范围明显扩大.结论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内窥镜引导的房角分离术直观、精准、安全,近期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静;邹玉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CASP8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比较了8组鼻咽癌组织与混合的非癌鼻咽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鉴定CASP8基因表达结果的可靠性,并分析CASP8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荧光定量PCR确证CASP8 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001),与芯片结果相一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非癌鼻咽组织相比,CASP8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2),且下凋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02)及临床分期(P=0.026)呈负相关.结论 CASP8表达下调作为不利因素促进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方唯意;张千兵;刘真;江庆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铁螯合剂去铁胺(DFA)对脑出血(ICH)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及其继发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CH组和DFA治疗组,利用胶原酶制备大鼠基底节区ICH模型,术后1h开始每12h腹腔注射DFA,共7d.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的铁离子浓度变化.OX4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变化.ELISA方法测定脑组织IL-lβ和TNF-α含量变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Nissl染色观察DFA处理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元丢失情况.结果 ICH后3d开始,血肿周围脑组织铁离子浓度较假手术组动物显著增高,并可持续至28 d,同时伴随有局部小胶质细胞数量的显著性增加.应用DFA后,显著降低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铁离子浓度,且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活化小胶质细胞分泌的神经毒性细胞因子IL-lβ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的丢失显著减少,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显著降低.结论 ICH后血肿持续释放的铁离子可激活局部小胶质细胞,造成继发性脑损伤.DFA通过清除血肿周围脑组织的铁离子,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减少ICH的神经元死亡,从而改善继发性神经功能障碍.
作者:缪星宇;刘晓斌;岳青;秋楠;黄卫东;王继军;许彦钢;张越林;杨军;陈新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型及病性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 将185例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中医证型概括为单一证型(肝气郁结,肝肾亏虚,脾肾亏虚,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复合证型和无证可辨型.病性划分为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同时检测其血清HBVD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及病性的关系.结果 无证可辨型、单一证型及复合证型之间HBV DNA无统计学差异(F=0.910,P=0.404).单一证型之内的不同证型之间HBV DNA亦无统计学差异(x2=4.672,P=0.323).不同病性之间HBV DNA无统计学差异(F=0.631,P=0.596).结论 HBV DNA不宜作为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中医证型的微观辨证指标.
作者:谢和平;杨宏志;吴伟康;关卫兵;柯千山;李永伟;戴敏;肖阁敏;李杨湄;张炯善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对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地贫)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180d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对我院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2010年1月~2011年1月儿童重型地贫Allo-HSCT 35例病例半年后的T细胞亚群进行分析,比较有CMV(13例)和无CMV感染组(22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T细胞的变化.结果 半年内有CMV组CD8+比率高于无CMV感染组,但CD4+比率低.在CMV感染组伴随CD8+CD28+细胞比率降低,CD8+CD28细胞比率和CD8+比率升高,同时发现CD8+与CD8+CD28+细胞比率呈线性相关性.结论 重型β-地中海贫血儿童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后会导致CD8+CD28细胞堆积,是构成CD8_细胞升高的主因,且两者比率呈线性相关.
作者:王彦华;吴学东;冯晓勤;何岳林;裴夫瑜;李春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索外膜蛋白T(OmpT)基因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CFT073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RED重组技术构建UPEC CFT073 0mpT基因缺失株(命名为COTD),并建立小鼠急性尿路感染模型,体内外实验比较野生株与敲除株之间在膀胱组织的定植能力.结果 PCR分析及测序鉴定证实ompT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野生株粘附率为(8.3±1.9)%,敲除株粘附率为(6 7±2.2)%,敲除株粘附率明显低于野生株(P<0.05).体内实验膀胱组织内,野生株定植细菌数为(7±2)x 105 cfu,敲除株定植细菌数为(17±8)x104 cfu,ompT敲除株定植于膀胱组织的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证实OmpT作为毒力因子参与细菌定植膀胱组织,在UPEC致尿路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赵铁;方幸幸;刘晓露;彭亮;龙敏;张文炳;罗军;曹虹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