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涤痰化瘀药对高血压大鼠及左室心肌细胞周期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陈茹琴;熊平;周欣欣;梁兆球;吴良芝

关键词:涤痰化瘀, 二肾二夹,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细胞周期
摘要:目的 研究涤痰化瘀药对高血压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周期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设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模型组(n=10)和中药高剂量组(n=11)、低剂量组(n=11),采用二肾二夹法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用大鼠血压计测尾动脉收缩压,模型成功后用药60d,测大鼠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I),流式细胞仪测定心肌细胞周期.结果 模型组血压和LV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P<0.01),经涤痰化瘀药治疗后,中药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血压和LVM有明显下降趋势,LVI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G0/G1期细胞显著减少,S期细胞显著增多;中药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G0/G1期细胞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S期细胞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G2/M期细胞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涤痰化瘀药可逆转高血压左室重构,使高血压左室心肌细胞停滞于G0/G1周期相,阻止细胞进入S期.其逆转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LVH)及改善高血压预后的作用与负调控心肌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有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PCOS患者及其中16例合并M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脂代谢,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胰岛素和稳态评估法评估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对腰围大于80 cm的PCOS患者划分MS组和非MS组进行患者各指标的差异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PCOS患者14.16%诊断MS,26.55%是肥胖,56.64%胰岛素抵抗.MS患者均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MS组PCOS患者病程时间长.腰围、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甘油三酯高于非MS组,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型PCOS患者是患MS的高危人群,对其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防止MS等远期并发症.

    作者:彭幼玲;林芸;闻安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FMNL2在大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FMNL2在大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1)用Real time-RT PCR法和免疫组化法分析FMNL2 mRNA在6种大肠癌细胞系的表达情况;(2)通过shRNA质粒载体瞬时干扰大肠癌细胞株中FMNL2的表达,Boyden小室法比较干扰前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3)用Boyden小室法比较6种大肠癌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结果 (1)FMNL2在大肠癌转移灶来源的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来源的细胞系;(2)大肠癌细胞株中FMNL2的表达下调后,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明显下降;(3)Boyden小室的结果显示大肠癌转移灶来源的细胞系的侵袭,转移能力高于大肠癌原发灶来源的细胞系.结论 FMNL2的高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朱曦龄;梁莉;丁彦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基于属性选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在临床缺失数据中的研究与应用

    目的 利用基于属性选择的贝叶斯网络对缺失的临床数据集进行分类预测.方法 首先为每个属性添加一个二元变量指示各属性丢失情况;接着使用基于包装法的遗传因子搜索法对原始的有缺失的临床数据集进行属性选择:后应用贝叶斯网络对以上优化属性集进行分类并检验分类效果.结果 该方法不仅考虑到了丢失的临床信息的价值.也除去了无关和冗余的属性.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分类效果优于直接使用贝叶斯网络模型.

    作者:陈姿羽;李伟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祛风通络方抑制NF-κB活化对脂多糖诱导的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mRNA和IL-6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祛风通络方对脂多糖刺激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炎性细胞因子TGF-β1、IL-6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大鼠系膜细胞和血清药理学方法,分为空白组,病理组,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采用生物素核酸一蛋白结合凝胶迁移电泳分析法检测NF-KB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mRNA和IL-6mRNA表达.结果 祛风通络方能够抑制脂多糖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中NF-KB活化,且在祛风通络方的作用下,TGF-β1mRNA和IL-6mRNA表达均呈不同程度减弱.结论 提示祛风通络方可能通过抑制NF-B活化,下调TGF-131mRNA和IL-6mRNA的表达达到减轻系膜细胞增殖,防止肾小球硬化的作用.这可能是祛风通络方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竹;孙万森;王娟;马巧亚;张晓强;吴喜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及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药动学规律和靶向性.方法 采用反相蒸发超声法制备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测替加氟在大鼠体内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26nm左右,具有强磁性和超顺磁性.磁控并加热的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组的肝内8 h药时曲线下面积是游离药物组的17.45倍,是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组的3.9倍;其肝外组织血浆、肾器官中比游离组低.其肝靶向效率达到73.9%.替加氟长循环脂质体组半衰期比替加氟游离药物组明显延长.结论 替加氟磁性长循环热敏脂质体显著增加药物在肝脏的分布,降低了药物的肾毒性.

    作者:曾昭武;王小丽;周伟华;张阳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阿片类拮抗药纳美芬注射剂的单剂量和多剂量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 考察静脉推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后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1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静脉推注给药2 mg后,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5 min,0.25,0.5,1,1.5,2,2.5,3,4,6,8,12,24,36和48 h采集血样,单剂量试验结束后进人多剂量试验.8名受试者静脉推注给药2mg,连续给药6d,并于给药后的第4,5,6天早上给药前采静脉血,于第6天给药后按设定时间点采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纳美芬的浓度,并采用PKS药动学程序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求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剂量静脉推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2 mg后,其药-时曲线经拟合符合二室模型,12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给药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max,T1/2,AUC0-48,AUC0-∞分别为(7.34±1.56)μg·L-1,0.08 h,(12.01±2.20)h,(30.29±9.84)μg·L-1·h,(32.23±9.94)μg·L-1·h,多次静脉推注2 mg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max,T1/2,AUC0-48,AUC0-∞分别(8.04±1.09)μg·L-1、0.08 h、(12.43±1.44)h、(33.64±9.15)μg·L-1·h和(35.98±9.23)μg·L-1·h,血药浓度波动系数、AUCss和Cav分别为(4.69±1.29)、(19.64±6.20)μg·L-1·h和(1.64±0.52)μg·L-1.结论 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单剂量静脉推注2 mg和多次给药2 mg后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在连续多次给药时,并未出现蓄积现象,血药浓度第6天达稳态.

    作者:廖日房;曾转萍;温预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老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HIF-1α的表达规律探讨

    目的 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在老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的表达规律,探讨FIF-1a在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比观察3月龄和30月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神经细胞内尼氏体及HIF-1a的表达情况.结果 30月龄大鼠脑组织各部位神经细胞体积大,排列稀疏,胞浆内尼氏体稀疏.与3月龄组比较,30月龄组大鼠脑组织内各部位阳性表达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且各部位阳性细胞个数有显著变化(P<0.01),其中海马CA3区阳性细胞数多,而运动皮质区及第1小脑小叶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少.结论 老龄大鼠脑组织各部位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减弱,而HIE-1a表达增强,其中又以海马区表达强,推测HIF-1a可能在衰老过程中尤其是记忆减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吴海琴;王虎清;成红学;张桂莲;展淑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Neuregulin-1温度依赖性抑制小鼠海马脑片CA1区的长时程增强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Neuregulin-1(NRG1)对小鼠海马脑片CA1区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制作成年小鼠离体海马脑片标本,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小鼠海马脑片CA1区Schaffer侧枝诱发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以及施高频强直刺激(HFS)诱导长时程增强(LTP).分别在室温(26±1)℃和生理温度(32±1)℃条件下,观察NRG1对fEPSP和LTP的影响.结果 (1)无论在室温或生理温度条件下,灌流NRG1前后fEPSP斜率的平均值无明显变化(P>0.05).(2)室温灌流NRG1组与室温正常对照组相比,强直刺激后fEPSP斜率的平均值无明显变化(p>0.05);与生理温度正常对照组相比,生理温度灌流NRG1组强直刺激后fEPSP斜率平均值降低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NRG1温度依赖性抑制小鼠海马脑片CA1区的长时程增强.

    作者:陈永君;张猛;王璞;朱心红;高天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18F-FDG PET/CT标准化摄取值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的标准化摄取值(SUV)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初治鼻咽癌患者32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定),所有患者皆行18F-FDGPET/CT显像,沿病灶周边勾画感兴趣区,计算鼻咽部和颈部病灶的SUV值,病灶大小=(长轴+短轴+纵轴)/3.结果 (1)Ⅰ、Ⅱ、Ⅲ、Ⅳ期患者的平均SUV值分别为4.50±0.42、6.65±1.74、7.33±1.50和8.24±2.16,各期SUV值无差异(P>0.05);(2)T1、T2、T3、T4的SUV值随T分期的增加逐渐增大,分别为2.56±1.05、3.72±0.60、6.87±1.07和9.70±0.70,各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1、N2、N3之间的SUV值无差异(P>0.05),但直径>6 cm的淋巴结的SUV值(5.02±1.91)较直径≤6 cm的淋巴结SUV值(3.48±1.81)大(P<0.05);(4)鼻咽癌低分化鳞癌患者SUV值为5.58±1.48,较未分化癌患者SUV值8.41±1.71低(F=1.336,P=0.000).结论 (1)鼻咽癌临床分期与SUV值无相关性;(2)鼻咽癌T分期与SUV值有相关性;N分期与SUV值无相关性,但直径>6cm的淋巴结与直径≤6 cm的淋巴结与SUV值具有相关性;(3)鼻咽癌18F-FDG PET/CT显像的癌细胞SUV值与其病理分化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黎静;潘艳东;尹吉林;李向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填充治疗四肢长管骨良性骨病性骨缺损

    目的 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人工骨填充治疗四肢长管骨良性骨病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对41例四肢长管骨良性骨病性骨缺损患者.缺损容量22~128 ml,平均53ml.采用颗粒状CHA填充治疗,术后连续X线片观察CHA融合、降解及有无排斥现象.结果 经平均26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植骨界面有新骨形成,3个月后整个植骨区连成一整体,CHA边缘出现吸收降解现象,植骨区骨性融合.1例缺损22 ml患者在术后18个月,CHA完全吸收降解.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在术后1年复发,经再次病灶清除治愈,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及排斥现象.结论 C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生物降解性,无毒性及排斥反应,是较理想的骨移植材料.但植骨量较大时仍存在降解吸收较慢的缺点.

    作者:李洪潮;孟志斌;符国良;黎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耐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对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分析.方法 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5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美国AutoScan4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后果严重,该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泰能)100%敏感,对复方新诺明75.00%敏感,头孢他啶37.15%敏感,头孢唑肟35.50%,哌拉西林25.00%敏感,环丙沙星12.15%敏感;对头孢泊肟、氨苄西林、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噻肟等均耐药.结论 哌拉两林/他唑巴坦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抗菌作用强,一旦确诊为该菌感染应尽快、足量使用.

    作者:杨小敏;陈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

    目的 总结临床肺气肿单肺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结果与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肺气肿单肺移植的处理方法.6例患者均接受单肺移植手术,其中右肺移植3例、左肺移植3例.术后采用FK506+霉酚酯酸+甲基强的松龙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度过术后早期(>30d).4例患者观察到急性排斥反应,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渡过.3例患者术后因并发症再次手术,1例因术后胸腔出血而手术并终痊愈,2例因保留的自体肺发生自发性气胸而手术并分别在肺移植术后第74天和77天死亡.终4例肺移植受者出院并存活至今,目前生存质量良好.结论 单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移植的有效方法,术前应谨慎地选择恰当的受者,根据其双肺的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手术方式.

    作者:徐鑫;何建行;陈汉章;葛林虎;肖东;殷伟强;韦兵;刘君;成向阳;邱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两种IgA肾病大鼠模型的比较

    目的 探讨快速建立IgA肾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BSA)+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方法,B组采用口服BSA+SEB+皮下注射CCl4方法,C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10、14周处死后取动脉血、肾脏,检测血生化指标,检查组织病理及lgA免疫荧光.于第10、12、14周收集24h尿检测尿蛋白.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血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均显著增高(P<0.05),有中度肾小球系膜扩张伴系膜细胞增生,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出现血尿、蛋白尿早于A组,且IgA免疫荧光强于B组.结论 口服BSA+SEB法与口服BSA+SEB+皮下注射CCl4方法均能诱发SD大鼠IgA肾病模型,后者更早出现血尿、蛋白尿,肾脏IgA免疫荧光更强,是更为省时的制模方法.

    作者:彭伟;刘郑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红霉素微球对支原体感染Wistar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 明确红霉素微球对支原体感染Wista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乳糖酸红霉素为阳性对照药物.选择红霉索微球低、中、高3个剂量组(0.1、0.5、1.2 g·kg-1·d-1)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大鼠进行治疗,连续给药6 d,通过观察大鼠症状,测定肺指数以及观察肺部病变程度来评价红霉素微球对大鼠支原体肺炎的保护作用.结果 大鼠感染后第5天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支原体感染组,未经治疗的大鼠症状持续存在,而给药组能逐渐恢复正常,所有实验鼠均未出现死亡;支原体感染对照组肺指数为1.75,较正常组的肺指数(0.98)明显增加(P<0.01);红霉素微球低、中、高3个剂量组大鼠的肺指数分别降至1.45、1.38、1.25;红霉索微球减轻了大鼠肺组织病变程度,并有量效关系.结论 红霉素微球具有较好的体内抗支原体的活性.

    作者:李桃;温劲;蒋文玲;龚铭;杨占秋;肖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TIG2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 研究TIG2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正常组织,未受累组织和银屑病皮损中TIG2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正常组织及未受累组织中,TIG2表达于表皮全层,在银屑病周围皮损中,可见TIG2阳性染色于棘层上部,在棘层下部及基底层中表达较少,而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无表达.TIG2在正常和未受累皮肤基底层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边缘皮损基底层中的表达(p<0.01);TIG2在正常皮肤和未受累皮肤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的表达(P<0.01);银屑病边缘皮损基底上层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的表达(P<0.01).结论 TIG2可保持表皮正常分化功能,TIG2的降低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郑焱;罗素菊;曾维惠;彭振辉;谭升顺;郗彦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目的 开发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对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方法 采用ASP.Net技术和SQL Sever数据库,基于B/S模式设计和实现该系统,对系统的结构、功能、数据库、安全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实现.结果 开发完成了基于B/S模式的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结论 将该系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效提高了对课题实施中间过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作者:彭华国;张煜;俞守义;陈清;聂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显性旁路定位诊断的比较

    目的 观察在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显性旁路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心电图是否具有与常规导联心电图一样的价值.方法 对于按标准预先筛选的预激综合征患者,同时记录常规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各1份,由两位资深的电生理医生进行分析,对旁路作出定位诊断,而后由观察者将两种导联心电图的诊断结果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结果相对照,计算出两种导联心电图对旁路定位的准确率,并作X2检验,同时对两种导联心电图△波的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本实验包括由全国12家大医院提供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预激综合征患者58例.常规导联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是86.2%(50/58),头胸导联心电图的准确率是84.4%(49/58),两者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头胸导联记录的△波都比对应常规导联的更为明显.结论 在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显性旁路定位诊断方面,头胸导联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一样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作者:周翔;李本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巢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和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细胞类型及相关性.方法 利用动脉瘤夹压迫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利用BBB评分标准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法与LeicaQ500IW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和显示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1、3、5 d,1、2、4、6、8、w)、不同部位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巢蛋白与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及细胞类型.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双后肢(HL)评分低至0~1min,随后逐渐上升,1~2周内恢复的幅度较大,以后恢复较缓慢,较正常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损伤区有核固缩、胞浆溶解、尼氏体模糊且染色较深的神经元.随着动物存活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约1周后损伤范同不再扩大.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轮廓清晰.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及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脊髓伤24h后可诱导损伤及邻近区域巢蛋白和GFAP高度表达,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几乎均为巢蛋白/GFAP-细胞群.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几乎全是巢蛋白/GFAP+细胞群,3~7d逐渐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弱,在损伤后2周左右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正常对照组在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区有少量巢蛋白/GFAP-细胞,在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偶可见染色强度较弱的巢蛋白/GFAP+共存细胞.结论 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可诱导巢蛋白和GFAP的表达.巢蛋白的表达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正相关,且表达多相互共存;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都有反应,并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

    作者:杨平林;贺西京;李浩鹏;兰宾尚;王栋;王国毓;徐思越;刘亦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心肌生物标记物在肺血栓栓塞症继发心肌损害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a-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肌酶(CK)、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及血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在急性PTE继发心肌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三间医院近5年来影像学确诊的36例PTE住院患者,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及速率酶学法分别测定血清Myo、cTnI、CK-MB、AST、LDH、HBDH、CK水平,以同期住院非PTE、无缺氧及合并心、肝、肾疾病者为心肌生物标记物基线值组.并与肺栓塞面积、肺动脉高压、死亡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心肌生物标记物升高:AST(56.14±15.73)U/L,LDH(303.06±94.99)U/L.HBDH(234.67±87.86)U/L,CK-MB(26.19±12.39)U/L,CK(129.25±76.14)U/L,Myo(70.63±45.75)ng/ml,cTnI(0.45±0.41)ng/ml,与基线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ST、CK-MB与死亡显著相关;cTnI与肺动脉高压相关;Myo与肺动脉高压和大面积肺栓塞相关. 结论 心肌生物标记物AST、LDH、HBDH、CK、CK-MB、Myo、cTnI可作为诊断PTE继发心肌损害的指标.AST、CK-MB、cTnI、Myo可监测病情,作为PTE继发心肌损害预后参考指标.心肌生物标记物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灼君;周宇麒;张海波;黎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

    目的 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来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并验证在本实验室建立的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利用一个带透析膜的插入环将体外消化和Caco-2细胞培养结合在一起,模拟体内环境,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在该模型中能同时进行.并在含铁样品液中分别加入维生素C和柠檬酸,以Caco-2细胞的铁蛋白形成量作为反映铁生物利用率的指标.结果 在样品液铁浓度<100μmol/L时,细胞中铁蛋白形成量随着铁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加维生素C组的细胞铁蛋白形成量高于加柠檬酸组;加入维生素C使方法更灵敏,加入柠檬酸使测定的铁浓度范围更宽.结论 在本实验室建立的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是成功的,维生素C对铁生物利用的促进作用高于柠檬酸.

    作者: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