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勇;郭新宇;李文玲;于秋江;孙静;管琼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烧伤早期肺组织表达促炎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Ⅲ度35%TBSA烧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烧伤组、烧伤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干预组(PDTC组).大鼠烧伤后1、3、6、12、24 h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肺组织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TNFo、IL-8 mRNA的表达.结果 大鼠烧伤后肺组织NF-κB活性在伤后1 h内即迅速增高,并持续增高到伤后24 h.伤后肺组织TNFα、IL-8mRNA表达逐渐增多,6 h达高峰.PDTC组NF-κB活性降低,肺组织TNFα和IL-8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严重烧伤可活化肺组织NF-κB,从而介导对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提示NF-κB活化在烧伤后脏器组织细胞表达释放细胞因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王甲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免疫学指标、生化学指标与胸膜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及胸水腺苷脱氨酶(ADA)和血清、胸水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检测.结果 胸水ADA均值为(25.62±14.32)U/L,血清LDH均值(186.03±67.05)U/L与胸水LDH均值(320.50+153.23)U/L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胸水中的LDH及胸水中ADA含量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菌素试验、胸水ADA含量及血清、胸水LDH的比值对结核性胸膜炎有诊断意义,其中,胸水ADA含量对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作者:张常然;关开泮;黄建强;林建聪;周华;李鸣;崔卫玲;牛嫒嫒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输卵管绒毛膜癌非常少见,因为绒癌通常发生在子宫体.本例因医务方员认识不足等原因使诊断延迟数月,作者治疗同时获得了宝贵的肿瘤标本图片,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桂栋;宋天蓉;余艳红;郭遂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线索细胞常规法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棉拭子收集病人阴道分泌物,分别用传统Amsel法及线索细胞常规检查法进行分析.结果 线索细胞常规检查法与Amsel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灵敏性(96.9%)、特异性(97.5%)、正确诊断指数(97.5%)均较高.结论 线索细胞常规检查方法简单、经济、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敏;梅志雄;滕奔琦;李小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原则.方法 对176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47眼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后囊膜破裂47眼,其中发生在环形撕囊11眼,水分离时5眼,超声乳化时21眼,注吸皮质时8眼,人工晶体植入时2眼.结论 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术中早发现、及时处理,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李仲群;黄振平;徐仁凤;吴网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围麻醉期的处理,提高其麻醉的安全性.方法 对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围麻醉期间的准备、麻醉的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 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准备不充分,其中1例术中死亡;7例术中血压升高,4例需降压药控制处理.肿瘤切除后2例需要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术中3例出现心律失常,术后低血糖1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方法及严密的麻醉监控是嗜铬细胞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周期;符少川;顾颖红;林友才;谢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多层CT多期增强扫描结肠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表现及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 63例结肠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腹部CT平扫与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2、37~40、60 s进行扫描),并测原发灶与淋巴结的CT强化值.MS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比.结果 手术发现并切除274个淋巴结,CT显示177个.增强扫描,98个淋巴结均匀强化,33不均匀强化,23个环状强化.在不同扫描期相76个淋巴结与原发灶同步强化,78个不同步强化.23个淋巴结未见强化,其中10个见粘液样变,5个伴钙化.MSCT对腹部淋巴结转移瘤总的检出敏感性为78.5%.结论 MSCT对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转移淋巴结检出敏感性.
作者:谢琦;梁碧玲;江新青;张静;陈明旺;柏沙美;韦程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BK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监测指标.方法 采集234例肾移植受者的血、尿样本,行BKV尿沉渣细胞学计数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 234例受者的尿Decoy细胞、BK病毒尿症与病毒血症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3%和16.2%.尿Decoy细胞阳性者Decoy细胞中位数水平为6个/10HPF,BKV DNA阳性者尿液和外周血BKV中位数水平分别为7.62×103 copy/ml和7.61×103 copy/ml.尿液BKV阳性率较外周血明显升高(P=0.000).尿液Decoy细胞计数与尿液BKV含量相关(γ=0.59,P=0.000),但尿液和外周血中BKV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14).结论 肾移植受者易发生BKV再活化,定量尿沉渣细胞学检测简单、易行、敏感,可以做为BKV活化的指标,间接反映肾脏病理情况,也可检测血、尿BKV DNA了解病毒活化情况、筛查BKV相关的移植肾肾病.
作者:黄刚;陈立中;王长希;费继光;邱江;李军;邓素雄;陈国栋;曾文涛;付茜;纪玉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对两种不同造影剂Gd-DTPA和HAS-Gd-DTPA在MRI淋巴造影中的价值进行对比性研究.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12只,完全随机法分成Gd-DTPA组(A组)和HAS-Gd-DTPA组(B组).仰卧位固定兔子,轴位和矢状位扫描双侧腘窝淋巴结.平扫序列包括T1WI(TR/TE=539/14 ms),脂肪抑制T1WI(T1WI FS,TR/TE=539/14 ms),T2WI(TR/TE=2234/85 ms).增强扫描:平扫后双侧后肢趾蹼间隙各注射0.2 ml 0.5 mmol Gd·L-1 Gd-DTPA和HAS-Gd-DTPA,A组于给药后第10 min、30 min和60 min行T1WI和T1WIFS扫描,B组于给药后第30 min、1 h、3 h行T1WI和T1WI FS扫描.相关参数与平扫时相同.测量增强前后两组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其强化率(E).结果 (1)经趾蹼间隙给药后,Gd-DTPA很快吸收入血循环,胫前静脉显影,尿液明显强化,淋巴结不均匀强化,而HAS-Gd-DTPA不进入血循环,淋巴管和淋巴结明显、均匀的强化.(2)A组淋巴结的强化率低于B组的强化率,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B组的E值逐渐增大.结论 相比Gd-DTPA,大分子量造影剂HAS-Gd-DTPA更适合于间隙给药法MRI淋巴造影的研究.
作者:吴元魁;方挺松;陈大朝;刘国清;许乙凯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肠道杆菌噬菌体特性的观察,为了解噬菌体生物学活性及其吸附特异性,探讨噬菌体溶菌机理及治疗性噬菌体的临床应用奠定研究基础.方法 利用标准菌株从污水中分离特异性噬菌体,从中探讨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纯化并保存.结果 在污水中分离得到大肠杆菌ACTT25922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ACTT35218的噬菌体.结论 噬菌体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且其生物特性于普通病毒相似,在自然中很容易被灭活和变异.
作者:郭海萍;陈振辉;黄艳梅;赖金甜;吴丽娜;李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婴幼儿喘息发作患者给予免疫调节剂干预治疗后喘息发作的变化,探讨免疫调节剂对婴幼儿喘息预后的影响.方法 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首次发作喘息患儿首诊时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吸氧、糖皮质激素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等对症支持治疗.其中24例为免疫调节剂干预组:泛福舒,3.5 mg/d,每月服10d,疗程3月;基础治疗组19例:仅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200 μg/d,疗程3月.同时选择10例同期在儿童保健门诊做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为健康对照组.并于我院儿科哮喘门诊随诊观察或电话跟踪随诊1年,记录喘息再发的次数和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 两组患儿1年内反复喘息发作的观察比较,泛福舒干预组患儿喘息发作≥3次的比率为25%,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63.2%),差异有显著性(x2=6.344,P<0.05);在呼吸道感染方面,泛福舒干预组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和健康对照组相当,差异无显著性(t=0.72,P>0.05),基础治疗组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和健康对照组及泛福舒干预组相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3.11、3.92,P<0.05).结论 免疫调节剂能够有效减少婴幼儿喘息发作患者再次发作的次数,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降低罂幼儿喘息发作患者发展为哮喘的风险.
作者:陈壮桂;纪经智;李鸣;陈岩峰;陈奋华;陈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疑霉菌性上颌窦炎病人进行鼻窦CT检查及鼻窦内冲洗液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并对20例确诊病人采取上颌窦穿刺冲洗、手术清理窦腔病变、足疗程药物治疗及术后窦腔冲洗等综合治疗.结果 和结论鼻窦CT及致病菌培养对霉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应及早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
作者:陈赛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研究广州市部分职业人群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索各因素的不同水平与亚健康所累及系统间的对应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广东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单位中抽取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无明确诊断疾病,共1896人符合条件并接受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两部分.研究不同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健康状况评分将对象分成亚健康和健康两组.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评价影响因素,考察它们与健康/亚健康的相关关系.结果 初步判断广州市人群亚健康的发生率为44.70%,其中男性发生率为50.90%,女性36.21%,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亚健康的发生率不同.多数影响因素的不同水平,常与人体的某些系统相对应.结论 女性亚健康发生率低于男性亚健康的发生率,男性更易出现亚健康.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越易出现亚健康.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水平时常对应于不同特征的亚健康表现,所累及的系统有倾向性.
作者:袁向东;张熙;鲁婧婧;张晋昕;古萍;邹国龙;陈品兴;吴德元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相关基因LIV-1 mRNA在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49例宫颈癌、11例正常宫颈组织、24例子宫内膜癌和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LIV-1基因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LIV-1 mRNA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0±0.16、0.31±0.13和0.40±0.1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00);但LIV-1 mRNA水平在不同FIGO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显著变化(P均>0.05).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LIV-1 mRN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62±0.22和0.65±0.18,P>0.05).结论 LIV-1基因的表达上调具有组织特异性,其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而与子宫内膜癌的进展无关.
作者:赵乐;陈葳;李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假体植入隆乳术的效果仿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基于OpenGL构建假体植入隆乳术三维可视化系统的方法,重点介绍了乳房曲面的NURBS快速重建,OpenGL环境下人体真实感效果的模拟,常用假体的参数化设计,利用OpenGL的选择功能进行的假体植入效果模拟等内容.通过对假体植入隆乳术的全过程仿真,为医患双方提供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交流平台.
作者:黎小间;隽峰;高建华;李世恒;曹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病因、特点及诊疗方案.方法 对在我院诊治的29例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肾移植术后PCP患者,其中14例发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痊愈,1例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心衰而死亡.结论 PCP多发生在移植术后3~6月,病情进展快,凶险,应以预防为主,个体化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关键;一旦发生,尽早诊断,合理治疗:尽早、足量给予复方磺胺甲恶唑、减少免疫抑制剂,支持治疗,必要时果断使用呼吸机支持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永光;郭颖;范礼佩;李民;岳良升;赵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应用罂粟碱对新西兰兔下腹壁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将24只体质量相近的雄性新西兰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成3组,每组8只;并采用双盲法,建立新西兰兔左侧下腹壁浅动脉皮瓣模型,通过不同部位注射罂粟碱(实验组为皮瓣蒂部皮下组织,对照1组为静脉注射,对照2组臀部肌肉注射),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在术前、术后1周内(注药前、注药后10、60 min)皮瓣的血管分布、血流和手术后1周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 皮瓣蒂部注射与静脉注射对皮瓣的血管显像无差异(P>0.05).皮瓣蒂部皮下注射较肌肉注射效果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西兰兔腹部移植皮瓣在皮瓣蒂部注射罂粟碱较肌肉注射效果有明显优势,可改善皮瓣的血运,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作者:资青兰;何志青;陈庆亮;何景光;柳建华;杨运发;温世锋;徐中和;钟波夫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体外研究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大鼠间充质于细胞(MSCs)的方法.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并进行鉴定,重组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载体Ad-GFP转染,荧光显微镜检测其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Ad-GFP对大鼠MSCs的感染率高达90.0%,感染1月后仍有稳定表达;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与未转染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腺病毒载体Ad-GFP可高效感染MSCs,基因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不受影响,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大鼠MSCs的标记方法.
作者:付霞霏;何援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我们观察60例胎膜早破患者,检测其血清瘦素水平,观察其与宫内感染的关系.
作者:郭智勇;郭新宇;李文玲;于秋江;孙静;管琼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从基质金属酶(MMPs)活性水平及创面胶原成分层面探讨创面床准备理论促进糖尿病慢性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创面床准备组和普通创面处理组,从中选取10例糖尿病慢性溃疡(各组5例)在创面的黑、黄、红、粉期分别取材,行MMP-1活性检测;并检测创面Ⅰ、Ⅲ型胶原相对含量.结果 两组黑期MMP-1酶活性差别不明显;黄期实验组的酶活性水平较高;红期和粉期可见实验组的酶活性水平较低.黄期创面中对照组总胶原含量较实验组为高,而在红期Ⅰ型胶原含量在实验组中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实验组方法更有利于清创;红、粉期实验组MMP-1的活性较对照组为低,Ⅰ型胶原含量升高,有利创面基质修复.
作者:朱斌;唐冰;朱家源;李新强 刊期: 2007年第10期