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麒麟;谢富华;罗永胜
目的 探究两组鼻咽癌活检组织样本中差异基因表达谱所显示的失调基因功能及通路的相同之处.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两组差异表达基因谱,对比其失调的基因功能及通路,同时探索其相同的失调功能与两组数据问相同的基因的关系.结果 两样本中显著上调的基因主要与细胞的周期调控、增殖、DNA损伤修复、细胞的粘附迁移、代谢及蛋白质结合等相关,但是显著下调的基因无明显的功能聚类;两差异基因表达谱显示出的相同失调基因功能并不是完全由它们的相同基因引起;两者共同失调的通路有10条,排在前4位的为白细胞内皮迁移、细胞粘附分子、粘着斑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结论 来自两个不同地区的鼻咽癌活检组织样本的比较发现,其差异表达的基因多与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粘附迁移等相关,这与临床治疗首选放疗的原因相符;通路分析得出4条差异显著的共同通路也与肿瘤粘附迁移相关,通过干扰其在肿瘤中的病理作用,特别是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在肿瘤发生、粘附及转移等关键步骤中的信号传导作用,有望提高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熊艺颖;黄仲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胃大部切除术后Roux-en-Y吻合对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6例因为胃癌或胃溃疡接受Roux-en-Y胃肠转流术,且不合并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槠、糖化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P<0.05).8例病人不需要药物和饮食控制达到糖尿病治愈标准(50%),5例病人治疗药物较前订减少,糖尿病明显改善(31.25%).总体有效率81.25%.结论 Roux-cn-Y胃肠转流术可以改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症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作者:冯超;姚若全;黄飞舟;聂晚频;刘浔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对HbA1c>9%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的口服药物短期强化治疗,观察强化方案的疗效.方法 对HbA1c>9%的新诊断的2型精尿病患者进行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12周的短期强化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FPG、2 h G、HbA1c均显著下降(P<0.01);HOMA-IR下降、HOMA-B升高(P均<0.01);TG、CHOL、LDL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 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强化方案安全有效.
作者:汪敏;高方;薛耀明;韩亚娟;符霞军;何飞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术和术式对人体凝血与纤溶的影响.方法 采用凝固法、酶联免疫法、发色底物法检测20例无血栓形成I岛危因素的患者腹腔镜与开腹令子宫切除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C)的变化.结果 PT在术后明显缩短(P<0.05)、D-Dimer明显升高(P<0.05)、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5),APTT、FG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腹腔镜术后与开腹术后相比:PT、D-Dimcr、AT-Ⅲ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手术使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但腹腔镜对机体的影响较小,腹腔镜可能成为全子宫切除术的佳术式;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预防血栓性疾病发生.
作者:高云飞;张广亮;钟梅;刘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小鼠早期胚胎质量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了解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提高胚胎质量寻找一条新途径.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未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原位荧光检测和Bcl-2免疫荧光检测等凋亡检测技术,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增殖程度的技术,分别对小鼠早期形态正常的胚胎、早期发育阻滞的胚胎和有碎片的胚胎进行细胞凋亡程度和增殖程度的检测,比较其凋亡和增殖程度的差异.结果 小鼠早期发育阻滞的胚胎细胞和胚胎中的碎片TUNEL阳性,Caspase活性增强,Bcl-2、PC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细胞凋亡与胚胎发育阻滞及胚胎中的碎片形成密切相关.
作者:余敏;邱卓琳;李红;曾位森;陈雷宁;李秋华;全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套高纯度、高活性表达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的技术.方法 分别采用大肠杆菌和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蛋白表达系统表达糖原合成酶激酶3β,通过His和GST标签两步纯化目的 蛋白,SDS-PAGE观察目的 蛋白的纯度,激酶反应观察目的 蛋白的活性.结果 大肠杆菌表达纯化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占纯化后总蛋白的壁为54%,昆虫细胞表达纯化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p占纯化后总蛋白的量为96%;昆虫细胞来源的目的 蛋白比大肠杆菌来源的目的 蛋白活性高-倍左右.结论 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昆虫细胞表达的目的 蛋白具有更高的纯度和活性.
作者:许少飞;徐杰;黎明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免疫吸附联合激素治疗茕症肌无力患者的疗效,探讨该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40例及健康对照者15例,根据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3组即免疫吸附联合激素治疗组、单一激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用ELISA法榆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18(IL-18)含量变化,应用临床记分法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在免疫吸附联合激素治疗组中其临床评分较单一激素治疗组降低,临床症状好转明显;各治疗组外周血清中TNF-α及IL-18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各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免疫吸附治疗组较单一激素治疗组明显降低.两组各指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免疫吸附不仅可以清除体内自身免疫抗体,还可以直接清除免疫炎性细胞因子达到保护血-脑屏障,发挥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症状的作用.
作者:李麒麟;谢富华;罗永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OSAS患者11例,健康对照组10例,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纯度检测合格后,用Q-PCR法检测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结果 OSAS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 OSA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加速r端粒的损耗和细胞的凋亡.
作者:林里;李涛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使肿瘤抑制基因PTEN过表达和RNA干扰表达,观察其对HASMC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携带野生型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PTEN)和针对PTEN基因的腺病毒短发夹状RNA(shRNA)载体(Ad-GFP-shRNA-PTEN)转染HASMC细胞,并以感染空载腺病毒Ad-GFP和空白组(DMEM)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计数确立佳转染复数后,通过Transwell趋化小室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ASMC跨膜迁移能力和横向迁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和AKT、ERK1/2通路的活化情况,并加入两通路的抑制剂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腺病毒搭载的PTEN基因过表达和干扰载体能成功改变PTEN基因的表达.上调PTEN表达能显著抑制HASMC迁移;蛋白水平上抑制PI3K/AKT通路,而MAPK/ERK通路未见变化.下调PTEN表达不能明显促进HASMC迁移;但在蛋白水平能使P13K/AKT通路激活,而MAPK/ERK通路却受到抑制.结论 上调PTEN表达能有效抑制HASMC的迁移,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P13K/AKT通路起作用.
作者:高杨;钟浩海;罗雅玲;赖文岩;徐健;张达成;蓝海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人心房肌细胞巾的表达情况和功能意义.方法 收集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窦性心律先心病患者8例,取右心耳组织,行免疫组化分析3种SK通道亚型(SK1、SK2和SK3)表达情况;使用经典两步酶解法分离心房肌细胞,应用穿孔膜片钳和传统电压钳技术分别记录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APs)和全细胞的钙激活钾电流(IK,Ca),比较给予SK通道特异性阻断剂apamm(100 nmol/L)前、后动作电位时程(APD)变化.结果 SK1、SK2和SK3通道亚型在心房肌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膜片钳记录证实IK,Ca的存在,且apamin明显延长复极化90%的动作电位时程(APD90),而对APD50无明显影响.结论 3种SK通道亚型在人心房肌细胞中均有表达;与SK通道在神经元细胞中介导动作电位后超极化过程的功能小同,在心房肌细胞中,SK通道是参与APs复极未期过程的重要离子通道.
作者:于涛;吴若彬;郭惠明;邓春玉;郑少忆;邝素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小鼠脾脏CD4+T细胞相关分子的基因转录和表达以及对活化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探讨TSA影响CD4+T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2、20、200 nmol/L倍比浓度TSA作用于C57BL小鼠脾脏中分离出的CD4+T细胞24 h,观察对CD3,CD28以及IL-2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观察TSA对采用抗CD3,CD28单抗激活CD4+T细胞表达蛋白酶ZAP70和PI3K的影响.结果 TSA能抑制CD4+T细胞CD28基因转录和分子表达,且与作用浓度相关;能抑制抗体激活的小鼠CD4+T细胞表达PI3K蛋白,而对GD3分子活化信号下游的ZAP70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TSA还能抑制CD4+T细胞IL-2的基因转录和显著减少激活的CD4+T细胞表达IL-2(P<0.01).结论 TSA通过抑制CD28基因转录和分子表达,影响激活CD4+T细胞活化过程中共刺激信号向细胞内的传导,减少IL-2的分泌,从而降低CD4+T细胞的免疫活性.
作者:魏强;文晓芸;杜传福;吴少瑜;叶俊生;李忠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HLA相合程度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方法 121例CML患者包括:慢性期90例、加速期8例、急变期23例.85例接受相关、36例无关移植.HLA全相合91例、部分相合30例.预处理方案:37例患者用含全身放疗+环磷酰胺、84例改良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HLA全相合相关移植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CsA+MTX),无关及相关HLA位点不合移植者采用CsA+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霉酚酸酯.COX模型分析影响长生存的因素.结果 121例患者除4例死于预处理相关毒性外、其余117例病人均获造血重建;HLA全相合与不相合移植者Ⅱ~Ⅳ°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6.1%和53.3%(P=0.006),3年累计慢性GVHD发生率在全相合与不相合者分别为47.4%和49.6%(P=0.947);非复发移植相关死亡(TRM)率在HLA相合与不相合者分别为16.5%和40.0%(P=0.007);5年累积白血病复发率为16.7%、其中HLA相合与不相合者复发率分别为15.3%和22.7%(P=0.396);5年累积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70.6%和63.8%,其中OS和DFS在相合者为78.2%和70.3%、不相合者为47.6%和43.3%.多因素分析显示:HLA不合为Ⅱ~Ⅳ°急性GVHD的危险因素,Ⅱ~Ⅳ°急性GVHD为TRM发生的危险因素,HLA不合、急性GVHD、疾病分期为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HLA不相合移植TRM高于相合移植,从而导致OS显著低于HLA全相合移植,长期生存与供受来源无关.
作者:张钰;陈银葵;范志平;徐丹;赵捷;江千里;凌奕文;刘灿;孙竟;刘启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对Glue-Flue双荧光素酶质粒转染MB49膀胱癌细胞后双荧光表达变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用pAAV2neo-Gluc和pAAV2neoCAG-Gluc-2A-Fluc分别转染MB49细胞,利用荧光照度计来研究双荧光素酶质粒中Gluc、Fluc的特性;利用体外活体成像系统对双荧光素酶质粒Glue-Flue转染MB49膀胱痛细胞后荧光表达情况的检测.结果 荧光照度计检测结果显示:Glue随着细胞数的增多或时间的延长,荧光表达量呈相应的增加.Fluc随细胞数目的 增多,荧光表达量增加;但随时间的延长,荧光表达量变化不大.体外活体成像结果显示:Gluc-Fluc双荧光素酶质粒已转染入MB49膀胱癌细胞,经过G418加压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结论 双荧光索酶基因的构建并未改变Glue的自身荧光表达特性.转染双荧光索酶质粒的MB49膀胱癌细胞,由于其Fluc在活体成像时的定位优势和Glue易分泌、检测灵敏度高的定量优势,为后期动态检测肿瘤生长变化以及评价药物治疗效果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石和平台.
作者:张信基;石小军;孙鹏宇;张哲欢;付昕阳;谭万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87例;分治疗组43例,对照组44例;其中埘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采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别观察其救治成功率、平均住院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日中位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可以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缩短患者病程;严格把握糖皮质激应用指征及治疗时机,并联合有效的抗HBV治疗,临床应用比较安全.
作者:吴锦瑜;黎明;张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HIV-1 gp41胞外域gp41-I90肽对新生隐球菌致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改变的影响.方法 以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作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在细胞培养玻片或transwell小室上长成单层,用HIV-1 gp41-I90预处理后,再用新生隐球菌感染细胞单层,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actin(肌动蛋白)和filamin(肌动蛋白连接蛋白)的形态变化,并测定gp41-I90处理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和新生隐球菌的通过率.结果 gp41-I90能明显增强新生隐球菌所致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actin和filamin的改变,actin和filamin的丝状排列扭曲,纹理稀疏;gp41-I90处理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强,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和新生隐球菌的通过率明显增加.结论 HIV-1 gp41胞外域gp41-I90肽促进新生隐球菌黏附和侵人血脑屏障,与其增强新生隐球菌所致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改变有关.
作者:龙敏;曹虹;Ambrose Jong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ADSCs分离自雄性SD大鼠附睾脂肪垫,差速贴壁法纯化ADSCs,传至第3代培养细胞行流式细胞术行表型鉴定(CD106,CD11b,CD45,CD90,CD29,CD49d),并进行成脂诱导.取鉴定后的ADSCs用分步诱导法,即先用含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牛长因子(bFGF)、2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2%B27的DMEM/F12培养基1培养,诱导其向神经干细胞转分化,再用含10 ng/m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10 ng/m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1μmol/L维甲酸(RA)的培养基Ⅱ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NLCs),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微管相关蛋白(MAP2),神经元核蛋白(NeuN).结果 分离纯化的ADSCs CD90、CD29表达强阳性;成脂诱导分化后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ADSCs经培养基Ⅰ培养7 d后聚集成球样细胞团悬浮于培养液中,表达nestin;继而用培养基Ⅱ诱导分化4 h后细胞球逐渐贴壁,球周边少数细胞向外发出突起,形似神经元,MAP2、NeuN均呈阳性.结论 特定条件下,ADSCs在体外町被逐步诱导分化为NLCs.
作者:陈盼盼;张丽华;董为人;刘杰明;张易;乔伟光;陈英华;赵姝;郭家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1999~2010年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例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 本研究中3例患者均表现为腰部肿物,无特异性的类癌综合征表现.2例为男性,2例发病年龄<40岁,3例均行手术,术后病理2例为类癌,1例肾母细胞瘤伴神经内分泌分化,3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K及Vim(+)、2例Syn(+)、2例NSE(+),1例cgA(+).术后1例行化疗,1例行牛物治疗联合放疗,1例末行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6年,其中1例死于肿瘤转移,1例失访,1例无病生存至今.结论 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异质性高的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肿块、急性腰痛和血尿,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疾病预后差.对于早期类癌,肾切除术能根治,对于进展期肿瘤,预后仍然较差,强调多学科治疗.
作者:夏青;刘冬耕;姜文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构建区域医学影像协作平台是均衡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但是构建区域化影像平台在技术和成本上还存在巨大的挑战.本文详细分析了传统集中式存储和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分布式存储系统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种适合HDFS特点的S-DICOM文件格式,以及集中式存储(FC SAN)和分布式存储(HDFS集群)结合的统一存储架构.开发了一套SDFO(S-DICOM File Operator)中间件,为上层的PACS应用组件提供透明的存储访问接口.测试结粜表明此架构可以满足海量医学影像资料的快速存取和处理需求.
作者:李彭军;陈光杰;郭文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病理成分探讨松果体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起源.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致2010年9月间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松果体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术前影像学表现和病理标本.结果 影像学表现,12例存在钙化,10例含有囊变,5例含有脂质.矢状位类圆或类椭圆状6例,边缘均较光滑,不规则形状9例,边缘多突起;术中所见,所有肿瘤均位于大脑大静脉蛛网膜袖套包绕形成的松果体隐窝内;病理成分,13例含有生殖细胞成分,9例含有畸胎瘤成分,4例含有胚胎性癌成分,3例含有绒癌成分,7例含有卵黄囊瘤成分,3例含有横纹肌瘤成分.在7例标本边缘发现牛殖细胞瘤,10例患者生殖细胞瘤成分与其余成分相互穿插或被其它成分包绕.结论 松果体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松果体周围残余生殖细胞,其极有可能来自单一的原始生殖细胞.
作者:肖罡;方陆雄;邱炳辉;漆松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奁(DSA)及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OB-CEMR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DSA及OB-CEMRI图像上评价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情况、大狭窄程度、斑块累及范围,并将DSA、OB-CEMRI图像与CEA术后斑块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对照,分别分析DSA和OB-CEMRI在显示上述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DSA(x=0.807)和OB-CEMRI(k=0.812)在判断颈动脉大狭窄部位方面与病理图像均有较好的一致性.DSA诊断斑块破溃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为66.7%,而OB-CEMRI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3.3%.在评价颈动脉管腔大狭窄度方面,虽然DSA与OB-CEMRI无显著差异[(77.33+3.79)%vs(76.02+3.95)%,P=0.648],但与病理图像比较,OB-CEMRI低估了管腔狭窄程度(p=0.008).OB-CEMRI所显示的斑块累及范围18.96+4.96 mm更接近于病理(18.13+4.57 mm,P=0.506).明显大于DSA所显示的范围(14.80+3.78 mm,P=0.004).结论 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OB-CEMRI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粥样硬化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管腔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斑块累及范围,但在评价管腔大狭窄程度方面不如DSA准确,如果能在CEA术前联合使用OB-CEMRI和DSA对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术前评估.
作者:王庆军;王勇;蔡剑鸣;赵廷强;马林;蔡幼铨;陈利峰;王湛博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