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邦敏
目的:探讨异型淋巴细胞在快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分析2013年2月-2013年5月我院儿科门诊发热患儿血常规的数据分析和血涂片检查结果。结果:仪器法与涂片法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在发热患儿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法与涂片法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在观察组内相关性好,r=0.90,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有意义。结论:发热伴异型淋巴细胞增高患儿同时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提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诊断。
作者:韩平;杨延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予口服蒙脱石散、双岐三联活菌、加减藿香正气散,3 d后统计疗效。结果:痊愈69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云蝶;王晓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占10-15%,常常导致月经过多、子宫异常出血、不孕及流产等等,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宫腔镜下电切手术及激光术在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经过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183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分别采用宫腔镜术中催产素液局部注射治疗及激光治疗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马慈;田香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国家对康复医学的发展日益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规范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建设和发展,然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政策支持不够,制约康复医学的发展。
作者:李华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达11.26%[1]。高血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控制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并发症,也是目前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高血压是多基因,多环境因素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的物理及社会环境相关[3]。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仅靠药物和高精的治疗技术是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健康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鼓励患者参与健康维护,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得以控制和解决。
作者:陈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比较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和尿液中N端末-钠尿肽原(NT-proBNP)的水平,探讨尿液中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中的变化规律,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尿液中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尿液中NT-proBNP可否作为心力衰竭的一个新的独立标记物。结果:1.CHF和对照组NT-proBNP水平的比较:CHF组血和尿中NT-proBNP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01);尿NT-proBNP水平与血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898,p<0.001)。2.随心功能的恶化,尿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尿NT-proBNP与NYHA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p均<0.001),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01)。结论:尿NT-proBNP在检测CHF中与血NT-proBNP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在免疫规划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出现问题,免疫规划工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疫苗针对疾病发病率就会随机升高,甚至会引起暴发疫情,对广大群众及儿童身心带来较大痛苦,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发现,乡村级免疫规划工作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我县免疫规划工作的质量。1存在的问题1.1理论基础不扎实,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表现在工作中对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疫苗免疫程序一知半解,对疫苗针对疾病不够清楚,无法对监护人做出清楚的解释,做不到接种前告知,对接种中三查七对工作不落实,为打针而打针,造成监护人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不支持,不知晓,不参与,从而导致接种率降低,疫苗针对疾病发病率上升。
作者:陈生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针灸透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过敏性鼻炎症患者60例,采用透刺方法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论:针灸透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好,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胡玉;秦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58例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寒战、发烧、患病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表现,我院对这些患者实行X线和CT诊断,现对58例患者的病情资料与诊断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58例患者的治疗方法来研究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的CT诊断价值。结果:根据病理进行检测知58例患者中有4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11例急性骨髓炎患者,再使用CT诊断,3例出现误诊。结论:在使用X线检测的基础条件上,再辅助使用CT诊断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疾病,能有效的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几率。
作者:于山;林眀;刘伟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中江县孕产妇死亡状况、死因构成、顺位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3-2013年全县42份孕产妇死亡报告卡进行分析及统计。结果:平均死亡率为41.65/10万。死亡原因顺序:产后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妊高征。结论:进一步完善三级保健网建设及管理,加强对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完善医疗救助体系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陈兰芳;刘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我国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平均为10.9%,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约10%~20%演变为慢性乙肝,后者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1)。因此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期能够及时清除病毒,对阻止病程的进一步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00年7月~2001年9月用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急性期乙型肝炎5例,观察其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乙肝 DNA 病毒(HBVDNA),转换情况,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本组资料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必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胸外术后患者管道意外拔出原因,针对性的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2月胸外科发生的非计划拔管的特征,进行因素分析,探讨潜在原因,并进行改进,开展循证护理,统计2013年全年度发生非计划拔管例次。结果:2013年胸外科共行手术208例,期间发生非计划拔管事件共5例次,发生率2.40%,低于2012年43例次,20.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胸外科开展循证护理,针对性的改进护理对策,通过重点巡视、注重术后镇痛、加强对家属的宣教等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科室非计划拔管的发生例次。
作者:肖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的心理,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采取好的方法,满足患者的意愿,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15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并采取干预措施。结果:150例患者全部愿意接受麻醉后导尿。结论:开展外科手术病人麻醉后留置导尿,既降低病人对插尿管的应激反应,防止因留置导尿所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又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是患者的心声,也是护理发展的趋势。
作者:敖文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和雷贝拉唑治疗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莫沙必利5mg口服,每日3次,雷贝拉唑10mg口服,每日2次;B组多潘立酮10mg口服,每日3次,雷贝拉唑10mg口服,每日2次。疗程为8周,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改变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烧心、反酸、胸痛等主要症状和内镜下改变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莫沙必利与雷贝拉唑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疗效优于多潘立酮与雷贝拉唑组合是治疗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理想药物。
作者:朴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为继承和发扬中医正邪理论之精髓,补充历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相关著作都未能充分反映正邪关系学术思想的缺陷,以利于认识和处理中医临床问题。系统搜集和整理历代医家关于正邪关系的论述,对中医正邪关系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了无正则邪不显(邪气未引起正气即人体的物质和功能发生应答性的反应变化,则不能显示出邪气的性质和特征来)、正邪相争则症剧(某些症状的显现或剧烈显现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和则为正,不和则为邪(邪是相对于正而言的,邪是正的反面,邪气与正气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存在着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的观点。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正邪的相互转化,在诊断时通过病人就诊时所表现的证候即邪正之间的应答性变化来判断是何种邪气为患,在治疗中通过促成正气与邪气交争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从而治病求本,提高临床疗效。古代医家关于正邪关系的医学思想,深邃而具前瞻性,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和科研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历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相关著作都未能充分反映如下正邪关系的学术思想。为继承和发扬中医正邪理论之精髓,有利于认识和处理中医临床问题,现补充论述如下。
作者:何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疾病。红细胞较正常红细胞大而且有较高的核质比,在分子水平上来说即老浆幼核。巨幼细胞性贫血常见的原因就是 VB12和叶酸的不足[1]。其症状多样,且引起的临床结果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进行系统性概括,以利于相关医务人员查阅。
作者:谢柏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70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乙组患者72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腕部功能恢复情况均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好,能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效改善患肢腕部功能恢复,无不良反应,适宜临床广泛应用治疗。
作者:吴登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34例行ONXY胶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护理方法及疗效。结果:1例出现术中脑血管痉挛,经积极解痉治疗后好转,1例动静脉畸形术中破裂出血改行开颅手术后遗留偏瘫,其余患者术后无远期并发症,平均术后4.5天出院。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效果显著,加强精心护理,采取一些特殊的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李熳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焦虑状态、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护理干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生存质量量表(SAQ)对患者的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生存方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S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存方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方式。
作者:迟领弟;刘红霞;刘海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针对慢性肝炎诊断构建病理分级与分期数学模型,对血清免疫球蛋白辨别慢性肝炎的病理作用进行评价。方法:收集126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肝穿刺活检标本实施病理分级与分期;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测定。以病理分级、分期与血清之间的关系构建判别函数。结果:血清IgG 、IgA水平与病理分级具有明显的正比例关系,与病理分期也具有明显的正比例关系;血清IgM水平与病理分级、分期都没有相关性。只有血清IgG与进入判别模型指标及模型纳入变量相符,模型判别病理分级准确率分别达到67.26%、15.29%、31.73%、67.26%,总正确率为28.91%;判别病理分期准确率分别达到51.25%、2.84%、14.28%、26.58%、51.25%,总正确率为59.86%。结论:血清IgG与该数学模型纳入变量相符,对于肝脏病理分级与分期的判别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冬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